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古代詩詞裡豆蔻的意象之美

2020-12-24 逆風解語

在古代的詩詞裡,有一種常見的表達方式叫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

我們在詩詞裡經常看到的「風花雪月」,就經常被運用到意象之中去,詩人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就是客觀的象;而借景抒情,詠物言志,是產生的「意」。意象結合,就產生了古典詩詞的獨特之美,如王昌齡《芙蓉送辛漸》「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其中的「冰心」就是一個意象,指代高潔的心性,在古代「清如玉冰壺」,是形容一個人光明磊落的品質,此處的「冰心」把詩詞的意象之趣表達得透徹通明。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唐代杜牧《贈別二首》裡的詩句,其中「豆蔻」就是美好年華的象徵。豆蔻產自南方,因為顏色豔麗,花色姣好,受到文人墨客的追捧。宋代範成大在《紅豆蔻花》中有這樣寫道:綠葉焦心展,紅苞竹籜披。貫珠垂寶珞,剪彩倒鸞枝。且入花欄品,休論藥裹宜。南方草木床,為爾首題詩。

紅豆蔻

範成大這首詩不但寫出了豆蔻花的顏色為熱烈的紅色,更寫出了豆蔻初開的情景。豆蔻系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全形似芭蕉,紅花含苞好象竹筍層層外皮漸次破開,而外面又被綠葉層層包裹。

貫珠垂寶珞,剪彩倒鸞枝」一句,寫出豆蔻花結子的時刻,好象寶珞貫珠而垂,又好似倒鸞的車鈴。這首詩吟詠的是豆蔻,詩人又用珠玉、車鈴等美好的事物來形容豆蔻。

範成大在這首詩裡提到了紅豆蔻的形狀,也說出了豆蔻的藥用價值,但是也提到了它適宜觀賞的作用,此詩把實用與審美有機統一起來。古代詩歌運用意象的例子還有很多,而豆蔻的意象也被細化成多個層面。

一、少女的年華之喻

我們說一位少女正值妙齡,常常會說「豆蔻年華」,而這裡的豆蔻就是指代年華的美好。

在杜牧之前並沒有「豆蔻」形容少女的先河,辭書解釋豆蔻為:

1、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種子香氣頗烈,可入中藥。有草豆蔻、白豆蔻、肉豆三種。也專指稱白豆蔻的乾燥成熟種子,可用為芳香劑、芳香興奮劑、驅風劑、調味品等。也作荳蔻。

2、豆蔻在初夏開花,花未開時就顯得非常豐滿,俗稱為(含胎花),所以成了少女的象徵。典出唐.杜牧〈贈別〉詩二首之一:「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又後專以形容十三、四歲的年輕美少女。也作荳蔻。

書上解釋的豆蔻與少女的聯繫並不多,只是提到了杜牧的詩,但是為什麼杜牧會用豆蔻去形容青春少女呢?辭源並沒有解釋,少女年華之喻也是模糊不清。

辭源裡解釋說,豆蔻也分很多種,「其中紅豆蔻生於南海諸谷中,南人取其花尚未大開者,名含胎花,言如懷妊之身。詩人或以喻未嫁之女,言其少而美。」

不論是辭源還是別的記載,都論述出一個問題走向,那就是在杜牧《贈別》詩後,就開啟了以「豆蔻」喻指少女青春年華的意象先河。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杜牧《贈別》裡提及的豆蔻,是開於初春這時,正好喻指妙齡女子的芳華之歲。作品描繪的是一位正值韶華的青春歌姬,如同含苞待放的豆蔻花,綻放在春二月的枝頭。

娉娉嫋嫋的身姿,豆蔻年華的美好,使得詩意的想像瞬間炸開,一股青春氣息迎面而來。「十三餘」的年歲與「二月初」相對而喻,表明青春韶華的來臨,人生已經展開了富麗的畫卷。

自杜牧之後,「豆蔻」之喻就被廣泛推崇。甚至提起杜牧就聯想起他的「豆蔻梢頭二月初。」甚至在姜夔在淳熙二年,他客遊揚州時,有感於這座歷史名城的凋敝和荒涼,寫下了《揚州慢》,「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杜牧

姜夔一句「縱豆蔻詞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借用杜牧詩意,聯想當年樓閣參差、珠簾掩映的盛況,反照今日的衰敗景象。

後來又有南宋李呂《鷓鴣天》:一從恨滿丁香結,幾度春深豆蔻梢;陸遊《園中作》:雨漬丁香結,春生豆蔻梢;清代龔自珍《已亥雜詩》:豆蔻芳溫啟瓠犀,傷心前度語重提;清代納蘭性德《湯泉應制》:地接蓬萊通御氣,波翻豆蔻散朝涼。

這些詩歌的創作,都表示了後來的詩人是認同豆蔻這個意象比喻的,而「豆蔻梢頭」更是被詩人們經常引用。

宋代秦觀《滿庭芳·曉色雲開》裡有一句:豆蔻梢頭舊恨,十年夢、屈指堪驚。」這裡的「豆蔻」就是指的年齡少女,與「豆蔻」最初形容女子年華似錦的詩句一脈相承。

他感慨的是豆蔻年華的青春少女,往日同自己有多少別恨離情,十年間渾然大夢,屈指算令人堪驚。雖然是一首回憶之作,但是與少女「豆蔻年華」之事依然歷歷在目。

用「豆蔻」為意象,描寫少女,形容她年華正好的開山之人是杜牧,而後代詩人在此意象上繼續升華,使得豆蔻的意象不僅僅囿於少女與青春。

二、相思之情的另外一種意象

如果說起表示相思連理意義的事物,或者意象,大家想到的肯定不是豆蔻,一定是紅豆,特別是王維的《紅豆》,「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支。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從題目到內容,把紅豆的意義直白的呈現出來。

那麼豆蔻表示相思的意義又在哪裡呢?《桂海虞衡志》記載:每蕊心有兩瓣相併,詞人託興為比目、連理。

在我國古代,比目魚就是象徵忠貞愛情的奇魚,古人留下了許多吟頌比目魚的佳句:「鳳凰雙棲魚比目」、「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等等,清代著名戲劇家李漁曾著有一部描寫才子佳人愛情故事的劇本,其名就叫《比目魚》。 連理枝也因為兩個枝條相連被譽為夫妻恩愛,同心同德。

作為一個詩意意象的存在,豆蔻的相思之意並沒有喻指少女來得更多。

我們現在所說的「豆蔻年華」 就是從詩句裡演化而來,古代詩詞的魅力,就在於把握事物的意象,從而演化出無盡的想像。

相關焦點

  • 最美的少女與初春,豆蔻梢頭二月初,豆蔻花是怎樣的花?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唐朝杜牧《贈別二首》其一初衣解詩:這首詩已經被歷代用濫了,而且唐代之後,這首詩所表達的那種清新,已經汙染成各種曖昧。「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我初初見到你的時候,你才13歲呀,像那清新二月的豆蔻花,含苞待放,充滿青春的朝氣。那個時候所有的揚州女孩,都趕不上你美麗的容貌,清純的樣子呀!」
  • 豆蔻梢頭二月初 為何從「豆蔻」2字看出杜牧詩中少女是個風塵女子
    前言今天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古人為什麼要用「豆蔻」形容少女?花草那麼多,為何是豆蔻?把豆蔻寫入詩裡,最有名的就是杜牧(公元803-公元約852年)的《贈別》,但是不了解其背景,是看不出其中的玄機的。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贈別》在這首詩裡,杜牧用豆蔻來形容少女,為什麼杜牧一定要用豆蔻呢?
  • 古代的13歲少女,總被文人墨客比作「豆蔻」,豆蔻和少女有何關係
    例如古時候詩詞中,許多 文人墨客都喜愛用「豆蔻」來描述豆蔻年華少女。「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下珠簾總比不上。」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牧,杜牧官場不如意,落魄消沉,沾染了喝酒狎妓的習氣。在揚州停留期間,寫出了這首詩贈送給一位歌女,詩裡用初春二月初枝頭上含苞欲放的豆蔻花,來形容十三歲的少女。
  • 杜牧為何會有「豆蔻」來形容妙齡少女?看了真實的豆蔻,我懂了!
    古人用「豆蔻」來形容十三四歲的妙齡少女,最早出自唐朝時期杜牧的詩句,將妙齡少女比作二月初的豆蔻,堪稱是神來之筆,因為二月時候的豆蔻含苞待放,非常粉嫩,用植物的花期比喻少年,充滿了小清新之感,所以後世文人約定成俗,用豆蔻來特指女子十三四歲的年紀。
  • 從杜牧的「豆蔻梢頭二月初」想到古人對女性年齡的稱呼
    作者:陳二虎一、豆蔻年華唐代詩人杜牧有一首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成了流芳千古的經典,將十三、歲的妙齡少女比作「豆蔻」,真乃神來之筆,帶給後人無盡的遐想。
  •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5首丁香花古詩詞裡淡淡的哀愁
    恐怕得從古代說起。在古詩詞當中,丁香就是憂愁、相思、解不開的心結的代表。為什麼呢?因為丁香花沒有開的時候,像是一個小拳頭,把自己的心事緊緊地鎖在花心裡。李商隱曾寫過一首《代贈二首》裡面就用到了這個意象。《代贈二首·其一》唐代:李商隱樓上黃昏欲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所謂代贈,就是代替別人寫的詩。
  • 中藥知識必學: 白豆蔻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 古人為什麼要用「豆蔻」形容少女?現在就告訴你,其實並不「汙」
    例如女孩子幼年時被稱為髫年,十二歲為金釵之年,十三歲為豆蔻年華,十五歲為及笄之年,十六歲為碧玉年華,二十歲稱作桃李年華,二十歲稱為花信之年。出嫁稱作摽梅之年小時候讀死書,人家寫什麼都覺得好,看到「豆蔻年華」,形容少女容貌體態的這樣一個四字詞語,「好!」為什麼叫好?嗯,豆蔻嘛,沒見過,但花花草草,形容少女的樣貌身姿,錯不了啊!好詞啊!豆蔻沒見過,豆包咱吃過啊。
  • 古代對不同年齡的女子如何稱呼,何為「金釵之年」與「豆蔻年華」
    現在人們問年齡都是通過直接到的數字回答,而在古代,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女子的稱呼卻別有一番韻味,如「金釵之年」、「豆蔻年華」、「碧玉年華」與「桃李年華」等。一、金釵之年金釵之年一般是指女子十二歲的年紀。在古代,女孩子到了十二歲的年紀要帶釵,所以後來金釵就成了女孩年紀的代稱,金釵之年也特指女子十二歲。因為在古代,女子出嫁得比較早,一般在及笄之後就開始嫁人,所以在正式出嫁前,就得先找好婆家。後來,金釵之年是指代女子十二歲的年紀就一直被後世沿用。二、豆蔻年華豆蔻年華泛指十三四歲的少女。
  •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王雱:分開以後,思念更甚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絲絲楊柳在風中搖曳,盡顯輕快溫柔;縷縷煙霧飄蕩上空,織成了萬千春愁。海棠還沒有經過細雨的溫潤,梨花已經盛開如雪,一半的春天已然走過。想想如今,往事再難回首,夢魂也只能歸繞你住過的閨樓。
  • 古代用來形容女子的「破瓜之年」,是指多少歲,你知道嗎?
    古代女子極為提倡德行,不少人認為古代女子的地位低,其實不是,古人也十分尊重女性。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在年紀上都是有雅稱的。幼年時期的區分不是很明顯,其中幼學之年、黃口之年以及外傅之年都是用於形容十歲以下的孩子,不管男孩女孩子都可以稱呼,在古代,女子是很少讀書的,這幾個詞語其實更側重於男孩,形容兒童到了該讀書的年紀了。
  • 年齡稱謂雅詞:垂髫,幼儀,豆蔻,及笄,破瓜,弱冠,耄耋,期頤
    總角:古代幼兒把頭髮紮成一對半角的小髻、稱總角。後人把「總角」代指兒童。陶潛《滎水》詩序:「總角問道、白首無成」。垂髫:古代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髮下垂。後人以「垂髻」泛指兒童,一般7~9歲也就可以就學的年年齡。陶潛《桃花源記》:「黃髮垂,並恰然自樂」。以上「白首」、「黃髮」均稱老人。幼儀:10歲,也叫幼學。
  • 最美宋詞:東風裡,朱門映柳,低按小秦箏——《滿庭芳》秦觀
    他所寫的詩詞,纏綿哀婉,高古沉重,寄託身世,感人至深。他敏感多情,以至於一直生活在痛苦裡無法出離。 秦觀善於以長調抒寫柔情,這首《滿庭芳·曉色雲開》是秦觀在揚州時追憶汴京舊遊而作:曉色雲開,春隨人意,驟雨才過還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