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崔遵度的《琴箋》來看看古琴中的「道家思想」

2021-02-26 樂心齋筆記

 

崔遵度其人,在古琴史上因一篇《琴箋》而留名至今。關於崔遵度的個人介紹並不多,歷代琴譜中也多在琴論部分收錄其文,而少有篇幅介紹。在《永樂琴書集成》第十四卷的「歷代彈琴聖賢」(下)中,稱其「善鼓琴,得其深趣」。

 

崔遵度雖進士出身,但從《琴箋》來看,其受道家思想的影響更為深遠。

 

在崔遵度看來,琴之聲,為天地之聲,其音、節、氣、候均來自於自然,非人力所為,不過是因聖人考天地之象而作其器、發其聲而已。

 

自古琴被視為「樂之統」,八音之中以絲為君,而琴則為絲之君;五音以宮為君,次之為臣等這種「君君、臣臣」的思想是非常典型的儒家思想,而崔遵度則是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延伸,提出「琴以中徽為君,而中徽之外以至於無聲」,這種「有」和「無」的過渡正合道家的思想。

 

(明 佚名 《老子授經圖》)

回到《琴箋》一文,我們來看一看崔遵度是如何去看待琴,以及在他的眼中,琴背後所蘊含的道家思想是什麼。

 

一、從琴器之象的角度看,崔遵度認為其所象者,為「天地自然之節」,換而言之,在崔遵度看來,聖人制琴之道,所法的是「自然」。

 

《琴箋》在論及琴長和十三徽之象時,以辯駁唐協律郎劉貺所提出的「琴為夏至之音」為由,認為琴之制,所法的是天地自然之節,而不僅僅局限於「夏至之音」,雖然在歷代傳世琴論中,所言及的「夏至之音」為陽而論琴之陽,但在崔遵度看來,琴當包含四時,而不應囿於陰陽。

 

這是為什麼呢?

 

崔遵度對「易經」頗有研究,他引用易經的概念,提出所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者,太極之節也;四時者,兩儀之節」的「自然之節」,而此自然之節,即是聖人知「自然之數」、應「自然之節」而制琴的基礎,也是古琴之象的基礎。

 

(明 卞文瑜《秋窗讀易圖》局部)

二、從律呂的角度看,崔遵度認為,琴樂之律呂,所應者為四時、晝夜,律呂的背後為道家所提出的「自然之節」。

 

音樂,是一種流動的時間美學!

 

在崔遵度看來,琴樂的律呂所反應的,恰恰是自然之節氣。琴音之所以能夠成樂,正是由於其「節節相授,自細至大而歲成」,其中自然之道中所蘊含的時間的節奏非人力所控,這也就是他在《琴箋》中所言之「既不可使之節,亦不可使之不節」。

 

「律呂者,四時之節也,晝夜者,律呂之節也。刻漏者,晝夜之節也」,在琴曲中,板、眼的節奏則是在律呂的節度之下所形成的自然之節。

 

 (宋 佚名 《松蔭談道圖》)

三、從琴聲所應的角度看,琴之聲雖為應「節」而發,但其表達的則是「天地之文」。

 

崔遵度認為,鼓琴之人,假託於絲木而發「五音」,「五音」乃人之「五性」著於「五色」所發之「文」,而此「文」則表現的是鼓琴之人眼中所看到的日月星辰、山川地理、動物植物之義。

 

(宋 佚名  《叱石成羊圖》局部)

四、從琴曲的角度講,琴曲之「數」為「自然之數」。

 

筆者在前面的文章中講過孔子習《文王操》的故事,其中有一則,即為孔子認為其「未識琴之數」。

那麼,「琴之數」是什麼?

 

《琴箋》中,對於琴之數的解釋非常清楚,即「故作琴焉,始以一弦泛桐,當其節則清然而號,不當其節則泯然無聲;且徽十有三而居中者為一,自中而左泛之有三焉,又右泛之有三焉,其聲殺而已,弦盡則聲滅,及其應也,,一必於四,二必於五,三必於六焉,節節相召,其應也必矣。」

 

可以看出,琴之數,講的是琴曲中聲音、節奏以及其所表達的情感與琴弦、琴徽、以及散、按、泛三聲之間的關係,在崔遵度看來,此關係非人力所能及,其背後之理正是道家所提出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自然之道」,也就是崔遵度所說的「偶三為六,三才之配具焉,萬物由之而出」。

 (元 趙蒼雲 《劉晨阮肇入天台山圖》局部)

五,從琴道的角度,崔遵度所認為的琴之道,本於「自然」而歸於「無為」。

 

我們知道,在道家思想中,所有道之源在於「一」。那麼,琴道之「一」是什麼呢?

 

崔遵度認為,琴數之「一」,「在律為黃鐘,在音為宮,在木為根,在四體為心,眾徽由之而生,雖曰十三及其節也,止三而已矣」,而眾徽以「中徽」(即七徽)為君,琴樂則本於「中徽」,由此衍生出二十三徽而歸於「一氣」,氣之所發為琴之琴,而徽之外的無聲之處即是自然之外的無為之道。

 

正所謂「道本於自然,自然之外以至於無為」,琴無論大小、長短,皆以此為道。

 

 (元 趙蒼雲 《劉晨阮肇入天台山圖》局部) 

借《琴箋》之言,「作琴者考天地之聲也,往者藏幽而未談,來者專聲而忘理」。

 

我們作為來者,「專聲」的同時,切不可因「往者藏幽而未談」而忽略或忘掉琴理,琴理背後之深遠,雖探索尤不可得,更何況「忘」呢!


往期文章連結:


古琴的「君子之道」


閒來無事,扒一扒古琴數字理論中的「七弦論」

閒來無事,繼續扒一扒古琴數字理論中的的「十三徽論」


古琴曲傳譜略考之《山居吟》


歡迎關注樂心齋筆記,一起探索古琴古韻之美




 

相關焦點

  • 【琴律】古琴文化歷史與知識
    讓王》中提出的「鼓琴足以自娛」的命題,則強調了古琴音樂的娛樂作用、審美作用。老子「淡兮其無味」的思想被阮籍、嵇康、白居易、周敦頤、徐上瀛等人吸收、發展。並為陶淵明、白居易、薛易簡等人所繼承, 使崇尚「希聲」之境成為眾多琴人追求的目標;特別是其退隱出世的思想也對古琴美學思想有一定的影響。
  • 古琴文化與其歷史變遷
    就是在這樣的特殊環境中造就了不一樣的審美文化。作為有深厚內涵的古琴藝術,古琴藝術一直以自己與眾不同的方式和個性,使這一時期的音樂藝術增添了許多燦爛美麗的色彩,同時也為古琴藝術由淺入深,由內而外的發展開拓了新的方向。在琴樂的審美中更加關心和重視「韻」的無止境的內涵,從原來注重「聲」逐漸轉向「韻」的重大變化,注重以「韻」表現樂曲中那些無窮無盡的意境。
  • 寫了《大唐狄公案》的荷蘭人高羅佩的經典著作《琴道·論古琴的思想體系》
    七弦琴通常被稱為「古琴」;彈奏古琴的歷史至今已有兩千年之久,它能奏出柔和且極雅致的音樂,主要作為獨奏樂器之用。中國文人與攜琴僮僕然而,促使本研究產生的原因,乃在於古琴在中國文化中佔有獨特的地位,而非它悠久的年代與迷人的樂聲。
  • 大音希聲,古琴與道家文化!
    那就是古琴。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有三千年以上歷史,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自古「琴」為其特指,琴是漢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伯牙、鍾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道教與古琴有著密切的聯繫,道教教理對古琴美學思想影響深遠。
  • 士無故不撤琴瑟——明清琴樂多元發展的思考
    早在魏晉間,嵇康《琴賦》以融會了儒道思想精粹的玄學理念為基礎,倡導了琴樂追求「道」與「美」的傳統。隨著佛教的大量傳入,特別是禪宗「禪」即「悟」的理念的產生,再加上傳統的儒道思想,對中國藝術審美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就整個藝術領域而言,中唐司空圖的《詩品》開創了中國藝術以靜淡為美,追求意境、情趣與韻味的傳統,後來宋代的嚴羽和明清間的王漁洋又作了進一步的發揮。
  • 藝道居 | 古琴一對一網絡課程
    古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餘年,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古琴以其歷史久遠,文獻瀚浩、在世界所有樂器中唯有古琴有「琴學」一說。古琴為自然之器、清靜之樂,習琴讓本性復歸自然,本心回歸清靜,以琴悟道,以琴修心。
  • 古琴文化的,底蘊內涵
    相反,人們也常用「對牛彈琴」、「焚琴煮鶴」來感嘆某些人對琴的無知。林黛玉的確不愧是一介才情女子,她深諳琴道,才識過人。儒家與道家是中國哲學的兩大支柱。在中國眾多的音樂形式中,古琴應當說是儒道兩家在音樂中體現的集大成者。
  • 琴的聲音大小正好適中,體現了「中和」之美
    那麼,他們在實際操琴中所取的「靜淡遠虛」的審美情趣以及創造藝術意境的美學要求,則無疑是屬於道家的。古琴是一門音樂藝術,這裡的「靜」,只是要求操琴者在彈奏時的精神狀態,彈奏中操琴者需心無雜念,心神貫注。古琴的減字譜,沒有明顯的節拍及節奏標記,樂譜只是記錄作曲者情感體驗的音符體系,演奏者對譜演奏難免會對原曲精神進行追尋、領略、探索的問題。在體會的過程中,演奏者必然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用自身的思想情感體驗來對作品進行相應的解釋。
  • 在「琴棋書畫」四大藝術修養中,琴為什麼能居首位?
    ▲趙佶《聽琴圖》在「琴棋書畫」四大藝術修養中,琴為什麼能居首位?▲古琴式樣在「琴棋書畫」四大藝術修養中,琴居首位。在清風明月、夜雨蓬窗、山水坐臥、清流泛舟之時,操琴一曲,更是高雅之極。善操琴者,大都潔身自好,風骨高潔。東晉名士戴逵彈得一手好琴,但他有高蹈出世之志,不諂媚權貴。太宰司馬請他彈琴,戴逵把琴摔碎,不願為王門伶人。琴只為知音,強求之音多殺風景。
  • 古琴的一群特殊琴友~歷代帝王與古琴(三)
    南朝的齊明帝蕭鸞的府中珍藏有一張據傳為蔡邕所作的「焦尾」琴,每隔五天拿出來請琴師王仲雄彈奏給他聽。而此人就是蜀中制琴巧匠雷威,就請雷威製作張古琴。雷威不敢怠慢皇上,當即答應三個月內把琴制好奉上,而此琴就是後來的琴中神品「春雷」。(往期文章:古琴中的神品「春雷」騰挪跌宕的一生。)「唐肅宗與「九霄環佩」」唐肅宗李亨,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
  • 【古琴認養計劃】免費領一張古琴回家,養琴亦養心
    前幾日開玩笑說,京東淘寶顛覆了零售業,我們也絕對是奔著顛覆古琴界來的,古琴認養計劃讓人人有琴彈,30元古琴課讓人人會彈琴,田高在此抱拳!!!一口氣能學到《流水》《廣陵散》的,2012年發展至今,北京每周30堂古琴課,點擊最下方「閱讀原文」查看後來,來學琴的小夥伴沒有琴彈,買的話又怕自己三分鐘熱度,琴又浪費了,所以我們就在2014年6月17日開創了「古琴認養計劃」,新斫的古琴給你白彈!你只用交個押金,一年半試驗期,喜歡就留下,不喜歡就退回,古琴越彈越好,所以你退琴我們也沒損失!兩全其美,其樂融融!
  • 古琴之琴銘
    琴銘,是指古琴的銘文、銘刻。《說文解字》解釋「銘,記也,從金,名聲,莫經切」。琴銘中以記事、表達志趣的為多,有的記錄與琴的緣分,有的記述該琴的發現、收藏傳承、重修,有的表達主人的理想志趣。存見之唐琴,其琴銘一般都為兩至四字,以兩字者居多。據宋人記載,唐琴的腹款多用墨筆書寫,因此現在所見的唐琴上的古代名人題詩印記若是鐫刻於琴體之上者,多為後世收藏者所添加。由此觀之,古琴銘文中的作偽現象與傳世書畫、古董無異。
  • 古琴養護套裝,護琴養弦,呵護您的古琴!
    根據近2年的數據統計,因為地域、溫度、溼度的原因,古琴開裂高達18.9%,加上不少琴友是異地購琴(如北方琴友購買南方的琴),更是將開裂比例提高到了近三成
  • 史上最全的古琴知識,建議收藏
    而從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會秩序、等級的名稱來著,可見其製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倫的深意。 定弦 古琴調式有35種,按五聲音階定弦,音域有四個八度零一個大二度。 在彈弦樂器中,古琴是一種較獨特的樂器,琴面為指板,沒有柱和品。
  • 【琴繪四季】丨HIFI質感·戴茹雲端古琴音樂會第一季「秋韻·悅」
    戴茹老師「相聚在雲端」,從來不只是一場簡單的線上雅集,它是某一些人與古琴之間情感的寄託,是某一些人一步步印證琴技成長的目標,是某一些人不甘於現狀的執念。它也是某一些人之間相遇的緣分,見證著你我交織的莫名情愫。時光長河、亙古萬象,勾抹挑剔間,又到深秋…這一次,在【琴繪四季】秋的悅動裡,我們將重繪七弦秋聲的故事。
  • 古琴英文版《酒狂》:一壺酒,一張琴,逍遙天地中~
    © 點擊上方,聆聽最美音樂註:視頻為唐世璋先生古琴演奏樂曲版,音頻中則出現了他用英文彈唱的片段。因此越學越覺得有樂趣,願意花畢生時間來研究。」從留言粉絲中隨機抽出一位,贈送古琴書一本,獲獎者我們會在後臺留言中回復您,到時請與客服微信聯繫。
  • 古琴微課堂: 真德秀道學論琴藝(二)
    蕭長夫之所以為真德秀推重,關鍵在於其琴樂美學思想承襲朱熹衣缽,與真德秀氣味相投,蕭長夫即便知音寥寥,窮愁潦倒,也不肯以琴聲隨順時俗而發展變化,堅持「不變其技」,追求淳古淡泊的古調,琴音「跌蕩而不流,悽惻而不怨。」臨別之際,真德秀設酒話別,並即席詠詩送給蕭長夫。琴家蕭長夫寧窮不變其技,琴可破志不可徙,為的是固守古調之希微,反對隨時俗之變的新聲。
  • 相銍文人琴家與古琴孤清高潔的文化品格
    這三位既博學多才,又特立獨行,並且都有自己獨特的哲學思想和人生追求,在他們身上,「獨立不懼」成為突出的人格特徵,成為相銍文人琴家一脈相承的地域文化特色,奠定了古琴孤清高潔的文化品格。桓譚,沛國相人,「好音律,善鼓琴」,著有《新論·琴道》。他堅定獨立、不媚世俗,旗幟鮮明地反對讖緯迷信。《後漢書》載「當王莽居攝篡弒之際,天下之士,莫不競褒稱德美,作符命以求容媚,譚獨自守,默然無言。」
  • 悅兮琴院一對一、一對二量身定製精品古琴課
    3  師生互動度高您能隨時向老師提出問題,並且得到針對性的回答指導;老師能對您有直接全面的了解,並根據您的基礎及學琴進度來安排教學進度和重點難點,並提出針對性的強化訓練。白勝先生於2012年創辦悅兮琴院,受禪宗及太極思想影響,旨在以古琴文化為載體修身養性。
  • 典籍裡的古琴 | 《禮記》中的古琴
    東漢桓譚《新論》中說:「神農之琴,以純絲做弦,刻桐木為琴。至五帝時,始改為八尺六寸。虞舜改為五弦,文王武王改為七弦。」這些漢代的典籍中多把古琴的起源追溯到伏羲神農時期,現在琴人們講古琴的起源,也多追溯到伏羲。但比這兩本著作還早的典籍《禮記》,對於古琴起源的記錄,出現了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