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詩人杜牧落魄揚州,冶遊散心,此千古傳誦之佳作本是贈一位少年歌姬。自古才子多情,攜妓起於謝公,成於南宋,而杜牧作為謝公之後自然效仿。
結就同心芯,因標連理枝。在諸多豆蔻中紅豆蔻花最美,花芯中央有兩瓣相併形似同心。詩中的豆蔻指的是草豆蔻之類,而本期我為大家介紹的是另一種豆蔻--白豆蔻。
豆蔻在我們藥店裡有白豆蔻、紅豆蔻、草豆蔻、肉豆蔻等幾種。草豆蔻始載於《雷公炮炙論》,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草豆蔻的乾燥近成熟種子,長於溫燥。紅豆蔻首載於《開寶本草》,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乾燥成熟果實,長於溫裡。肉豆蔻為肉豆蔻科常綠高大喬木肉豆蔻的成熟種仁,首載於《藥性論》,長於溫澀。而本期重點介紹的白豆蔻始載於《本草拾遺》,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豆蔻和爪哇白豆蔻的乾燥成熟果實。
白豆蔻形如芭蕉,冬夏不凋,花淺黃色,子初出微青,熟則殼白而厚。蔻者寇也,當其完聚而即寇之也。是以醞釀成精氣,當其完聚,肺即寇之轉灌溉,朝百脈。「蔻」就是物盛而多,「豆」則是象形。
白蔻味辛而性溫,氣味芳香而避穢祛溼,辛溫化陽而通散氣滯。歸肺、脾、胃經。功效味化溼行氣,溫中止嘔。砂仁與之性味皆入脾胃,惟砂仁芳香而氣濁,能溫中止瀉,且入腎經適用於中下二焦;白豆蔻芳香而氣清,能溫中止嘔,且入肺經適用於中上二焦,口嚼之辛涼,清肅肺腑,鬱煩應時開爽,蓋以溫化見長。
谷府之受盛水谷,成醞釀。其藉腎間動氣曰先天,若釜底之灼燃薪。其藉肺氣吸呼曰後天,若輪機動扇,乃得灼然薪炭耳。白者肺色,白蔻當即寇之也,是以醞釀成精氣,當其完聚。肺即寇之轉灌溉,朝百脈,留四藏。
一般溼氣重的人舌苔一眼看上去都有明顯的白白膩膩的苔,溼邪具有重濁黏膩性趨下、易阻氣機易傷陽的特點,是諸多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等賴以生存的內在基礎,也是臨床慢性病變常見的原因。內溼每因先天脾胃不足,脾氣虛弱則運化無力,或脾荷過重而難以履職,水溼無法盡排留存體內。可見於胃痛、洩痢、淋濁、帶下等病。《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溼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洩之。溼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溼邪滯於脾胃者,宜芳香化溼,常用藥物如藿香、佩蘭、砂仁、白豆蔻等。
祛溼之用本人筆記有以下四載:
1.日常煲湯時放6個白豆蔻,注意一定是要在出鍋前一刻鐘放入,入鍋早了芳香之氣就揮發了。
2.白豆蔻6g白扁豆花3g玳玳花3g,代茶飲(自擬方)。
3.一代才女李清照素有暑溼脾虛,所以她發明了白豆蔻熟水。熟水就是古代的天然飲料。做法是將用潔淨白豆蔻衣數粒投入到滾水之中,加蓋密封片刻,倒出來就可飲用。健脾開胃,兼可止嘔,是口感極佳的夏季飲品。
4.溼停中焦者依李東垣經驗,可佐用風藥以鼓舞脾氣,升發脾陽,助脾運利於祛溼。
白豆蔻其功全在芳香之氣,久煎效力大減,入湯液但當研細,待諸藥煎好乘沸點服尤妙。
大實者名紫蔻,出伽古羅國,呼為多骨。藥店所售白豆蔻大致兩種,比較嫩的叫白豆蔻,簡稱白蔻;比較老的色較深,所以叫紫蔻,也叫老蔻。蓋嫩者氣雄老者味厚。去殼者為豆蔻仁,藥用佳。其殼為豆蔻殼,又稱「白蔻衣」,「衣」就是皮的意思。其得蔻仁之餘氣,「餘」可表明它的作用與蔻仁相同但是藥性較緩,比較適合那些脾胃氣滯的人。氣味淡薄溫燥之性大減可寬中。
白蔻原出外番,今廣州、宜州亦有之,終不及番舶來者佳。國內商品主要是從印尼爪哇島和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地進口,而國內兩廣、海南、雲南也有栽培。尤以印尼的貨源供應量大,該國生產及出口情況直接決定了白豆蔻的行情。
白豆蔻呈類球形,表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有3條較深的縱向槽紋,頂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下的果柄痕,兩端均具有淺棕色絨毛,果皮體輕,質脆,易縱向裂開,內分3室,種子呈不規則多面體,表面暗棕色,有皺紋,並被有殘留的假種皮。氣芳香,味辛辣略似樟腦。
印尼白豆蔻個略小,表面黃白色,有的微顯紫棕色,果皮較薄,種子癟,氣味較弱。
混淆品為產於印度及斯裡蘭卡的小豆蔻 ,鑑別要點為呈長卵圓形,兩端類具三鈍稜,表面乳白色或淡黃色,有細密的縱紋。種子小而多乾癟,氣香而濁。
白豆蔻以個大、飽滿、果皮薄而完整、氣味濃者為佳。
摻芒硝者鑑別要點:果實縱向撕裂後空穴處有大小不等的稜柱狀、長方形或不規則塊狀及粒白色透明或類白色半透明結晶體,味極鹹。
摻石膏者鑑別要點:質量為正品的5倍左右,當將其縱向撕裂,其空穴均被石膏的不規則團塊填充,質硬擊之易碎。
摻明礬者鑑別要點:口嘗之有澀味,當將其縱向撕裂,發現其空穴處有白色的澀味粉未,當用水淘洗後無澀味。
喜歡的話就點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