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止的流動 溫柔的澎湃
撰文葉文鶯
無語良師沉默,家屬傾訴;
學校接受捐贈者的身體,更體會心情,支持家屬。
在送靈隊伍,醫師、醫學生與志工陪伴扶靈,
人人都走成了家屬,向無語良師致上最高敬意。
老婦致電靜思精舍,表明日後將捐贈大體。
「家人都同意嗎?」
「就算他們不同意,我也要捐。」婦人的先生沒意見,子女一再勸說:「媽,一定要這樣嗎?慈濟的大體老師不缺您一個。」
「後事是家屬在幫忙處理的,而且您知道捐贈之後的過程嗎?」
「割我,沒有關係!」婦人態度堅決,不久寄來遺體捐贈志願書,還代兒子籤名。
代籤無效,「有時,想捐的人很快樂,家人反而不安。」德禪法師向當事人解釋:「您是長輩,也要想到孩子可能背負不孝的罪名。您病了,他們盡心照顧不一定有人看到;您走了,沒有替您辦後事,街坊親友會知道。」
「師父,您幫我跟他們講,我一定要捐!」
「若有因緣一定捐得成。」法師請她再行溝通,家屬毫無異議才得圓滿。
「師父,我們要不要替媽媽設靈堂?舅舅交代,家裡在晚上不可以關燈,媽媽回來才看得見。真的不可以關燈嗎?」家屬詢問。
「如果關燈,你們安心嗎?」法師知道家屬自有答案。
還有家族長輩堅持在家為大體捐贈者「做七」,斥責晚輩不懂習俗。
「做七,是讓家人聯絡感情。」德禪法師的說法,異於一般所說是為「超度亡者」,他認為喪親階段,親友間的扶持與慰藉格外重要。現代人生活忙碌,不容易周周齊聚一堂奔赴繁複的喪葬禮俗,即使各自念佛也可以。家屬均表認同。
人們對於死後的世界不了解,葬喪儀式多仰賴神職人員主持,也委託禮儀公司安排典禮,避免觸犯禁忌。慈濟無語良師從啟用到送靈典禮,由精舍法師與志工護持校方。
「不是辦法會,而是給予祝福。」德禪法師說,送靈典禮簡單莊重,透過一本儀軌小冊子,裡面沒有艱澀難懂的咒語,識字就能念誦,目的是讓家屬都能為家人祝福,而不是看著法師「做佛事」。
⊙陪伴家屬,與之「同在」
「師兄,我媽走了!怎麼辦?」大體捐贈關懷志工凌晨時分接到電話,在儘量不驚動家人的情況下,悄悄出門。
身體是否適合捐贈?文件是否備齊?協助家屬聯繫、護送無語良師前往花蓮的路途,有時坎坷難行。
北區關懷志工謝為燦說,全臺捐贈一向以北區人數最多,最怕遇上颱風、暴雨淹水,蘇花公路通行與否是關鍵。若事先得知公路中斷搶修中,志工甚至在心中祈請志願捐贈者「晚一天再走」。早期也曾救護車開到半路無法前行,不得不臨時向鐵路局申請讓救護車開上貨物列車;或折返北部、往南改走南回公路,一路疾馳。
一回,颱風警報已發布,花蓮風雨逐漸增強,「高雄只有風沒有雨。」志工盧萬得回報將安排無語良師上路,遺體處理人員認為可能無法抵達,不要冒險。
「拜託你們一定要幫我妹妹完成心願!」家屬急哭了!
「大家都想捐,收到的遺體若不理想,也會影響教學質量。」盧萬得表示,志工代表學校審慎評估,既不願見到捐贈者與家屬的遺憾,也不能造成校方的困擾。
而在花蓮這一端,深夜接獲捐贈消息,包括遺體處理人員陳鴻彬、機文生,捐贈組組長張純樸也準備迎接。他們也和志工一樣,是經常在半夜不見人影的男人,太太們都習以為常了。
無語良師家屬康嘉梅提到父親當年臨終前,基於地緣和信仰的緣故,先聯絡其他醫學院表達捐贈意願,校方告知若是在過年期間學校沒有人員值班,家屬必須先將往生者送到殯儀館存放。「慈濟在人文禮儀方面,做得很周到。」康嘉梅說,後來致電慈大,工作人員隨即偕同在地慈濟委員拜訪,告知後續處理事項,之後又來探望。直到大姊康念慈今年元月捐贈,所接洽的遺體處理人員還是陳鴻彬,關懷志工湯吉美以及花蓮慈院醫師楊治國,都是二十二年前促成父親順利捐贈大體的原班人馬,情誼不曾間斷。
遺體保存有標準作業,家屬遠途趕到,也要為之安排住宿、交通,「再晚、再累都會盡心接待,因為我們把自己當作家屬。」張純樸說,他更佩服關懷志工,一來時間必須自由彈性,有的人甚至放下事業;二是獲得家人支持;三是不怕面對死亡。志工不但要能依據實際情形,在必要時懂得婉拒不適合的捐贈,也要傾聽與祝福。
「當家屬難過時,我應該怎麼做?」張純樸曾經請教已故心理學教授餘德慧。
「你知道他們在哭什麼嗎?」餘德慧說,悲傷情緒有很多種。
張純樸之後陪伴父親接受手術的歷程,發現除了擔心父親年紀大,手術具危險性;有時,難受的情緒是來自於對醫療的無助,以及與父親之間的糾結。
「靜靜陪伴一旁,你的心一定要在那邊。可以不用說什麼,或只是遞面紙、泡杯茶。若是心不在,講太多都沒有用。」餘德慧的教導,讓張純樸體會一切考慮以「家屬的感受」為前提。
⊙大舍無求,安心所在
四天模擬手術課程結束,學員為無語良師縫合、著衣入殮,隔天送靈、火化、植葬與入龕。人文典禮從校園室內、戶外,拉到六公裡外的慈雲山火葬場,過程鋪陳氛圍也彰顯意義,永遠是慢工夫;然而,家屬與課程參與成員來自四方,如何在有限時間內讓儀式莊嚴隆重,家屬得以放心?
參與成員有許多是第一次來,加上不同的文化與宗教背景,為了讓人文典禮簡單隆重,必須事先彩排。
有醫師坦言,本來不解為什麼模擬醫學中心人員那麼「吹毛求疵」,要求那麼多細節,譬如唱到第幾句佛號時將鮮花舉起,第幾句佛號放下鮮花並將頭抬起,有些地方甚至確認兩、三次。後來在感恩追思典禮播放的影片中,看見所呈現的結果如此完美,才了解主辦單位的用心。
送靈典禮最擔心雨天,「睡到半夜聽見雨聲都會嚇醒!」張純樸說,他不時探看雨勢大小的變化。若是無法在戶外舉行扶棺送靈,必須改在模擬手術室,那麼前一晚的彩排等於派不上用場,必須另做簡單彩排,讓全員了解動線。
為了不讓無語良師的棺木,以及所有人員淋到雨,同仁與志工無不用心考慮細節,否則次序稍亂便失去莊重。
「為什麼不能有錯誤?為什麼每次都要做到完美?」面對提問,曾國藩的答案是:「因為這對家人來講,是唯一的一次送走這位親人。」
每年模擬手術有八次,加上大三解剖課也有一次啟用、送靈典禮,一年九次的行禮如儀,堪稱學校大事。除了結合慈濟醫療體系的資源,靜思精舍法師與志工所需投入的人力難以計數。
送靈以在地誌工為主,包括靈車布置與駕駛等,慈院醫療志工也會助緣;慈濟各區影像志工協助拍照、錄像,配合模醫中心製作光碟贈予家屬留念;負責餐點的香積志工由臺北支援。
「學校的事,志工挺到底,要替上人保有這分精神。」花蓮志工謝富裕說。
「如果沒有精舍師父和志工的護持,我們根本做不到。」曾國藩表示:「上人最重要的堅持,是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無語良師。」
大體捐贈除了最後的送靈、入龕典禮,慈大在每年清明節過後,由學生發起「無語良師追憶音樂會」,邀請歷年的捐贈者家屬回到學校共同緬懷。
「每年的音樂會,代表學校從來沒有忘記他們。」曾國藩指出,這兩年來,每年約有五、六百人參加追憶音樂會;隨著捐贈人數增加,未來將有更多家屬與會。一般人少有意願重返傷心地,可見慈大既是無語良師的歸宿,也是家屬的安心之所。
⊙溫柔送行,悲欣交集
「在裡面我哭,但走出來我又能笑了!」康嘉梅在啟用典禮當天,與家人圍繞在姊姊的手術臺旁誦《玫瑰經》,她也親吻姊姊。到了送靈當天,他們一家人帶著祝福,包括以家屬自居的心臟外科醫師張睿智,都合十走在佛教儀軌的典禮上。
萬教歸宗,莫不是「愛」。那個在啟用典禮瞻仰遺容時,靠近仰望阿公的孩童,輕喚了一聲:「阿公!」一如往昔,毫無恐懼。
「孩子是不知道害怕的,他們的恐懼多半來自大人的反應,受到大人的情緒牽動。」曾國藩說,慈濟大體捐贈讓一群人共同面對「死亡」,並且不害怕。「難道你不怕看見往生者嗎?」無語良師康念慈這一組的慈大七年級醫學生黃玉齡,回想當初選填醫科,長輩這麼問。
「不曾經歷,並不知道害怕。在解剖課面對大體老師,因為身邊有好多人陪同,包括師長、同學,以及付出無所求的無數志工,所以也沒有恐懼。」黃玉齡說,她每年自問:「為什麼要當醫生?」志向不曾改變,甚至更加明白必須做一名「好醫師」,解除病人的病苦,讓他們安心。
在送靈隊伍,靜思精舍法師莊嚴儀式,家屬、學員扶靈,志工分成兩列送行,人人都走成了家屬。他們向無語良師獻花、獻卡片、拜別,行禮如儀,家屬也有時間與往生家人內心對話;典禮化繁為簡,兼顧禮俗與人情,也涵容不同的宗教信仰。
入龕大舍堂,部分家屬在同一天將至親剩餘骨灰植葬在慈雲山。身後事處理得如此安適,家屬不但安心,甚至也籤下捐贈志願書。
「阿公,你今天好像總統喔!那麼多醫師、校長來送你!」張瓊雲的奶奶與外公都成為無語良師,首次見到盛大場面,不禁脫口而出。
「無語良師完成人生畢業典禮,鞠躬盡瘁、死而不已,生命無限延伸。」慈大校長王本榮以「悲欣交集」形容最後的道別。
無語良師依然沉默,家屬發出感恩之情,發現並不是捐贈大體之後,什麼都沒有,反而更加莊重。自大學校門送走至親,送靈行伍宛如一條河流,在靜止的流動中,人們經歷了溫柔的澎湃……
本文選自 靜思電子書--舊法新知
瀏覽往期內容,請點擊藍色字連結:
【舊法新知】百歲回首 磨難儘是人生滋養
【舊法新知】過秒關,我這樣活到一百歲(三)
【舊法新知】過秒關,我這樣活到一百歲(二)
【舊法新知】過秒關,我這樣活到一百歲(一)
【舊法新知】新住民姊妹,他鄉「心」故鄉
【舊法新知】不分地域,婚姻經營不容易
【舊法新知】在有限人生,儲存無量智慧
【舊法新知】向父母學習如何變老
【舊法新知】守持自性三寶的貧窮人
【舊法新知】面向未來,不放棄的奇蹟
【舊法新知】從不幸中找出希望
【舊法新知】發心就有力量
【舊法新知】主婦快樂,才有家庭的和樂
【舊法新知】言語不能道斷一切
【舊法新知】發願力行 做自己的主人
【舊法新知】虛有其表的織布工
【舊法新知】聲色柔和,好人家的好媳婦
【舊法新知】三慢
【舊法新知】發心就有力量
【舊法新知】發心就有力量
【舊法新知】壽量寶藏無限,感恩還有今天
【舊法新知】時時「慎思量」
【舊法新知】人生四寶
【舊法新知】心蓮不謝,智慧恆在
【舊法新知】買智慧
【舊法新知】內修外行消弭災難
【舊法新知】言傳身教錄實成典
【舊法新知】行道拔苦,善法增慧
【舊法新知】非進非退非安危
【舊法新知】長養不經胞胎、蓮華化生的清淨慧命
【舊法新知】生來去往不離「十二因緣法」
【舊法新知】天人瞋罵夜叉
【舊法新知】不按時啼叫的公雞
【舊法新知】小牛遇上小老鼠,佛法入生活
【舊法新知】無忍境界常保歡喜
【舊法新知】一語奉志言死護病
【舊法新知】莫費命增慧命
【舊法新知】清淨之法再循環
【舊法新知】觀識明理心懺得淨
【舊法新知】波斯王巧遇四歲老人
【舊法新知】對人讓一步,愛人寬一寸
【舊法新知】做好事少不了我一個人
【舊法新知】師忘羸病合敬引眾
【舊法新知】寬厚善念心靈富足
【舊法新知】濟世功業誠具三力
【舊法新知】慈悲喜舍在四合一
【舊法新知】茹苦克難歷來真實
【舊法新知】『氣』不調,『象』不和
【舊法新知】愛殷反過善持因緣
【舊法新知】挽救未來
【舊法新知】人間道簸堪忍慧長
【舊法新知】菩薩之心有情被苦
【舊法新知】踏實如法雲端導善
【舊法新知】修功利眾行德無私
【舊法新知】藉學生的眼睛反觀自己
【舊法新知】諦聽!大自然深刻教誨
【舊法新知】付出與貪吝
【舊法新知】何必等到有事才持齋
【舊法新知】何必等到有事才持齋
【舊法新知】體解大道啟發智慧
【舊法新知】許清標的葷素人生
【舊法新知】從港灣啟航
【舊法新知】橡膠樹下,點滴大願
【舊法新知】瑞那滾村,米撲滿傳奇
【舊法新知】卓蘭山居歲月,醫師護理師到我家
【舊法新知】沒有厝頂的環保站
【舊法新知】豐收,背後的努力
【舊法新知】五十知天命
【舊法新知】窮爸爸送小偷的東西
【舊法新知】方便法合正道
【舊法新知】「共修共識」才是營造慈濟道場的正確方法
【舊法新知】納吉斯風災十年
【舊法新知】一念決定兇惡豬的命運
【舊法新知】行善要及時
【舊法新知】教育加上人文,兩者平行
【舊法新知】慎防「獨頭意識」亂人事
【舊法新知】傳承靜思法脈,先學會克己
【舊法新知】用半條命做環保
【舊法新知】去瞋心得喜樂
【舊法新知】上山下鄉出任務
【舊法新知】從子彈到茶葉蛋
【舊法新知】只要求獲得而不付出,就是非法
【舊法新知】四位太太的比喻
【舊法新知】堅持初衷,尚青!
【舊法新知】君子無「心腹」
【舊法新知】無煩惱,力量強
【舊法新知】人生何樂
【舊法新知】縮小自己,天空才會開闊
【舊法新知】被辱不瞋第八難
【舊法新知】膨脹自己,無路可走
【舊法新知】心中有愛就無礙
【舊法新知】教育加上人文,兩者平行
【舊法新知】慎防獨頭意識亂人事
【舊法新知】坦然接受因果
【舊法新知】學習君子如水
【舊法新知】吃一番苦,消一番業
【舊法新知】兩岸交流利他的新人生哲學
【舊法新知】自愛愛人
【舊法新知】在慈濟學規矩、學做人,融入團體法喜自在
【舊法新知】在慈濟環境中彼此勉勵,拂拭心靈塵埃
【舊法新知】塑料變毛毯,產業安生活
【舊法新知】垃圾不落地,校園更美麗
【舊法新知】重生與再生,環保風潮起
【舊法新知】那年暑假故事待續
【舊法新知】號召心靈福田的「自耕農」
【舊法新知】我是小志工,善良自己的人生
【舊法新知】我來自洛水中學
【舊法新知】用慧命啟發慧命,成長慧命
【舊法新知】佛法恆在人間
【舊法新知】我準備好了!
【舊法新知】我的阿母三十六歲
【舊法新知】大孝成全父親大願
【舊法新知】「子」要「學」;「見」要「覺」
【舊法新知】川震十年
【舊法新知】還有明天嗎
【舊法新知】苦過,馮玉霞無債一身輕
【舊法新知】我的醫師爸爸
【舊法新知】聽經時如果覺得自己被罵就有救了
【舊法新知】自度利他福田僧
【舊法新知】施善、行善、教善
【舊法新知】弟子事師如事佛
【舊法新知】三變淨土力挽狂瀾
【舊法新知】轉觀念,改脾氣
【舊法新知】團體和氣攝受人心
【舊法新知】信念深心中有節奏
【舊法新知】是正信的法理,要智信而不可迷信
【舊法新知】素食是精進料理
【舊法新知】心量寬延伸生命線
【舊法新知】來不及生命在告急
【舊法新知】照顧親人不忘照顧自己
【舊法新知】無意間養成習氣,招致未來之苦
【舊法新知】長者之子學佛記
【舊法新知】自我修養與人和氣,團體和氣攝受人心
【舊法新知】輕安覺支
【舊法新知】「不殘食戒」的風波
【舊法新知】念無常盡力在當下
【舊法新知】「愛心」──照顧好自己的心
【舊法新知】心所願 分秒可成就
【舊法新知】時間愈善用愈多
【舊法新知】聽到做到
【舊法新知】善用此生、此身,成就生命大意義
【舊法新知】善能覺了
【舊法新知】人有心結,嫉賢妒能
【舊法新知】度眾的智慧
【舊法新知】兩百歲的老比丘
【舊法新知】念念一心,心要常住真理中
【舊法新知】精進不息長慧命
【舊法新知】一切都是因緣果報
【舊法新知】老人沒問題
【舊法新知】從別人的聲色言行,照見自己的無明習氣
【舊法新知】不要就是不藥
【舊法新知】罹癌之後 自我祝福
【舊法新知】啟動愛的基因
【舊法新知】改頭換面翻轉人生
【舊法新知】環保站的護花使者
【舊法新知】善緣靠自己結,功德在當下修
【舊法新知】天地間的最大能量
【舊法新知】溫柔月光灑落我心
【舊法新知】我還擁有當下今時
【舊法新知】真假鑽鏈
【舊法新知】用佛心走入人群,體會佛心境界
【舊法新知】馳騁童年 玩轉校園
【舊法新知】方圓之間薰陶美感
【舊法新知】墨西哥強震後,讓愛生根
【舊法新知】回歸法源合和互協
【舊法新知】為未來的人生「存款」
【舊法新知】我仍有夢再寫傳奇
【舊法新知】不要吝於說慈濟
【舊法新知】善用生命成就慧命
【舊法新知】既本具佛性,何必學佛?
【舊法新知】慈濟十戒是必須身體力行的戒律
【舊法新知】維持體力,激蕩腦力
【舊法新知】希望,不曾倒下
【舊法新知】落實清淨安和的菩薩境界
【舊法新知】眾愛,相伴前行
【舊法新知】善力,磁吸效應
【舊法新知】病中聞法心自由
【舊法新知】順理成道
【舊法新知】菜蕊阿嬤發大願
【舊法新知】微隙揚善守心不動
【舊法新知】聞法受用,轉變人生
【舊法新知】要向「鐵板」說抱歉
【舊法新知】也要當自己慧命中的貴人
【舊法新知】「佛心」長駐心頭,「師志」銘刻於願力中
【舊法新知】心單純,事就單純;心能合,力才能合
【舊法新知】會理合心
【舊法新知】真煩惱假煩惱
【舊法新知】人生與眾生視自己作為
【舊法新知】看山又是山
【舊法新知】實心實做好人生,過關
【舊法新知】搶救生命大福田
【舊法新知】演繹真理,經典傳世
【舊法新知】法不自了,精進共行
【舊法新知】育善覺性,擔籮無量
【舊法新知】清流護地,水養福德
【舊法新知】施醫滌心,聚眾拔苦
【舊法新知】「心急」,今昔之不同
【舊法新知】不輕行道,寸愛灑鋪
【舊法新知】風飄信深,心燈遞傳
【舊法新知】覺情相續,菩薩無退
【舊法新知】 來生的三個願望
【舊法新知】壽量銀行存高齡
【舊法新知】正確的修行態度
【舊法新知】大林慈院醫療志工李美英
【舊法新知】慧命的活泉
【舊法新知】上孝下育
【舊法新知】慈悲之境
【舊法新知】真實故事 才有說服力
【舊法新知】影響人心的力量
【舊法新知】人生只有一次
【舊法新知】海南女兒回家
【舊法新知】菩提傳承,竹喻生息
【舊法新知】回歸起點 拉出愛的延長線
【舊法新知】在醫療中見證慈善的偉大
【舊法新知】鏡頭下的酸甜苦辣
【舊法新知】為一萬個家庭奔走
【舊法新知】行動傳法 連結心靈共鳴
【舊法新知】世間愚痴的人
【舊法新知】珍惜唯一的每一秒
感恩您的關注!更多內容,請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公眾微信號:靜思慈濟大良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