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詩詞裡,有一種常見的表達方式叫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
我們在詩詞裡經常看到的「風花雪月」,就經常被運用到意象之中去,詩人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就是客觀的象;而借景抒情,詠物言志,是產生的「意」。意象結合,就產生了古典詩詞的獨特之美,如王昌齡《芙蓉送辛漸》「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其中的「冰心」就是一個意象,指代高潔的心性,在古代「清如玉冰壺」,是形容一個人光明磊落的品質,此處的「冰心」把詩詞的意象之趣表達得透徹通明。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唐代杜牧《贈別二首》裡的詩句,其中「豆蔻」就是美好年華的象徵。豆蔻產自南方,因為顏色豔麗,花色姣好,受到文人墨客的追捧。宋代範成大在《紅豆蔻花》中有這樣寫道:綠葉焦心展,紅苞竹籜披。貫珠垂寶珞,剪彩倒鸞枝。且入花欄品,休論藥裹宜。南方草木床,為爾首題詩。
範成大這首詩不但寫出了豆蔻花的顏色為熱烈的紅色,更寫出了豆蔻初開的情景。豆蔻系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全形似芭蕉,紅花含苞好象竹筍層層外皮漸次破開,而外面又被綠葉層層包裹。
貫珠垂寶珞,剪彩倒鸞枝」一句,寫出豆蔻花結子的時刻,好象寶珞貫珠而垂,又好似倒鸞的車鈴。這首詩吟詠的是豆蔻,詩人又用珠玉、車鈴等美好的事物來形容豆蔻。
範成大在這首詩裡提到了紅豆蔻的形狀,也說出了豆蔻的藥用價值,但是也提到了它適宜觀賞的作用,此詩把實用與審美有機統一起來。古代詩歌運用意象的例子還有很多,而豆蔻的意象也被細化成多個層面。
一、少女的年華之喻
我們說一位少女正值妙齡,常常會說「豆蔻年華」,而這裡的豆蔻就是指代年華的美好。
在杜牧之前並沒有「豆蔻」形容少女的先河,辭書解釋豆蔻為:
1、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種子香氣頗烈,可入中藥。有草豆蔻、白豆蔻、肉豆三種。也專指稱白豆蔻的乾燥成熟種子,可用為芳香劑、芳香興奮劑、驅風劑、調味品等。也作荳蔻。
2、豆蔻在初夏開花,花未開時就顯得非常豐滿,俗稱為(含胎花),所以成了少女的象徵。典出唐.杜牧〈贈別〉詩二首之一:「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又後專以形容十三、四歲的年輕美少女。也作荳蔻。
書上解釋的豆蔻與少女的聯繫並不多,只是提到了杜牧的詩,但是為什麼杜牧會用豆蔻去形容青春少女呢?辭源並沒有解釋,少女年華之喻也是模糊不清。
辭源裡解釋說,豆蔻也分很多種,「其中紅豆蔻生於南海諸谷中,南人取其花尚未大開者,名含胎花,言如懷妊之身。詩人或以喻未嫁之女,言其少而美。」
不論是辭源還是別的記載,都論述出一個問題走向,那就是在杜牧《贈別》詩後,就開啟了以「豆蔻」喻指少女青春年華的意象先河。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杜牧《贈別》裡提及的豆蔻,是開於初春這時,正好喻指妙齡女子的芳華之歲。作品描繪的是一位正值韶華的青春歌姬,如同含苞待放的豆蔻花,綻放在春二月的枝頭。
娉娉嫋嫋的身姿,豆蔻年華的美好,使得詩意的想像瞬間炸開,一股青春氣息迎面而來。「十三餘」的年歲與「二月初」相對而喻,表明青春韶華的來臨,人生已經展開了富麗的畫卷。
自杜牧之後,「豆蔻」之喻就被廣泛推崇。甚至提起杜牧就聯想起他的「豆蔻梢頭二月初。」甚至在姜夔在淳熙二年,他客遊揚州時,有感於這座歷史名城的凋敝和荒涼,寫下了《揚州慢》,「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姜夔一句「縱豆蔻詞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借用杜牧詩意,聯想當年樓閣參差、珠簾掩映的盛況,反照今日的衰敗景象。
後來又有南宋李呂《鷓鴣天》:一從恨滿丁香結,幾度春深豆蔻梢;陸遊《園中作》:雨漬丁香結,春生豆蔻梢;清代龔自珍《已亥雜詩》:豆蔻芳溫啟瓠犀,傷心前度語重提;清代納蘭性德《湯泉應制》:地接蓬萊通御氣,波翻豆蔻散朝涼。
這些詩歌的創作,都表示了後來的詩人是認同豆蔻這個意象比喻的,而「豆蔻梢頭」更是被詩人們經常引用。
宋代秦觀《滿庭芳·曉色雲開》裡有一句:豆蔻梢頭舊恨,十年夢、屈指堪驚。」這裡的「豆蔻」就是指的年齡少女,與「豆蔻」最初形容女子年華似錦的詩句一脈相承。
他感慨的是豆蔻年華的青春少女,往日同自己有多少別恨離情,十年間渾然大夢,屈指算令人堪驚。雖然是一首回憶之作,但是與少女「豆蔻年華」之事依然歷歷在目。
用「豆蔻」為意象,描寫少女,形容她年華正好的開山之人是杜牧,而後代詩人在此意象上繼續升華,使得豆蔻的意象不僅僅囿於少女與青春。
二、相思之情的另外一種意象
如果說起表示相思連理意義的事物,或者意象,大家想到的肯定不是豆蔻,一定是紅豆,特別是王維的《紅豆》,「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支。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從題目到內容,把紅豆的意義直白的呈現出來。
那麼豆蔻表示相思的意義又在哪裡呢?《桂海虞衡志》記載:每蕊心有兩瓣相併,詞人託興為比目、連理。
在我國古代,比目魚就是象徵忠貞愛情的奇魚,古人留下了許多吟頌比目魚的佳句:「鳳凰雙棲魚比目」、「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等等,清代著名戲劇家李漁曾著有一部描寫才子佳人愛情故事的劇本,其名就叫《比目魚》。 連理枝也因為兩個枝條相連被譽為夫妻恩愛,同心同德。
作為一個詩意意象的存在,豆蔻的相思之意並沒有喻指少女來得更多。
我們現在所說的「豆蔻年華」 就是從詩句裡演化而來,古代詩詞的魅力,就在於把握事物的意象,從而演化出無盡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