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在香港的普及和發展,離不開他們……(連載)

2021-01-10 澎湃新聞

吳式進香港

第三十二回

香港的吳式太極拳傳承始自吳鑑泉。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吳鑑泉偕子吳公儀離開上海,來到了當時比較安全的香港,在香港軒尼詩道創建香港鑑泉太極拳社。

楊華彪,生於1904年,逝於 2005年,廣東人,在香港大學畢業後,決定定居香港,開始做進口生意。楊華彪很小就顯示出對武術的興趣和天分,20歲時,已經精通十種不同的外家武功,在武術界頗有名氣。香港的南華體育會武術部由楊華彪負責,當時他正在組織一個武術表演會。知吳鑑泉到來,特邀吳鑑泉參加表演會,吳鑑泉欣然前往。兩人很快發現彼此意氣相投,在切磋武術過程中,楊華彪發現自己的武術根本比不上吳鑑泉。遂放棄了他原先所學習的武術,轉而拜吳鑑泉為師,重新由最基礎的學起。對於楊華彪來說,要忘記已經幾十年根深蒂固的外功而去學習非常不同的內功是很困難的,他花了整整四年時間專心致志地跟吳鑑泉學習,直到1941年吳鑑泉離港回上海為止。有一段時間,吳鑑泉住在楊華彪的居所裡日夜傳授武術給他。吳鑑泉也在南華會及精武會教授太極拳,奠定了吳式太極拳的天下。吳鑑泉當時主要拜門弟子有鄭榮光、廖少彭、唐希敏、鄧幼亭等。

吳公儀拳照

楊華彪一心要發揚師傅吳鑑泉的拳法,他把現代思想和傳統教學融為一體,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和學習,強調必須嚴謹地訓練太極拳套路,以建立鞏固的基礎。他在香港每天都教太極拳。甚至在到美國紐約州諾撤斯特市探望女兒楊心儀期間,也傳授太極拳。2005年 4 月18 日,楊華彪在美國紐約州諾撤斯特市逝世,享年101 歲。

吳鑑泉在粵教軍隊,因人多不齊,便以口令指導,逐漸形成了吳式太極方拳,慢架貫串拳成了吳式太極拳。

吳鑑泉長子吳公儀,名潤澤,字子鎮,生於1898年,逝於 1985年。1919年,20歲的吳公儀已出任山東省長屈映光的「武術總教練」,1924年任職於張宗昌陣營的「搏擊隊總教官」,其後也在全國知名的上海精武體育會任教習,亦曾受黃埔軍校校長蔣中正聘請,出任軍校學生部及高級班太極拳教官。

1942年吳鑑泉逝世,1943年香港淪陷。吳公儀遂回國擔任上海鑑泉太極拳社社長,1948年戰後回港,於灣仔駱克道387號復建香港鑑泉太極拳社。吳公儀曾在電視上連續播放教授太極拳的教學片,吳公儀作講解,鍾嶽平示範,使吳式太極拳更廣為流傳。吳公儀曾得到楊少侯的指導,發展成小架貫串拳及關節拳。

吳公藻編著——《吳式太極拳》

吳鑑泉次子吳公藻,生於1901年,逝於 1985年,著作甚豐,1929年任教於上海精武體育會,1937年來港與兄吳公儀建立拳社,1943年回國。1980年,78歲的吳公藻來到香港,訂正出版金書《吳式太極拳》,附楊班侯傳《太極法說》拳書手抄本,極為珍貴。

吳公儀之子、吳公藻之子、吳大揆之子女,以及鍾嶽平、蔡乃標、蕭維隆、馮天錫、黃漢榮、陳昌立、龔夏輝等均在香港傳授吳式太極拳。

1954 年,53歲的吳公儀與 33歲的白鶴派陳克夫於澳門新花園比武,轟動武林。當時楊式太極拳名家董英傑與鷹爪劉法孟也做了對打義演,賽後掀起了學習太極拳的風潮。

吳鑑泉弟子鄭榮光在南華會及館內傳授吳式太極拳,從學者有其子鄭沛淇、鄭淇勝及吳惠農、歐陽浩民、鄭天熊、冼孟豪、羅振奇、胡勝、廖鏡枝、廖廣森、張耀強、葉偉基等。

鄭榮光弟子吳惠農在香港深水埗大埔道教授鷹爪及吳式太極拳,歐陽浩民移美後兼教瑜伽。

鄭榮光弟子鄭天熊,名雅文,生於1930年,逝於2005年,廣東省中山縣三鄉鎮人,自幼隨父習洪拳。

20 世紀 40年代從其叔父鄭榮光處學習吳式太極拳,後從河南省智孟居士齊敏軒學習太極內功及散手。

鄭天熊於 1950年創辦鄭天熊太極學院,以太極內功及散手善戰著名,時人稱為「實用太極」。1957年臺灣舉辦臺港澳國術比賽,鄭天熊赴賽,擊敗臺灣重量級冠軍形意餘文通,一舉成名。1969年始不斷訓練弟子出賽香港、臺灣及東南亞各地舉辦的東南亞擂臺賽,奪得20 次冠軍紀錄。1972年創香港太極學會,致力研究及發展健身太極武術,1975年與香港教育司署康樂體育事務部合作,培訓師資擔任由市政總署及區域市政總署主辦全港各區健身太極班導師。1979年創辦香港太極總會,中外門徒眾多。鄭天熊拳術因專注實用,以陰陽24 段太極內功及肚腩功著名, 發展成一體系,稱為「鄭家吳式太極拳」。20世紀 90 年代,鄭天熊退隱歸鄉,自建太極山莊。2005年 5 月7 日在中山辭世,享年 75歲。

冼孟豪是第一個探訪陳家溝及趙堡鎮的香港人。冼孟豪是吳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師從鄭榮光,並於 1984 年邀請馬嶽梁來香港傳授吳式太極拳。

馬嶽梁 馬嶽梁編著——《吳鑑泉氏的太極拳》

馬嶽梁,字嵩岫,生於1901年,逝於 1998年,滿族人,馬佳氏族,因滿族是一代一姓,其父輩姓惠,有兄弟11人,其父排行11,曾在浙江大學任國文講師,並創漢字拼音法。20世紀 30年代的著名微生物學家。後5歲入私塾讀書,15歲家道中落,中學畢業即輟學。1919年在北京協和醫院當雜務員。1932年至1942年先後在上海產婦醫院、中德醫院、上海協和醫院等單位兼任檢驗科主任。馬嶽梁少年時,酷愛武術,學習餘暇即弄槍耍棒,先後跟名師苦練過三皇炮捶、通背拳、少林拳及摔跤等。少年氣盛,十幾歲時經常與人較量交手。1921年,20歲的馬嶽梁遇到吳鑑泉,因馬、吳兩家同是滿族,又是世交,於是主動提出向他學習,實為較手試藝。當馬嶽梁一搭手,自己就莫名其妙地跌扑在地幾次以後,才心悅誠服地正式拜在吳鑑泉門下,棄前所學,開始學習吳式太極拳。在吳鑑泉精心指導下,勤學苦練,悉心鑽研,馬嶽梁逐步掌握了吳式拳術的精華。1930年經師兄金壽峰作媒,馬嶽梁與吳鑑泉長女吳英華結婚。自1930年到 1942年,吳英華、馬嶽梁一直與吳鑑泉同住一處。十多年中,多蒙吳鑑泉之秘授,盡得太極微旨,太極拳功夫已臻至境。著有《吳鑑泉太極拳》《吳式太極拳推手》,並與吳英華合著《吳式精簡太極拳》《吳式太極拳詳解》等書,這些書已譯成英文版、法文版,在海外發行。

太極遍香港

第三十三回

陳式太極拳在香港發展較遲。

最初有京都吳世英在九龍平安大廈教授楊式太極拳、陳式太極內功拳、太極紅拳、張兆東形意拳及八卦掌、龍門氣功。沈家楨的弟子楊景萱,陳照奎弟子吳祟奇教於中環遮打花園。陳正中執教於九龍信號山,蘇經禮、吳汝華執教於體育中心,有學生萬文德、李雅芳等。

吳崇奇,1949年出生於廣東汕頭。吳崇奇幼年於汕頭隨父習南拳,20世紀 60年代始習楊式太極拳。在到上海出差時經親戚介紹,學拳於顧留馨,顧留馨又介紹吳崇奇到北京學拳於溫縣陳家溝的陳照奎,後回故裡。1981年陳照奎病逝,吳崇奇移居香港,在中環遮打花園及太古城等地以教授陳式太極拳為業,傳人甚眾。

陳正中,1940年生,25歲時在無錫致柔拳社隨寧大椿學習楊式太極拳,寧大椿1934 年在上海從王薌齋學習形意拳,後在致柔拳社向楊澄甫、田兆麟、陳微明學習的太極拳。1973年,陳正中赴北京隨陳照奎學習陳式太極拳一路及推手。1981年移居香港,教拳於天台及九龍信號山。

其他太極拳流派在香港也有流傳。

1988年,孫劍雲應邀來香港傳授孫式太極拳,譚豐雅得遇孫劍雲學習,從而傳授孫式太極拳。其後上海馬嶽梁門人李立群也來香港傳授吳式太極拳、快拳及器械。1994年香港武術聯會邀請了諸多太極拳名家來香港,使香港人更清楚各流派太極拳的獨特之處。

紀昌秀、宋蘊華傳播和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是由紀昌秀師傅傳來香港。紀昌秀於1966年於西安隨郭興良習技,再習於趙堡鄭悟清(1895 ~1984)。1982年來港在九龍公園開始教授和式太極拳,其子女張萬強、張萬珠均為香港武術冠軍,兼教授武術套路。1989年成立國際和式太極拳總會。

溫縣趙堡鎮鄭悟清弟子宋蘊華於1994年來香港傳授和式太極拳。宋蘊華,山東濰坊人,其擒拿分筋錯骨深悟其中三昧。著有《趙堡太極拳圖譜》,在1997年出版太極拳的輝煌《宋蘊華搏擊大全》錄像帶,創立了「太極易拳道」。後成立香港趙堡太極拳總會,2006年 2月 9日在西安辭世。弟子關榮光任會長,於九龍公園及佐敦廣傳。之後趙增福、王海洲、劉瑞、王長安等均到香港傳授過和式太極拳。

傅式太極拳源自傅振嵩。傅振嵩傳下之傅式太極拳,及傅永輝傳下之孫式太極拳,在港傳授亦多。傅式太極拳分初級、中級、高級三套,伸展和低架難度一套比一套高。尚有太極閃電掌、兩儀拳等,在精武會及私人均有傳授。

顧汝章 耿德海

顧式太極拳源自顧汝章。顧汝章(1894~ 1952年),江蘇省阜寧縣人,父親顧利之為潭腿門巨子,精技擊並擅用暗器,清末設鏢局於鎮江,為商旅保安。顧汝章聰穎而嗜武,幼承庭訓,8歲起從山東武士嚴蘊齊學藝習技達11年之久,嚴蘊齊是清末民士,精通少林武藝,尤其擅長槍術,武林有「嚴大槍」之稱。他恆毅刻苦,精通十八般武器及對拆技擊,連氣功(小金鐘 )、鐵砂掌等技奧秘也悉受真傳,青年時代即以少林武術顯名於蘇、湘、浙、鄂等省。顧汝章尤技不自滿,先後從學於李景林、于振聲、孫祿堂等武術名家。在1924 年南京中央國術館舉辦的全國國術比賽中,奪得最優獎。

1925-1926 年間,顧汝章任粵省財政廳長嚴熾之護院職;1927年中央國術館成立,顧汝章任一等教官兼科長;1928年秋,應中央所舉辦之全國國術第一次考試,顧汝章名列最優等十三名之一;20世紀 20年代末期,顧汝章與萬籟聲、萬籟鳴、李先五、傅振嵩等著名的北派拳師聯袂南下廣東,這即是武林掌故所說的「五虎下江南」;1928年,李濟深創辦兩廣國術館,萬籟聲為館長,聘顧汝章為兩廣國術館教師。1929年,顧汝章於廣州文德路何家試館內創辦廣州國術社,自任社長。

顧式太極拳融合北少林手型步法,為一特色。由顧汝章弟子龍子祥傳至香港,其子龍啟明於黃大仙小區開始教授,從而成香港主流太極拳流派之一,起初本名孫式太極拳,後定名顧式太極拳。

耿式太極拳源自耿德海。耿德海( ?~1970年),一代武術宗師,創立大聖劈掛門。大聖劈掛起源於民初內戰期間,陝西拳師寇四( 猴拳始創人 )因打傷軍閥爪牙而被追捕,幸得耿德海之父耿榮貴相救,但仍難逃囚牢厄運,在長達8年服刑期間,寇四除整理本身的拳術外,注意到獄外常有猴子聯群出沒,嬉戲打鬥,寇四受猴子機靈輕巧的動作感悟,加以模仿,後終於創出現今名震中外的「五路猴拳」。8年牢獄之災後,寇四不忘耿家之恩,見耿德海長大成人,便收之為徒,傳授猴拳絕學,同時也成就了耿德海創立大聖劈掛門拳術。耿德海先在東北軍隊裡任國術教練教猴拳,後到馮玉祥部隊當教官。耿德海在南京向一位刑氏太祖門人學太祖門功夫,兼學八卦、太極、形意三派拳法,又拜自然門的杜心五為師學習自然門武技。

1930 年,香港精武會聘請耿德海到香港負責北派拳法教學。後耿德海在香港石板街成立民眾國術社,發揚大聖劈掛門的拳技。耿德海在香港教拳40 年,除傳授家學大聖劈掛拳外,也傳授一套楊式老架太極拳,其動作敏捷,節奏明快,稱名耿式太極拳。

李式精簡太極拳源自李英昂。李英昂(1930 ~ 1988 年),習形意拳及太極拳於梁子鵬,習武當劍及太極拳於郭岐鳳,後自己創編李式精簡太極拳,出版《精簡太極拳》《太極十三槍譜注》。

梁子鵬

梁子鵬(1900~ 1974年),內家拳宗師,意拳南傳香港第一人。梁子鵬是專業武師,於武學有相當高深的造詣,尤精於內家拳法。他不僅精通太極拳與形意拳,還跟隨另一位宗師陳子正學過鷹爪拳,並研習過六合八法拳。1949年梁子鵬從上海來到香港,見大部分打太極拳的人軟綿綿沒有間架,遂給他們更正,一時學者增多。當時,李小龍出於在街頭打鬥的需要,曾想放棄對慢功夫太極拳的修煉,遭到了李海泉的反對。李海泉知道李小龍性子剛烈,希望通過練習太極拳,能夠對他有一定程度的克制,便將李小龍交給了自己的太極拳老師梁子鵬。梁子鵬用深厚的武學修煉基礎與拳理深深打動了李小龍,並由此證明太極拳等內家功夫的真正技擊含義,教授李小龍修身、養性、健身。梁子鵬將意拳的二爭力、空氣阻力、蹲腰拖腰及站樁的梁氏三寶溶入太極拳理,使人折服,由是追隨者眾。傳人有李潤、孫秩、劉堆、鄧香海、李英昂、陳乙燊、魏華等。

王壯弘

水性太極拳源自王壯弘。王壯弘(1931 ~ 2009 年),原籍浙江慈谿,出生於上海。是我國近現代著名文物專家、權威版本目錄學家、金石碑帖學家、書畫家、書畫鑑定家、一代武術宗師。精於碑帖的考證鑑別,擅長書法。曾在上海書畫出版社長期從事編輯和碑帖書畫的鑑別、徵集工作。自幼習武,曾隨王壯飛習宮式八卦掌,後師從於楊澄甫入室弟子褚桂亭習楊式太極拳。先赴新加坡教拳,到香港後精研王宗嶽《太極拳論》及相關拳譜多年,漸以佛理入拳理,創王式太極拳,後更名「水性太極拳」,弟子遍及海內外。

鄭子太極拳源自鄭曼青。徐憶中,別號東海居士,1922年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蕭山河上。1947年到臺灣基隆港務局工作,曾在傳媒界工作20年。1949年,年僅 24歲的徐憶中在臺北「時中太極拳社」學習,拜入鄭子太極拳創始人、「五絕老人」鄭曼青門下。1975年,鄭曼青去世時留下遺訓「善於人同,達兼天下」,要求眾弟子將太極拳發揚光大。徐憶中1978年任「時中太極拳社」社長至今。1989年邀請楊振國等名家組團訪臺,與大陸拳界名流多有深交。曾在香港維多利亞公園傳授鄭子太極拳。徐憶中研練太極拳60 餘年,按照鄭曼青遺命,與同門師兄弟30餘年來從不厭倦,一直致力於鄭子太極拳的推廣,並以太極拳為載體推動海峽兩岸文化交流。隨著海峽兩岸交流日益頻繁,徐憶中也一直以推動兩岸文化交流為己任。不僅擔任了南開大學太極拳研究中心教授、臺北市蕭山同鄉會榮譽會長、杭州市鄉親聯誼會副會長以及其他浙籍同鄉會顧問等職,而且每年都會到各地大學講課,積極推動兩岸文化方面的交流。

今日之香港

第三十四回

當代香港太極拳的發展與推廣:

香港氣功太極社自2000年創立,林文輝會長帶領,曾先後組織會員參加海南島三亞市舉辦的「首屆世界太極拳健康會」、珠海的「中國珠海國際太極拳交流大會」、「中國焦作第二屆世界太極拳年會」等比賽獲得諸多獎項。每年一度的盛事「傳統武術群英會」,多年來亦邀請多位大師如王西安、陳正雷、周盟淵、王戰軍、王戰海、王海軍、蔡長慶、張修林、陳瑜、傅清泉、陳炳添、趙增福、劉綏濱、鍾振山、趙宏偉、釋行者、釋延康等來港參與匯演。

香港的太極拳真正得到全面普及發展,實有賴康體處的推行。在當時傳統的教法下,以秘傳及昂貴的收費,使有機會學習者甚少。1975年以太極學會名義與康體處合作,開設清晨太極班,收費低廉,年齡不限;還開始太極師資班,供應市場大量需求,使太極拳學習者大量激增。

太極總會既獲授權發牌,須增其他派別,乃由崔南山教楊式太極拳,鄭天熊教吳式太極拳,王棟材教陳式太極拳,龍啟明教孫式太極拳,姚光教楊式太極拳。

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處規定,屬下場地任教太極拳者,須持有下列任何一種證書,才可教拳,稱為「太極家式資歷」,而認可太極教練證書籤發機構,只有四家:香港太極學會(香港太極總會),香港中國國術龍獅總會,北少林門龍子祥國術總會、北少林門顧汝章紀念總會。直至1996年,因康文處以新任的導師質素下降,每期畢業的導師過多為由,停止再籤發教練證。

20世紀80年代,香港中國國術總會開辦了太極拳師訓班,由名宿聶智飛、胡云綽、龔夏輝、龍啟明、鄧志剛、譚豐雅、蕭劍剛、方伯誠、陳靄玲、聶少峰、廖廣森、沈潤為導師;1991年 6月 8日,香港太極總會在灣仔修頓球場舉辦了國際推手大賽;1992年 8月,香港中國國術總會邀請了廣州的薛安日來香港,主持太極拳裁判班,教授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及推手簡化太極劍套路。其後文智勇及羅蘇女在屯門開始教授四維太極拳劍扇;1994年 8月,武聯邀請門惠豐由北京來香港教授太極拳推手套路;1994年12月,武聯再邀請馮志強由北京來香港教授陳式混元太極拳二十四式、二路及推手;1994年起香港中國國術總會舉辦屇內家拳套路比賽;1997年 12月 13日,香港教育署課程發展處擬推行太極拳入學校,舉辦了一次「太極拳導師交流會」,邀請了王志遠、周錫輝、陳昌立、曹樹偉、黃志德、蔡香生擔任大會顧問;2001年 12月,香港舉辦「太極大匯演」,邀請了太極拳六大流派到香港表演,有楊振鐸、馬海龍、陳正雷、孫永田、吳文翰、王海洲;2004年香港楊式太極拳總會舉辦了「傳統楊式太極拳國際邀請賽」,邀請中國大陸及臺灣地區的楊式太極拳傳人到香港參賽和表演;2008年開始香港武術聯會每年舉辦全港各種太極賽事;2009年香港楊式太極拳總會舉辦了「2009傳統楊式太極拳國際邀請賽」。

未完待續……

總監製:李建陽

監 制:劉晞暄 王 言

統 籌:楊 傑 張乙晨

主 編:王 言 責 編:王 鵬

校 審:王盈燕 編 輯:皇甫勝彬

原標題:《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在香港的普及和發展,離不開他們……(連載)》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話說太極拳(13)|太極拳在香港的普及和發展,離不開他們……(連載)
    話說太極拳(12)|想不到!太極拳是這樣傳到香港的?!(連載)香港的吳式太極拳傳承始自吳鑑泉。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吳鑑泉偕子吳公儀離開上海,來到了當時比較安全的香港,在香港軒尼詩道創建香港鑑泉太極拳社。楊華彪,生於1904年,逝於 2005年,廣東人,在香港大學畢業後,決定定居香港,開始做進口生意。
  • 話說太極拳|想不到!太極拳是這樣傳到香港的?!(連載)
    不意陳君標異幟,纏絲勁勢特別強」的新時代,使得擁有300多年歷史只在陳家溝一隅之地流傳、一姓之眾的陳式太極拳走出了陳家溝,成為陳家溝太極拳發展的一個重要裡程碑。第三代傳人中為王式太極拳事業發展壯大做出重要貢獻的當屬李劍方、劉俊英、檀鳳琳和劉舜曾等人,他們繼承了王其和式太極拳的武術精華。香港有太極第三十一回香港的太極拳運動,大概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太極拳隨著國內的商人到香港經營和知識分子遷移到香港而傳入。
  • 話說太極拳|關於太極拳的起源……(連載)
    河南省太極道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特邀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太極拳文化研究學者嚴雙軍從太極拳的傳承與發展、太極拳在港澳臺的發展、太極拳的技法功用和價值三個方面分析闡述,完成《話說太極拳》並由團結出版社出版發行。  太極拳能夠強身健體,陶冶情操,其精髓是「和諧」,體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
  • 話說太極拳|從傳承第五代到趙堡太極拳……(連載)
    他傳授的著名弟子有陳耕耘和楊露禪等。陳式太極拳大架因一些後人在外走鏢或經商,而開始向外界傳播,特別是陳氏第十七世陳發科、十八世陳照丕被北京、南京正式邀請傳拳,使陳式太極拳大架得到廣泛的普及,被世人所熟知。
  • 太極拳在香港的發展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在中國臺灣展現崢嶸後……(連載)
    自幼向父親習得精武門霍元甲之迷蹤拳,1949年拜吳鑑泉長子、香港鑑泉太極拳社太極拳名家吳公儀為師,系吳公儀的入室弟子,吳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數年間而普及全省。1927年中央國術館成立於南京,河南武術會亦改名河南國術館,陳泮嶺任館長,各縣市成立分館,武術亦改稱為「國術」。
  • 話說太極拳(12)|想不到!太極拳是這樣傳到香港的?!(連載)
    話說太極拳(11)|太極宗師!這事真有……(連載)陳發科,字福生,生於1887年,逝於1957年,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家溝陳氏第十七世,陳式太極拳第九代傳人。不意陳君標異幟,纏絲勁勢特別強」的新時代,使得擁有300多年歷史只在陳家溝一隅之地流傳、一姓之眾的陳式太極拳走出了陳家溝,成為陳家溝太極拳發展的一個重要裡程碑。李劍華是河北省涿縣羅家營村人、是有「賽貓行」美譽的八卦掌和形意拳名家劉鳳春弟子,八卦掌功夫極好,他身材高大,體重在200斤以上,是當時東北大學(校址在北京)的武術教師。
  • 香港太極拳發展概況 (鄧昌成)
    1972年創香港太極學會,致力研究及發展健身太極武術,1975年與香港教育司署康樂體育事務部合作,培訓師資擔任由市政總署及區域市政總署主辦全港各區健身太極班之導師。1979年創辦香港太極總會,中外門徒甚眾。90年代鄭天熊退隱家鄉,自建的太極山莊。2005年5月7日鄭因糖尿病併發症在中山辭世,享年75歲。鄭天熊拳術因專注實用,以陰陽廿四段太極內功及肚腩功著名,發展成一體系,稱為「鄭家吳式太極拳」。
  • 話說太極拳|關於太極拳的起源,從始祖陳王廷到陳王廷創拳……(連載)
    河南省太極道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特邀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太極拳文化研究學者嚴雙軍從太極拳的傳承與發展、太極拳在港澳臺的發展、太極拳的技法功用和價值三個方面分析闡述,完成《話說太極拳》並由團結出版社出版發行。 太極拳能夠強身健體,陶冶情操,其精髓是「和諧」,體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有多牛?為啥牛?看完你就知道了……
    在一戰期間,共有來自山東、河北、河南、湖北、江蘇、浙江和福建等省14萬中國人作為勞工被派往歐洲去做戰爭勤務。這些「華工兵團」在戰爭前線挖戰壕,修工事,他們同時也把中國的太極拳傳到了歐洲。 20世紀30年代,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董英傑在香港創立太極拳健身院,廣收港、澳弟子傳授拳藝,包括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的弟子,名聲顯赫,董英傑和他的弟子們開始了將太極拳向海外傳播推廣的歷程。到了50年代,董英傑應邀前往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教拳授藝。
  • 話說太極拳|從廣府太和堂到楊露禪傳藝……(連載)
    豫覃懷太和堂每年臘月二十舉行宴會,宴請夥計和當地名人,正月十六舉行拜祖,祝願一年平安興旺,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習俗蘊涵。 「豫覃懷太和堂」不但在醫藥界赫赫有名,在太極拳界也久負盛名,而且和楊式太極拳有著極深的淵源,可以說「豫覃懷太和堂」是楊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產生和發展的主要起因和契合點。
  • 話說太極拳|太極宗師!這事真有……(連載)
    所著《陳氏世傳太極拳術》《太極拳精義》《太極拳拳械》三部著作傳世,與陳鑫的《陳氏太極圖說》一同將我國太極拳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對太極拳發展至今具有指導意義。1930年曾陪同武術理論家、史學家唐豪赴陳家溝,搜集太極拳資料,考察太極拳源流,確立陳家溝太極拳發源地的地位,是陳子明對太極拳發展作出的最大貢獻。
  • 話說太極拳|和、李學拳還有這樣一段故事!98%的人都不了解!(連載)
    和式太極拳繼承了中華武術技擊、養生、健身之道,集內功拳架、養生於一體,融一圓、上下、進退、出入、領落、迎抵為一體,充分體現太極這一哲理。和式太極拳近年來在全國各地發展迅速。李景炎學藝第十八回忽雷太極拳由河南省溫縣趙堡鎮陳新莊村人李景炎所創。
  • 話說太極拳(15)|太極拳在中國臺灣展現崢嶸後……(連載)
    數年間而普及全省。1927年中央國術館成立於南京,河南武術會亦改名河南國術館,陳泮嶺任館長,各縣市成立分館,武術亦改稱為「國術」。二是國術名家張祥三、常東升、高芳先傳播的實用太極拳。在臺灣傳授太極拳的還有一些國術名家,他們只以自己所專的武術門類來解釋太極拳用法,而不講自己所傳太極拳師承關係。山東黃縣六合螳螂拳名家丁子成之徒張祥三,於1926年在「黃縣國術研究會」習得太極拳,他多以六合螳螂拳手法詮釋太極拳架用法。常東升是保定快跤名家,高芳先是青島國術館副館長,他們均以摔跤最為拿手。
  • 太極拳申遺成功,世界從此太極!發源地陳家溝拉開太極拳傳承發展...
    這場盛會,是在文化和旅遊部指導下,由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中共焦作市委、焦作市人民政府聯合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等太極拳7大社區所在省級文化和旅遊部門,共同謀劃組織的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系列宣傳推廣活動。當晚的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流光溢彩、驚豔炫目,古樸厚重中更添氣勢恢宏。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之全球太極人聚焦陳家溝歡樂行活動在這裡舉行。
  • 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開幕式在陳家溝舉行
    ,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非物質文化遺產處三級調研員雷喜,還有來自全國太極拳七大社區關心、支持太極拳發展的重要嘉賓和傳承人代表。「全球太極人聚焦陳家溝」歡樂行也拉開了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系列活動的帷幕。據悉,這場盛會,是在文化和旅遊部指導下,由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中共焦作市委、焦作市人民政府聯合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等太極拳7大社區所在省級文化和旅遊部門,共同謀劃組織的太極拳傳承發展大會系列宣傳推廣活動。
  • 太極拳口訣,老話說得真絕!
    由於傳習者各自的武術基礎不同、文化素質不同、社會閱歷不同、性格和體質不同等,對原傳拳架的理解不會盡同,採取的修練方法也不會盡同,於是,形成的擅長技法(所謂「絕招」)和練拳風格必然有異,這就難免所習拳架和拳式會發生一些相應的變化。楊氏祖孫三代存在這種情況,他們各自的傳人、再傳人同樣會因為上述原因,引起所習拳架和拳式發生一些相應變化。
  • 【太極拳故事】陳家拳,楊家傳,太極拳風行京津
    太極拳真正得到發展和普及,成為婦孺皆知的一個拳種,還是因為陳長興打破門規,將陳氏家拳傳給了外姓人楊露禪。在太極拳的發展上,楊露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    關於"楊露禪陳家溝偷拳"的故事在中國民間流傳很廣,從民國時的傳奇小說《金蟬盜技》、建國後的連環畫《偷拳》到上個世紀80年代的電影《神丐》都是以這個故事為藍本的。如今在陳家溝,與太極拳相關的最重要的遺蹟也是"楊露禪學拳處"。"
  • 太極拳是怎麼在民間普及推廣的?—「太極宗師」楊露禪
    清晨的公園裡,經常見到一些老人家在比劃著太極拳,動作行雲流水,飄逸自如,太極拳不僅可以舒筋正骨,還有強身健體的功效。太極拳作為中華古武術的一種,拳種歸類為內家拳。不得不說,太極拳來源於道家武術,是武當創始人張三丰,在道家理論基礎上所創的內家拳技,是道家養生健體和防身技擊的一種實踐體現,只是那時候還不叫「太極拳」。
  • 吳式太極拳宗師吳英華自傳---附正宗吳式太極拳視頻
    我9歲開始從父學習太極拳。在父親嚴格的教導下,進步很快。我又五子三女,他們目前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國家、人民作貢獻。為人寬厚、待人以誠是我的格言,即使是對子女,我也從不重言。我相信人間是有愛的,我愛人人,人們也會愛我。所以我對學生從無厲言,總是耐心啟發他們,鼓勵他們克服困難。我的另一個信念是,學習必須刻苦,要深入去揣摩老師所教的所有東西。武術界有句行話:「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其中悟性很重要。我之所以在太極拳上有所成就,主要就是靠這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