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竹軒
竹未出土便有節,待到凌雲總虛心。
竹臺語音同德,有人格典範之意,竹子有著東方傳統意象,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堅韌挺拔、虛心有節的表徵。而竹子和慈濟的因緣也很深,如早期的竹筒歲月傳奇故事,還有靜思精舍主堂的地板、欄杆、扶手和窗欞,也都處處可見竹節的身影。因此特別想跟大家介紹全省唯一採用插榫、擠籠古法搭建的竹屋──靜思竹軒。
靜思竹軒的建築面積約一百九十坪,建材完全取自大自然的竹子和石頭。光是竹子就用了八萬多公斤,包括:大刺竹七百支、孟宗竹一千三百七十支、桂竹七千八支、大四方竹九十八支……沒有任何雕刻和彩繪;整棟建築沒有一根鐵釘,而是用了將近五萬多支完全由志工純手工削制而成的竹釘構建。
位在花蓮慈濟靜思堂與慈濟大學間的靜思竹軒,前身是慈濟三十周年慶時,由中區慈誠承擔搭建的靜思茶軒。當時,師兄們因為沒有蓋竹屋的建築經驗,所以一群人以瞎子摸象的臆測心情,邊看、邊想、邊做,憑著信心、毅力及勇氣,在匆促的一個月中完成。上人說:別人是木匠臺語,他們是目想!
九十坪大的靜思茶軒原預計使用半年,但因典雅趣致,令人發思古之幽情,所以即使已是歪歪斜斜的,它仍發揮了提供訪客品茗休憩、資深慈濟人講古等功能。使用三年後,茶軒必須拆除,經證嚴上人指示,原地擴建一座永久性、保存古風的竹屋,並由中區慈誠隊洪武正師兄統籌規畫。師兄親赴大陸、日本等地考察,希望蓋出一棟揉和臺灣本土及大陸中原文化,又兼具東洋和靜之美的竹屋。
要蓋永久性、保存古風的竹屋,當然要找專家,洪武正師兄和陳麗秀師姊專程到中南部看古厝,並拜訪了一百多位會做竹屋的老師傅。他們愈拜訪愈灰心,因為有的已經往生了,有的則是臥病在床;健在的也大多年邁,無法從事這樣的工作;有的肯來,但子女不肯讓他們來……種種情形都有,後來皇天不負有心人,剛好有位師姊的叔公有此手藝。家住彰化田尾,七十多歲的林丁山老先生,了解建竹軒的意義後一口答應,並約侄子林深露先生,林深露再邀約五十多歲的張久先生共同前來,從一百多位人選到三位,過程一波三折。
經過半年的籌劃,靜思竹軒於一九九九年八月二十一日動工。工程正式進行之前,首先登場的是採集竹材,大家本來以為砍竹子很容易,實地操作才知道困難。例如,可以當柱、當梁的刺竹,有些生長在山谷底下,有的重達百斤差不多有四層樓高,竹身、竹枝相互糾結交錯。一般砍樹時,選中的砍了就會倒下,而刺竹是先把不要的竹子砍開,才能從中間取出適用的竹材,這時躲避倒下的竹子又像躲炸彈一般危急,非得眼明腳快不成!師兄們還要用扛的、用拖的,好多人從早上做到中午就幾乎癱瘓了。
還有桂竹的取得,則在血汗之外,多了一段血淚的故事。中區的陳春櫻師姊在瑞穗有塊地,附近就有一片竹子山,當她知道竹軒需要大量竹子,便主動承擔桂竹的採集任務。瑞穗的竹子山位在海拔一千一百公尺,大卡車進不去,只有五位師姊將砍好的竹子,用拖的、用扛的到半山腰,才讓車子載下山。有師姊拖到虛脫、滑倒之後,就坐在地上,放聲大哭,哭過之後,眼淚擦一擦,還是繼續拖。晚上回到家,有的師姊怕家人不認同,還是忍痛做家事,有的不用做家事,就用爬的爬到樓上,也顧不得沐浴,就用滾的去睡了。這次採了三千六百支,沒人知道這五位師姊辛苦的過程。
後來團隊發現桂竹數量不夠,再次向春櫻師姊請求協助,這次師姊有點猶豫,大家才知道之前的事,而感人的是詢問其他四位師姊後,大家居然都再度答應。也許是她們的誠心感動天,五位巾幗英雄這次不但有慈誠師兄幫忙,甚至原本不是很認同慈濟的家人,也都歡喜投入採竹的工作,這次總共採了三千六百五十支竹子。
在竹軒大門上有一根橫梁,是所有竹子中最醜的,為什麼要把最醜的放在最重要的門面呢?
因為那支整個脫皮、刮痕累累的竹子,正是五位師姊費了最大心力從石頭、山壁間拖下來的,把它當作橫梁,是希望五位師姊英勇採竹的故事,能一代代傳誦下去。
而我們敬愛的上人懂得出考題,也懂得解決問題,屋頂的蓋法就是其中一個例子。竹軒屋頂一共有四層,最裡層是整支的竹子,再來是三合板,第三層防水油毛氈,最上層則是竹片排成的外觀。
蓋屋頂時,三位老師傅只有一位敢爬上去,其餘都是慈誠師兄上去蓋的,竹片的擺法是一上一下。老師傅認為兩塊竹片間要有距離,他說這樣見天(臺語),下雨天瀉水才會快,但是師兄們蓋好不久,因為熱脹冷縮竹子翻得歪歪扭扭,很難看。
上人來了輕輕地說:沒有一個內行的,來,我擺給你們看。就在地上擺起來。上人的擺法是把竹片靠在一起,這樣竹子就又直又密合好看,因為上人排起來最漂亮,所以連老師傅都沒有意見,就這樣定案。可是師兄們蓋了很久還是不好看,後來三位老師傅都投降了,他們說:上人的要求那麼高,沒辦法,只好再去找以前專門蓋屋頂的夥伴,他現在在當廟公。
他們打電話去邀請這位朋友,結果他很爽快地答應。他的方法與上人不謀而合,只不過在竹子上再切個缺口用竹片壓住,這樣就不怕冷縮熱脹了。這位貴人名叫範柯,很有日本教育的
精神,說到做到,年紀六、七十歲,他都親自上屋頂,親自做。完成後的屋頂,從正面看過去就像熨鬥燙過一樣平。
竹軒之名由上人親自命名,並且親書墨寶,裁稿放樣後,請大陸的老師傅以老紅木拓印雕刻,鑲在冰裂紋的匾額裡。前來參觀竹軒的人,站在大門口一抬頭就能看到竹軒這兩個字,神韻、筆觸、力道兼容並蓄。
二000年三月二十五日,上人來到茶軒探視,工程已經頗有進度。洪師兄向上人報告,有一位苗慄研究竹子的彭先生,前來看了竹軒後表示,這是全世界最大規模的竹屋了,很有學
術研究價值,尤其用的都是古工法。
二000年十月二十八日,慈濟大學揭碑,拉開了慈濟教育完全化慶典的序幕,靜思竹軒也在這天正式啟用。這座純以竹子搭設的竹屋,可謂寸寸竹竿寸寸愛,整棟竹軒以四方竹作柱,搭配圓竹,隱喻了慈濟人對內要方正,對外事理要圓融。以竹子直而有節、歲寒不凋的虛心與堅忍,來表現慈濟人甘願做,歡喜受,不畏橫逆的風節與精神。
回朔歷史上的建築足跡,可從茅草屋開始講起,之後竹屋、土房、磚房,緊接著鋼筋水泥、鋼骨等構成的高樓大廈,建材上隨著歷史推衍,科技產生了不同的建築面貌。但,古老的材
料並不曾走入歷史,只是一貫樸直守分,默默裝點繁華的現代社會。現在的靜思竹軒,已成為海內外會眾另一處心靈休憩的場所了。
⊙竹軒定點介紹:
1.紅面磚:採用古老悶燒窯,以稻殼悶燒一百九十天出窯,呈現古樸、堅硬的棗紅色。特性是夏天有清涼感,冬天則有溫潤感。
2.腳踏石:又稱及地石,取諧音為狀元及第。圖案包含蓮花及梅、蘭、竹、菊,特選六龜荖濃溪之青鬥石,委由花蓮石雕師雕刻後,再以茶葉揉擦一百天,使呈茶銅色後,再鑲嵌在每個入口的門坎下。
3.四方竹:人工栽培一種粗壯、耐用的柱材,成功率僅約百分之二十五,故較罕見,但很雅致。
4.活頁窗:此系承上人指示,因應視覺穿透性而設計。採竹片集成材加工製造,窗鬥也是,保留竹柱自然彎曲的形狀。
5.電線架設:採四十年代的古意造形,室外為木電線桿,室內則以明線架設法,電線牽引、瓷珠固定、裝設接線瓷盒、接花線,最後是玻璃燈罩及燈泡。
6.湧泉、小溪、蓮花池:湧泉表現慈濟世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活水源源不斷,經小溪流入蓮花池。小溪穿過林間、樹叢,似乎可以聽見鄉間潺潺溪流的聲音,清澈而涼爽。蓮花池由屋前穿過迴廊拱橋,至屋後的大池,池中植睡蓮,池邊並設四級階梯,表現早期婦女溪邊搗衣的風情。
7.迴廊、拱橋:整座竹軒的正身及左右護龍,皆以迴廊串連。右迴廊橫跨蓮花池,以拱橋接連,拱橋是上平、下抱月的拱形,象徵慈濟人自我謙虛而成就大眾。
8.左右天井:當初規劃設計時,有一棵樹正處在右護龍中間,上人尊重生命,不忍移樹,因而設計天井,為求對稱,故左右護龍都有天井,使整個建築更具古意。
9.人面竹:五棵人面竹種在入口處迎賓,象徵五福臨門。
10.左右護龍的花窗:左右護龍採用涼亭式設計,設有花窗,以幸福、上意、梅花等圖形為表徵。
11.紅磚步道:步道以紅磚鋪設,讓大地自然呼吸,穿越林間,蜿蜒綿長,綠意濃密更有遠山近水相伴,漫步其間,世俗遠拋腦後,輕安自在。
12.竹筍造形化妝室:以三支圓椎體竹筍造形作為化妝室,男女眾分開,內設折迭式木門,以因應人多時開關方便,另有嬰兒更衣間。竹筍造形配合土丘,象徵竹筍出土,旺盛的生命力。
資料整理者:楊繡勳 2016.08.17
參考數據源:慈濟月刊、慈濟道侶、證嚴法師衲履足跡、洪武正師兄和陳麗秀師姊口述資
料
本文選自靜思電子書—舊法新知
瀏覽往期內容,請點擊藍色字連結:
【舊法新知】訪視翻車記
【舊法新知】回首建院,醫愛三十
【舊法新知】七菩提分
【舊法新知】一粒米中藏日月
【舊法新知】學佛也要有深度,莫流於膚淺
【舊法新知】從善解開始
【舊法新知】大海中滴滴水皆不乾涸
【舊法新知】媒體應為大眾導正向
【舊法新知】尼犍外道
【舊法新知】佛法行動學
【舊法新知】就地推展法脈宗門精神
【舊法新知】神通─精神的溝通
【舊法新知】我怎樣的選擇了佛教
【舊法新知】過秒關
【舊法新知】為法忘軀悟真道
【舊法新知】腳踩黃金很扎人
【舊法新知】慈心圓融
【舊法新知】慈濟人物誌_邵麗卿
【舊法新知】上人看待生死
【舊法新知】作內修外行的人間菩薩
【舊法新知】靜思語緣起
【舊法新知】榮譽董事聯誼會
【舊法新知】 降伏瞋心,以防火燒功德林
【舊法新知】證嚴上人創辦慈濟的緣起談
【舊法新知】人文志業
【舊法新知】離苦得樂 唯有人人有愛
【舊法新知】莫讓五惡造惡水
【舊法新知】慈善之美 人文普現
【舊法新知】慈濟建築
【舊法新知】七月吉祥月
【舊法新知】法髓
【舊法新知】心室效應
【舊法新知】慈濟飯
【舊法新知】國際賑災
【舊法新知】行菩薩道的最高教育
【舊法新知】舊法新知
【舊法新知】環保毛毯
【舊法新知】藍天白雲志工服
【舊法新知】慈濟的第一批男眾弟子
【舊法新知】疼惜地球 改變生態 從改變心態做起
【舊法新知】應有惜福心 願為富有餘
【舊法新知】大地之母
【舊法新知】佛陀灑淨圖
【舊法新知】系師徒緣,進慈濟門
【舊法新知】老子與士成綺
【舊法新知】江城陽光明媚 種子叢生
【舊法新知】這一家 沒有血緣卻更親
【舊法新知】大愛灑人間 柔軟的愛 綻放人文之美
【舊法新知】知足的笑容
【舊法新知】首位榮董
【舊法新知】 法要日日聽、時時記、秒秒用
【舊法新知】盧志長者
【舊法新知】幫老婆婆鏟雪
【舊法新知】離十惡 行十善
【舊法新知】法如甘露 除無明滅燎原
【舊法新知】修菩薩法,行菩薩道
【舊法新知】見苦知福改習氣
【舊法新知】猴子度惡人
【舊法新知】菩薩心─耐苦耐勞
【舊法新知】佛陀六年苦行的因緣
【舊法新知】是誰障礙了你?
【舊法新知】解開煩惱的繩索
【舊法新知】聽見心靈之聲
【舊法新知】用誠意說法
【舊法新知】有愛,也要有願
【舊法新知】能知足,有品德
【舊法新知】一己受苦,解救地獄眾生
【舊法新知】不覺苦,不覺難
【舊法新知】敏於良知,見義而為
【舊法新知】慈悲且柔軟
【舊法新知】知道「是」,面對「非」
【舊法新知】善人習善而益善,惡人習惡而益惡
【舊法新知】尊重,才不會放縱
【舊法新知】調好,調順,調善
【舊法新知】甘願做,累不倒
【舊法新知】心懷宗教情操,輕安面對自然法則
【舊法新知】富樓那南蠻弘法
【舊法新知】惡魔或菩薩,一線之隔
【舊法新知】無瞋無爭隨緣地樂逍遙──米老大的愚人哲學
【舊法新知】仁慈的種子
【舊法新知】無怨無悔,無憂無求
【舊法新知】愚痴除,智慧生
【舊法新知】排除內心毒素
【舊法新知】波斯匿王減胖記
【舊法新知】來做慈濟是否有快捷方式可通呢?
【舊法新知】嚴防「心火」釀災
【舊法新知】如何快樂的與人相處?
【舊法新知】羅睺羅懺悔洗心知忍辱
【舊法新知】對人對己吝嗇,雖富猶貧
【舊法新知】學佛要從虔誠起步
【舊法新知】朝山功德殊勝行
【舊法新知】自我鞭策,要做到問心無愧
【舊法新知】法通路就通,心寬天地寬
【舊法新知】蜘蛛絲的因緣
【舊法新知】改過自新的長者子
【舊法新知】心靈也要脫貧致富
【舊法新知】心寬念純,「克己」不難
【舊法新知】成長慧命,關鍵也在脾氣
【舊法新知】懈怠的梵志
【舊法新知】談三諦、談供養
【舊法新知】慈悲化導貧中之貧
【舊法新知】摩陀大師
【舊法新知】自省,才是善待自己
【舊法新知】慈悲與智慧,何者為先?
【舊法新知】收視率與淨化率
感恩您的關注!更多內容,請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公眾微信號:靜思慈濟大良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