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蘭小學 方圓之間薰陶美感
撰文楊舜斌
半世紀危樓拆除重建,
在圓形與方正之間感受平衡,
在空中平臺享受風的吹拂,
在創意的環境中激發美感。
「我們是一群最勇敢、最優秀、最可愛的守護海洋小小兵!」
「咦,是誰在喊救命,前面有隻小海龜,我們快去看看!」
「哎呀,小海龜的鼻孔被吸管堵住了!」
這天是「臺東馬蘭劇團」的首次演出,臺東市馬蘭小學五年甲班學生蹲在黑幕後,高舉著雙手,生動地操作自己製作的道具與戲偶,有海洋小小兵、章魚醫生、各種海洋生物,以及可怕的塑料垃圾。
海龜被吸管刺入鼻腔,海洋生物誤食閃閃發亮的塑料碎片,由於無法消化而往生,種種觸目驚心的場景,轉化成輕鬆活潑的話劇,讓一年級的同學知道環保的重要性。
擔任主持人的許辰碩,表現落落大方;他看起來很鎮定,其實心裡很緊張,因為講稿到昨天才完成,但很開心順利完成演出。過去他參加童軍團淨灘,實際體會到垃圾撿不完的情形,所以家中很早之前就改用環保袋購物。
周欣葦則是負責操作海洋小小兵,也是這齣戲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她在美勞課或午休時間練習,回家也是一邊看劇本、一邊操偶,過程雖然辛苦,但全班一起討論,是一次很有趣的經驗。
負責指導的美勞老師孫嘉妤,陪伴學生們從一團亂到完成表演,「看到他們的進步,代表他們有認真練習。」孫嘉妤說,孩子們很喜歡有觀眾,也從中得到很大的成就感。
⊙小學生相約愛地球
劇團的演出,是馬蘭小學服務學習課程中的一環。負責帶領服務學習小組的學務主任方正儀表示,臺東靠海,臺灣也四面環海,因此學校期待讓小朋友認識海洋,進一步愛護環境。方正儀分享,雖然劇團表演只有十分鐘,但對全校師生是第一次的嘗試;各科老師集結專長,音樂老師指導音樂班學生現場伴奏,國文老師結合劇本編寫及繪本導讀課程,引導學生逐步了解海洋,寫出完整故事,美勞老師引導學生製作與學習杖偶,並且將劇本變成立體呈現。
馬蘭小學的服務學習計劃邁入第二年,第一年與東海岸國家風景管理處合作,帶領當時的五年級學生到加路蘭海岸淨灘;從中驚訝發現,遠看很美麗的海灘,礁石縫隙內卻藏著許多垃圾;這些學生升上六年級,也利用戶外教學時間,到成功海洋環境教室學習。
下學期的服務學習計劃,增加了三年級學生的學習方案,將美勞課結合自然課,讓小朋友認識海洋與植物,再製作蝶谷巴特裝飾廁所與校園。方正儀也正在規畫海洋電影院,預計利用午休時間播放海洋生態的影片,讓有興趣的孩子自由參加,希望他們能體認海洋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並喚起守護環境的心。
⊙建築發揮境教功能
根據臺東縣政府資料,馬蘭小學是最迫切需要改建的學校;第一排的老舊教室建於一九六八年,之後陸續加蓋,整體建物耐震係數相當低;外表雖然有重新裝修,內部毀損卻相當嚴重,鋼筋裸露在外,壁面處處斑駁。
校方商請在地建築師林坤層設計,但重建經費約九千多萬,縣府財政吃緊,預估三年後才能發包;直到慈濟接手,加速重建工程,二○一七年五月,包括教室、行政辦公室、廚房與視聽教室的教學大樓啟用。
「我很喜歡校舍的設計,色系沈穩,細節處呈現精緻的美感,這也是所謂的境教。」馬蘭國小張鳳珠校長說,校園位於市中心,學校腹地空間不多,建築保留原本前庭的設計,讓小朋友可以活動,感覺空間更寬敞;每間教室後陽臺設有洗手臺與工具間,教室裡還有一個半開放空間,讓班導師可以在科任課時準備課程,同時保有隱密性。
教室走廊與樓梯特別寬敞,下課時,學生們不用再像過去走一段路去操場活動,可直接在走廊上跳繩、嬉戲,或是到兩側延伸出去的弧形陽臺,觀賞遠方風景。
全新的教室,不只讓學生們安心就學,也期待能開闊視野,讓學習成為一件開心的事。綠地與光影讓小朋友喜歡上學。
專訪建築師林坤層
林坤層
今年五十二歲,代表作品包括豐源小學、三間小學、新生小學、臺東水保局等,設計風格以活潑奔放著稱,多次榮獲國家卓越建設金質獎肯定。目前擔任縣府都市計劃委員。
Q:馬蘭小學的設計頗具巧思,獲得師生肯定,當初應用了哪些想法?
答:我是臺東人,從外地回來也很久,如果設計不好,走在街上也擔心被罵,所以每個案子都戰戰兢兢。
馬蘭小學是師生密度非常高的學校,前半段建物非常老舊,但政府沒錢補強,除非是垮掉一半,才有可能馬上重建。身為臺東人,責無旁貸,應該把它做得更好。
造型都是因機能而生。不少外地建築師會使用大量鋼骨,看起來很有科技感,或是運用大量木頭,完工時都很漂亮,但臺東的環境氣候,可能不用兩年就全壞了,學校也要付出很大的維護管理成本。所以我的設計幾乎不會使用特殊材料,光是洗石子搭配塗料甚至一般油漆,就可以產生很多變化了。
在綠建築的設計上,還有將建物遮陽造型板作延伸,除了抵抗環境氣候的破壞,同時在烈日下產生陰影,創造出室內的舒適度;慈濟建築裡的斜屋頂,也是綠建築的一種,因為排水方便,同時也能增加屋面的空氣層,加上窗戶去產生對流,建物就會更加涼爽。
Q:馬蘭小學的造型和您過往作品風格有很大的不同,如何與校方、慈濟達成共識?
答:因為慈濟的建築邏輯重視對稱,中軸線、主樓一定要很清楚,呈現出平穩的樣貌;建築師就是在這個方框裡面,在相互允許之下,把設計能量爆發到最大。
考慮馬蘭小學周圍都是年代久遠的小區,所以除了機能外,我很重視它跟小區的關係,不只是小區的門面,也要避免對小區產生壓迫感;特別是舊小區,道路狹小,校內腹地也不多,幾乎沒有綠地。所以我提出除了建築體以外,校園地面栽種草皮,同時也爭取空中平臺及大走廊,這是過去慈濟建築較少見的概念。
空中平臺就是讓每層樓的陽臺尺寸大一些,在轉角也塑造出這樣的空間,讓學生下課時不一定要到樓下,雨天也有空間可以活動。我們最不允許的就是教室桌面有陽光照進來,亮暗差異會對學生視力造成影響;所以我們延伸走廊寬度,即使冬天的太陽壓的很低,也沒辦法照入教室。
我也設計垂直遮陽板,避免西曬;校園除了延續舊建築的ㄇ字型,讓畢業校友連結記憶,也能利用西曬產生的陰影面,創造出學童嬉戲的空間。
討論設計時,我還是會據理力爭。例如採用拱圈的設計,當四季晨昏的太陽照射下來,會有不同的光影,就不只是兩根柱子的線條;讓空間更浪漫,學生也會感受到自然的變化。在前一版的設計中,其實還有考慮馬蘭小學是臺東唯一有音樂班的小學,欄杆設計呈現出鋼琴的弧形,創造光影的空間,不過這部分最後沒有被採納,就有些可惜。感官刺激的薰陶,會慢慢影響一個人的美感;讓小朋友喜歡上學,這是建築師的責任。
Q:這是您第一次與慈濟基金會合作,是否有印象深刻的地方?
答:慈濟有一套很強的自主管理的方式,包括它的制度化,我覺得很嚴謹。過去我也有承接企業捐贈的學校建案,如臺塑、宏達電等,其實它們的邏輯也是一樣,希望把錢花在刀口上,將資金做最有效率的運用,民間力量大多是如此,這點是公部門沒辦法相比的。
慈濟在營建上已經非常專業,連外牆的洗石子都有明確配比;慈濟也很重視結構安全,採用高標準,不只打造能用五十年的建築,而是提高到百年以上。
我所設計的公共建築,包括正在進行的臺東縣消防局災害應變中心、先前的馬偕醫院,也都是提升安全層級,即使民房都倒了,這些建物都不能倒。慈濟對學校的期待也是如此,如果國家標準要求耐震係數高於一,慈濟會做到一點五甚至是二。
讓我覺得要鼓掌和敬禮的地方,是慈濟對環保的重視,除了一定要求是綠建築,也落實在小事情、小地方上。例如我們向公部門簡報,僅是書面數據就會花費不少錢印刷,但會議後就變成垃圾;但慈濟在會前即事先告知我們不要列印,而是投影報告,這點我很認同,因為我們主要目的是討論東西,把它做更好。
本文選自 靜思電子書--舊法新知
瀏覽往期內容,請點擊藍色字連結:
【舊法新知】墨西哥強震後,讓愛生根
【舊法新知】回歸法源 合和互協
【舊法新知】為未來的人生「存款」
【舊法新知】我仍有夢再寫傳奇
【舊法新知】不要吝於說慈濟
【舊法新知】善用生命成就慧命
【舊法新知】既本具佛性,何必學佛?
【舊法新知】慈濟十戒是必須身體力行的戒律
【舊法新知】維持體力,激蕩腦力
【舊法新知】希望,不曾倒下
【舊法新知】落實清淨安和的菩薩境界
【舊法新知】眾愛,相伴前行
【舊法新知】善力,磁吸效應
【舊法新知】病中聞法心自由
【舊法新知】順理成道
【舊法新知】菜蕊阿嬤發大願
【舊法新知】微隙揚善 守心不動
【舊法新知】聞法受用,轉變人生
【舊法新知】要向「鐵板」說抱歉
【舊法新知】也要當自己慧命中的貴人
【舊法新知】「佛心」長駐心頭,「師志」銘刻於願力中
【舊法新知】心單純,事就單純;心能合,力才能合
【舊法新知】會理合心
【舊法新知】真煩惱假煩惱
【舊法新知】人生與眾生 視自己作為
【舊法新知】看山又是山
【舊法新知】實心實做好人生,過關
【舊法新知】搶救生命大福田
【舊法新知】演繹真理,經典傳世
【舊法新知】法不自了,精進共行
【舊法新知】育善覺性,擔籮無量
【舊法新知】清流護地,水養福德
【舊法新知】施醫滌心,聚眾拔苦
【舊法新知】「心急」,今昔之不同
【舊法新知】不輕行道,寸愛灑鋪
【舊法新知】風飄信深,心燈遞傳
【舊法新知】覺情相續,菩薩無退
【舊法新知】 來生的三個願望
【舊法新知】壽量銀行存高齡
【舊法新知】正確的修行態度
【舊法新知】大林慈院醫療志工李美英
【舊法新知】慧命的活泉
【舊法新知】上孝下育
【舊法新知】慈悲之境
【舊法新知】真實故事 才有說服力
【舊法新知】影響人心的力量
【舊法新知】人生只有一次
【舊法新知】海南女兒回家
【舊法新知】菩提傳承,竹喻生息
【舊法新知】回歸起點 拉出愛的延長線
【舊法新知】在醫療中見證慈善的偉大
【舊法新知】鏡頭下的酸甜苦辣
【舊法新知】為一萬個家庭奔走
【舊法新知】行動傳法 連結心靈共鳴
【舊法新知】世間愚痴的人
【舊法新知】珍惜唯一的每一秒
感恩您的關注!更多內容,請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公眾微信號:靜思慈濟大良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