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太極拳|想不到!太極拳是這樣傳到香港的?!(連載)

2021-01-10 澎湃新聞

宗師陳發科

第二十九回

陳發科,字福生,生於1887年,逝於1957年,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家溝陳氏第十七世,陳式太極拳第九代傳人。曾任北京武術社社長,為陳式太極拳新架創編人,近代陳式太極拳史上的代表人物,對發展傳播太極拳作出了傑出貢獻。

20世紀20年代末,在北京授拳的陳照丕受魏道明邀請前往南京。在北京武術館的要求下,經陳家溝鄉親們推薦,陳發科便開始了北京授拳生涯。

陳發科到北京後,北京武術界諸多名手,如北京國術館副館長許禹生、李劍華等,均找他切磋拳技。見他功力深厚,拳藝高超,剛柔相濟,往往以不見形的高超技法將人跌出,威力驚人,十分佩服。陳發科以其「挨著何處何處擊,將人擊出不見形」的高超技藝使北平武術界的嘆服,從而站住了腳,開始在北平傳拳,改變了「誰知豫北陳家技,卻賴冀南楊氏傳」的舊局面,開創了當時武術詩人楊敞(季子)詩中稱讚之「都門太極舊尊楊,遲緩柔和擅勝場。不意陳君標異幟,纏絲勁勢特別強」的新時代,使得擁有300多年歷史只在陳家溝一隅之地流傳、一姓之眾的陳式太極拳走出了陳家溝,成為陳家溝太極拳發展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陳發科

李劍華是河北省涿縣羅家營村人、是有「賽貓行」美譽的八卦掌和形意拳名家劉鳳春弟子,八卦掌功夫極好,他身材高大,體重在200斤以上,是當時東北大學(校址在北京)的武術教師。一次在北京舉行的武術擂臺賽規則,由武術教育家、北平體育研究社副社長許禹生主持。諸位武術家在許禹生家商量比賽的規則,大家擬請陳發科擔任裁判,但陳發科說自己只懂陳式太極拳,不懂其他武術,裁判錯了反而不好,推辭不做,許禹生就請陳發科任大賽的顧問。當時的比賽不分體重級別,抽籤抽到誰,誰就是對手。談到比賽時間時,大家同意每對選手可打15分鐘,陳發科提出時間太長:「每小時才能賽出四對八人,那麼多人要賽多少天才能完?再說打笨架15分鐘也分出勝負來了。這還算是武術比賽嗎?」大家見他說得有理,便問他認為需要多少分鐘。陳發科說:「三分鐘如何?」李劍華問:「三分鐘夠嗎?」。陳發科說:「這是遷就一般人的水平,若依我說,則口裡說一、二、三,甚至只說出一字,便勝負立判,那才叫武藝呢。」李劍華笑著問:「能那麼快嗎?」陳發科也笑著回答:「不信,咱們就試試看。」於是,陳發科讓李劍華進著,李劍華的手到陳發科胸前,陳發科以橫放在胸前的右手接著,向左稍一轉身,用右肘發勁,把二百斤重的李劍華打起尺許,發出數尺遠,撞在牆上,將許禹生室內牆上掛的照片鏡框碰下來好幾個。大家哄堂大笑,李劍華也邊笑邊說:「信了,信了,可是把我的靈魂都嚇飛了。」陳發科笑問:「你怕什麼?」李劍華說:「你要傷著我呢?」陳發科問:「你哪裡疼了?」李劍華摸摸身上,哪裡也不疼,回想被打時,僅僅感到擦著衣服,便騰然飛起。事後,李劍華見所穿禮服呢馬褂上有一片牆上的白灰,拍打不掉,用刷子刷才去掉。大家無不嘆服,贊為絕技。在場人知道陳發科當時是用腰攔肘的方法打的李劍華。這說明陳發科的功夫好,也說明陳發科對自己的功夫很有信心。當時在座的都是北京武術界的高手,每人都各有專長,要讓這些名家一招而分勝負,那必須是功夫高得不得了。陳發科並不是狂妄無知的人,而是在討論到武術真諦時不經意的流露。陳發科認為真正的武藝應當是如此高的,不但跟不懂武術的人打笨架不同,跟一般練武術的人水平也大不相同,才是真正的「武的藝術」。後來,李劍華也跟陳發科學習陳式太極拳。

還是在這次武術擂臺賽上,有人介紹了沈三和陳發科相識,沈三是當時中國最有名的摔跤專家。二人互道仰慕後,沈三直爽地說「我們學摔跤的人對太極拳沒有認識,總以為這個套路只是活動身體,而不是武術,如果在比賽會上,練太極的抽籤恰好和摔跤的成對,該怎麼辦?」陳發科笑笑說「:那也不能抽了不算,當然也該有辦法,比如過去打仗,豈可挑選對手?不過,我卻不一定準能應付。」沈三說:「咱們倆先研究研究。」陳發科說:「我雖不會摔跤,但也喜歡看摔跤比賽。」陳發科說著把兩臂伸過去給沈三抓住說:「我見過摔跤是這樣先抓。」沈三剛握住陳發科手臂,剛好有人呼喚他們去商量事情。沈三撒開了手,二人相視哈哈一笑,一同走去。兩天後,沈三突然提著四包禮物來看望陳發科。陳發科趕快起立歡迎,沈三坐定後說:「那天多虧陳老師讓我。」陳發科笑說:「哪裡,哪裡,彼此,彼此。」洪均生等弟子那天都在場,因為沒見到二位老師比試,聽後都不明白。沈三見狀問:「你們老師回來後沒和你們說嗎?」洪均生等弟子莫名其妙地說:「沒說,什麼事呀?」沈三激動地一拍大腿說:「咳!你們的老師真好,可要好好地跟他學呀,他不但功夫好,德行更好!你們認為那天我們倆沒比試嗎?『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陳老師讓我握著他的兩個胳膊,我想借勁借不上,腿也抬不起來,我就知道他功夫比我高得多,所以我願意交這麼一個好朋友。」

陳發科與弟子合影

陳發科不僅太極拳功夫好,且品德高尚,他對其他拳種從不做任何貶損。一次有徒弟問陳發科哪種拳好,陳發科說:「哪種拳都好,如不好,早被淘汰了,不會流傳至今,拳的好壞,全在怎樣教和怎樣學。」陳發科看別人練拳,從不做無原則的批評,更不在背後輕加議論。如果有人談起某人練得怎樣,陳發科一般都回答「好」「不錯」或「有功夫」,實在看不過去的也只是說「他的拳我看不懂」。

抗日戰爭期間,北京淪陷,日寇得知陳發科武技高超,多次高薪聘其教拳。他不為所動堅不應邀,躲到鄉下種地,直到抗戰勝利。陳發科武德高尚,廣大武林同道尊其為拳術大師、「太極一人」。

陳發科在近三十年的教拳生涯中,結合教學實踐和心得體會,在陳式太極拳大架中,增加了轉腕纏繞等動作,創編了陳式太極拳新架套路。

王其和學藝

第三十回

王其和式太極拳由河北省任縣人王其和所創。

王其和,幼習洪拳,並與劉瀛洲學練三皇炮捶。約1909年師從郝為真學習武式太極拳,又於1914年師從楊澄甫學習楊式太極拳。清末民初,王其和在習練武式太極拳的基礎上,融合楊式太極拳所傳,吸收多家拳種之精華,創編了一獨具風格之新型太極拳架套路,後人稱之為「王其和式太極拳」。

傳承脈絡1:陳王廷—陳所樂—陳正如—陳爵—陳公兆—陳有本—陳清平—武禹襄—李亦畬—郝為真—王其和

傳承脈絡2:陳王廷—陳汝信—陳大鵬—陳善志—陳秉旺—陳長興—楊露禪—楊班侯—楊澄甫—王其和

王其和式太極拳的形成與發展:

王其和(1889年~1936年),字春山,人稱老春先生,河北省邢臺市任縣邢灣環水村人。

任縣自古以來民風彪悍,習武成風。僅在清朝末期武考中就出了一位武舉、一位拔貢、一位副貢。而文拔貢王永清就是王其和的本家叔叔。

王其和

王其和自幼酷愛武術,求學若渴,日夜苦練不輟。年齡稍長便將洪拳和器械包括刀、槍、劍、戟、斧、鉞、鉤、叉玩得精熟,尤其是繩鞭。適逢清末武舉景廷賓在任縣、巨鹿一帶教武學,王其和拜師學藝,苦練景家刀法。後又拜20裡外大北張村著名鏢師劉瀛洲為師學習三皇炮錘,歷經數年,學得12趟三皇炮錘、一趟折手拳,一套技擊法「夫子三拱手」和諸多器械套路,功夫大增。

經劉瀛洲介紹,王其和到永年廣府城拜郝為真為師,跟隨郝為真學習武式太極拳達六年之久,夜以繼日地習練郝家拳術和太極內功心法,功夫日漸長進。在廣府城期間還受到楊兆林、楊兆元指教,受益匪淺。

民國初年,廣府城一帶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水。王其和家在滏陽河搞水運,他家的霸王頭木船正在廣府城附近泊岸,眼見滔滔洪水捲入廣府城,撐船的夥計們隨王其和駕船到城裡欲救郝為真一家,卻意外救出楊澄甫夫人及一家老小。

1914年,郝為真赴北京,王其和也隨同幾位師兄弟前往。郝為真到京後,不幸染腸疾。孫祿堂將其接到家中調治,幾位徒弟才放心離去。王其和憑著先前偶然與楊家結緣而去了楊澄甫家。由於有著此前「救命之恩」的關係,楊澄甫一家對王其和招待格外周到。王其和將學拳心願及以前求師學拳的情況向楊澄甫說明,楊澄甫讓其將所習郝為真所傳拳架演練一遍,楊澄甫父子看後甚為讚許,建議王其和不要再學楊式大架,只將原練郝架整趟練得開展些即可,今後就以進修推手為主。楊健侯、楊澄甫以及楊少侯父子親自傳授王其和,將楊家三代摸索出的太極技法傾囊相授。王其和還保持了與郝為真弟子孫祿堂的聯繫,虛心向這位集形意、八卦和太極於一身的武術家學習。

在楊澄甫的指導下,王其和在郝為真所傳拳架的基礎上,將上身動作往開展處做了變動,吸收了楊式太極拳「舒展大方、深厚莊重」的特點和一些拳式打法,從而形成了以郝式為基礎、吸收楊式拳架之長的一派獨具特色的太極拳套路,後廣泛流傳於任縣、巨鹿、隆堯、平鄉、邢臺和山西昔陽一帶。隨著第三、四代傳人到外地工作,遂傳入天津、太原、南京、山東、浙江等地。對於這套太極拳路有人稱之為「郝楊架」,有稱「混合架」「綜合架」「軟硬架」,也有直呼「其和架」的。這些不同的名稱,反映了它的師承關係及獨具特色的創新。2000年,由其傳人組建的「王其和式太極拳研究會」將其定名為「王其和式太極拳」。

王其和式太極拳融合多家之長,下盤結構嚴謹、步伐靈活、轉換自如,上身舒展大方、莊重柔和,整體拳架圓滿緊湊。行拳時,以心行氣,以意導形,內氣發自丹田,沿經絡節節貫穿,達於四梢,使氣息通達全身,並回歸於丹田。體用時,動作輕靈,外柔內剛,手法綿軟,而發勁乾脆冷冽,有著獨特的太極韻味。

王其和所創太極拳在步形上稱之為順步,亦稱自然步,遵循怎樣走路,怎樣打拳的原則。在總體上強調三順,即身順、氣順、拳勢順。六十四式為老架即傳統架,突出了用架特點,尤在「單進掌(拳)、白鵝亮翅」的打法上更加體現了獨創性。「單進掌(拳)」打法改為自腰間進掌(拳)的運行軌跡,縮短了運行距離,更加突出了「以腰為軸」「命意源頭在腰隙」的力學原理,使發力的勁道達到最大值;在「白鵝亮翅」的打法上,不同於武、楊兩式和其他派、式太極拳,改為進右腳,掤右掌,更加突出了它的實用性、及進攻性。八十四式為新架,也可稱為健身架,是王其和弟子劉仁海在師傳拳架的基礎上,為適應人們追求健康的需求,從楊式太極拳中吸收了一些拳勢打法形成的套路,更增加了它的健身性、藝術性和觀賞性。

王其和式太極拳祖訓:學拳先學德,練拳先練順。十字要訣:德、順、輕、靜、松、柔、圓、緩、勻、空。王其和留下有太極拳專著《太極拳譜》手抄本。

王其和式太極拳第二代傳人主要有大弟子劉仁海和王其和之子王景芳。

劉仁海17歲拜王其和為師,受師父教誨達15年之久,深得王其和式太極拳精髓。初練時期與小其9歲的師弟王景芳整日廝混在一起,晨昏無間,相得益彰。在第二代傳人中授徒最多,劉仁海弟子幾近千人,其中許多為外省市弟子。他所演練的太極拳式舒展大方,有著健身性、技擊性、藝術性、觀賞性的完美統一。1960年春,邯鄲大專區在巨鹿縣城舉辦大型武術賽事,他取得太極拳成年組第一名,從而名揚冀南。

王其和之子王景芳,受家庭環境影響,未成年時已對太極拳的精要心領神會。16歲初試鋒芒,18歲即拳業有成。他較完整地繼承了乃父拳式的風格,嚴格保持了原拳勢的技擊性特色。王其和的主要傳人還有:任縣邢家灣人張金榜,任縣劉家莊人吳振奎、石瑞雲、吳禮增,任縣環水村人孫群考,邢臺縣下稻畦人尹九湖,邢臺縣南廠人張洪太。此外還有王煥林、王其桃、吳計華、吳其壽、吳連選、劉和平、劉學海、劉孟起、金京保、曹綬華等。

第三代傳人中為王式太極拳事業發展壯大做出重要貢獻的當屬李劍方、劉俊英、檀鳳琳和劉舜曾等人,他們繼承了王其和式太極拳的武術精華。

香港有太極

第三十一回

香港的太極拳運動,大概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

太極拳隨著國內的商人到香港經營和知識分子遷移到香港而傳入。香港的地理環境接近廣東福建,當時流傳的武術主要是嶺南派系,如洪拳、蔡李佛拳、白眉拳、龍形拳等,都是以剛陽跳躍為主的拳術。當輕慢柔和的太極拳剛傳到香港時,其實用性受到質疑。但那時到香港來的都是具有深厚功力的太極拳名家,他們為太極拳的傳承打開了局面。

最初在香港傳授的是楊式太極拳,之後是吳式太極拳,20世紀70年代後有陳式太極拳,80年代有孫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及趙堡太極拳,教授武式太極拳的較少。再之後推行了國家規定的各派簡化套路,如二十四式太極拳、四十二式太極拳、四十八式太極拳等。

在香港的太極拳流派,當時都以粵音形容,稱為家派,故廣稱為楊家、吳家、陳家等。而稱為某式太極拳,是近年來的新稱謂。

楊式太極拳最初由董英傑於1936年4月到港教授開始。

董英傑(1897~1961年),名文科,字質齋,號英傑,河北省邢臺任縣人,楊式太極拳名家。祖上務農,自幼聰慧,體弱好武。曾師從李增魁學習「十三式」,又向武式太極拳名家李香遠學藝,後成為楊澄甫入室弟子,極得楊澄甫賞識,成為楊式太極拳傳人中的代表性人物。楊澄甫之《太極拳使用法》即為其手編。其功底淳厚,拳架氣派宏大。在技術上有所建樹,理論研究亦獨有心得。董英傑有《太極拳釋義》著作,1948由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1979年影本由臺北華聯出版社出版,書中拳架照片為緊湊拳架。

20世紀30年代,董英傑在香港創立太極拳健身院,廣收港、澳弟子傳授拳藝,名聲顯赫。董英傑所傳太極拳架式開展,大馬低樁,丁步含胸,發人凌厲。後依楊澄甫之太極長拳,加以改編節奏,創董家太極快拳,正符合繁忙社會要求,廣為人們所接受,由此別為一家。董英傑在香港的傳人主要有黃萱、歐陽南、方伯誠等。民國時期南京打擂,董英傑打敗了英國拳王,從而威震天下。20世紀50年代,董英傑應邀前往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教拳授藝。董英傑長期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授拳,弟子遍布世界各地。子董虎嶺、女董茉莉皆為太極拳知名人士,並分別在美國、香港等地傳授太極拳多年。孫董增辰、董繼英目前分別在美國,加拿大等地授拳;曾孫董大德現在美國、加拿大、歐洲、東南亞等地授拳。董英傑所傳太極拳目前已有海外弟子5萬多人,遍及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際武術界影響巨大。

另一位在香港積極推廣楊式太極拳的傳人是梁勁予。

梁勁予(1911~2003年),名從業,號思庵,廣東省臺山人,出身廣東省警官學校。年少時習少林拳,在廣東隨傅振嵩習龍形八卦掌及器械。1932年,楊式太極拳名家陳微明應廣州中山大學之請,任太極拳教授,梁勁予慕陳微明名而師事之。陳微明的太極拳架,是楊澄甫早期所傳,亦得楊健侯親傳。當時人們將陳微明與田兆麟(紹先、紹軒)、牛春明(鏡軒)、李椿年(雅軒)並稱楊家四軒。1933年,梁勁予隨師回到上海,在陳微明的致柔拳社深造並助教楊式太極拳,終成入室弟子。梁勁予精通古文,視師如父,禮節甚嚴。後得陳微明之推介,受教於太師傅楊澄甫,得日夜薰陶,藝業大進。梁勁予還隨名醫石筱山學習針灸、內科及跌打傷科。後因祖母年事已高多病,辭師回到廣東故裡,懸壺濟世。遊學京津滬杭期間,梁勁予曾師從胡佩衡等研習書畫、篆刻,收藏書畫極為豐富。20世紀30年代初期,便有作品刊載於《湖社月刊》。1938年,梁勁予遷居澳門,設立環中太極拳社。環中取自莊子「得其環中,以應無窮」。1948年梁勁予移居香港,於永吉街設醫館,懸壺濟世,成立香港環中太極拳社傳授楊家太極拳,教導學生無數。梁勁予繼承傳統,館內高懸各宗師像,其意至誠,在港尤不斷與師書信詩詞往來及接濟。梁勁予之架式,依陳微明之開展撐拔,其發勁剛猛。梁勁予終年唐裝,文雅學者之典範,其門人眾多,有成就者不在少數。1985年,梁勁予離港移居美國。2003年2月20日於美國逝世。有弟子餘士雄,繼續發揚。

當時香港特別行政區執行長董建華隨梁勁予弟子關世勳學習楊家太極拳,而港督尤德夫人則隨曹樹偉習拳。楊式太極拳傳人曹樹偉,1933年出生,上海人,195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1947年拜葉大密為師學習太極拳。l962年開始從事太極拳教學工作,在上海授徒甚眾。1976年去香港後,繼續從事太極拳研究和教學,在香港多家報紙發表關於太極拳的文章,1992年出版《太極拳秘奧剖析》一書,在港創辦「曹樹偉太極研究學院」。l993年赴臺灣交流,被聘為臺灣「時中太極拳學社」顧問。

在香港傳播太極拳的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楊振銘。

楊振銘(1910~1985年),字守中,楊澄甫長子,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自幼隨其父楊澄甫學拳,通刀劍槍戟各法,經過嚴格訓練,得其真傳,為父助教,操拳終生,是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傑出人物之一。19歲赴安徽省蕪湖授拳,年餘轉任教於南京交通部審計處,留粵教授多年。1949年定居香港,初設館授拳於新界元朗,後遷灣仔駱克道,並將楊澄甫生前著作再版,將太極拳推廣到港、澳、臺及東南亞各國,使之流傳世界各地。楊振銘架式酷似楊澄甫,長橋大馬,精神內斂,推手猶見功夫。1985年香港楊式太極拳學會成立,敬聘楊振基宗師為創會導師。1999年香港楊式太極拳總會正式註冊成立。楊振銘在海外弟子眾多,為楊式太極拳的推廣作出了貢獻。

在香港傳播太極拳的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胡云綽。

胡云綽(1906~1997年),祖籍廣東南海人,1906年出生於佛山。9歲那年由熟人介紹隨佛山鴻勝館蔡李佛名師陳盛學習蔡李佛拳。胡云綽家在佛山是跌打傷科世家,除了學拳之外,他從小隨祖父學傷科醫術。胡云綽不僅學蔡李佛拳,還是楊式太極拳名家楊澄甫嶺南的關門入室弟子之一,也是武當劍大師李景林將軍和郭岐鳳的南方傳人,嶺南武當劍的鼻祖。1945年,胡云綽在佛山代表佛山市武術界接受了俄羅斯大力士阿靈哥的擂臺挑戰,並在第二個回合擊敗了對方,為佛山武林奪回了面子,名氣在佛山和廣州轟動一時。1949年,胡云綽到達香港,幾十年一直在東華醫院中醫傷科門診部任主診醫師,他是蔡李佛始祖陳享公紀念總會的創辦人之一,擔任首屆會長。也是香港南華體育會的足球軍醫,南華會蔡李佛和太極拳班的導師,教授楊式太極拳達十多年,並傳揚海外。當時在南華會還有鄭榮光教授吳式太極拳。1975年,胡云綽收由美國舊金山回港尋師的美籍華人武術教練黃德輝為首徒。黃德輝博士把胡云綽的武術發揚到世界37個國家,有超過300多間武館和學院,門人超過200多萬。從1989年起,胡云綽三次被黃德輝博士邀請前往美國授拳,曾被美國當地幾家英文武術雜誌採訪並發表過多篇有關他的武術文章。1995年胡云綽在美國授拳時,獲得美國美洲大學榮賜的名譽博士頭銜。胡云綽在香港回歸中國前一年就移居去臺灣,1997年在臺北市逝世,享年91歲。

在香港傳播太極拳的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曾昭然。

曾昭然(1900~1995年),如柏先生,廣西鳳議縣人。出身書香門第,幼承家學。弱冠攻法律,畢業於國立北京大學,繼而留學德國,獲德國馬堡大學法學博士學位。曾供職廣西省教育廳,後任廣東法學院院長等職。他是楊澄甫的關門弟子,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宗師。幼年多病,尊父命從師習太極拳。在北大上學時,又師從劉採臣學形意、嶽氏連拳及太極拳等,經劉師介紹,在北京體育會從吳鑑泉學太極推手。其後常因事忙而中斷。1931年,因胃病嚴重,前往致柔拳社廣州分社投拜陳微明,繼續學習太極拳。1934年,與第一集團軍總部、第四集團軍總部、廣東省公安局有關要人商議,請陳微明代聘楊澄甫到廣州教拳。楊澄甫抵廣州後,原擬半年後北返。曾昭然向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陳濟棠建議,給楊澄甫在第一集團軍總部安排一個「諮議」職務,以便保障生活。楊澄甫便決定長期居粵。期間,楊澄甫特意讓曾昭然寫好門生帖,「遵舊規矩正式拜師」。他是楊澄甫關門弟子,也是其在華南的惟一弟子。從學兩年有餘,由楊守中教示架式,「欲有所學,師必親為教導」。來港後於1960年3月編著《太極拳全書》及英文版器械書,由香港友聯出版社出版,對楊式太極拳的理論、拳技器械,均有精到敘述。弟子有廖建開等。

廖建開,廣東省寶安縣上水鄉人,1977年拜曾昭然為師。後屢赴大陸內地,向楊家後人及傅鍾文等請教,廖建開在上水傳授太極拳,1980年創立雙魚太極拳社,出版楊式太極拳書多部。

謝秉中,廣東省開平人,為楊守中早期傳人張世賢的入室弟子,尊師重道,香港新界元朗區創辦「柔靜太極研藝社」,門人眾多,著名者有曾永康、倪秉郎等。

楊式太極拳名家楊振鐸、楊振國、楊振基、趙幼斌、傅聲遠、傅清泉、崔仲三、王志遠等均曾來港指導。魏樹人的老六路楊式太極拳,在香港也有傳人郭正勳。

未完待續……

總監製:李建陽

監 制:劉晞暄 王 言

統 籌:楊 傑 張乙晨

主 編:王 言 責 編:王 鵬

校 審:王盈燕 編 輯:皇甫勝彬

原標題:《話說太極拳|想不到!太極拳是這樣傳到香港的?!(連載)》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話說太極拳(12)|想不到!太極拳是這樣傳到香港的?!(連載)
    話說太極拳(11)|太極宗師!這事真有……(連載)陳發科,字福生,生於1887年,逝於1957年,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家溝陳氏第十七世,陳式太極拳第九代傳人。陳發科說著把兩臂伸過去給沈三抓住說:「我見過摔跤是這樣先抓。」沈三剛握住陳發科手臂,剛好有人呼喚他們去商量事情。沈三撒開了手,二人相視哈哈一笑,一同走去。兩天後,沈三突然提著四包禮物來看望陳發科。陳發科趕快起立歡迎,沈三坐定後說:「那天多虧陳老師讓我。」陳發科笑說:「哪裡,哪裡,彼此,彼此。」洪均生等弟子那天都在場,因為沒見到二位老師比試,聽後都不明白。沈三見狀問:「你們老師回來後沒和你們說嗎?」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在香港的普及和發展,離不開他們……(連載)
    1988年,孫劍雲應邀來香港傳授孫式太極拳,譚豐雅得遇孫劍雲學習,從而傳授孫式太極拳。其後上海馬嶽梁門人李立群也來香港傳授吳式太極拳、快拳及器械。1994年香港武術聯會邀請了諸多太極拳名家來香港,使香港人更清楚各流派太極拳的獨特之處。紀昌秀、宋蘊華傳播和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是由紀昌秀師傅傳來香港。
  • 話說太極拳|關於太極拳的起源……(連載)
    河南省太極道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特邀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太極拳文化研究學者嚴雙軍從太極拳的傳承與發展、太極拳在港澳臺的發展、太極拳的技法功用和價值三個方面分析闡述,完成《話說太極拳》並由團結出版社出版發行。  太極拳能夠強身健體,陶冶情操,其精髓是「和諧」,體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
  • 話說太極拳(13)|太極拳在香港的普及和發展,離不開他們……(連載)
    話說太極拳(12)|想不到!太極拳是這樣傳到香港的?!(連載)香港的吳式太極拳傳承始自吳鑑泉。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吳鑑泉偕子吳公儀離開上海,來到了當時比較安全的香港,在香港軒尼詩道創建香港鑑泉太極拳社。楊華彪,生於1904年,逝於 2005年,廣東人,在香港大學畢業後,決定定居香港,開始做進口生意。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在中國臺灣展現崢嶸後……(連載)
    自幼向父親習得精武門霍元甲之迷蹤拳,1949年拜吳鑑泉長子、香港鑑泉太極拳社太極拳名家吳公儀為師,系吳公儀的入室弟子,吳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在臺灣,他滿腔熱心地提倡和傳播摔跤,先後在警官學校、臺北大學、政治大學、文化大學、建國中學等學校兼任國術教師,風雨無阻地傳播太極拳和摔跤,受業者多達萬人。1975年退休後,仍積極致力於推廣發展中國式摔跤,特別熱衷於在世界各地宣傳中國功夫。他先後應邀到香港、新加坡、西德、瑞典、墨西哥、美國等地區和國家講學表演。1975年他應摩洛哥國王海珊的邀請,前去表演中國功夫。
  • 話說太極拳|從傳承第五代到趙堡太極拳……(連載)
    話說掛匾那天,陳家溝比過年還熱鬧,村民們舞獅子、鬥老虎、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鼓樂齊鳴,鞭炮連響。午時,在一幹官員的主持下,舉行神聖莊重的掛匾儀式。陳善與陳毓英兩位老人將朝廷賞賜的禮物供奉到宗廟祖宗牌位前,以示榮耀。這可是百年難遇的大喜事,一直靠耕讀傳家的陳家溝陳氏家族何時受過皇帝的接見,何時喝過皇上賞賜的御酒?
  • 太極拳在香港的發展
  • 話說太極拳|關於太極拳的起源,從始祖陳王廷到陳王廷創拳……(連載)
    河南省太極道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特邀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太極拳文化研究學者嚴雙軍從太極拳的傳承與發展、太極拳在港澳臺的發展、太極拳的技法功用和價值三個方面分析闡述,完成《話說太極拳》並由團結出版社出版發行。 太極拳能夠強身健體,陶冶情操,其精髓是「和諧」,體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
  • 話說太極拳|從廣府太和堂到楊露禪傳藝……(連載)
    「豫覃懷太和堂」不但在醫藥界赫赫有名,在太極拳界也久負盛名,而且和楊式太極拳有著極深的淵源,可以說「豫覃懷太和堂」是楊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產生和發展的主要起因和契合點。當年「豫覃懷太和堂」藥店掌柜、夥計都是從懷慶府溫縣過來的,均練陳家溝太極拳,即現今人們所稱陳式太極拳。
  • 話說太極拳|太極宗師!這事真有……(連載)
    所著《陳氏世傳太極拳術》《太極拳精義》《太極拳拳械》三部著作傳世,與陳鑫的《陳氏太極圖說》一同將我國太極拳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對太極拳發展至今具有指導意義。1930年曾陪同武術理論家、史學家唐豪赴陳家溝,搜集太極拳資料,考察太極拳源流,確立陳家溝太極拳發源地的地位,是陳子明對太極拳發展作出的最大貢獻。
  • 話說太極拳|和、李學拳還有這樣一段故事!98%的人都不了解!(連載)
    和式太極拳繼承了中華武術技擊、養生、健身之道,集內功拳架、養生於一體,融一圓、上下、進退、出入、領落、迎抵為一體,充分體現太極這一哲理。和式太極拳近年來在全國各地發展迅速。李景炎學藝第十八回忽雷太極拳由河南省溫縣趙堡鎮陳新莊村人李景炎所創。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有多牛?為啥牛?看完你就知道了……
    對於太極拳,他也有許多自己的領悟。他認為現代人需要在生活中慢下來,在慢中體悟,在慢中做到更快。他將太極拳與禪文化很好地結合起來,創辦了《太極禪》雜誌。 吳京是繼李連杰之後又一位在香港大展拳腳的內地武打明星,他出演了2007年的一部 28集電視劇作品《太極宗師》,名滿武林。劇中吳京飾演一位自幼喜好習武的青年,拜師學藝,最終成為「楊家太極」的一代宗師。
  • 香港太極拳發展概況 (鄧昌成)
    國內商人來香港經營,智識份子亦遷移到香港。香港的地理環境是接近廣東及福建,當時的武術主要是嶺南派系,如洪拳、蔡李佛、白眉、龍形等,都是剛陽跳躍為主的拳術。輕慢柔和的太極拳傳到香港初期,其實用性是常受到質疑。但那時來港的都是具有深厚功力的宗師,均能使其太極拳別開一面。最初在港傳授的是楊式太極拳,之後是吳式太極拳,七十年代後有陳式,八十年代有孫式、和式及趙堡,教授武式的比較少。
  • 話說太極拳(15)|太極拳在中國臺灣展現崢嶸後……(連載)
    因張峻峰在臺灣形意拳和八卦掌聲名過重,掩過了其所練太極拳,弟子們大多衝著形意拳和八卦掌而來學習,故其武式太極拳的傳播範圍並不是很廣。三是吳式太極拳。衛笑堂,山東省棲霞人。臺灣吳式太極拳主要推廣者之一,吳式太極拳第二代傳人吳鑑泉弟子。約在1930年至1936年間,衛笑堂在上海山東旅滬體育會傳授八步螳螂拳,結識上海精武體育會吳鑑泉,學習了吳鑑泉傳授的108式吳式太極拳。
  • 太極拳口訣,老話說得真絕!
    太極拳最好的老師 是書本!這是一本太極拳出版史上的不朽名著,被公認為是太極拳的經典文獻。其一,自楊露禪、經楊健侯輩、至楊澄甫輩,祖孫三代練拳、傳拳,都是口授身傳,不立文字、未留系統拳照。至楊澄甫才首次以親自示範的成套拳照為基礎,撰述成專著。
  • 學正宗王家太極拳,遊香港國際大都市
    活動發起者 本活動由王家太極拳香港分支機構---「王家太極國際同學會」發起。二. 活動宗旨 本次活動,從文修來說,旨在向社會推廣「王家太極拳」,讓更多的人群能了解太極拳的文化,受惠於「王家太極拳」,得到身心清純安靜之修練。
  • 太極拳表演與太極拳美學!
    張志俊講:「快慢相間才是太極拳。」馬虹先生也多次講到「練習太極拳要快慢相間,快而不亂,慢而不滯」。太極拳練快了,不能丟掉動作少了細節;練慢了不能顯得呆滯。在太極拳技擊中「進攻時速度快」是指通過充分準備,最後以最快速動作達到進攻(或防守)目的。進攻(或防守)的決定性動作都要快,這個快不是盲目的快,而是有條件有目的有控制的快通過攻防節奏變化調動對手,尋找有效時機,以快制勝。
  • 太極拳與氣功
    據說魏樹人因出書火了一陣,香港著名武打影星洪金寶甚至聲言要專程來學習。如此知名,怎麼也該看看。沒看過全書,本來不該評說,但對讀過的兩章還是想說幾句,反正他又不知道我是誰,再說,博客嘛,本來就是各抒己見的地方,都來唱讚歌,那這社會也就太王道了。真難為了老先生,又想宣傳自己的門派,又不能把真東西說出來,就只好拿氣功來搪塞了。按照氣功練吧,總是練不壞人。
  • 太極拳申遺成功 媒體聚「焦」
    原標題:太極拳申遺成功 媒體聚「焦」   太極拳申遺成功,成為我國42個世界非遺項目之一。消息傳來,全國媒體紛紛聚焦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給予了濃墨重彩的報導。
  • 吳式太極拳宗師吳英華自傳---附正宗吳式太極拳視頻
    他曾從楊露禪(1799~1872)學太極拳。奉楊露禪宗師之命,拜於他次子楊班侯門下。全佑先生長於太極拳柔化,他創始的吳式太極拳,繼承了太極拳輕靈貫串的理論,保持剛柔相濟的趟路。當時許多滿漢大臣均從其學習太極拳。父吳鑑泉(1870~1942),原任職清廷禁文軍護軍營。辛亥革命後,由參謀總長蔭昌薦於大總統黎元洪,任總統府衛隊師第十一師武術教官。當時政要如張一麟、段芝貴等皆隨其學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