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和古琴

2021-02-12 覺音古琴傳習社

【光塵按】琴學集大成之作《溪山琴況》的作者徐青山先生是文武兼修的,師祖吳兆基先生亦是,如今師門也是如此倡導。實踐多年後,現在重讀師祖此文,會心之處又多了一些,再次分享給琴友們。

太極拳是帶有氣功的武藝,古琴屬於文化藝術領域。一個是武、一個是文,似乎有點「風馬牛各不相干」。我操琴六十九年,練太極拳亦已六十一載。在漫長的歲月內,也沒有考慮二者之間,有什麼明顯的聯繫。一位練拳的朋友來我家,看到我一楨操琴的照片說:「你彈琴的姿態有點象練太極拳的功架」,常有懂得氣功的古琴愛好者,評價我的古琴演奏,說是:「有氣有意」,「有獨特的演奏風格」,希望我能總結一下這種風格的形成,我現已年入耄耋,尚能演奏《瀟湘水雲》、《漁歌》、《胡笳十八拍》等大曲、名曲,文藝和武藝的結合可能是主要原因。

 

太極拳氣功

 

任何藝術入門時,都要進行一系列基本功能的訓練,以熟練地掌握這門藝術的各種技巧。但若停留在技巧的運用上,必致用搬弄技巧以譁眾取寵。必須進入意境,方臻上乘。熟練的技巧,只能為進入意境準備必要條件,非此則好比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但怎樣才能從技巧進入意境?

 

中華數千年燦爛文化藝術,受儒、道兩家學說影響至深。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為主,道家思想源遠流長。中華醫學瑰寶《黃帝內經》,已逐漸為世界醫學界所承認、接受;《易經》、《道德經》、《參同契》等道家經典著作建立了古典哲學和科學的統一學說,指導著歷代文化的許多領域,包括氣功、武術的創建和發展。這些經典學說,精闢深邃,難窺其奧,僅能就氣功、太極拳方面,談些膚淺看法。

 

中華正宗武藝,不論外家、內家,莫不帶有氣功,太極拳亦然。當然也有專練氣功不練拳術者。各家各派氣功有各自的鍛練方法和口訣,最主要的口訣是「松」和「靜」。先談松。松,就是要做到「毫不用力」,自古以來,人類在勞動中求得生存,勞動就得用力。不論從事什麼工作,都要或多或少地用力,即使自理生活,也要用力。「毫不用力」,可能只有在平臥著不動,或做打座靜功時能做到。既要運動,就須用力,其實毫不用力,只是使全身肌筋儘量放鬆,在意識指導下,作輕微,緩慢運動。每見練了多年太極拳的人,還是松不開。不松,就是緊,就是肌筋的收縮,這樣就會壓迫經絡,阻滯內氣的流走。懂得鬆開,即使不是練太極拳、練氣功,也能減少工作、學習、生活中,由於思維緊張而造成身體局部肌筋收縮的疲勞。

 

再說靜。有人說,靜,就是什麼都不想。這是絕對化地理解靜。實際上越是不想就越會想得多。即使在睡眠中,也很難做到什麼都不想。靜,是集中思維,考慮、解決一個問題,但在思維、考慮、解決工作,學習,生活中的問題時,雖則也需要安靜,但是在消耗腦力。我們需要的是集中思維,想一件不費腦力的事物。佛教中採用「念佛」的方法,「念」就是想,「佛」就是沒有,想沒有而已。一般可採取數息法或「聽息」法,這樣就能逐漸「入靜」。太極拳、氣功屬動中求靜的導引術,練時存想口訣、姿勢,也是個好方法。打坐屬於靜中求動的吐納法,「入靜」後可進一步要求「入定」。練太極拳關鍵在於「得氣」,「松」、「靜」是「得氣」的重要手段,這個「氣」,乃是從基本技能進入意境的橋梁。所有各式太極拳,都是和氣功聯繫在一起的。不能「得氣」的太極拳,是不會有多大效益的。我們不主張練丹田,也不主張運用腹式順或逆的呼吸法。因為這樣做效果可能很明顯,但容易產生流弊。我們主張「我即丹田」,採用「自然呼吸」(自然呼吸,就是人人都會的那種呼吸)。 

 

中華氣功,源遠流長,派別甚多,各有所長,也各有其缺點。練習方法,大同小異、或大異小同。同者,在於任何一家一派氣功,莫不強調以「練血化精,練精化氣,練氣化神」(還有」練神還虛」,筆者未能涉足,不能妄議)。精、氣、神三者統一為目的。「氣」,是流走於全身經脈的具有明顯的自我感受的一種物質,經脈不是象血管那樣的管道,也不是神經,它既存在又不存在,仿佛空中閃電時,一道電光所顯的電流的空中通道。它是電流按自然規律所選的一條空間阻力最小的通道,既存在又不存在。由於空中氣流、水份、塵埃的分布狀態,瞬息萬變,即使是在原地第二次閃電,也決不會再現原狀,經脈在全身的分布不象空間那樣多變,各人大致相同,但也有小異。氣的實質究竟是什麼,如今國內外有關研究機構都在進行實際測試,尚未有統一的最後結論。「神」是在大腦控制下的思維意識(武術中認為是「心」和「意」的統一)。

 

太極拳集武術與氣功於一身,初學者必須在著重松和靜的基礎上,有正確的身形運動,「以身行氣」發動體內真氣的循環流走。氣是否已經發動(稱得氣),會有明顯的自我感覺,最明顯的標誌是雙手雙足會有極舒適的麻脹感。「練精化氣」的目的,在於「氣遍全身不少滯」,手、足是身體的末梢,手、足有氣感,能充分證明氣已遍達全身。仿佛管道中的水流和導線上的電流,當管道最後一個龍頭能放水,或線路最後一盞電燈能發光時,管道、線路中的水流、電流無疑是暢通的,或說「水已遍全管道」,或「電已遍全線路」。能做到「練精化氣」,才能逐步「練氣化神」。當然,二者也不能截然分割,只是在一定的階段,應有一定的重點。

 吳兆基先生臺北講座視頻

氣功和古琴

 

我國的許多藝術,都和氣、意密切相關,書畫、鐫刻,鼓琴等皆然,當然不能也不必要求學這些藝術的人都要先學氣功(如果能懂點氣功,對藝術境界的升華,是會有幫助的)。我國的書法,繪畫,莫不講求先做到「以身行氣,以氣運身」,然後進一步做到「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達到精、氣,神三者的統一。書畫家大多長壽,這是因為他們行書、作畫時,仿佛也在打太極拳。

 

掌握基本操琴技能,經過長期操縵和習武,通過「氣」以進入意境,這就是我幾十年來學習古琴的體會和經驗。

 

和書畫相似,在操琴曲過程中,也要能做到在不同程度上自發地養氣。書畫家在行書作畫時,很講究姿勢,演奏古琴時也必須十分注意姿勢。這些姿勢和做座式氣功、打太極拳的某些架式要求十分相似。它的要求是,端坐凝神,調勻呼吸(自然呼吸),兩足掌平行著地,兩足、兩膝間距離均約齊肩,上身脊梁領直,尾閭中正,頭容正直,不仰不俯,可以左顧右盼(這些和《琴學入門》上規定的不盡相同;《琴學入門》上規定兩腿叉開,兩足成外八字式)。全身放鬆,虛靈頂勁,徽微含胸拔背,松肩垂肘,兩臂隱含繃勁,順腕(手掌背和下手臂間,腕關節處的角度,小於150°時謂之坐腕,在150°~180°間謂之順腕)。

凡學過坐式氣功、太極拳的人,都能知道以上這些要點,是和練坐功,太極拳時的部分要點相一致的。凝神使思維安祥集中;端坐、脊梁領直、尾閭中正,使勁、氣先集中於軀幹腹、腰間,以利於輸送發射;全身放鬆,以利於氣遍全身(肌筋收緊,使經脈通道受阻,氣難以遍全身;虛靈頂勁,使神提起、內斂。勁、氣發自腰脊,宜防三停:一停於肩,二停於肘,三停於腕。含胸拔背有助於勁氣自腰脊貫出,松肩垂肘以克服勁、氣停於肩肘,兩臂微繃則陽脈舒展,以利貫氣,順腕克服勁、氣停於手腕)。

 

有人認為寫字、作畫、彈琴都要運用腕力、臂力,肩力,這是錯誤的。初學彈琴時有云:「按欲入木,彈欲斷弦」,這是指的運勁而不是用力。不管是發自哪個部位的力,凡使力寫字、作畫、彈琴,都只能使作品生硬,終致停留在機械技巧階段。勁和力的區別何在?力是肌肉的作用,它利於收縮,存在於身體各局部;勁是筋和肌腱的作用,它富有彈性,渾身是一整體,利於發射(一般動物身上都是筋多於肌。以貓為例,它善彈跳躥躍,但試把它的兩前爪拎起,它的引體向上升能力極弱)。寫字、作畫、彈琴就要懂得勁的整體運用,所謂:「其根於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如取坐的姿勢時,主要是運用腰勁,克服三停,使勁下達足趾,上貫手指;與此同時,由於舒展了經脈,氣也會逐漸發動起來了。以勁、氣運行操縵,使藝術境界逐漸升華。這就是操琴中的「以身行氣,以氣運身」,也就是「練精化氣」過程。

 

前面已說過,精,氣、神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只是在一定的階段有一定的重點。勁、氣的運行,也都是在意識的指導下進行的。太極拳經所說的「毫不用力,完全用意」又應怎樣理解?凡藝術作品,都必須在意識指導下,逐步前進,但表達這些藝術的效果,又必須通過肢體的運行,也就是必須通過肌、筋的作用,和在經脈中流走的「氣」的作用,才能使肢體運行,得出相應的作品。力和勁能「驅動」,毫無疑問,「氣」也能「驅動」,已是難以理解的了。但當前各地對氣功師運用發射外氣以治病的實驗,已證實了這點。「氣」果真能「驅動」,它既能「驅」外界人、物動,豈不能憑內「氣」以「驅」自身動嗎?這不是目前所傳的「自發動功」,而是練功得氣後,在意識指導下的「自覺動」,即所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但若既不用力,也不靠「氣」,全憑意識而能「驅動」,似乎是不可思議的事了。近幾年來,從國內國外不少大學實驗室及研究所實驗的結果,也已證明了意識真能「驅動」。這在練功中,就是進入「練氣化神」階段了。據我的體會,在操琴過程中,要完全做到「純以神行」,是難以實現的,能做到身、氣、意三者的統一,而以意為主,是操琴以及研究其他藝術以冀進入高級境界所應追求的。

 

在實際操縵活動中,我有以下體會。強調「松」和「靜」,但松和緊,動和靜都是互為依存,相輔相成的,失去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就不能存在。練太極拳,操琴都是由靜而動,動中求靜,根據拳式的要求,琴曲的內涵和節奏,以確定以動還是以靜為主(這裡所說的「靜」是相對於「動」而言,除意識上的深沉安祥外,在肢體動作上,是以「快」和「慢」來區別於「動」和「靜」。宇宙萬物,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緩慢的運動相對於高速的運動就是「靜」)。這是練拳,操琴的人都懂得的,但所有各派太極拳都只講松不講緊,這是不科學、不符合運動規律的。事實上,太極拳的每式,都有一鬆緊(或稱弛張),只是必須以松(或弛)為主。在操琴過程中,「含胸拔背」、「兩臂繃勁」是緊(或張),但此時兩手反而取松(或弛);而當正身松背、松肩、松臂時,兩手則取緊(或張),一緊一松、一松一緊、緊中有松、松中有緊,也就是一虛一實、一實一虛、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方始能使勁、氣貫於指尖。這和用氣筒打氣的情況相仿。再在意識指導下,做到精、氣、神三者的統一,臻於藝術上的較高境界。

 

操琴時,左手指法中,常有上、下移動的運行。在運行過程中,要根據樂曲所描述的內容,有時快些,有時慢些,或由快而慢,或由慢而快,這樣才有跌宕起伏。快慢一律,節奏呆板,淡而無味。定位彈撥時指掌取緊(張),也就是「實」,實中有虛;指掌運行中取松,也就是「虛」,虛中有實,當運行到指定的徽位時又取緊,也就是「實」,右手彈撥緊密配合左手進行。慮實相間,輕重,緩急有致,均以意行,這樣才能充分表達樂曲的情趣。而且每當虛松運行至某一點而突然實緊時,會產生一個自發的顫動,聽來韻味飄逸盎然十分自然有致。仿佛把一個桌球自由落在臺上,彈跳幾下後,突然用球拍在球上一壓,會使球在臺與拍間,產生一個自然顫抖一樣。

 

在演奏古琴樂曲(包括其他器樂曲)時,思想必須高度集中,因而「靜」是容易做到的。但「靜」和「松」是密切相關的,常常因不能「松」而導致不能「靜」。例如公開演出或錄音時,常會因過度緊張而出差錯。古琴的許多指法,只有在以鬆開為主的基礎上才能發揮得更好。右手指法的抹、挑、勾、剔,滾、拂、撥、剌,才能得到剛中有柔,柔中帶剛,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剛柔虛實既濟之趣,否則不是失之軟弱無力,就會火氣過度(要避免使用鋼弦時的脆音、剎聲,尤應注意及此)。左手的吟,猱、綽、注、逗、撞亦能得圓、和、細膩之韻味。

 

最後談淡「心」和「意」。古人有云「總包萬慮謂之心,為情所意念謂之意」。太極拳口訣中有時用「心」,例如「以心行氣」,「心為令,氣為旗」,「先在心,後在身」,有時用」意」,例如」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意氣君來骨肉臣」,「意存丹田」等。也有心意並提的,「勢勢存內揆用意」。心和意的作用都是大腦思維作用,只是在用語習慣上,用「心」字,或「意」字。但太極拳的「內三合」,有「身和氣合,氣和意合,意和心合」之說,要合必先分,有分才有合,這樣,「心」和「意」是看作二個有區別的概念,分則為二,合則為一。我們的理解是把思維分為兩支,意是存想,心是注視(有雲「目為心之苗」,「目為心靈的窗口」)。太極拳是在一開一合中運動的,當拳勢開時,兩手分開,一虛一實,意念存想實手,謂之「注意」;拳勢合時,兩手由分而合,虛實暫時統一,目光看手,謂之「注目」,這時是既「注意」又「注目」,這就是「心和意合」。生活中也常有這樣的舉動:眼睛看著某甲,但「心不在焉」注意力卻集中在目光所能及的某乙,注目於甲是假是虛,注意於乙是實是真,這時「心」、「意」暫分,如突然地把視線也從甲移向乙,就是「心和意合」。

 

在操琴中應怎樣運用心,意的作用呢?按歷代留傳的操琴常規,在掌握了兩手的各種指法後,由於右手指法較簡,且彈撥位置主要在七根弦的嶽山與一徽之間,活動範圍較小,而左手指法較繁,取音有散、泛、按、走之別,活動範圍幾乎遍及七根弦的所有徽位(包括十三徽以外),益以琴身較長,坐的適宜位置在四、五徽之間,使七徽以下的琴面徽位和弦上的對應徽位之間,有一個視差,按準弦上相應徽位有一定困難。為此,一般規定注意力要集中於左側,也就是說,對左手的活動,既要「注意」,又要「注目」,而對右手則全憑熟練的基本指法,和對琴曲相應指法的記憶進行演奏,這樣是不夠全面的。

 

心和意既構成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必然在運動中有分有合。對右側的全然不顧,和對左側的集中注意,都是具有片面性的兩個極端。但由於左、右兩側在指法上確實存在著繁和簡的差異,而「心無二用」、「目有專注」,注意力應有所側重是正確的,但均應採取「意領心,心領指,指、心、意統一」的方法。在右側,對於較簡指法例如抹、挑、勾、剔、擘、託等,只須顧及所彈弦次的左側;對於較繁指法,例如滾、拂、撥、刺、長鎖、歷等,由於運用這些右手指法時,左手常常極少移動,就應暫時把注意力移向右手。先存想,次「注目」於相應的弦,指到弦動,心意合一,能收到音律圓潤、輕靈,避免鋼弦脆剎音之效。在左側,對於定位指法,例如綽、注、吟、猱、撞、逗、掐起、帶起、抓起、罨等,先存想運用該指法的弦次、徽位,次看準,再運行;對於移位指法,例如上、下、進、退,分開、淌、往來等,先存想下一步得音所須指法位移終點的徽位,次看準這個位置,再運行。「存想」不僅要想指法、弦次、徽位,還要想音準、音律。這樣做,不僅使演奏效果較易進入意境,而且每彈奏一曲的同時,也是對該曲的一次從思維到實踐的全面複習。

 

當然,要做到上述各種要求,必須對於該琴曲的含義有一定的理解,演奏方法已較熟練,方能進行,以免導致「顧此失彼」、「手忙指亂」。但當逐步實施了上述要求,又能加深對曲意的理解和演奏的熟練,起到相輔相成作用。在操縵中「練精化氣」,「練氣化神」,「身」、「氣」、「意」統一下進行,也是良好的養身之道。

 

本文發表於《中國音樂》一九八五年第四期,現略加刪補、整理。

一九八八年初夏

鷗鷺忘機(吳兆基)

精選文章:

相關焦點

  • 打太極拳,用心用力就上不了溜光大道
    南為離卦、為火、為心,這老妖精的心放蕩迷亂,所以它是人面獸心;這個是少數,大多數同志都是人面人心的,人心是有個人的認知的,打太極拳,用心用力就上不了溜光大道。 古琴上有個嶽山,聲音是從這散布出去的,風水講高一寸為山,嶽山也就是一指頭肚那麼高,但是就可以在天地間戳住了大旗;心也就拳頭那麼大,但是就可以在人身這百十來斤做了主兒。
  • 古琴 | 巫娜《秋水悠悠》高雅古拙,清淨悠遠
    © 點擊上方音樂,聆聽最美音樂 這首《秋水悠悠》是巫娜琴簫專輯《秋水悠悠》中的一首,是集禪畫詩曲為一體的佛曲專輯,共十首單曲,與她前期的專輯《空山寂寂》是姊妹篇,均屬禪意十足的古韻禪樂,仿佛是一首詞的上闋和下闋
  • 古琴梵唱《藏傳大悲咒》以慈悲心,看世間萬物!
    無論是瓊英卓瑪的吟唱,還是葛勇的古琴移植,大悲咒,實在是洗心濟世之曲。每一個音符都似有靈性。在這平穩空淨如沐佛光的曲調中,無論怎樣混亂無序的世界,都會重回秩序,重回溫情。葛勇是中國首位佛咒古琴梵唱者,而梵唱與古琴的組合,是一種創新,更是一種保護。
  • 袁中平古琴演奏 吟誦《長亭怨慢》
    古琴演奏家。任教於「指禪養身術」,以書法和太極拳及氣功為主,並教授古琴於臺灣南華大學和中國山東青島大學。晚飯後他閒步十全街,逛骨董店,一眼看到一幅古畫,畫中一位高士正在彈古琴,他藉機詢問店主,是否知道此地有位琴家吳兆基?店主回答:「聽說過!你到隔壁問問。」原來隔壁乃蘇州大學工藝美術社。     推門進店,幾位長者正在下棋,為首的問明他的來意後,即喚店前一女孩去吳兆基家通報。他們請他坐下,聊天喝茶,得知吳兆基曾任蘇州大學數學系教授。30分鐘後,女孩回來告知,吳府說今日已晚,明早可去。
  • 張毅古琴院 ||古琴| 你彈得不夠好,是因為沒氣息
    專門的養氣,如廣為人知的吐納功夫,或如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等鍛鍊筋骨的功夫,也離不開氣息的相應培養;此外生活中的行止坐臥,以及琴棋書畫等怡情之事,也無不要求兼而養氣。若是唯求琴聲悅耳而不究調息、務爭枰上勝負而嘔心瀝血、或是書翰丹青之際不知斂神定息順勢開合……因此而勞氣傷神,得不償失。
  • 欣賞古琴音樂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在正麟看來,這是一件琴界幸事,代表著人們對自我身心的進一步塑造和傳統文化中精華部分的回歸。但是初學者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免會發現很多問題,譬如對於古琴曲難理解,難背誦,甚至會因此輕易放棄。其實,這與老師們教授的古琴曲有關,其內容大多是自古代流傳下來,與現代初學者有很大的時代代溝。  那麼,怎麼才能讓古典音樂愛好者輕鬆領略古琴的魅力?
  • 九韻樂器——欣賞古琴音樂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怎麼才能讓古典音樂愛好者輕鬆領略古琴的魅力?小編整理出幾種欣賞古琴曲的方法,以供琴友參考: 1、與古典文學結合 古代文人士大夫所作詩詞歌賦,對古琴和琴音都有諸多描寫,有的樂曲就是根據文人詩詞創作。這些膾炙人口的詩詞在民眾傳承中非常廣泛。
  • 古箏和古琴的區別!
    古琴聲音小,比較內向。只有在某些特殊的環境下會特別感動人,而往往感動的也只是彈琴人自己。一些大師也曾彈出過加持力很強的曲子,讓人覺得如聽萬壑松,陶醉得不得了。但從古琴的結構和發展歷史來看,古琴真正的意義不在於技巧和感人,而在於心境和自然。天人合一是一個彈琴者最終的歸宿。
  • 聽吳釗先生說古琴:靜美且養心的生命文化(圖)
    古琴演奏不能一味求「新」獵「奇」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吳釗可能都難得有這樣的心境來品味古琴的悠長,因為古琴的現狀與未來令他難以釋懷。  最讓他揪心的是如何將老一輩琴家的傳統琴曲、演奏技藝,包括審美理念有效地加以保護和傳承。  「只有全面繼承傳統,創新與發展才有意義。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在香港的普及和發展,離不開他們……(連載)
    1988年,孫劍雲應邀來香港傳授孫式太極拳,譚豐雅得遇孫劍雲學習,從而傳授孫式太極拳。其後上海馬嶽梁門人李立群也來香港傳授吳式太極拳、快拳及器械。1994年香港武術聯會邀請了諸多太極拳名家來香港,使香港人更清楚各流派太極拳的獨特之處。紀昌秀、宋蘊華傳播和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是由紀昌秀師傅傳來香港。
  • 趙堡太極拳、張三丰和金庸
    1764年 苗人鳳和南蘭的愛女苗若蘭出生。1766年田歸農勾引南蘭,苗人鳳和愛女相依為命。1780年三月十五日,苗人鳳和胡斐決戰。1791年趙堡太極拳第五代宗師張宗禹去世。1798年趙堡太極拳第七代宗師陳清平誕生於趙堡村。1804年張彥、陳清平加入白蓮教起義,「反清復明」。1810年趙堡太極拳第八代宗師和兆元出生。
  • 學習古琴三要領
    明琴家徐青山(上瀛)就提出了「弦與指合,指與音合,音與意合,而和全矣。用今天的話解釋,「和」就是音樂的內容,至高的意境。達到這個境界,就必須先訓練好「弦與指」「指與音」的關係。實際上這兩句說的是最初開指基本功的訓練與循序漸進的程序。以「勾、剔、抹、挑」為例,既有前章右手指法基本「五要領」的要求,又有外觀姿勢正確與否的要求。習彈有呵在敦師的指導下使之方法正確運力自如。
  • 太極拳的外靜和內靜
    點擊「傳統楊氏太極拳班侯直系」關注我們☀ 河北邯鄲,太極之鄉,楊、武氏太極拳發源地。
  • 如何欣賞古琴音樂?這四點一定要注意!
    在正麟看來,這是一件琴界幸事,代表著人們對自我身心的進一步塑造和傳統文化中精華部分的回歸。但是初學者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免會發現很多問題,譬如對於古琴曲難理解,難背誦,甚至會因此輕易放棄。其實,這與老師們教授的古琴曲有關,其內容大多是自古代流傳下來,與現代初學者有很大的時代代溝。那麼,怎麼才能讓古典音樂愛好者輕鬆領略古琴的魅力?
  • 巫娜:我的一生是和古琴在一起的
    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還有我整個人從內到外的精神、身體、各個方面的狀態,都與古琴是完全呼吸在一起的。我的這一生是和古琴在一起的。」巫娜  - 雁南渡古琴常常給以安靜、素雅的印象,而彈古琴的人也是古樸,優雅,給人一種清淡恬靜的感覺。但在巫娜身上,除了這些古琴演奏之人獨有的氣質外,和她接觸、交談的人也許會覺得,她的氣質裡還透著些爽朗和隨和,這也許和她的家鄉有關。
  • 太極拳的力從人借和地心吸力
    太極拳發展至今已經變成一種普及性的運動。有中國人的地方都會看見太極拳。為了要普及簡化太極拳已被改變得愈來愈簡單,由困難的內動變成偏重於外形,包含了戲曲工架及舞蹈表演形式。武術方面的運用已被磨滅。太極拳變成中看不中用的體操。但這種改變對促進太極拳的普及實是功不可沒。以前太極拳有「十年不出門」的說法。在現今生活節奏如此急速的時代怎能要求為生活折腰的人們花如此多的時間去練拳?
  • 古琴減字譜全解(指法、術語)
    這種記譜法使用減字拼成某種符號記錄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彈奏指法,它是一種只記錄演奏法和音高,不記錄音名、節奏的記譜法,其特點為:「字簡而義盡,文約而音賅」。減字譜是對文字譜記譜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種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記譜法。彈琴時,應雙手配合彈奏,左右手各有分工。右手主要用以彈弦。彈弦時,可運用大指、食指、中指、名指(無名指),不用小指(禁指)。
  • 祝大彤談太極拳的符號和密碼
    上世紀活躍在太極拳教學前沿的吳圖南大師,是一位全體透空的太極拳家;楊禹廷大師坐在座像上像一個人影,似一付衣服架。他們對太極拳符號和密碼在理論的認識和理解是有一定深度的,但還不及公諸於眾,便駕鶴西去,未留結果。
  • 漢裳興禮儀,古琴和人心(三亞著漢服學古琴公益活動月)
    式歌茶坊古琴室開展「著漢服,免費學古琴」活動,凡在漢服活動月期間(2019年12月)著漢服就可在式歌茶坊古琴室免費學古琴,具體活動細則如下:一、活動時間:2019年12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止(免費學古琴時間)。
  • 古琴和崑曲《牡丹亭·皂羅袍》
    ↑↑↑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作詞:湯顯祖古琴演奏:白無瑕【微博@古琴白無瑕】崑曲:錢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