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表演與太極拳美學!

2021-12-12 和美太極

每天在這裡,遇見生活,遇見太極……

網絡文章,紛繁複雜,良莠不齊。既有讀之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的真知灼見,亦有牽強附會、東拼西湊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說般雲山霧罩、故弄玄虛的。我輩習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雙慧眼,才能在眾多的文章中汲取營養。以我之見,通篇文章能夠有一句話對自己有用,能夠讓自己記住就算是好的了。看此文用秒,分享朋友圈只需3秒!

太極拳作為中華武術中的一朵奇葩,具備了極高的美學功能,特別是它的形態美、神態美和哲學美,由外及裡、由淺入深地構建了其獨特的美學觀。除了具有健身自衛的實用價值外,其獨特的表演藝術給人美的享受,使人賞心悅目,它傾注著中華民族的氣質、民族心理、民族美感和民族精神,太極拳的美學觀是東方古老文明之美的縮影。下面我們就大家講講太極拳中的這三大美學特徵。

 

太極拳的美學特徵一:形態美

太極拳作為武術運動,通過人體形態的動靜變化構成了其運動特點,因而形態美是太極拳美學觀中的最基本內容。人體「點、線、面」的變化構成了太極拳運動,每個動作起落都是「點」的表現形式。「點」的移動和旋轉構成了「線」,完成了動作的運動軌跡,而「點、線」的空間和時間擴展構成了面,表現為肢體的空間亮相。同時「點、線、面」按動靜、剛柔、虛實等規律組成一種具有自由節奏的運動形式,在完成形態的同時也實現了功能。
對稱美是中國傳統美學觀中的重要一種,古代建築、書法、對聯等均體現對稱美、秩序美。太極圖就是一張對稱和諧的結構圖,它是中華傳統智慧的縮影。太極拳,就是這一哲理在體育運動中的生動體現。特別是陳式太極拳,以剛柔、開合、輕沉等等一系列對稱、平衡、和諧動作為其內容,以順逆纏絲、動作螺旋為其形式。它不僅有剛有柔,有開有合,有虛有實,有快有慢,而且講求剛中有柔,柔中有剛,開中有合,合中寓開。運用到技擊上則有化有發,有引有進,而且化即是發,引即是進,化打結合,引進結合等,構成此拳的非凡風格。動作都強調陰陽平衡,有上有下,逢上必下;前發後塌,左發右塌,右發左塌;逢左必右,逢右必左;有內有外,內外兼練;身法上要對拉拔長,又要相吸相系,強調對稱勁,勁要八面支撐,處處、時時保持平衡,做到周身一家。王宗嶽《太極拳論》說:「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技擊精華》中記載:「進取捷若風,失機退宜快。」張志俊講:「快慢相間才是太極拳。」馬虹先生也多次講到「練習太極拳要快慢相間,快而不亂,慢而不滯」。太極拳練快了,不能丟掉動作少了細節;練慢了不能顯得呆滯。在太極拳技擊中「進攻時速度快」是指通過充分準備,最後以最快速動作達到進攻(或防守)目的。進攻(或防守)的決定性動作都要快,這個快不是盲目的快,而是有條件有目的有控制的快通過攻防節奏變化調動對手,尋找有效時機,以快制勝。戚紀光在《紀效新書》說:「俗雲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謂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拳打不知,一快打三慢」「迅雷不及掩耳」等拳諺是對技擊動作速度要快的重要描述。正如《孫子兵法》中所云:「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進攻時要兵貴神速,乘對手措手不及,不動如山,動如雷霆。但是在技擊中速度快慢是相對的,相對於不同水平的對手、不同的攻防動作、不同的攻防時機、動作的運使速度也是千變萬化的。快慢相見的節奏感是太極拳的獨到特色之一,更是其位列內家拳之首的重要原因。陳鑫說:「學太極拳,學陰陽開合而已。」「太極拳之道,開合二字盡之。」一般講,所謂開,是指肢體和內勁向外伸展放大;所謂合,是指肢體和內勁向內收斂縮小。具體講,不僅整體要有開合,一臂一腿也有開合,一手一足也各有開合。研究太極拳各種形式的運動,有時著眼於肢體的屈伸,有時著眼於內勁(內氣)的收放,有時著眼於纏絲勁的順逆,有時著眼於整體,有時著眼於某一局部。「逢開必合,逢合必開」,「開中寓合,合中寓開」,處處總有一處開合,開時氣勢飽滿,合時精神內斂,渾然一體。太極拳講求「內三合,外三合」。「內三合」,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勁合;外三合指的是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由呼吸帶動丹田內轉配合外形動作,內外統一才能體現出整勁,使力形成完美的傳遞。內外開合變化練就「形斷意不斷,意斷神不斷」。陳式太極拳以易學為基礎,以陰陽規律為基本規律,不論是從內到外,從上到下,從簡單到複雜都是走立體螺旋,即「處處走螺旋」和「無處不螺旋」。陳照奎講:「以順纏和逆纏為基本纏絲勁。」陳鑫講:「拳者,纏法也。」《拳論》中有「拳法之妙,在於運勁」「緊要處全在胸中腰間運化」。在行拳中講求「腰不動,手不發」,即使很小的初始動作,也先從腰部運動,由腰而背、而肩、而臂、而手回來同樣由腰部牽動並且要求走螺旋勁,完成「非圓即弧」運動。螺旋美如波浪、如山巒,起伏跌宕,給人以美的享受,緩解視覺疲勞。太極拳講究式正招圓,招圓是整個過程的和諧圓潤,而圓的曲線運動軌跡無疑是一條重要的美感因素。以「曲」為美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審美取向。「曲」深涉到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曲水流筋」「曲徑通幽」是中國人理想的審美境界。中國的文章語言藝術和繪畫藝術都特別講求「曲」的體現。所謂「深文隱蔚,餘味曲包」,一個民族的審美情緒可以說是盡在其中。古人云:山無起伏,便是頑山,水無漾洞便是死水。依此自然之理去領悟藝術之理,中國文學藝術的生命力多系接在這個「曲」字上,同樣產生於中國這個特定文化底蘊中的太極拳,同樣以「曲」為美,是一種圓中求圓的藝術。無論是太極拳「非圓即弧」的外形動作,還是「丹田內轉」的內在運化均體現了「曲線美」。拳論言:「身必以端正為本,以周身自然為妙。」太極拳要求「立身須中正安舒」,中正即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神自然得中之謂也。太極拳身法的關鍵是端正、自然、順舒、靈動。武禹襄提出「身法八要」即含胸、拔背、裹檔、提頂、吊檔、松肩、沉肘。端正、自然、順舒、靈動的身法使太極拳具有與其他運動不相同的美。姿態美,即姿勢、架勢美太極拳是非常講究姿勢的。太極拳處處呈圓弧,虛靈頂勁,氣沉丹田,沉肩墜肘,舒指坐腕,松腰斂臀,圓檔松胯,尾間中正,動靜有常,勢勢相連,綿綿不斷,「運動如抽絲,邁步如貓行」。

無動作外在的形就無從表現內在的神。形似是練太極拳的基本要求,掌握基本動作要領獲得直觀、可感、鮮明、逼真的審美效果。若動作徒有其形,缺乏內涵,就顯得淺薄直露,動作鬆散無神。因而太極拳在練到形似以後要逐漸做到神似,以形傳神,在動作中表現內在的精神氣質,把典雅、清奇、和諧、自然的東方古典美表現得淋漓盡致。演練太極拳如不能表達主宰形的神,就不能從根本上表現太極拳的神氣韻度美。形是神的物質基礎神則是形的靈魂。任何缺乏神韻的運動只能讓人看成是一個軀體在扭動,卻看不到內在的思想和感情的表達。當演練者把韻律、姿態與神韻經過細心的思考和領會後,使之揉合成為一個協調完整的有機體後太極拳才具有觀賞價值。古言道:「韻者,美之極。」勁力即太極拳中的勁法和力度。王宗嶽在《太極拳論》把勁力看作是通往神明的先決條件。勁力最主要的成分是剛與柔。剛與柔是一個事物的兩種對立統一的屬性,是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轉化和相互作用的。剛柔作為天地萬物的基本屬性,一直為人們所感知,且自古以來剛柔的觀念與陰陽始終緊密地聯結著,陽者為剛,陰者為柔。剛與柔在太極拳演練中以相融的形式合為一體,剛柔和諧統一,使太極拳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使陰柔之美與陽剛之美相儲並蓄,並相互轉化。在動作的運行過程中表現出陰柔之美,在動作的落點上表現出陽剛之美。「輕如楊花,堅如金石,威比虎猛,鷹揚比急,行同乎水流,止牟乎山立」,處處體現剛柔相濟之美。柔是形體動作的連貫、柔和、流暢的藝術效果,氣勢宏大、意趣沉穩的氣態和神色。太極拳表現以柔勁為主有「四兩含蓄撥千斤」之妙。太極拳的柔和卻並非鬆懈,給人一種含蓄且生動的武術技藝的美感,表現出超現實的審美情趣,具有深厚的古代文化底蘊。「虛實」 是我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範疇,也是太極拳中的重要概念。《孫子兵法· 虛實篇》云:「作之而知動靜之理。」 ,「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唐太宗李世民說:「聯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武十三篇無出虛實。夫用兵識虛實之勢,則無不勝焉。」《用武要言》講:「虛而實擊,實而虛之,避實擊虛。」「一開一合,有變有常,虛實兼到,忽現忽藏,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楊澄甫認為:太極拳術以虛實為第一要義,要求在動作中要體現出虛實。太極拳譜對虛實也有明確的規定:所謂變轉虛實要留意也;虛實亦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在太極拳中,左手實則左足虛,右手實則右足虛,其落點也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因此處處有一虛一實,內勁中正不偏不倚,來達到內含虛實而不露的境界。虛實相生虛實互用,何處是虛,何處是實的共同的目標是虛靈,因此富於表現力和獨特的藝術魅力。虛實是一種獨特的美。虛與實的調整首先要認清虛實的正確內涵。演練者既要運用自身的虛實變化迷惑對方,又要努力掌握對方的虛實變化,從而做到實中有虛,虛中有實,避實就虛,立於不敗之地。動作才有輕靈之感,騰挪之勢。
《太極拳論》中講:「靜如山嶽,動若江河。」楊澄甫《太極拳說十要》中說:「動中求靜,太極以靜御動,雖動猶靜。」這些都表明了「以靜待動」是太極拳技擊的指導思想之一。陳鑫在《太極拳權譜》中有「中氣貫足,精神百倍,靜以待動,堅我壁壘」的論述,強調了「以靜待動」是「堅我壁壘」克敵制勝的重要手段。所謂「靜如山嶽之」,靜就是氣沉勢穩,渾然一氣,做到周身一家。在定勢時靜態動作姿勢中又蘊含著複雜的動態變化之勢,勁力運使處在引而未發之際,始終使自己的身體動作能夠保持八面之撐,在對抗過程中做到圓活連貫,運轉自如,時時刻刻保持察覺和順應對手技擊動作的客觀變化,在實戰過程中使自己始終把握主動,在得機得勢時隨時即觸可發,制勝對手。「動若江河」就如離弦之箭,脫疆之馬,即招法動作在大腦的意念的支配作用下,做到「一聲令下百體皆依」,其動作招法就像江河之水波浪滾滾、滔滔不絕,不斷變換虛實靈動,不斷直進粘逼。同樣,太極推手中要用沉著冷靜的聽勁來因應知機,並由此而形成自身的動靜之勢,在得機得勢時,把握動靜之機,見機而作,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太極拳是一哲拳,因而其除了形神之美,太極拳最為特殊的是其所具備的「哲學美」。它蘊含了中國最古老的智慧,讓習練者除了修養身心外,更明白了人生哲學,懂得為人之道、處世之道、與自然相處之道。太極拳以「陰陽學說」「天人合一」思想為基礎,奉行「體用兼備」「身心合一」的原則,融思想觀念、行為規範、價值取向為一體,具有鮮明和諧理念。它包容了儒、道、釋等諸家理論之精華,體現了我國古代儒家學說的「中庸」之道和「溫柔敦厚」之美,又兼具佛家「大善以慈悲為懷」的高層境界,深得道家「自然無為」的哲學之風等.又密切與導引吐納、中醫經絡學說相配合,強調人自身的身心和諧、以及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承載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價值取向。太極拳「實天機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開合也,一絲不假強為,強為者皆非太極自然之理,不得名為太極拳」說明了太極拳是以陰陽立說所要遵循的自然而不強為的和諧運動規律。在拳法上,太極拳講求上下相隨,虛實相間,快慢相合動靜適宜,剛柔相濟,內外合一等。技法上靜如山嶽、動若江河、似行雲流水,舒緩飄逸、跌宕有致、輕柔圓滑、連綿不斷。演練中,以其圓活連貫、輕靈柔和之「動」,樸實自然、意領神隨之「靜」,沉著不躁、恬淡不狂之「松」,氣沉丹田、以心行氣之「斂」使演練者身心俱融於天地自然,達到物我兩忘境界。即使在激烈的搏鬥之中太極拳也講究「與人為善」「捨己從人」,「彼不動己不動」「隨曲就伸」等宗旨,並把待人接物、以善為本的行為準則,有機融會到具體的技法之中,達到了善與美、內與外的高度統一。太極拳的養生保健功能促進了人的身心和諧。同時太極拳文化提倡的天人同體之理,即天人和諧的體現等等,都充分體現了太極拳的「和諧美」。「意境」也就是主體和客觀在審美過程中的統一。從審美主體方面來講,是「情」與「理」的統一。從客觀對象來講是「形」與「神」的統一。正是「情」與「理」、 「形」與「神」這四個方面的不同程度的滲透與配合,才構成了審美和藝術的不同境界。木極拳的意境是指它的「神韻」,即把崇高的精神、情操、意志融入到每個動作之中表達於外。陳鑫云:「一片神行之謂景。景不離情,猶情之不離乎理相連故也。心無妙趣打拳,則打不出好景致。問何以打出好景致?始則尊乎規矩,繼則化乎規矩,終則神乎規矩。在我打得夫花亂墜,在人自然拍案驚奇。裡面有情,外面有景,直如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陽春煙景,大塊文章。此處則柳撣花嬌,招招則山明水秀,遊人觸目興懷,詩家心往神馳,真好景致。拳景至此可以觀矣。」
武德是武術家道德美的集中體現。古今中外的任何一種拳術,其功能不外乎搏人(攻擊)、禦敵(防守)和健身三個方面特別是有些拳種主要以攻擊制敵為主,所以必然以急功近利為原則,出手必狠,甚至一著得手即置人於死地。而太極拳集佛家的「大慈大悲」,道家的「善哉」和儒家的「仁義」於一體,可以說是一種「道德拳」。太極拳以「中庸」為體,以「無為」為用,講究「捨己從人」「隨曲就伸」。它不僅僅把武德表現在口頭或是書面上,同時還把待人接物,以善為本的行為準則有機地融匯到具體的技法之中。即使技擊中,也處處講究與人為善,達到美與善的高度統一。武德的最高境界是拳道合一、拳心合一。是天人合一在武學上的體現。拳論中講:「學太極拳不可狂.狂則生事非,不但手不可狂,即言亦不可狂」。陳鑫在《學拳須知》中講:「太極拳不可滿,滿則招損,太極拳傳之必得其人,如為非作歹,或缺乏武德之徒,秘而不可傳也。」學拳一定要謙虛,戒驕戒躁,人若勝我,則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人若不勝我,則謙待之,不可有輕薄之意。只有保持這種謙虛好學的態度,太極拳才能學到手,練得精,運用自如。古諺語「習武先修德」可見練太極拳不僅是要強身健體,攻防格鬥,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修身養性,以德服人。「拳雖小道,太極之大道存焉」。只有領悟「太極大道」才能真正的練好太極拳。太極拳的美學觀豐富而龐大,筆者僅是拋磚引玉。另外,太極拳的動作名稱獨具美學特色,生動形象、名實相符,且富有詩意使人浮想聯翩。如既文雅形象,又能反映動作本質的「金剛搗錐」,「金雞獨立」,「如封似閉」等;琳琅滿目、美不勝收的「野馬分鬃」,「退步跨虎」,「上步七星」,「斜飛勢」等,還有使人陶醉神往的「玉女穿梭」,「白鶴亮翅」等。

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研討、參考之用,不一定代表公眾號意見,亦不一定完全正確,請客觀思考,不盲從,不排斥。評論處大家可以補充文章解釋不對或欠缺的部分,請勿謾罵。這樣下一個看到的人會學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5)而有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立如枰(6)凖(7),活似車輪,偏沈(8)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本是舍已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相關焦點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在中國臺灣展現崢嶸後……(連載)
    1936年,在赴柏林11屆奧運會國術表演隊的隊員選拔賽上,鄭懷賢以總分第三名的成績成為去奧運會表演的國術隊員之一,蔣介石、宋美齡夫婦專門在南京行政院隆重接見,併合影留念。這次表演是中國武術第一次集體展現在世界體育大會面前,表演得非常成功,其所表演的飛叉是當時最為轟動的節目之一,為國家爭得了榮譽。
  • 太極拳:「歪果仁」也是練家子
    也可能年過花甲才開始接觸↑ 2019年11月20日,一位老人在美國紐約的一所社區老年活動中心練習太極拳。↑ 2018年4月19日,當時已經93歲的朵琳·海因德在美國紐約表演太極拳。太極拳是他們平日裡休閒放鬆的好方式↑ 2020年1月25日,人們在巴西聖保羅市參加中國太極拳學習表演活動。↑ 2018年8月21日,太極拳愛好者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五十年宮公園練習太極拳。
  • 吳式太極拳宗師吳英華自傳---附正宗吳式太極拳視頻
    全套吳式太極長拳宗師87歲在太極拳大會表演的吳式慢拳片段吳式太極七星劍吳英華自傳 我生於1907年,北京人,滿族。祖父全佑、父吳鑑泉均為我國著名太極拳宗師,在清末創立了吳式太極拳流派,傳播海內外,為我國太極拳最為著名的流派之一。
  • 芻議傳統武術和生活美學——以陳鑫太極拳為例
    謹以武林聖典《太極拳圖說》原著之陳鑫太極拳為例,在「本固」前提下探討形象的問題,權為拋磚引玉。      名不同,或許在傳播中給人以「術」、「道」之別的印象。      清末陳鑫原著《太極拳圖說》是太極拳的本來理路,「功夫架」、「看家拳」、「文房架」是太極拳應有之義。因為諸多原因,陳鑫太極從陳家溝向外傳播較晚。
  • 陳氏太極拳第十四代傳承人:張曼娜
    2017年12月參加」永遠跟黨走 築夢夕陽紅」廣州市白雲區社會化管理退休人員迎新年遊園會的江高公園太極拳表演「黃石街勞動、社會保障服務中心和文化站聯合在馬務小學舉辦的以「退休不褪色,永遠跟黨走」為主題的退休人員遊園會暨黃石街全民終身學習周啟動儀式:陳氏太極拳的表演:
  • 太極拳演變成太極操, 億萬太極拳愛好者觀念洗白讓人痛心疾首
    然而,參與修煉的人一多,教與學的出發點出現偏差,泥沙俱下,魚龍混雜,不按規矩教學,不按規矩訓練,處處摻雜個人膨脹因素,一個走偏一點,一個標準降低一點,太極拳鍛鍊形氣精華被隨便揚棄,八法五步精髓也隨便揚棄,轉而追求表演的整齊劃一,三十多年的溫水煮青蛙,煮出大怪物太極操,完全替代了太極拳,太極拳風格沒落,太極拳特點衰敗,淪落成太極操,成為打假對象,就再正常不過。
  • 擁抱世界的太極拳!
    此刻,太極拳傳承人、全球近4億太極拳習練者以及所有關心太極拳文化發展的人們,盡情地抒發心中的喜悅。此刻,太極拳帶著和諧、健康、共享的時代特徵,以更加開闊的胸襟,熱情地擁抱全世界。時代成就太極拳。1953年11月8日至12日,太極拳亮相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太極拳首次在全國性大型活動中亮相。1959年,周恩來在會見日本友人松村謙三時說:「太極拳是中國的一種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十分豐富,充滿哲理,與中國傳統醫學有著血緣關係。
  • 太極拳為什麼行? ​
    12月11日,太極拳愛好者在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神仙居景區南天橋上表演太極拳。因此,若從源頭上說,太極拳是「中國武術自我否定的產物」:從「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轉變為「四兩撥千斤」。具體而言,各式太極拳的不同,其實也有著時代發展的烙印。如早期的陳式太極拳,較為質樸剛勁。研究者認為,尤其二路炮錘,剛猛凌厲,「彪悍」程度不亞於任何外家拳術。
  • 太極拳申遺成功,世界從此太極!發源地陳家溝拉開太極拳傳承發展...
    在大樹參天、綠水幽幽的東溝創拳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陳小旺為大家講述了陳家溝和太極拳的故事,並進行了行雲流水的太極拳表演;在古色古香的民居院落武學社,人們探尋了楊露禪學拳的傳奇故事……隨後大家共同觀看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結果宣布現場的實時畫面,欣賞了深邃凝重,古樸典雅,粗獷豪放,氣勢磅礴的得勝鼓表演。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在香港的普及和發展,離不開他們……(連載)
    知吳鑑泉到來,特邀吳鑑泉參加表演會,吳鑑泉欣然前往。兩人很快發現彼此意氣相投,在切磋武術過程中,楊華彪發現自己的武術根本比不上吳鑑泉。遂放棄了他原先所學習的武術,轉而拜吳鑑泉為師,重新由最基礎的學起。對於楊華彪來說,要忘記已經幾十年根深蒂固的外功而去學習非常不同的內功是很困難的,他花了整整四年時間專心致志地跟吳鑑泉學習,直到1941年吳鑑泉離港回上海為止。
  • 太極拳的前世今生!
    陳式第二十世太極拳嫡宗傳人,現為陳家溝太極拳學校總教練的陳自強說,自楊露禪之後,經過數代太極拳大師的不懈努力,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太極拳流派。 楊露禪在陳家溝學習太極拳的傳說在《中國太極拳概述》一書中得到了印證。
  • 話說太極拳|關於太極拳的起源……(連載)
    河南省太極道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特邀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太極拳文化研究學者嚴雙軍從太極拳的傳承與發展、太極拳在港澳臺的發展、太極拳的技法功用和價值三個方面分析闡述,完成《話說太極拳》並由團結出版社出版發行。  太極拳能夠強身健體,陶冶情操,其精髓是「和諧」,體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有多牛?為啥牛?看完你就知道了……
    保羅·比亞70多歲時對中國太極拳的健身保健作用情有獨鍾,專門邀請中國太極拳師到總統府授拳。 麥可·希金斯於2011年 10月 29日當選愛爾蘭第九任總統,2015年 12月 12日,愛爾蘭總統希金斯造訪中國杭州阿里巴巴總部。在阿里辦公樓內,馬雲團隊為希金斯奉獻了精彩的太極拳表演,希金斯總統非常喜歡。
  • 精彩紛呈太極情——2019年廣州市太極拳協會新春團拜拳藝表演大會
    廣州市太極協會老領導帶頭表演「八法五步」展示了協會老一代太極前輩們的風採,小學生們表演的「少年中國說」,更是寓示協會的發展後繼有人,協會「夢之隊」是整個表演大會的主力軍,承擔著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使命,輔導站的精彩表演,展示了協會基層單位風採。省武術隊的混合雙人太極拳表演,更是將整個表演大會推向了高潮。參演人員身著豔麗的傳統服飾,傾情演出,活力十足。
  • 太極拳:世界第一健身品牌
    幾年前,曾經有不少太極拳名家悲嘆:太極拳一代不如一代了……另一方面是來自外部的衝擊,如「韓國的跆拳道在中國遍地開花」,「印度瑜珈功風靡美國」,「步行、慢跑是最好的健身運動」等等。 筆者認為,警鐘已敲響,我們要保持太極拳「世界第一健身品牌」的優勢,一定要加速中國太極拳產業化進程,只有太極拳產業化取得成功才能真正為太極拳的繼承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 世界第一健身品牌-太極拳
    其二,由於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嚴重滯後,而「太極拳產業化」更少有人提及,幾年前,曾經有不少太極拳名家悲嘆:太極拳一代不如一代了……另一方面是來自外部的衝擊,如「韓國的跆拳道在中國遍地開花」,「印度瑜伽功風靡美國」,「步行、慢跑是最好的健身運動」等等。
  • 太極拳的陰陽論
    無論那個流派的太極拳,都講陰陽;就練陳氏太極拳,不承人太極拳來自於道門的陳氏太極拳,都講太極拳的陰陽。太極拳,不能脫離陰陽論,脫離了陰陽的太極拳,就不是太極拳,無論道門太極拳,吳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陳式太極拳,青城太極拳,峨眉太極拳以及眾多民間太極拳,都講陰陽,只要講陰陽,就是道家,道教的理論!陰陽論,在道教宗教哲學裡的一大特色!
  • 談太極拳的「知覺運動」——太極拳「感覺」的學習
    「人類的感覺功能已高度發展,遠遠超出了生存的低層次需求」,太極拳是傳統文化的結晶,是非物質文明的一大創舉,已成為世界公認的拳種。所以尋求太極拳的感覺已是求的生存之外的高境界高層次需求。太極拳感覺是太極拳運動通過專有的經絡、神經系統全信息傳感至大腦皮層的特定區域進行整合或分析處理後而產生的相應感覺,這也是太極拳混元整合上身的「身知」。
  • 【太極拳故事】陳家拳,楊家傳,太極拳風行京津
    太極拳真正得到發展和普及,成為婦孺皆知的一個拳種,還是因為陳長興打破門規,將陳氏家拳傳給了外姓人楊露禪。在太極拳的發展上,楊露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    關於"楊露禪陳家溝偷拳"的故事在中國民間流傳很廣,從民國時的傳奇小說《金蟬盜技》、建國後的連環畫《偷拳》到上個世紀80年代的電影《神丐》都是以這個故事為藍本的。如今在陳家溝,與太極拳相關的最重要的遺蹟也是"楊露禪學拳處"。"
  • 話說太極拳|想不到!太極拳是這樣傳到香港的?!(連載)
    宗師陳發科第二十九回陳發科,字福生,生於1887年,逝於1957年,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家溝陳氏第十七世,陳式太極拳第九代傳人。曾任北京武術社社長,為陳式太極拳新架創編人,近代陳式太極拳史上的代表人物,對發展傳播太極拳作出了傑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