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式太極拳宗師吳英華自傳---附正宗吳式太極拳視頻

2022-01-05 以武入道

先放三段經典視頻,教科書般的拳架。。。

全套吳式太極長拳

宗師87歲在太極拳大會表演的吳式慢拳片段

吳式太極七星劍

吳英華自傳

 
我生於1907年,北京人,滿族。祖父全佑、父吳鑑泉均為我國著名太極拳宗師,在清末創立了吳式太極拳流派,傳播海內外,為我國太極拳最為著名的流派之一。

祖父全佑先生(1834~1902)是吳式太極拳創始人。他曾從楊露禪(1799~1872)學太極拳。奉楊露禪宗師之命,拜於他次子楊班侯門下。全佑先生長於太極拳柔化,他創始的吳式太極拳,繼承了太極拳輕靈貫串的理論,保持剛柔相濟的趟路。當時許多滿漢大臣均從其學習太極拳。

父吳鑑泉(1870~1942),原任職清廷禁文軍護軍營。辛亥革命後,由參謀總長蔭昌薦於大總統黎元洪,任總統府衛隊師第十一師武術教官。當時政要如張一麟、段芝貴等皆隨其學技。1916年與當時武術名家楊少侯、楊澄浦、許禹生等成立北京體育講習所,招取北京各大中學體育教師六十餘人。吳式第三代傳人吳公儀、吳公藻既為該所首屆畢業生。學員成績斐然,深得北大校長蔡元培嘉許,提請教育部擴大為北京體育學院。北伐成功後,吳鑑泉任南京中央國術館評判委員。1926年上海市政府、精武體育會、中法大學及當時社會聞人黃金榮、杜月笙、王曉籟等聘請南下傳授太極拳,受業者至眾。當時要人熊式輝、彭養光、袁良、谷正倫、陳布雷、章乃器等均先後受教。

長兄吳公儀家學淵博,造詣頗深。1924年應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電邀,赴廣東擔任軍校教官,同時擔任中山大學體育講師。當時從其學者有譚延闓、朱培德、熊式輝、陳嘉佐、吳思預等。並在廣東、香港成立鑑泉太極拳社。1954年在澳門新花園為慈善事業籌款舉辦「吳陳比武」,為當年轟動世界之賽事,甫交手對方既以鼻中拳而落敗,吳式太極拳術聲名大震。

次兄吳公藻對太極拳理論頗有研究。1933年從北京隨吳稚暉、李書城等赴長沙觀光,在歡迎會上表演太極拳得到何健器重,聘為湖南國術訓練所教官及省黨部首席教官。1934年任南京中央國術館舉辦的第二屆全國武術考試湖南省總領隊。1939年在香港成立鑑泉太極拳社。在吳氏昆仲的傳播下,太極拳風行於香港、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區,並遠播國外。

我9歲開始從父學習太極拳。在父親嚴格的教導下,進步很快。當地隨父在家學藝者,不下20人,由於我天賦甚高,許多師兄弟都不及我,當時我父即說「巾幗不讓鬚眉」,此後便更加嚴格督促我學習太極拳。記得那時無論寒暑,清晨5時必須起床投入訓練。北方寒冷,在滴水成冰的日子裡,父親督練得更加嚴格,這就是武術界稱為「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當時練武術是非常苦的,我小的時候就在直立的方磚上練拳,方磚還不能倒,否則重新練起。經過10年的勤學苦練,我在刀、劍、槍等器械上均有較深的造詣。

我17歲開始,先後在北京武術館等處擔任教練,並在京城諸多名門任教,諸如同仁堂藥行等。在同仁堂,除樂府全家均從學外,其店堂高級職員也踴躍參加學習。我在教學中以嚴謹、認真著稱。

1921年經同仁堂樂靜雨先生介紹,我南下到當時西門子洋行任教,住在總經理管子卿家裡。並在中南銀行、金城銀行吳蘊齊先生等處任教。我是最早將吳式太極拳傳播到上海的人。在上海不久,吳式太極拳這一流派,引起上海武術界的廣泛注意。

1926年我父吳鑑泉應上海各界邀請,來滬任教,我擔任助教。

1930年我與馬嶽梁結成夫妻。1933年上海鑑泉太極拳社成立,父親擔任社長,我和馬嶽梁任副社長,社址設立在上海八仙橋青年會十樓,成為當時上海武術界一大盛事。1942年父吳鑑泉逝世,上海鑑泉太極拳社先後由馬嶽梁、吳公儀擔任社長,我仍擔任副社長,直到1954年鑑泉太極拳社結束為止。1956年我應上海市體育宮邀請,擔任體育宮教練,為期十年。

我雖然擔任過許多年太極拳教練,但在家裡仍是一名主婦。我又五子三女,他們目前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國家、人民作貢獻。為人寬厚、待人以誠是我的格言,即使是對子女,我也從不重言。我相信人間是有愛的,我愛人人,人們也會愛我。所以我對學生從無厲言,總是耐心啟發他們,鼓勵他們克服困難。我的另一個信念是,學習必須刻苦,要深入去揣摩老師所教的所有東西。武術界有句行話:「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其中悟性很重要。我之所以在太極拳上有所成就,主要就是靠這兩點。我曾被父親稱讚為姿勢最準確,但我覺得自己還不夠。幾十年我始終孜孜不倦地追求者,因為學無止境。我雖然繼承了吳式太極拳的家學,以工架穩重、姿勢準確著稱,也得到過許多盛譽,但每逢大事,如大型表演會、全國武術會等,我仍在家裡研究自己的動作,我家客堂有一面大鏡子,就是專為此而購置的。

我在長達60多年的教學生涯中,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得到了學員的愛戴,同時也得到上海市體委、體育宮領導的表揚
在文革時期,我僅能以一名家庭主婦操持全家的生活。這對我來說也不陌生。因為我從20歲就兼擔全家的主婦工作,那時我家人口眾多,每天還有許多遠道而來的不速之客。從北京到上海,每天均有近20人在家裡吃飯。其中包括我的幾位表兄弟,如趙壽村、吳耀宗、於臻等人。在十幾年中,我始終教導和鼓勵自己的子女,聽黨的話,跟共產黨走。因為在解放後接觸不少領導,他們對我都十分關心。和解放前相比,雖然那時我也接觸過許多高官顯貴,儘管當時他們對我也很尊重,但不能和解放後的領導相比。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對我家來說,真是萬分恩澤,黨不僅給予我很大榮譽,還對我的丈夫進行了複查鑑定。1979年我又到體育宮任教。1982年我被選為上海市武術代表團代表,出席國務院召開的全國武術會議,光榮地受到黨中央領導的接見。1984年在武漢舉行的中日太極拳比賽大會擔任組織委員。1988年上海中日表演大會擔任組織委員。1980年上海鑑泉太極拳社復社,我擔任社長至今。

我在長期擔任教練期間,先後傳授學員數千名。並培養出馬江豹、施梅林等優秀運動員。如施梅林是於1980年跟我學習的,她過去是練少林拳的,曾和李連杰等著名運動員同在中國武術隊,後來才跟我學習太極拳。對她的學習我傾注了全部心血。因為她已經是一位著名運動員,但要使她掌握太極拳的真諦,必須將過去的很多東西全部拋棄,一切要從新開始,而難就難在太極拳講的是輕靈貫穿,而少林拳則以凌厲的拳勢在頻率很快的動作中進行的。但她具有良好的基本功,我於是以誘導的方式,使她在短時期內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多次在全國比賽中獲得太極拳、劍冠軍。

我的三子馬江豹是醫學院學生,後因病輟學。從我學拳後,健康恢復迅速。他長於長拳、太極刀、劍及槍等,是我幾個子女中最有成績的太極拳傳人。我對他的要求很高,凡姿勢不準確,則必須改到準確為止。1985年到聯邦德國表演,即留在聯邦德國,目前住在荷蘭、並在瑞士、瑞典、丹麥、聯邦德國等國家教拳。在西歐各國已小有名氣。

1980年以後,我傾注全心和馬嶽梁一起著書。我們著有《吳式太極拳詳解》《吳式精簡太極拳》《吳式太極快拳》等,在編寫這些著作時,我們花了大量時間。尤其是編著《吳式太極拳詳解》時,是應我的學生羅茜小姐之邀,他自海外歸來探親時,向我談及海外學習吳式太極拳的人日益增多,建議將太極拳要領、精髓寫成書在香港出版,目的是使海外眾多的吳式太極拳學習者有所借鑑,以免謬誤流傳。我們閉門謝客一年時間,朝夕寫作,終於1985年在香港出版。

1982年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武術工作會議,黨和國家號召老年武術家挖掘整理武術遺產。我積極響應號召,和馬嶽梁一起將以前沒有外傳的《吳式太極快拳》毫無保留地貢獻出來。這套快拳式太極拳技擊部分。我的學生施梅林在1983年全國傳統武術觀摩大會表演獲得優秀獎,得到全國武術界好評。

我還根據1982年全國武術工作會議「為了便於在群眾中普及武術活動,將一些主要拳種編成簡化套路」的精神,從傳統太極拳套路中,吸取各種主要姿勢,編成三十六式的《吳式精簡太極拳》,由上海書局出版。

1984年11月我與馬嶽梁兩人同時被聘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後又被中國武術學會授予中國武術協會榮譽委員。獲此榮譽的上海僅有三人,可見吳式太極拳受到了中國武術協會的高度重視。

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下,我又煥發了青春。先後到過澳大利亞、紐西蘭、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進行表演,擔任了紐西蘭武術協會榮譽會員。併到全國十幾個省市進行了表演,在武漢、山西、河南、丹東、廣州等處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在上海市文史館的照顧下,我過著幸福的晚年,我將不惜年老體弱,在有生之年,繼續耕耘在中國武術這片瑰麗的土地上。

人物生平 /吳英華[上海市文史館館員] 編輯

   

(1907年-1997年),吳氏太極拳宗師吳鑑泉之長女,自幼從父學太極拳,天賦、資質、悟性、均可與長兄吳公儀媲美。宗師所練的拳架柔和、大方、極其工整。宗師十六歲應上海西門子公司總裁邀請,赴上海教拳,歷任上海鑑泉太極拳社副社長、社長。為宏揚吳氏太極拳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1956年,應上海體育宮邀請出任教練,培養了許多人才。多次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召開的全國武術工作會議。1978年,上海恢復鑑泉太極拳社,吳英華任社長。1992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聘為上海市文史館館員,同年,被中國武術協會授以「中國武術協會榮譽委員」稱號。

   

著作 /吳英華[上海市文史館館員] 編輯

   

1986年,與夫馬嶽梁一起編寫《吳氏精簡太極拳》,另有《吳氏太極拳詳解》、《吳氏太極拳快拳》、《正宗吳式太極拳》等經典著作。

 由於微信公共號取消了留言功能,歡迎後臺留言,或加管理員微信共同學習。

請關注本微信公共號以武入道

未  經  許  可     不  得  轉  載

轉載須知

 1. 標題前須標註【以武入道】,作者處標註原作者名;

 2. 正文文末請添加「以武入道」的二維碼。

如果喜歡本文,點擊「在看」,歡迎「讚賞」!

 本號部分文章和圖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和管理員聯繫刪除!

近期熱門文章

以武入道

吳式太極拳簡介 

白玉蟾祖師:《修道真言》 (精品,收藏)

相關焦點

  • 太極宗師之女吳英華,吳式太極拳傳播柱梁!
    吳英華女士(1907 —1997) 吳式太極拳創始人全佑的孫女,吳式太極拳宗師吳鑑泉之女。滿族,北京人。吳英華七歲開始隨父吳鑑泉學拳,天賦很高,父親說她:「巾幗不讓鬚眉」。她繼承家學吳式太極拳,走架行拳形神酷肖其父。
  • 【研究】論吳式太極拳的九大特點
    論吳式太極拳的九個特點.國際太極研究[J],2021,2(1):1-6.【按】吳式太極拳作為太極拳五大流派之一,以鬆柔、守靜、高壽而聞名,風格獨特,功效顯著,且神韻非凡。其結構嚴謹,理法兼備,意形並重,身心雙修,虛實清楚,特色鮮明,而深受國內外的廣泛歡迎。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在香港的普及和發展,離不開他們……(連載)
    1980年,78歲的吳公藻來到香港,訂正出版金書《吳式太極拳》,附楊班侯傳《太極法說》拳書手抄本,極為珍貴。吳公儀之子、吳公藻之子、吳大揆之子女,以及鍾嶽平、蔡乃標、蕭維隆、馮天錫、黃漢榮、陳昌立、龔夏輝等均在香港傳授吳式太極拳。1954 年,53歲的吳公儀與 33歲的白鶴派陳克夫於澳門新花園比武,轟動武林。
  • 上海吳式太極拳傳人——「二丁」
    「二丁」指吳式太極拳宗師吳鑑泉長子吳公儀的兩位上海弟子丁晉三、丁德三親弟兄倆。二人是無錫人,在上世紀30年代來到上海。弟兄倆年齡相差較大(相差十歲左右),性格也不同。弟弟丁德三(1915——1999年)比哥哥丁晉三更早學拳於吳公儀,他1942年拜於吳公儀門下學吳式太極拳。
  • [連載]孫金星老師教學光碟:傳統吳式太極拳108式 (10)提手上勢
    點擊「金星太極」關注我☀ 陳吳太極拳交流平臺,專注太極拳推廣和文化傳播。
  • 請看視頻!
    先來三段馬雲的功夫視頻,功夫好壞,各自評判!其對太極喜歡是毋庸置疑。
  • 話說太極拳(13)|太極拳在香港的普及和發展,離不開他們……(連載)
    1980年,78歲的吳公藻來到香港,訂正出版金書《吳式太極拳》,附楊班侯傳《太極法說》拳書手抄本,極為珍貴。吳公儀之子、吳公藻之子、吳大揆之子女,以及鍾嶽平、蔡乃標、蕭維隆、馮天錫、黃漢榮、陳昌立、龔夏輝等均在香港傳授吳式太極拳。1954 年,53歲的吳公儀與 33歲的白鶴派陳克夫於澳門新花園比武,轟動武林。
  • 不可遺忘的一代吳式太極拳大師修丕勳的往事
    解放以後國家實行(推陳出新)政策,掖縣政府每年舉辦體育運動會,表演各種體育項目,並邀請修丕勳參加表演宣傳吳式太拳和刀劍等,多次受到嘉獎,被政府評為政協委員。      一九五七年修丕勳已六十三歲,經徒弟張書鐸在平裡店周邊各村組織了三十幾個太極拳愛好者,為方便學員,在賈鄧村找了塊閒房開辦太極拳學習班,邀請修到那裡教拳,開學那天學員都到齊,還有部分村民觀看,修演示一遍拳架,眾人都沒見過太極拳是啥樣,紛紛議論,這拳能技擊防身,和摸魚一樣,這時本村有個叫尹廷弼的人也來到現場,他練過小虎燕拳,平裡店一帶小有名氣。
  • 香港太極拳發展概況 (鄧昌成)
    國內商人來香港經營,智識份子亦遷移到香港。香港的地理環境是接近廣東及福建,當時的武術主要是嶺南派系,如洪拳、蔡李佛、白眉、龍形等,都是剛陽跳躍為主的拳術。輕慢柔和的太極拳傳到香港初期,其實用性是常受到質疑。但那時來港的都是具有深厚功力的宗師,均能使其太極拳別開一面。最初在港傳授的是楊式太極拳,之後是吳式太極拳,七十年代後有陳式,八十年代有孫式、和式及趙堡,教授武式的比較少。
  • 太極拳在香港的發展
    國內商人來香港經營,知識份子亦遷移到香港。香港的地理環境是接近廣東及福建,當時的武術主要是嶺南派系,如洪拳、蔡李佛、白眉、龍形等,都是剛陽跳躍為主的拳術。輕慢柔和的太極拳傳到香港初期,其實用性是常受到質疑。但那時來港的都是具有深厚功力的宗師,均能使其太極拳別開一面。 最初在港傳授的是楊式太極拳,之後是吳式太極拳,七十年代後有陳式,八十年代有孫式、和式及趙堡,教授武式的比較少。
  • 吳式太極傳人談太極拳的「松」
    馬多瑞老師推手馬多瑞老師的師父錢超群推手吳式太極拳之「松」 是練好太極拳的最重要的基礎,松不下來,渾身僵硬, 是不可能練好太極拳的。     「松」,首先是意識活動。意識上自己猶如閒雲野鶴一般,並不著意要幹什麼 ,大腦先放鬆下來,  然後逐一檢查身體的各個部位  ,將肢體、 內臟都放鬆和舒展開來。"松",需要用意念去引導,每一個細微部位都「松」到;需要意念去追尋,去有目的地關照。
  • 《吳家太極拳傳承系列》叢書主要內容(一)
    隨著時代發展,吳家太極拳從北京開枝散葉,廣泛傳播,逐漸形成了北京、上海和香港三個地區為中心的傳承體系。吳家太極拳在北方以北京為中心,所授拳架絕大部分為王茂齋宗師所傳,並在民國時期成立了北平太廟太極拳研究會來發揚國粹傳播吳家太極拳,建國後,更在1982年北京市武協成立了吳式太極拳研究會,繼承發揚廣傳吳家太極拳。
  • 羅基宏、羅紅元父子傳承太極拳學,把太極拳傳播到加拿大!
    1958年因患病開始學習太極拳進行康復,啟蒙老師為趙芝麟。1963年羅基宏經顧留馨介紹,拜郝少如為師習練武式太極拳,並有機會向吳英華、馬嶽梁夫婦學習吳式太極拳,向傅鍾文學習楊式太極拳,與陳照奎、顧留馨等人交流較多。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在中國臺灣展現崢嶸後……(連載)
    因張峻峰在臺灣形意拳和八卦掌聲名過重,掩過了其所練太極拳,弟子們大多衝著形意拳和八卦掌而來學習,故其武式太極拳的傳播範圍並不是很廣。三是吳式太極拳。衛笑堂,山東省棲霞人。臺灣吳式太極拳主要推廣者之一,吳式太極拳第二代傳人吳鑑泉弟子。
  • 太極拳的前世今生!
    陳式第二十世太極拳嫡宗傳人,現為陳家溝太極拳學校總教練的陳自強說,自楊露禪之後,經過數代太極拳大師的不懈努力,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太極拳流派。 楊露禪在陳家溝學習太極拳的傳說在《中國太極拳概述》一書中得到了印證。
  • 吳式第三代前輩拳照之【吳公儀】(一)
    吳式現在門內所稱的「方架」都是源於吳公儀前輩的。吳公儀年輕時曾在楊少侯家中得楊少侯先生所傳楊家小架技擊架,後與家傳太極拳結合而成吳式方架。吳耀宗先生是吳公儀方架首傳者之一,他曾說過兩句話:「方架是楊少侯傳給吳公儀的小架技擊架」;「方架是楊少侯所傳和吳鑑泉家傳太極拳理法的融合結晶。」吳鑑泉宗師在世時,囑咐吳公儀暫時不可外傳,讓其等自己去世後再傳。
  • 太極拳宗師王矯宇:周簡段
    太極拳宗師王矯宇 周簡段 | 《神州軼聞錄》 說到太極拳,不能不提太極拳的一代宗師王矯宇。 王矯宇生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1936年恰滿百歲。那時,他已被徒眾奉居於北京和平門內的呂祖閣。每日雄雞首唱,眾多弟子齊集於呂祖閣前。待眾人進得廟中,廟門即閉。據一位目擊者講:王矯宇聞雞即起,常端坐於神殿外向弟子授拳,雖天降大雪亦不輟。
  • 淺談吳公藻的實戰能力,北方人在南方開宗立派,吳式太極名下無虛
    縱覽我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武術歷史,太極拳的聲譽和地位一直都非常之高。而自打楊式太極拳宗師楊露禪先生從豫北陳家溝學藝大成之後,太極拳功夫很快就在全國傳播發展開來。正因為如此才有了「誰料豫北陳家技,卻賴冀南楊家傳」的說法。
  • 楊振銘(守中)宗師太極拳珍貴視頻
    初踏足於香港元朗,遇同道張世賢君,蟄居元朗三年之久,張世賢事守中師亦友亦師,期間人材輩出,太極名家張世賢、黎學荀、葉大德、鄧煜坤、宋耀文、伍寶釗等,都是守中師來港最初傳人。元朗也就成為香港楊家太極拳的發祥地。董英傑與吳公儀以"太極一家"恭迎楊守中宗師。一九五三年守中師正式定居香港,在香港駱克道三一五號四樓,設館授徒,從學者甚眾,社會穩定,經過三十六年辛勞施教,滿門桃李,遍布海外。
  • 太極拳24式(收全了24個視頻)
    由於傳習者各自的武術基礎不同、文化素質不同、社會閱歷不同、性格和體質不同等,對原傳拳架的理解不會盡同,採取的修練方法也不會盡同,於是,形成的擅長技法(所謂「絕招」)和練拳風格必然有異,這就難免所習拳架和拳式會發生一些相應的變化。楊氏祖孫三代存在這種情況,他們各自的傳人、再傳人同樣會因為上述原因,引起所習拳架和拳式發生一些相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