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有盡而意無窮」,是我所理解的,古代詩詞最幽微的美。
在這些或纖巧輕妙,或詼諧趣味,或恬適自然,或閒寂野趣,或繁複鮮麗的古代詩詞裡,最好的詩大多來自於直覺。
作者在剎那頓悟之間,旨在交互,不在言傳——風像是透明的古代漢語,記錄更迭變化的一切。
在這其中,讀者若是囫圇吞棗地讀、背、記,或許會感受到一些好似深井裡傳來的叮咚迴響,但,若是靜心品讀,甘心做個虔誠的自我心靈「撞鐘人」,定能聽得見作者曾經寫下這首詩時,那陣空靈幽玄的鐘聲。
每一首詩文韻律都像是不同曲調的音樂,物象的地籟與詩人心情的起伏交響成藝術的天籟,較之是沉鬱,還是高歌,只待讀者品讀。
可,我們真的會讀詩嗎?
小時候,我們每個人的家裡都有一本唐詩300首,一本宋詞300首,每天按照課本標註,嘗試理解這些跳脫生活以外的辭藻,所謂的意境、手法、詞句。
談到詩人,我們都會想到李白、杜甫、王維、李商隱、白居易、蘇軾、李清照等等,所有關於詩歌的記憶更像是依靠「背的」,但也因為「背」有了先行的理解,再在往後人生裡讀逐漸懂詩詞世界裡的曲徑迂迴,大氣磅礴的恢弘,採菊東籬下的悠然,像是已有過一次入門。
仍記得,疫情開始時,我們會看到許多物資箱上貼著「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當這些古詩詞恰如其分地印在我們生活物資上,與我們融入血液的文化形成共振時,或許我們才會真正地感受到古詩詞的綿長。
也因此,許多人討論著讀古詩詞到底有什麼用?在網絡用語推陳出新、日新月異的今天,許多人可能會問,讀古詩究竟有什麼用?是為了更有文化?千萬別說是為了考試!
誠然,去年新版的部編版教材,最重要的變化就是傳統文化篇目增加——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整個小學六年共包含古詩文124篇,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
再到近幾年熱播的《中國詩詞大會》,我們也能看出一個大趨勢:家長們對於孩子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了。
從實際的角度看,學好古詩,能拿高分,也因此許多家長一邊催趕著孩子背古詩,一邊困惑著「小時候古詩詞背得挺好的,上學之後學詩詞怎麼就這麼費勁?」 「詩詞讀了不少,搖頭晃腦也能背,但根本不理解詩詞背後的含義,不會靈活運用,換一道題就不會做了。」
排除應試,熟讀詩文到底有什麼用?
我想,它本是一種潤澤,一種滋養,一種廣義人生的拓展,而非功利之用,不是為了別人在講「武漢加油」,孩子會講「山川異域,風月通天」。
而是詩詞的美、詩人的悲喜、歷史的動蕩、命運的叵測,讓一個孩子微縮到時空之中,感受眼前尋常的一草一木,不再只是顏色、形狀、學名,還是與人們心靈呼應的、寄情對話的生靈。
只有心靈能夠自由飛動,才能抵達詩歌中那些恍兮惚兮的微妙細節。
我一點都不希望,孩子只知背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卻對著夏日即來,一池荷花毫無感覺。
古老詩詞自然確蘊含著一個民族語言的根脈——這些詩詞曲賦用極美的漢語,將整個民族的感情凝結在萬事萬物之中——宛若置身月光裡、在杜若聲中、在馬蹄聲下、在群山之巔、在波浪之中,感受先人曾駐足過、思考過、凝視過的民族美感文化的疆界。
但,我更希望,孩子由此觸達的是,被忽然湧現在腦中的詩句捕獲一種感動,並自由聯想起,遙遠時空的四時、朝暮、晴雨、溫度、光線、氣味——這些基於遠近、形狀、色彩,所折射出的不同情感,甚至打開他更長久感受生命美好的五感。
讓現代生活與古代心靈之間再無隔閡,讓遙遠時空的古老語言為幼小柔軟心靈長出羽翼,助其自在與飛翔,壯闊與幽微都能看見。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如何幫助孩子學會理解古詩?讀懂古詩呢?(甚至,許多古詩我們可能自己都讀不懂)
今天,勇讀推薦一套非常適合學生閱讀的《詩詞大發現:古詩詞創意圖解》
《詩詞大發現:古詩詞創意圖解》
特級教師 蔣軍晶 著
適齡:5-16歲
前幾年《刺客聶隱娘》《妖貓傳》《長安十二時辰》等電影中,現代美工極盡想像堆疊出唐代長安繁華景象,使觀眾覺得如同幻境,但倘若我們用王維早年那些樂府詩布景,奢華程度可能還要增加數倍。
理解詩詞,要從理解古人創作的時代背景、生活環境說起。
換言之,如果不理解王維身上,恩榮與慘怛的變化猶如翻雲覆雨,就無法理解王維筆下的「空悲昔人有」,更無法理解「來者復為誰」為何用「復」字來形容;如果不理解詩仙李白的一生,實則鮮有灑脫暢意,就更難理解他為何在國家動蕩時期,寫下少有的快詩《早發白帝城》;如果不理解李清照的生平寄遇,就無法理解她為何有寫下《夏日絕句》的氣魄,卻在往後餘生的幾首詩裡滿腹悲情?
古詩詞,不是為了民族美感存在的(雖然,它是民族美感的力證),而是為了豐富語言表達存在的,比如:為什麼李白有一段時間寫詩為什麼總是寫「愁」?杜甫為什麼那麼憂傷?
「大抵四時心總苦,就中斷腸是秋天。」
好的詩歌總是蘊含著情感,傷春悲秋,更是許多詩人感受四時生命的方式,也因此有人把唐詩裡的「情」分為七類,即悲、懼、樂、怒、思、喜、憂。
比如宋朝出名的詩人裡陸遊、辛棄疾都曾多番表述國讎家恨,那麼這其中又有哪些不同呢?這就涉及他們各自出生的時代背景和生平古詩了。
陸遊出生於1125年,嶽父和金兵抗衡的那些年,他也就是個十來歲的孩子,一個孩子怎麼能上前線打仗呢?他隨著家人四處逃難,飽嘗流離失所的苦楚,寫下:「早年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甚至到85歲即將與世長辭時仍說道:「王師北定中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而辛棄疾與相隔約莫15年,他出生在北方,也就是說他出生的地方已經被金人統治了十多年了,女真族當權,漢人的地位低下,所以,辛棄疾很長一段時間過的是忍辱負重的生活。
傳世名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背後也有許多歷史故事,比如「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講述的便是公園前425年七國爭雄時的故事。
詩詞抒情的同時,還發生一個生命事件,它涉及人與四時,人與宇宙,人與孤獨的關係。
評論詩詞曲賦絕不是僅僅停留於「浪漫」「悲情」「悵然」「豁達」等單薄描述而已,而是寫詩的過程,本是詩人觸及生命本質的開始,比如,常有人說「人生為何少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
蘇軾的一生可謂是跌宕起伏,又肆意達觀,也因此在他晚年得子時寫下一首《洗兒》:
人皆養子望聰明,
我被聰明誤一生。
唯願孩兒愚且魯,
無災無難到公卿。
它出於詩詞,卻不止於詩詞,是這套書的最可愛之處。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
這些從孩童生活本位出發的詞句,時刻引導著孩子觀察且思考著一個遙遠的、沒有電視的遊樂世界。
縱觀一位詩人一生的作品,我們甚至有機會直視千古人世的真相——
有的詩人,一生懷才不遇,渴望仕途,猶如今天我們渴望的「被看見」,心境是相似的;有的詩人,起點就已經是別人一生都不能抵達的終點,卻一點一點失去,猶如今天我們對命運波折的無力。
得意與失意,感時與記敘,是許多詩詞曲賦的靈魂,甚至成為現今我們認識這些才華橫溢、設色名豔詩歌的開始。
最好的詩來自直覺。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古典詩歌的傾聽者不是繆斯,而是現實世界中的一個知己。許多詩詞雖非自己所寫,然感受已然遙相呼應,好似流傳至今「崔顥題詩,李白擱筆」的典故。
這也是我在春日必然讀詩的原因:
命運的悽楚,人世的惶然,在這個「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世界裡,在這個萬物復甦且未必萬象崢嶸的世界裡,詩歌將我們安於更寬廣的生命之圓,微縮成時空塵埃,感受彼岸世界的豁達——
哪怕繁華剝落,亦能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
勇讀者·舒芙蕾 推薦
圖書詳情
《詩詞大發現:古詩詞創意圖解》
特級教師 蔣軍晶 著
適齡:5-16歲
推薦理由
· 把中小學古詩詞全部打通。所選的200多首古詩詞覆蓋中小學統編語文教材和中小學生必背古詩詞。
· 兒童立場,以兒童的視角組織詩詞主題,均是兒童可以接受,願意嘗試的。
· 拒絕死記硬背,讓孩子通過古詩詞了解古代的文學、文化、生活,並以此反觀反思自己的生活,提升文學、文化素養。
· 創意圖解,無需長篇大論,讓孩子學會用圖表來總結、歸納。
在蔣老師這裡,詩詞是學習的例子,是聯結,聯結詩人的社會、生活,連結詩詞中的有趣的意象,我們可以發現、探索:
李白有一段時間寫詩為什麼總是寫「愁」?
杜甫為什麼那麼憂傷?
古代的孩子玩什麼?
詩人最喜歡哪種顏色?
詩詞其實比我們想像的更有意思。這套有趣、有料、有態度的趣味詩詞書,將會帶領孩子走上一條非常棒的古詩詞學習之旅。
這套書好在哪兒呢?
每一章都是特級教師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
蔣軍晶老師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通過大量的調研,把中小學部編語文教材、中小學生必背古詩詞全部打通,不斷探索、總結,發現詩詞中的聯繫和規律,讓孩子對古詩詞進行理解性的記憶,還能學習一些古代的歷史風俗、人文地理,拓展知識面。而這樣的書只有一直在一線教書、與孩子在一起、深諳兒童認知習慣和記憶發展規律的教師才能做到。
詩詞中的孩子,大都生活在鄉村。他們沒有網絡、電視,不知道大洲大洋,小朋友們都是玩什麼遊戲長大的呢?
這不,蔣老師總結出來了: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
釣魚、捉蟋蟀、剝蓮蓬、學幹農活......古代的孩子玩得可開心了,他們的玩具根本不用花錢,就地取材,隨便摘朵花,拔根草,敲塊冰,就可以玩出很多花樣。
蔣老師通過遊戲引出很多詩詞,讓你能對古詩詞進行理解性的記憶,還能學習一些古代的歷史風俗、人文地理,拓展知識面。
每一頁都經過創意編排
為孩子輕鬆閱讀、快速領會、開拓思維而設計
創意圖解,腦洞大開
不是密密麻麻地堆砌文字,而是通過創意圖解,用圖表的方式來呈現,幫助孩子學會在閱讀中提煉有效信息,學會用圖表歸納總結。
看這幅功能強大的蘇軾人生圖,蘇軾生活的年代、去過的地方、詩詞創作的背景都聯繫起來了。
再看這幅李白遠遊圖,不要小看這裡只有少量的文字,卻包含了李白一生的信息,李白的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旅程達5萬多公裡,遊覽過60多條江河,登過80座山,還有20個湖潭,並且在大部分地方都有留下過作品。
拒絕標準答案,發現至上
這套書的每一主題裡,都設置了一些學習建議和開放的探究題,讓孩子帶著問題去學習。問題是學習的最好途徑。
看李白第一次遠遊期間的詩歌,你有什麼發現?
也許你會發現李白第一次遠遊都是沿著長江邊,這就涉及古代的出行方式。
也許你會發現李白詩歌所描繪景色的很有特點。
也許你會發現李白仗劍遠遊,豪情萬丈,但漸漸開始思念家鄉。那他為什麼不回家呢?
這套書的每一頁都可以引發孩子很多的思考
理解性地記憶,開啟思辨思維
蔣老師經過多年教學實踐,以兒童視角組織了16個主題,有的主題是「人物」,如「李白的遠遊」;有的主題是「意象」,如「送別一枝柳」;有的主題是「表達規律」,如「詩詞中的顏色」……
讓孩子在故事、舉例、對比中更有效地學習詩詞,拒絕知識的灌輸,拒絕填鴨和死記硬背,理解性地記憶。
咦?蘇軾還上報紙了?是啊,我們不妨大膽假設,如果蘇軾生活在信息傳遞異常發達的今天,蘇軾絕對可以成為網紅!因為他太多才多藝了。
在浩瀚的知識海洋,唯有發現和探索才能讓孩子行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