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探索] 朱根勳:詞的中和之美

2021-02-19 中華詩詞雜誌




詞的中和之美

朱根勳

 

歷來,人們習慣把詞的風格和詞家分為豪放婉約二派。實際上,在豪婉二派之外,尚有中和一派。1990年,揚州綠楊詩社成立10周年時,我在《西江月》賀詞中作了這樣的表述:

 

綠透雲天遠碧,春高楊柳新青。詩如湖瘦正含情,社燕年年剪影。   豪婉個園之竹,中和盤古來亭。詞呈三品味分明,笑我觀天坐井。

 

詞以揚州個園之竹,一葉兩「個」比豪放婉約二派,以揚州小盤古之亭,坐亭中,上可觀山,下可見水,喻中和之區,其美所在。

 

2006年,見《中華詩詞》6月號披露,文藝評論家王朝聞先生亦有「界於『豪放派』和『婉約派』之間的『中和之美』的認定,可見持此觀點者非我一人也;而前人更有諸多精闢之言。

 

何謂中和?《禮記·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生焉。」這就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它要求人的道德修養和處事之法,都要不偏左,不倚右,無過激,無不及。

 

就藝術而言,繪畫中的黃色,它調和於冷色與熱色之間,呈現的是中和之美。音樂中的中聲,累於陽律與陰律之間,「有中則正」,「中正以平之」(王灼語),上下過渡,優美動聽,也是中和之美。蘇東坡說:「樂之所以不能致氣召和如古者,不得中聲故也。樂不得中聲,氣不當律也。」詞中的中和之美,在於它能在恢弘與柔曼、鐵板紅牙與曉風殘月之間,繼往開來,自成「清剛」「雅正」「和永」的境界。     對此,南宋詞人開宗列派,其中以姜夔為大宗,把宋詞推向高峰,被譽為宋詞正宗。其特點,夏成燾先生概括為,以「瘦硬之筆,救軟媚之弱」,以「綿邈風神之韻,避蘇辛粗獷之弊」。

 

我認為,白石詞是暗中吸取蘇辛的豪放以養氣,借溫韋的綺麗以藏雅,學宋詩的理趣以顯瘦,效唐人的抒情而得清綺。取眾家之長,避太過不及之弊。激越處,虛裡傳神,神似豪放;溫柔處,健筆抒情,情存婉約;字裡行間,空淡深遠,取清真筆意。《靈芬館詞話》中說:「姜張諸子,一洗華靡,獨標清綺,如瘦石孤花,清笙幽磐,入其境者,疑有仙靈,聞其聲者,人人自遠。夢窗竹山或揚或沿,皆有新雋,詞之能事備矣。」故《古今詞話·序》中云:「豪曠不冒蘇辛,穢褻不落周柳者,詞之大家也。」所以,戈載、陳廷焯譽白石為詞聖,劉熙載稱其為詞仙。前人對白石詞的中和之美的推崇,可見一斑。

 

由於詞的前期,以花間派為主,故以婉約為正宗。範仲淹以國事入詞,第一個力圖擺脫「豔科」,成為豪放詞風的先驅。蘇辛以政治入詞,氣勢蓋人,另樹一幟,豪放派得領風騷,然指弊者亦多。南宋諸家,中和雅正之作,緩衝其間,不廢豪婉,僅作修正,另開一派,時勢必然。由此可見,詞的三種風格的形成,三個流派的出現,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各有千秋。區別風格流派的原則是:豪放在於氣壯,婉約在於情柔,中和則在於雅正。而雅正則是宋詞的正宗,因為它使宋詞達到了頂峰,完善了詞學的科學實踐。

 

細觀宋詞作家的作品,不難發現,每個詞家都有不同風格的作品。這是由於社會環境的變化,個人學養、審美觀點的變異,題材的不同,情緒的起落的必然現象。因此,對詞家以其主流作品分派,以彰顯其特徵和貢獻,也只是相對的定論。在詞學流派和作品的評論中,開始以婉約為正宗,是正確的;此後又肯定豪放派,並指出其不足,亦是公正的,而對大量存在的中和雅正一派,未能充分估量和倡導,把它一直模糊在婉約豪放之中,是一個非常可惜的缺陷。

 

時至今日,社會文明以中和為主導,詞的中和派地位,應該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倡導;以利作品反映時代特徵,多出精品。當然,豪放婉約之作,也會永葆青春。

 

相關焦點

  • 感受古代詩詞的幽微之美
    「言有盡而意無窮」,是我所理解的,古代詩詞最幽微的美。 在這些或纖巧輕妙,或詼諧趣味,或恬適自然,或閒寂野趣,或繁複鮮麗的古代詩詞裡,最好的詩大多來自於直覺。
  • 才女李清照,寫下新婚的銷魂之美,妻子之詞,看得丈夫都不好意思
    中華詩詞文化博大精深,唐詩宋詞之美,將中國文字之美寫到了巔峰。或許你會認為男人在詩詞天地中佔盡鰲頭,卻不知李清照作為「千古第一才女」也是讓許多男子都是自嘆不如。她的才情不僅沒有幾個女人能超過,就是與他同一時代的男人也是萬萬超越不了的。
  • 引導孩子見識詩詞的美,給孩子種下一個詩詞夢!
    近幾年很流行一個詞叫"詩和遠方"。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首詩,那是我們靈魂的棲息地;我們心裡都有一個遠方,那是愛與暖的聖地。那麼在中華古典詩詞備受重視的今天,我們該如何引導孩子學習古詩詞呢?一、吟誦開啟詩詞韻律之美中華古典詩詞的特點是具有韻律感,唐詩的前後句對仗工整;宋詞的上下闋往往也是相互對仗的。我們在引導孩子學習詩詞時,切忌急於背誦,要先學會細細品讀,這樣,孩子才會讀出詩詞的韻律感,初步感受到詩詞的語言美﹑音樂美和韻律美。唐詩宋詞最好的記憶方法便是熟讀成誦,通過記憶在孩子心裡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感。
  • 情節與人物的中和之美——評《大秦帝國之縱橫》
    該劇的敘事風格與孔子所論「中和之美」的古典美學理念具有相通之處。一方面,劇作在情節敘事上,以戰爭戲與人物戲交織敘述的方式,展現出平衡舒適的敘事美感。另一方面,劇作在人物刻畫上,準確把握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之間「度」的問題。總之,該劇的創作標誌著歷史正劇的精彩回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中和思維可追溯到《周易》,主要形成於孔子及其儒家學派。
  • 如何理解李清照詞中和電視劇《知否》中的「綠肥紅瘦」
    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熱播,你知道李清照詞中的「綠肥紅瘦」是什麼意思,該怎麼理解。「一代詞宗」夏承燾的學術傳人吳熊和先生這樣解釋:「綠肥紅瘦」這句中,以綠代葉、以紅代花,雖為過去詩詞中常見(如唐僧齊己詩「紅殘綠滿海棠枝」),但把「紅」同「瘦」聯在一起
  • 「詩詞與音樂」詩詞中的音律之美——山水悟道(黃莽)
    歌行、絕句、律詩和詞,皆是可歌可唱的。當然也不排除純文字的詩詞,我們通常把文學分為兩類,即文學作品和文學藝術作品,這是兩個概念。本文我們不講如《紅樓夢》中香菱和林黛玉學詩的入門知識,平仄、起承轉合、虛實修辭等之理。只講詩詞中的音律,若能啟發或引起這方面的專家把丟失的詞譜挖掘、還原,那將是無上功德。
  • 「「賤」說詩詞」田為,讓詞的格律規範起來
    大家都知道,詩詞格律是中國古典詩詞形式美與內容美的高度集合。詩的格律產生於南北朝,規範於唐中期。那詞的格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規範的呢?李清照《詞論》對詞的韻律提出了很嚴格的要求:「蓋詩文分平仄,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根據詞調不同,有平韻、仄韻、轉韻、疊韻等不同形式。各個詞調句式的長短、平仄也是有規定的。就如詩中的律詩,有著嚴格的要求,字數、平仄、對仗、起承轉合都按修辭、審美、音韻等原則規定。有「文之精者為詩,詩之精者為律」的說法。
  • 詩詞鑑賞:納蘭性德《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
    【創作背景】這首《木蘭花令》常被我們當做愛情詩來讀,其實只要稍微下一點功夫的話,就會在道光十二年結鐵網齋刻本《納蘭詞》裡看到詞牌下邊還有這樣一個詞題: 「 擬古決絕詞,柬友 」 ,也就是說,這首詞是模仿古樂府的決絕詞,寫給一位朋友的。現在一般認為這個朋友就是指容若公子的知己,當時另一位詩詞大家顧貞觀。
  • 書法中和之美:貴和尚中,重在筆法節制、協調與平衡
    中和之美在古代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在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中已帶來深刻的影響,在當今社會,不管是在道德層面還是哲學領域,抑或藝術作品和現實生活中,有著不可估量的藝術價值和現實意義。書法家張一仁認為,書法的中和之美是書法藝術的大美,創造出有著中和之美的書法,就要先做一個有著中和之美的人。中和之美成了判斷書法作品最直接的終端感受標準。中和美的表現又在於筆法之中和、結構之中和、章法之中和。
  • 【詩詞微塾】詩詞創作之迴文詩結構
    詩詞創作之迴文詩結構 前人發蒙識字就開始學習屬對,辨析平仄,體會聲律的實際運用;既然幼而學,以後就不再多講。有的人越不懂得越不學,只是侈談內容,不計形式,這便斬去詩詞的一支「翅膀」。本文試圖從語言文字的結構分析去探索迴文詩(類似「文字遊戲」,饒有趣味)的基本特點,試圖幫助青年讀者學習詩詞格律。 蘇軾有《題織錦回文》詩曰: 春晚落花餘碧草,夜涼低月半梧桐。 人隨雁遠邊城暮,雨映疏簾繡閣空。
  • 李廣志‖探索對聯之美(下)
    探索對聯之美(下) 李廣志 (七)對聯的陽剛美陽剛之美,就是在嚴重的社會衝突或自然界衝突中,正義與邪惡,美與醜,真理與邪說的衝突中,在驚心動魄的場面,敢於擔當,生死關頭奮然而起《詩經.衛風》中「……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前三句靜中之美,後三句則是動中之美。一笑一目,燦然嫣然,顧盼神飛。下面我們欣賞大慶鐵人楹聯論壇一版主吳奉岱老先生題鐵利懸羊峰聯:林密石橫,仰嶺千尋驚落雁;水寒雲亂,去天一握喚懸羊。「密」「橫」「亂」。
  • 詞韻詩心|宋青松歌詞探索作品集(序)
    這些大膽的探索無疑為拓寬歌詞創作領域,豐富當代歌詞的藝術形象做出了貢獻。這些作品雖以詞的形式呈現,卻有詩的內涵,哲學的思考和人文情懷,是當代歌詞創作的有益探索和實踐。接受宸冰訪談    共話詞韻詩心封面題詞:喬羽
  • 李煜最經典的一首詩詞,只有四句話,美得讓人窒息!
    李煜精通書法和繪畫,通曉音律,尤其在詩詞方面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詩詞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獨樹一幟,所以後人尊李煜為「千古詞帝」!李煜作為亡國之君,所以他的許多詩詞中充滿了傷感,而且唯美、悽慘,比如《虞美人》中的名句「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美得讓人窒息!
  • 跟著中國古詩背英語單詞——《詩詞裡的核心詞》
    古詩詞是美的,翻譯古詩詞是把一個國家創造的美,轉化為全世界的美今天,我要給大家推薦的,就是一套由許老領銜翻譯、專為小學生打造的雙語古詩詞讀本——《古詩裡的核心詞》(全8冊)。這些水墨畫貼合古詩內涵和意境,既能輔助孩子理解詩詞內容,還可以作為臨摹畫供孩子習畫。在詩和畫的相互輝映中,古詩詞最純粹的美,就一點點地展現在了我們眼前,走進了我們的心裡。它選擇的109首詩都對標小學語文教材,是孩子必須熟讀熟背的。
  • 詩詞大會:一首溫香暖玉詞,引出「詞中老杜」周邦彥
    都說看《詩詞大會》,是看董卿的,看康震的,甚至是看彭敏、陳更、武亦姝的,等等等等。其實我感覺,它之所以能梅開五福,大家還是看「詩詞」的。五季的熱鬧已經過去,我也該收收心,讓自己的心態也放穩,沉下心來,要弄明白一個問題,這檔節目終究是「鐵打的詩詞,流水的董卿們!」所以唯有回歸詩詞,才能讓自己永遠有話說,永遠有東西寫。
  • 元好問詩詞裡的春天,美到心醉!
    元好問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文壇盟主,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更多文章暮春時節,遇見最美的暮春詩詞元稹詩詞裡的春天,美到心醉!詩佛王維詩詞裡的春天,是最美的田園詩溫庭筠詩詞裡的春天,唯美婉約關注微信公眾號:guoxuefudi,感悟中華文明之美
  • 詩詞大會美女嘉賓帶你遊蘇州博物館,品詩畫之美,詩美景美人更美
    該類型題目邀請我們熟悉的點評嘉賓置身戶外山水進行錄製,帶觀眾遊覽祖國的名山大川,到文化底蘊深厚的風景名勝所在之處為選手出題,給選手一種答題的沉浸之感,也能讓觀眾更好地體會詩詞的韻味,真是讓人大飽眼福。在許多道「身臨其境」題中,要說最美的一道,還要屬在第三場中楊雨老師帶我們到蘇州博物館去賞貝聿銘先生晚年傑作的那道了。
  • 禪品詩詞|溫庭筠《菩薩蠻》的雙性之美(上)
    筆者認為,溫庭筠《菩薩蠻》是唐宋詞「男子而作閨音」寫作範式的典型代表,具有獨特的雙性之美,只有從詞的文體共性及詞作的創作個性相結合的角度出發,才能更為準確地把握此詞的思想內容及其藝術成就。一、「男子而作閨音」的寫作範式    「男子而作閨音」,語出清代學者田同之《西圃詞說·詩詞之辨》:「若詞則男子而作閨音。其寫景也,忽發離別之悲。詠物也,全寓棄捐之恨。無其事,有其情,令讀者魂絕色飛,所謂情生於文也。」
  • 發現詩詞之美:在詩詞中出現最頻繁的黃鶯和黃鸝有什麼區別?
    但是集中起來看,單純來正面描寫鳥兒的相對較少,這也是因為詩詞一般是寫景言物是鋪墊下面轉折成抒情的,這也是詩詞作者追求的所謂最高境界。所以詩詞中出現的鳥兒,只是借鳥兒來言志言情的。王安石有「綠陰幽草勝花時」之句,寫初夏之景,與此同一立意。用那幽深處的茂密的草來襯靜,眼前不禁浮現一處幽靜雅致的山澗風光。又用黃鶯啼叫婉囀,飛來飛去的動態描寫。用鶯啼來打破了剛才的沉寂和悠閒,更顯靜。在詩詞中常用動來襯靜反而更顯靜。
  • 辛棄疾最有名的25首詩詞,見證「詞中之龍」的豪情與柔情
    《清平樂·村居》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 此詞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藉此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表現出作者對農村和平寧靜生活的喜愛。《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