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初中語文組"關注我們
工之僑獻琴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
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稀世之珍也。」
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遂去,入於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終。
有一個叫工之僑的人得到一塊上好的桐木,砍來做成了一把琴,裝上琴弦彈奏起來,發聲和應聲如金玉之聲。他自認為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現給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讓優秀的樂師來看,樂師說:「(這個琴)不是古琴。」於是便把琴退還回來。
工之僑拿著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畫上殘斷不齊的花紋;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的款式;把它裝在匣子裡埋在泥土中。過了一年挖出來,抱著它到集市上。有個達官貴人路過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兩黃金買了它,把它獻到朝廷上。樂官們傳遞著觀賞它,都說:「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
工之僑聽到這種情況,感嘆道:「這個社會真可悲啊!難道僅僅是一把琴嗎?沒有什麼不是這樣的啊!如果不早做打算,就要和這國家一同滅亡了啊!」於是離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終去哪兒了。
劉基,字伯溫,諡曰文成,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本文選自《鬱離子》,劉基寫作《鬱離子》時,是他47~50歲,一生中最鼎盛之際,此前的半生他鬱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負,後來被奪去兵權,遂棄官歸隱家鄉青田山中,發憤而著《鬱離子》。
判定一個事物的好壞,應該從本質上進行鑑定,而不是從外表來下結論。只有本質上好的東西,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否則,再華麗的外表也只能作為擺設,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時,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應該學會變通地適應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具備生存的基本條件。
1.工之僑:虛構的人名。
2.良桐:上等桐木,即梧桐,青桐,木質理疏而堅,是製作古琴的好材料。桐,桐木,制古琴的材料。
3.斫:砍削。
4.弦而鼓:裝上弦彈奏。弦、鼓,都是名詞作動詞用。弦:琴弦。這裡作動詞用,裝上弦。鼓琴,指彈奏古琴。
5.金聲而玉應:發聲和應聲如金玉碰撞的聲音。
6.天下之美:天下最美的(琴)。美:美琴,形容詞作名詞用。
7.太常:太常寺,祭祀禮樂的官署。
8.使:讓。
9.國工:最優秀的工匠,這裡指樂師。
10.弗:不。
11.謀:謀劃。
12.諸:兼詞,之於。
13.篆工:刻字的工匠。刻字多用篆體字。
14.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窾,同"款",款式。
15.匣而埋諸土:(把它)裝在匣子裡並埋在泥土中。匣,裝在匣子裡。而,遞進連詞,並且。諸,兼語詞,之於。
16.期年:第二年;滿一年。
17.適:到……去。
18.貴人:大官。
19.易:換,交易。
20.樂官:掌管音樂的官吏。
21.傳視:大家傳遞看著。
22.希:同「稀」,稀世:世上少有。
23.悲哉世也:這個社會真可悲啊。
24.豈:難道。
25.獨:只。
26.莫:沒有什麼。
27.然:如此。
28.其:大概,表推測的語氣副詞
29.其:代詞,代指工之僑
30.珍:珍寶。
31.鼓:演奏。
【作古窾焉】
「窾」通「款」,款識
【希世之珍也】
「希」通「稀」,稀少
【弦而鼓之】
名詞活用為動詞,裝上弦;名詞用作動詞,擊鼓。
【金聲而玉應】
名詞用作狀語,像鐘聲一樣,像磐聲一樣
【匣而埋諸土】
名詞活用為動詞,裝在匣子裡
工之僑第一次獻琴,琴雖好卻遭到貶抑被退了回來。琴不僅是「良桐」所制,而且「金聲而玉應」,材質、音質俱佳,因此製作者對它的評價是「天下之美」。雖然如此,這架琴經過太常寺主管人的手,又經優秀樂師們的鑑定,終被退回,而理由只有「弗古」二字。這樣的理由是很可笑的。
工之僑第二次獻琴,因為琴經過偽裝,又是由貴人獻上,竟得到極高的評價。文章比較詳細地敘述工之僑偽裝古琴的經過,先請漆工繪製「斷紋」,再請刻字工匠刻上「古款」,然後裝在匣子裡埋在地下,過了一年才拿出來。這說明工之僑把這件事做得很精心。獻琴的方法也很巧妙,他不直接去獻,而「抱以適市」,讓別人重價買了去獻,結果真的得到了極高的評價,成了「稀世之珍」。
表面上看寫的是琴的遭遇,實際上是寫人。作者借工之僑偽造古琴試探索世風的機智,諷刺了元末一幫缺乏見識,不重真才實學而只重虛名的虛偽之人,其寓意是十分鮮明而深刻的。
文中「弗古,還之」與「世之珍也」的對比,很好地表現了當時敗壞的社會風氣,進一步諷刺了鼓勵人們弄虛作假的封建統治者。人們不要一昧地追求新事物,被事物的外表所吸引,而不在乎事物的內在。
北京新東方優能一對一初中語文組
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