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短暫旅程,畫下圓滿句點─
邵麗卿悲智雙運隨緣自在
相較於外頭不到十五度的低溫,病房裡顯得溫暖許多。
邵麗卿虛弱地躺在病床上,一邊看著大愛新聞報導、一邊望向窗外的夜空,嘆起這冷颼颼的天氣,餐風露宿和獨居長者該怎麼度過,也想起平常關心的照顧戶們,不知近來過得如何?
⊙吃苦當吃補
病榻中,心繫的不是自己的病痛,卻是他人的生活,這般悲憫情懷,是邵麗卿一生吃盡苦頭,所磨練出來的助人心志。
慈濟志工劉玉英曾這麼描述她,1967年出生於霧峰桐林鄉下,從小家境清貧、父母親世代務農,有著純樸敦厚吃苦耐勞的情操。七歲開始過工讀生活,三十二歲從事保險事業,憑著豐富的人生閱歷與過人的膽識,幫助很多客戶度過難關。受證後積極投入訪視濟貧,為暗角的眾生帶來希望與光明。
由於家境貧窮、沒水沒電,邵麗卿是班上學期初到學期末沒繳學費的那一位。她七歲開始打零工,天未亮就出門,再急急忙忙趕去上學,時常遲到而被老師罰站,站在國父銅像面前的她,心裡想著的是明日要更早起。長大些,她開始做資源回收貼補家用,並撿拾梳子、鏡子、蝴蝶結……清洗後帶回使用,儘管被同學發現了,她只是揮一揮手、搖一搖頭,笑一笑回應。
小學四年級的端午節,為了交隔日的作業,邵麗卿帶著弟弟涉水至對岸的同學家借蠟筆。連日來的豪雨使溪水暴漲,回程途中,弟弟被突如其來的大水捲走,眼睜睜看著他載浮載沉地隨急流而去,她的心好慟,跪在岸邊祈求觀世音菩薩;幾個小時後,村裡的人將弟弟打撈上
岸,爸爸抱著冰冷的大體淚流滿面。從此,邵麗卿成為媽媽心頭的恨,而小小年紀面對失去手足的無常,叫一個小女孩又情何以堪。
歲月帶走了灰色童年,上進開朗的少女遇見了大她八歲的木訥少男,本是通往兩人的幸福之路,這一路卻滿是荊棘,刺得邵麗卿傷痕累累。因媽媽是第二次婚姻,邵麗卿與哥哥、姊姊不同姓,而弟弟、爸爸過世後,只剩媽媽一人,不忍媽媽獨居在外,她把媽媽接來同住,一頭要孝敬婆婆、一頭要安頓媽媽,不時夾在婆婆、媽媽的衝突之間。
除了善盡孝道,邵麗卿還得上班撐起一家老小的經濟,連婆家、娘家的兄弟姊妹有經濟上的困難,也是她一肩扛起。
⊙慈濟因緣甚珍惜
1990年接觸慈濟成為會員,邵麗卿經由慈濟月刊看見證嚴上人瘦弱的身軀,卻擔起天下為佛教、為眾生的悲願,她深受感動,一心想付出己能,但限於三個幼子及工作而無法投入,轉而為全家捐款護持慈濟。
直到1999年臺灣九二一大地震,一家人至附近的空曠處避難時,吃到的第一餐即是慈濟人奉上的熱騰騰炒飯。當時,所有的金融設施因地震停擺,希望能為受災鄉親盡己之力的她,將身上僅有的幾千元全部掏給師姊。
深刻體悟人生無常,加上受到藍天白雲的賑災身影激勵,她在家中的車庫做起環保,並於一場愛灑人間的聚會裡,於資深委員鼓勵下,2002年參與委員培訓。自2003年初受證後,她積
極投入訪視工作,謹慎認真的態度裡多了輕鬆的幽默感,所到之處宛若帶著陽光。
邵麗卿的訪視生涯,從十五歲就開始,看到拾荒老人衣食無著落,便向同學募款去買米、罐頭、麵包等食物送到老人家中,並陪老人聊天。
這一切的苦都是因為貧所造成,當下更堅定了我要助人的決心。弟弟的意外,讓她耿耿於懷,也因家貧,更加同理貧苦人的處境。訪視過程,仍會面臨不少挫折,甚至放不下案家,然而,上人的靜思語慈悲要有智慧、前腳走後腳放指引著邵麗卿方向,此外,慈濟志工遊四滿的傾囊相授、霧峰訪視團隊的支持和配合,成為她最佳後盾。
個案狀況不一,遇到貪得無厭的案主,需循循善誘啟發善念,若是懂得知足感恩的案主,則給予實質的幫助和鼓舞;對於獨居長者,如家人般關切,甚至陪著長者走完最後一程,對失親的孩子,則如自己的小孩般呵護。許多案主,在邵麗卿陪伴下,紛紛成為慈濟會員或投身環保。
2010年,她承擔了霧峰區的訪視幹事,關懷範圍擴及霧峰、大裡、烏日、太平,多年來關懷的個案無數,其中一位三十歲少婦令她印象深刻。少婦生了四個孩子,案夫無家庭責任且有
家暴行為,少婦連坐月子的食物都沒有,孩子們很乖,六歲的長女告訴我們,她好想念書,我會認真念書,我真的會認真念書,聽了心快碎了。
案主無奈的表情與案女期盼的眼神,邵麗卿更明白訪視員的使命,我怎能懈怠,更不能退轉。曾經訪視紀錄高達一百多位,她從見苦知福中體會成長最多的是自己。
⊙資深醫師的病患老師
2010年10月,四十三歲的邵麗卿,無意間摸到下腹部有腫塊,先生阮清耀陪著她前往中部一家醫院檢查,發現下腹部長了一顆直徑十三公分的腫瘤,需儘快開刀。
聽到醫師告知,長期與案家互動所培養的無常觀,讓她坦然面對,和氣組長黃瓊誼得知她生病的消息,不舍地聯繫到大林慈濟醫院志工組陳鶯鶯師姊,而安排至大林慈院給一般外科魏昌國主任治療。
2010年11月,邵麗卿進行第一次腫瘤切除手術,切片檢查化驗報告出爐,確診罹患罕見的後腹膜腔惡性脂肪肉瘤。魏主任提及,一般脂肪瘤於皮膚下可摸到,很少超過五公分以上,但惡性脂肪肉瘤則長在腹腔內或後腹膜腔,往往沒有症狀,腫瘤必須超過十幾二十公分,壓迫到肚子裡的器官時,才會表現出來。
這種疾病的最大特點,就是會不斷復發。惡性脂肪肉瘤與皮膚、體內的一些脂肪組織,看起來都一樣,邊界不易看清楚,外科醫師很難用肉眼判別哪些是癌症、哪些是正常脂肪,且這種腫瘤對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效果極差,教科書和醫學文獻也表示,只有不停開刀才有機會治療。
開完第一次刀,邵麗卿很快恢復體力出院,回診追蹤時,發現腫瘤又長出來,不到半年開了第二次刀。這樣的故事不斷重演,在腸子的手術,最怕就是腸沾黏,而剖腹手術一定要把腸子做剝離,再把病兆腫瘤切除,所以,每一次的手術師姊要克服腸沾黏就愈來愈辛苦。
同一個疾病、同一個病人給同一個醫師開刀,這是魏主任行醫二十幾年從沒碰過。
五年半間,邵麗卿經歷了十一次手術,她的精神深深感動魏主任。師姊非常樂觀,她對我們團隊、對自己的疾病、對自己的人生都非常透徹,每次復發的時候,她不會怨天尤人也不會自暴自棄,她甚至在第七次手術前還上臺(上人場次歲末祝福)分享她的故事。
第八次手術後再追蹤,又發現腫瘤,即將要開第九次刀時,邵麗卿開玩笑地對魏主任說:魏醫師、魏醫師,我現在要有一個新的外號了。為什麼有新的外號呢?
因為我叫九把刀。邵麗卿的回答,讓魏主任感到不好意思。
這十一次的手術過程,並非都很順利,曾有一次因手術併發症,腸子的吻合滲漏,邵麗卿在鬼門關前走一遭,於加護病房的生死邊緣掙扎。進行第九次手術時,又不幸發生小小的並發
症,開了第十次刀,出院前,邵麗卿這麼對魏主任說:魏醫師,我終於十全十美了。
返家後的半年,腫瘤又復發,於今年1月開了第十一次刀。這樣前前後後十一次,魏主任估算,一共花了兩千五百七十五分鐘,也就是四十多個小時,平均一次下來大約四個小時,比較簡單的手術,大概一個小時可完成,如果因腸沾黏、腸剝離,需要將近十個小時。
最近她又復發了,我常常在掙扎,到底有沒有能力再幫她做第十二次手術?在魏主任過去的學習經驗,老師曾這麼說,醫師救人有兩種方法,其一是延長病人的生命,讓病人活久一點,活得久的過程,也要注意病人的生活質量。一個植物人長期存活,對他是不是真的有幫助,或者開了這個刀,產生一大堆問題,失去生活的意義,到底值不值得?
再三思量,並與邵麗卿討論後,魏主任深感遺憾,我覺得這次幫不了她了。邵麗卿決定選擇安寧療護,並與二十四公分的腫瘤和平相處。魏主任與邵麗卿的年紀相當,他從這位超級樂觀又非常合作的師姊身上,學習並體認到,在我還是年輕醫師的時候,老師常常說:我們外科醫師就是用自己的時間,來替病人多爭取一些存活的時間,我也慢慢可以體會這句話的意義。
⊙用愛交織的印記
歷史的印記吧!每次的一個難關,過關了就留下一條疤痕,像在寫人生日記一樣,所以每一條就是我戰勝的一個印記,然後是一個慈悲的印記,因為有很多人在搶救。人生不能掌握,但邵麗卿把握每一分與大家結緣的時刻。
有時雖然很苦,但她一關一關熬過來,希望比我更苦或跟我一樣有苦境的人,能夠像我一樣勇敢地度過每一關。面對考驗,邵麗卿不彷徨、不無助,因為有這麼好的醫療團隊做她的後盾,她會這麼勇敢活下來,她坦言醫護人員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其實,我的主治醫師魏昌國主任,他每次來看我,只有在我的腳上輕輕一拍,說:師姊,妳要堅持喔!就是這樣一句話,他沒有多講,我覺得這句話就夠了。
包括很多的醫療團隊都加進來,還有志工以及法親們的關懷,在在讓邵麗卿感恩不盡。尤其在那次面臨生死交關的敗血症多重器官衰竭,醫療團隊都沒把握能否恢復健康,邵麗卿卻永
不放棄,我們霧峰全體的師兄師姊,每天這樣子輪班來看我,我心裡非常清楚,他們有很多人是來看我最後一面,因為每次大家靜靜地走進來,然後就哭著回去。
知道大家那麼不舍,待在加護病房的邵麗卿,告訴自己:所有來看過我的人,我都要親自出去跟他們說感恩。她真的做到了。邵麗卿於2014年歲末祝福的人物見證影片中發心立願,讓我能夠克服每一個難關,然後只要我走得動、說得動,我就要用力努力做慈濟,做到最後一口氣。
2015年9月,邵麗卿在她的手機貼文─整理房間時,不經意看到櫥窗內這兩隻相依偎的塑像,那是結婚當年同學送我的禮物,一擺也過了三十三個年頭。
想想生病這五年來,老爺(先生阮清耀)對我照顧得無微不至,想出國他陪我去、想路跑(其實我用走的)他也奉陪,只要我想去的地方一定有他的身影,最不喜歡打領帶受約束的他,也為了我而參與培訓並受證,這五年來是我最幸福甜蜜的日子。因為之前自己太自以為是,忙家庭、忙事業、忙志業,陀螺般的人生只有睡覺時我們最靠近,但疲憊的身體躺上床,便失去知覺,哪有時間特別關心對方?雖然相處融洽,但……
我一直相信,當上帝關了一扇門,一定會另外幫你開一扇窗。五年前罹癌後,我放慢了腳步暫停了事業,才體會到自己錯過了許多生命中的美景,也因為自認做什麼都是為了愛家人,卻從來不曾對自己好一點,人生啊人生,為何要經過傷痛後才明白?
看著這些照片,想著這五年的抗癌路,除了醫療團隊的付出及孩子們的支持力,最要謝謝我家老爺,在加護病房外的痴心守候、在病房內的悉心照顧、回家後的三餐料理及家事全包、術後的傷口護理等等,從手不動三寶到十項全能,他是我最大的後盾。
後天將再次進廠維修,這是我的第九次開刀(朋友送我一個封號九把刀,酷吧?)
老爺,謝謝你為我做的一切,我好幸福,我會努力恢復體力,好好陪你到處走走,其實最美的風景就是有你身影的地方。期待繼續愛相隨!
接引先生走入慈濟,是邵麗卿的冀盼。阮清耀從見習志工開始,並於2013年準備進入慈誠培訓階段,太太卻住進加護病房,阮清耀只想守候著她;得知先生起了退轉心,全身插滿管子的邵麗卿,急切要旁人拿來白板,她一筆一划寫下:一定要去上課。
每到培訓課,霧峰區的慈濟志工們則來到大林慈院代替家屬陪伴邵麗卿,並接送阮清耀往返清水靜思堂,2014年初,阮清耀終於受證成為慈誠委員。這一路走來,質樸寡言的阮清耀,總是在旁默默支持、陪伴著她,直到最後一刻。
⊙在心蓮,徹見真如本性
2016年5月下旬,邵麗卿轉進了大林慈院心蓮病房,安寧團隊給予身心靈的照護。
認識邵麗卿以前,心蓮病房臨床宗教師普安師父透過資料了解她的過去,知道她對弟弟一很內疚,甚至與媽媽的關係,深深影響她的思維及處事原則。因此,起初與她互動,普安師父感受到她樂於分享的過程,並不願意談起與弟弟的過往,可以理解在那麼小的年紀,卻面對那麼大的創傷,那個痛真的很痛。
然而,每一次互動,邵麗卿都會向普安師父分享心情,於是,普安師父再次問起有沒有什麼事是一想就想起,意味著內心很在乎,她提及過去弟弟那段回憶。普安師父便帶著她慢慢回溯當時的場景弟弟過到河的中間……大水突然來了,把弟弟衝走……距離幾公裡外找到弟弟的大體她露出驚恐的表情,自責是她害了弟弟。
這不是您的錯,您與弟弟才差幾分鐘之隔,為什麼是弟弟被衝走而不是您?這是因緣。
普安師父安撫道,邵麗卿說及她後來已能善解此事,她很感恩弟弟幫助她在面對許多事情,都能用很正向的心態以對。
日子一天天消逝,邵麗卿感覺身體一天比一天差,已不像過去面臨幾次的大難關,有復原力一一克服,這種復原的感覺逐漸消失。她正想說要留下什麼給孩子時,普安師父、程裕藍護理長正好向她提起想幫她做生命回顧,您樂觀的人生態度,是在我接觸那麼多病人中少數特有的,我覺得很適合做為日後其他病人的楷模,您的精神是可以激勵人心的。
她表示很願意分享,只是自己不夠好,不是什麼典範啦!邵麗卿用著沒什麼氣力的音聲說著。
過去的苦,曾讓她想尋短。與邵麗卿幾次互動下來,普安師父更懂她的心緒。尚未接觸慈濟前,因弟弟的事,她與媽媽的互動有許多衝突,加入慈濟以後,讓她懂得善解,只是當她試著要做些努力來改變與媽媽的關係時,心被困住了,她會害怕而裹足不前,真的做了以後感到憋扭,卻一次又一次自我突破。
有緣走入慈濟,邵麗卿遇到許多貴人,她在慈濟找到自己的定位,而她又是一位很願意付出的人,她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普安師父曾與她分享:活得長不見得好、活得短不見得不好,就像您年紀輕輕經歷那麼多苦難,是我們沒經歷過的,而您短短人生卻活得很精彩、很充實。普安師父問起她:您感覺很樂觀,真的沒有負面情緒過嗎?她回答:有,但很快就轉念。又問及,您真的很年輕,您這一生面對那麼多苦難,卻那麼坦然,甚至還
想器官捐贈,這怎麼辦到的?
現在的病苦跟過去的那些苦比起來不算苦,在人生最後還能助人是一件很棒的事,只是看
看自己身體所有器官,能捐的只剩眼角膜了。她應道。
臨終前的日子,邵麗卿的身體開始不聽使喚,她對自己的身體變化卻很敏銳,當她想去矜持
而產生的抵抗,讓她怎麼躺都不對勁,普安師父安她的心,這是正常現象,在佛教裡我們
稱為四大分解的過程,心、腦、身體會開始不連結,想生氣就生氣、想大喊就大喊沒關
系,不需忍住。
儘管有點煩躁,普安師父覺得邵麗卿的表現屬於溫和,有的臨終病人會躁動到需要約束,普安師父與她談完後的一、兩日,她進入深沉的穩定狀態。
邵麗卿曾向普安師父分享,她很喜歡聽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號,聽到那首就讓她想起之前回花蓮,大家列隊送大體老師最後一程的莊嚴場景。明了上人是她的支柱,在她臨終前,普安師父對她說:聽著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號聲,心想著上人、想著靜思精舍,專注在當下的自己,其餘放下,放下是放鬆不是放棄、絕望,是要迎向更有希望的未來,放下過去才能往前看得更多,腦中可能會浮現過去的畫面、痛苦的事情或感覺,都放下吧!
那麼清楚自己的方向,真的是一位把法落實於生活中的人,而且命終之時心依然堅定在慈
濟、堅定在信仰,我很尊敬她,我也把她當成一位修行者。
臨行前的兩、三日,邵麗卿右半邊的手腳已漸失溫度,普安師父知道她快走了,深怕錯失與她說上最後的話,普安師父提前與她道別,這一身,這輩子用得很辛苦也用夠了,來生或許換個男兒身來,做更多慈濟事。我很榮幸能與您相識,如果將來我還在,也許您再來時,我們有緣再碰面也說不定。
7月17日凌晨兩點三十九分,邵麗卿安然辭世,四點二十八分進手術室圓滿眼角膜捐贈。
⊙願結生生世世的法緣
2013年1月,邵麗卿因腫瘤壓迫小腸阻塞,忍痛訪視發放後,送大林慈院急診室,住院進行第四次手術。
不知多少次的疼痛,從臺中緊急來到大林慈院急診室,志工組陳鶯鶯師姊總會前去關懷,有時遇上滿床,鶯鶯師姊知道她很不舒服,就協助她趕緊上到病房,一有空就至病房探望或為她精油按摩。
受到家人般的關愛,住院期間邵麗卿也以志工身分回饋,只要體力還行,她便關心同病房的病人或是鼓勵來院當志工的年輕學子,甚至打電話關心個案狀況。
她帶我們做訪視,帶得很幽默、很用心、我很佩服她畫家系圖,她幾乎把個案背清楚了,她住院期間,我還拿個案本來問她,她可以知道這是什麼情形、計算機打開,哪個個案什麼情形她都知道,完全清楚,她的記憶力很好……前來探望邵麗卿的霧峰區法親們,
你一言我一句,無不是肯定她在小區的用心用情耕耘。
法親們還為她錄下一段影音,期盼藉由她的話語來鼓勵後進─我是麗卿啦,我們訪視很需要一些生力軍,然後妳在我們心目中又是一個有條有理、分析很透徹的人,所以,我很需要妳來協助訪視這個區塊,妳什麼時候可以出來?
到後期,邵麗卿已不太能進食,嘔吐、頭暈等不適感,讓原本消瘦的軀體更顯羸弱。今年2月,她圓滿了榮董,住院期間,得知上人將行腳至大林,為讓上人親手受榮董證,她請先生、法親協助詢問榮董證的去向,臺中分會、花蓮本會同仁們協助趕製並送達,一同圓她的願。
法若有足,每天都抱著感恩心,其他都不用煩惱,只要天天感恩就好,要記得這條菩薩覺道,不管是今生來世,一樣都是這條菩薩道,對眾生就是要懷著感恩心。上人給予深深祝福,邵麗卿應允她要快快回來,上人回應,不要想太多,不管怎樣,每天的心要很自在、感恩心,菩提大道總是不管是現在還沒走完,我們就繼續,若是走完,我們未來還要走。
這條路、這念心,這條菩薩道多少人還沒走進來,邵麗卿卻走得愈來愈寬廣。自己捐贈人文榮董,要讓上人弘法以外,她也想為先生圓滿榮董,將到生命盡頭的她,想的還是成就他人的慧命。
8月1日告別式,親戚朋友、慈濟志工們皆出席會場,多位法親特地請假前來,不少人紅了鼻、泛著淚光。邵麗卿這一生結的緣既深且廣,她期許還要結得更長……
(資料提供/慈濟人文志業中心何姿儀、院長室文史資料組林惠萍、慈濟志工劉玉英;整理/院
長室文史資料組謝明芳)
瀏覽往期內容,請點擊藍色字連結:
【舊法新知】作內修外行的人間菩薩
【舊法新知】靜思語緣起
【舊法新知】榮譽董事聯誼會
【舊法新知】 降伏瞋心,以防火燒功德林
【舊法新知】證嚴上人創辦慈濟的緣起談
【舊法新知】人文志業
【舊法新知】離苦得樂 唯有人人有愛
【舊法新知】莫讓五惡造惡水
【舊法新知】慈善之美 人文普現
【舊法新知】慈濟建築
【舊法新知】七月吉祥月
【舊法新知】法髓
【舊法新知】心室效應
【舊法新知】慈濟飯
【舊法新知】國際賑災
【舊法新知】行菩薩道的最高教育
【舊法新知】舊法新知
【舊法新知】環保毛毯
【舊法新知】藍天白雲志工服
【舊法新知】慈濟的第一批男眾弟子
【舊法新知】疼惜地球 改變生態 從改變心態做起
【舊法新知】應有惜福心 願為富有餘
【舊法新知】大地之母
【舊法新知】佛陀灑淨圖
【舊法新知】系師徒緣,進慈濟門
【舊法新知】老子與士成綺
【舊法新知】江城陽光明媚 種子叢生
【舊法新知】這一家 沒有血緣卻更親
【舊法新知】大愛灑人間 柔軟的愛 綻放人文之美
【舊法新知】知足的笑容
【舊法新知】首位榮董
【舊法新知】 法要日日聽、時時記、秒秒用
【舊法新知】盧志長者
【舊法新知】幫老婆婆鏟雪
【舊法新知】離十惡 行十善
【舊法新知】法如甘露 除無明滅燎原
【舊法新知】修菩薩法,行菩薩道
【舊法新知】見苦知福改習氣
【舊法新知】猴子度惡人
【舊法新知】菩薩心─耐苦耐勞
【舊法新知】佛陀六年苦行的因緣
【舊法新知】是誰障礙了你?
【舊法新知】解開煩惱的繩索
【舊法新知】聽見心靈之聲
【舊法新知】用誠意說法
【舊法新知】有愛,也要有願
【舊法新知】能知足,有品德
【舊法新知】一己受苦,解救地獄眾生
【舊法新知】不覺苦,不覺難
【舊法新知】敏於良知,見義而為
【舊法新知】慈悲且柔軟
【舊法新知】知道「是」,面對「非」
【舊法新知】善人習善而益善,惡人習惡而益惡
【舊法新知】尊重,才不會放縱
【舊法新知】調好,調順,調善
【舊法新知】甘願做,累不倒
【舊法新知】心懷宗教情操,輕安面對自然法則
【舊法新知】富樓那南蠻弘法
【舊法新知】惡魔或菩薩,一線之隔
【舊法新知】無瞋無爭隨緣地樂逍遙──米老大的愚人哲學
【舊法新知】仁慈的種子
【舊法新知】無怨無悔,無憂無求
【舊法新知】愚痴除,智慧生
【舊法新知】排除內心毒素
【舊法新知】波斯匿王減胖記
【舊法新知】來做慈濟是否有快捷方式可通呢?
【舊法新知】嚴防「心火」釀災
【舊法新知】如何快樂的與人相處?
【舊法新知】羅睺羅懺悔洗心知忍辱
【舊法新知】對人對己吝嗇,雖富猶貧
【舊法新知】學佛要從虔誠起步
【舊法新知】朝山功德殊勝行
【舊法新知】自我鞭策,要做到問心無愧
【舊法新知】法通路就通,心寬天地寬
【舊法新知】蜘蛛絲的因緣
【舊法新知】改過自新的長者子
【舊法新知】心靈也要脫貧致富
【舊法新知】心寬念純,「克己」不難
【舊法新知】成長慧命,關鍵也在脾氣
【舊法新知】懈怠的梵志
【舊法新知】談三諦、談供養
【舊法新知】慈悲化導貧中之貧
【舊法新知】摩陀大師
【舊法新知】自省,才是善待自己
【舊法新知】慈悲與智慧,何者為先?
【舊法新知】收視率與淨化率
感恩您的關注!更多內容,請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公眾微信號:靜思慈濟大良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