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

2021-02-20 楠書房

「歌詩三百,舞詩三百,弦詩三百」

華夏文化中的詩、樂、舞

在人們生活中交相輝映。

在古琴的幽幽聲中,

舞者一顰一笑,

水袖翻飛,迤邐婀娜,

明眸流轉,裙裾飛揚,

恍若穿越千年。

中國文化之清雅,最清雅者莫過於古琴。鼓琴宜高士,宜寺,宜雪,宜江畔,宜竹海松濤。

元 王振鵬 伯牙鼓琴圖

春秋時期,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由古琴而相識、相知、相絕;琴家師曠彈琴引來玄鶴合鳴舞蹈;東漢蔡邕站在門外聽古琴聲,就知道彈琴者心內殺機重重;

晉人嵇康臨刑前哀嘆的卻是《廣陵散》的失傳;唐代大家韓愈為孔子琴曲《猗蘭操》寫琴辭,「君子之傷,君子之守」聖賢寫心,高古坦然。

可以說,一部中國文化史,由一床古琴貫穿始終。

有一句看似矛盾的話說:「古琴很易學,但是也是最難學的樂器。」

好學,是因為它的技法比起其他的樂器來說,相對是比較容易掌握的。難學,是如何在琴聲中表達更深一層的人文思想、美學思想,甚至是琴人自身靈性層面的體悟。

這難學的層次,往往不是在功利貪求的心中得到的,而是在長期無為而為的修習與觀照中,內化於心,悠然而生於指下,無為之心飄渺塵外,此心手相應,與七弦共吟,清朗蘊籍,妙韻溢空,恍若仙音。

在古琴學習的最初,也不能把琴技和心法脫離成兩個不相關的部分來,技法即心法,心法融於技法,二者密不可分。其中關鍵,在古人琴論可窺見其要。

首先是琴容。古人謂彈琴有五能:「坐欲安,視欲專,意欲閒,神欲鮮,指欲堅。」

這裡對琴者的琴容有所要求,在入座前,往往還要求整理衣冠,沐手焚香等等,使入座彈琴時坐姿端正、形容莊嚴,氣度嫻穆安和。

形正而意正,身安而氣和,人的外在形容與內在性情是有著直接聯繫的。《誠一堂琴譜》中記載:習琴之友,必期博雅端方之士,方可傳之,輕浮佻達者豈可語此?


其二是神氣。神氣乃精神與氣質,二者密不可分,息息相關,互相作用,又有所不同。

若是以氣撫弦,氣貫於中,其音各異。當氣息綿延,落於指下,其聲徐婉;氣息燥急,其聲激浪;氣息舒達,其聲曠遠;氣息內斂,其聲沉寂。

通過氣息來撫琴,可以讓內在的精神氣息與外在的琴音合二為一,同時聲音鼓蕩而形成的音波磁場,又將撫琴人置身其場中,使之入境。

古琴何以雅?李贄說: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

七弦之上,有五行之音,

七弦之下,有木石同和。

一床琴,吟奏的不僅僅是音樂,也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撫琴人對萬般世間的哲思。 

「弦與指合,指與音和,音與意和」,《溪山琴況》這樣描述彈琴的第一層境界。

第一層即是最高追求。手指只是物理工具,真正觸弦的——是心。

而要達到此種程度,恐怕需要付出一生的修為。

技藝精進,精神打磨,才有可能天人合一,奏出峨峨高山、洋洋流水。

習琴是一場經得起繁華、耐得住寂寞的修行。


· END ·

 

相關焦點

  • 詩臉譜 瘂弦: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我的靈魂 躲在一匹白馬的耳朵中 聽一排金喇叭的長鳴。而二嬤嬤卻從吊在榆樹上的裹腳帶上,走進了野狗的呼吸中,禿鷲的翅膀裡,且很多聲音傷逝在風中,鹽呀,鹽呀,給我一把鹽呀!那年豌豆差不多完全開了白花。陀思妥耶夫斯基壓根兒也沒見過二嬤嬤。
  • 琴之為器也,德在其中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遊、對酒當歌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春秋時期,孔子酷愛彈琴,無論在杏壇講學,或是受困於陳蔡,操琴弦歌之聲不絕;春秋時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美談;魏晉時期的嵇康給予古琴「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的至高評價,終以在刑場上彈奏《廣陵散》作為生命的絕唱;唐代文人劉禹錫則在他的名篇《陋室銘》中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淡泊境界。
  • 且掛空齋作琴伴,來須攜去斬樓蘭!
    撫弄,是自我沉醉,自我排遣,自我創造,不是為了給別人欣賞!琴樂是心靈深處的語言,而心靈深處是俗人難以感覺和很難抵達的。琴,不是繁華、不是是明媚,也不是被修飾的曼妙和哀怨……琴,是最樸素地彈奏,是最寂靜的音色……琴,飽含了天地萬籟的動靜,或許孤獨與斷續是琴和彈琴人宿命。人們企求、追憶這種高蹈、脫俗的無比美妙的風度、心態、境界。所以,古人常說:「琴為古樂,雖不能操,亦須壁懸一床。  劍膽琴心,琴旁,常常是劍。
  • 【琴律】古琴文化歷史與知識
    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 【古 畫、琴、詩】中的禪境 ♬
    (微信號:cgys7711)傳播:傳統文化、書畫名家、藝術品收藏、茶道、文玩雜項私人會所、雪茄菸鬥咖啡、遊艇帆船、旅行攝影、養生美食幽琴 (劉長卿唐)月色滿軒白,琴聲宜夜闌。飀飀青絲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向君投此曲,所貴知音難。
  • 老叟學琴
    琴不特寓豐富於簡單之中,而且由這種特徵便帶來了它通於幽玄的品質。琴的孤高雅潔,不但通俗浮滑之士無法同聲相應,而且無形之中拒斥了一般俗人聽者,他們不能進入琴的境界,覺得在琴中找不出他們所要的興味。琴與箏的雅俗高下也因此而分。
  • 央美社團 | 琴中話 · 畫中情——淺看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琴
    彼時彼地,畫家們亦耳濡目染於古琴之玄音,由琴樂獲得啟示,將山水內在之律、林間細微之趣、或者是情感之微,灌注筆端,成就了富有生命力、令人感動的作品。中國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核心與中國其他門類傳統文化相互貫通,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雪竹圖》北宋 佚名在傳統國畫中,也常常可以找尋到古琴的蹤跡。
  • 暑期 · 與琴詩同行
    【宗旨】 致力於古琴文化的繼承與傳播,以弘揚古琴傳統文化為宗旨【招生對象及條件】 面向全社會招生,有無音樂基礎皆可學習古琴【授課內容】課時:共52課時(每課時45分鐘)學費:每課時60元,共計3280元(學琴期間,午餐由琴館負責)【報名須知】
  • 國學堂-梁冬對話李家安3:慧眼識琴
    品鑑一張琴,從這琴的形狀來看,這張琴叫伏羲氏,現在發現的古琴,大概有兩百個左右。簡字譜在唐朝中前期就已經發明出來了,這樣子來記錄曲子就方便了。為什麼要記,因為老師講到琴的每個弦,每個弦可以發出一個相同音高的音,但是音色不同。
  • 羽管鍵琴與鋼琴有何不同?
    This means that harpsichord is a known musical instrument having a history of at least 600 years.羽管鍵琴是通過鍵盤彈奏的弦鳴樂器。按下琴鍵時,琴弦通過撥弦機制,由撥子撥弦發聲的。我們尚不清楚是誰發明了羽管鍵琴。但14世紀的文學作品中已經對這件樂器有所提及。
  • 三生三世枕上書:帝君有蒼何劍,折顏有伏羲琴,墨淵的神兵才叫牛
    電視劇《三生三世枕上書》已經完結了,而在這部作品中有許多強大的人物,比如東華帝君、狐帝狐後、折顏上神等都是實力強大之輩,這些絕世強者自然有著自己的神兵利器,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三生三世系列中的幾大法寶。首先就是東華帝君了,這位主角擁有不少的法寶,比如蓮心境、鎖魂玉等,不過最為出名的還是他手中握著的上古十大神兵之一的蒼何劍,當時白鳳九變成手帕的時候東華帝君勘破,之後為了戲弄白鳳九故意說要拿她去擦拭蒼何劍,把她給嚇壞了。蒼何劍乃上古神兵,為帝君親手所鑄,鋒銳無可匹敵者,號名劍之祖。
  • 【琴曲示範】全本《廣陵散》
    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太學生三千人上書,請以為師,不許。
  • 從崔遵度的《琴箋》來看看古琴中的「道家思想」
    自古琴被視為「樂之統」,八音之中以絲為君,而琴則為絲之君;五音以宮為君,次之為臣等這種「君君、臣臣」的思想是非常典型的儒家思想,而崔遵度則是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延伸,提出「琴以中徽為君,而中徽之外以至於無聲」,這種「有」和「無」的過渡正合道家的思想。
  • 趣樂王正盛:如何認真地做一把智能吉他?
    「就應該是這樣啊,你不能把琴做成一臺怪物 」,這把GEEK智能木吉他的主人,趣樂科技的創始人 CEO王正盛如此說道。在他的觀念裡,不能為了凸顯科技和功能而把產品設計得張牙舞爪。 「為了讓這把吉他看起來像一件優雅的藝術品,我們做了很多的打磨,把功能巧妙地隱藏起來,也否定了很多在我眼裡華而不實的設計。」
  • 線上琴課 | 古琴曲《鳳求凰》精講慢學(直播+無限回看)
    竹竿何嫋嫋,魚尾何簁簁!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 終使司馬相如回心轉意,也終於成就了一段千古愛情故事。司馬相如之文採,卓文君之美豔,當壚賣酒,白頭興怨,長門靈賦,封禪遺書傳為千古佳話。本曲最早見於明朝汪芝編纂的《西麓堂琴統》;現今流傳最廣的譜本為《梅庵琴譜》所載  ,與《西麓堂琴統》中的不同。《真傳正宗琴譜》中記載:按是曲,乃漢司馬相如所作也。昔文君卓氏新寡,相如主於家,而操斯弄,蓋以琴心挑之也。已而文君果能審音私奔,竟不以當爐滌器為褻。後相如以辭賦得幸漢廷,而駟馬高車,不負題橋之志,以此見上古。雖婦人女子,亦能究琴中妙理,而今豈易得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