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文言文 《伯牙鼓琴》 六年級上

2021-02-13 教師資格證小學語文面試試講

以前人教版叫《伯牙絕弦》,部編版不僅改了名字,連內容和下面的注釋也改變了。大家注意看看。

課文解析:

《伯牙鼓琴》是部編版教材語文六年級上冊的一篇文言文。故事盪氣迴腸、耐人尋味。伯牙喜歡彈琴,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鑑賞能力。伯牙把感情溶進樂曲中去,用琴聲表達了他像高山一樣巍然屹立於天地之間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樣奔騰於宇宙之間的智慧,琴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而鍾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與他產生了共鳴。不管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伯牙的心意。子期死後,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上再沒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1、指名回答知音的意思。

2、老師講一個非常有名的關於知音的故事,主人公是伯牙和鍾子期。

這個故事最早是從民間口頭流傳下來的,歷史上並無確切記載。相傳伯牙是當時著名的琴師,善彈七弦琴,技藝高超。他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尊稱為「琴仙」。一次,他奉命出使楚國,當時他乘船到了漢陽江口,因為風浪太大,於是就將船停在一個小山下面,到了晚上的時候,風浪漸漸平息,雲開月出,夜色朦朧,伯牙的心境也變得十分純淨,於是就拿出了隨身攜帶的琴彈奏起來,但是一曲未終,琴弦卻斷了一根,他停下來四處望,見一個青年男子站在月光下,男子微笑解釋自己只是個打柴的,路過聽見琴聲就站在那裡聽,伯牙就問他是否能說說自己剛彈的曲子。沒想到此人竟然真的知道此曲,於是就請他上船,換上琴弦重新彈奏,而這個男子也都能解出伯牙彈到之處的情感和表達的心意。伯牙十分高興,請教了他的名字,就是我們後來都知道的鐘子期了。兩人就開始談論起琴法和樂理,越彈越投機,覺得相見恨晚。二人約定第二年再次相見,當伯牙如約來到了約定的地點,卻不見鍾子期,之後又發生了什麼故事呢?你們想知道嗎?那我們就跟著作者一起走進今天的課題《伯牙鼓琴》

3、齊讀課題,根據注釋,解釋課題:伯牙彈琴。

二、初讀課文,層層訓練

1.學生自由讀文,要求讀準字音。

2.指名讀課文,檢查學生朗讀情況。

(1)指名讀課文。
(2)正音。
師:(出示容易讀錯的字詞。)文言文朗讀有一定難度,下面幾個詞語能讀對嗎?

課件出示:鼓琴  哉  若  巍巍  湯湯  絕弦  終身
指名讀,全班齊讀。
師:下面的句子,能讀好嗎?依次出示:
巍巍乎/若/太山。
湯湯乎/若/流水。
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斜線是停頓符號,「乎」字是語氣詞,在朗讀語氣詞時適當延長後再停頓,一詠三嘆,頗有音樂美。湯湯要讀對,第一個為是二聲,第二個為是四聲)
學生試讀,集體評議。
3、師範讀,引導學生注意停頓。

4、師領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5、自讀練習,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過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同學們能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了。課文中有一些難字、不常見字,你們是怎麼理解它們的呢?我們以前也學過文言文,大家能說說有哪些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嗎?

(學生舉例,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小結:①藉助文中注釋、工具書、相關資料;②聯繫上下文;③反覆朗讀,用心思考。)

三、研讀課文

(一)理解文意。

1、小組合作,理解文意。

2、小組內交流重點字詞的含義。

3、呈現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指導。
預設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
師:「方」是剛才的意思。
預設2:「少選」,在文中應該怎麼翻譯?
師:「少選」在課下的注釋是極少的時間,我們可以用過了一會兒來代替。
預設3:「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中的「足」在文中的意思是什麼?
師:「足」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
預設4:文中的「巍巍」、「湯湯」這些疊詞有什麼好處?
師:疊字的運用使詩文既呈現一種音韻之美、節奏感,又使作家詩人的感情得以酣暢淋漓的表達。這些詞不僅讓我們有了形象感,而且還讓我們對鍾子期的內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4、師:現在請同學們結合課文注釋,小組內合作,試著翻譯全文。

小組成員匯報,師適時出示:
伯牙彈琴,鍾子期在一旁欣賞。伯牙開始用琴聲抒發自己志在大山的情懷,鍾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嘆說:「彈得太好了,高昂激越,像大山一樣高峻!」過了一會兒,伯牙又表達了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鍾子期又禁不住說:「彈得太好了,迴旋跌宕,像流水一樣浩蕩。」後來,鍾子期不幸死去,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斷,終生不再彈琴,認為失去知音,世上便再沒有他值得為之彈琴的人了。

過渡:那現在大家就知道剛才老師講的故事的後續了,第二年,當伯牙滿懷期待的趕來與子期相遇時,萬萬沒有想到,面對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一位老人告訴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囑自己死後要把遺體葬在江邊,等他的知音伯牙來的時候,能再聽到他的琴聲。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還有誰能欣賞得了呢?傷心欲絕的伯牙以一種極端的方式悼念子期,是什麼方式呢?預設:破琴絕弦,不再鼓琴。

 (二)品讀課文。

1、大家聽到這裡能明白為什麼伯牙要破琴絕弦嗎?

預設:因為子期死了,知音沒了。

2、大家從文中哪句話中可以看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的呢?

預設: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師小結:不管伯牙用琴聲表達高山還是流水,子期都可以快速、準確的聽出來。子期就是伯牙的知音。所以後世也會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或者樂曲高妙。同學們齊讀前三句,感受他們的知音之情。

3、所以鍾子期死後,伯牙的琴還有人能聽的懂嗎?用文中的文字表達。

預設: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4、師:所以伯牙就做了一個決絕的決定

預設:破琴絕弦,終身不負鼓琴。

師小結:這一行為充分寫了伯牙失去知音的巨大悲痛和不再彈琴的拒絕態度。

我們就帶著這種心情齊讀課文,感受一下伯牙的傷痛。

四、總結升華

1、通過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你們對知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了呢?

預設:知音就是能明白自己,懂自己的人。

師總結:知音也指通曉音律的知己,能賞識自己的人。

2、大家看PPT老師整理的一些關於知音的詩句,大家一起來讀一讀,再感受一下。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士為知己者死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師總結:雖然知音難覓但是我們依舊在尋尋覓覓,希望可以找到自己的那個知音。若是你找到了知音一定要珍惜。

五、布置作業

讀一讀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一書中記載的有關「伯牙絕弦」的故事。

相關焦點

  • 《伯牙鼓琴》,伯牙破琴絕弦,是在為自己害死鍾子期贖罪
    伯牙和鍾子期之間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感動了無數的人,在部編版教材六年級上冊第21課《文言文二則》中有一篇《伯牙鼓琴》。這篇課文語言精粹,簡潔流暢,適於學生在反覆誦讀中,感受古文意蘊,品味文字精妙,享受審美樂趣。
  • 六年級第21課《文言文二則》預習筆記,輕鬆玩轉文言文
    四、課文內容導讀一、《伯牙鼓琴》內容導讀1、《伯牙鼓琴》選自《呂氏春秋·本味》【譯文】:伯牙彈琴,鍾子期聽他彈奏。伯牙剛開始彈琴時,心志在高山,鍾子期說:「琴彈得好啊,像大山一樣高峻。」過了一會兒,伯牙的心志又在流水,鍾子期再一次說:「琴彈得好啊,像流水一樣浩蕩。」
  • 六年級第七單元《文言文二則》《月光曲》《京劇趣談》筆記匯總
    課文重點內容匯總(一)第21課《文言文二則》重點內容匯總1、詞語解釋:①伯牙鼓琴。六年級第七單元《語文園地》預習筆記匯總六年級第七單元《口語交際—聊聊書法》預習筆記六年級第23課《京劇趣談》預習筆記,品味國粹藝術的博大精深
  • 《伯牙鼓琴》需要了解的內容
    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伯牙鼓琴一共101個字,需要背誦並且默寫。知音共飲醉當歌。知音世所稀。
  • 《伯牙鼓琴》聽課筆記
    周鵬老師執教的《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這篇課文在人教版叫《伯牙絕弦》。記得有一次,有一個老師喊我去聽個展示課《伯牙鼓琴》,我一聽迷迷糊糊地回答說:「這課我聽過太多次了,不聽了。」是啊,在網絡上確實《伯牙絕弦》的公開課太多了!太多了!其實我這種思想是錯誤的,畢竟我也知道:同一堂課有不同上法,同一堂課不同老師的素養不同呈現效果也不一樣。為了應對進城考的面試,我讓我家樓上的夏老師向她同事借了4、5、6年級上下冊的語文書回來。
  • 小學生學習文言文有難度 作為老師該如何進行教學設計
    學情分析《伯牙善鼓琴》是語文新部編教材六年級上學期第七單元《文言文二則》中的第一篇文言文。本文不足百字,敘事簡潔,餘味悠長。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表現了音樂藝術的魅力和朋友間的真摯情誼。
  • 六年級語文(上冊)第21課《文言文二則》
    zhóu(線軸、軸心、中軸線)錦:jǐn(錦緞、錦繡、錦雞)曝:pù(曝露、曝曬、一曝十寒)矣:yǐ(悔之晚矣、由來久矣)鬥:dòu(爭鬥)dǒu(鬥膽)曝:pù (曝曬)bào(曝光)角:jiǎo(角落) jué(角色)伯牙鼓琴
  • 伯牙鼓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我們今日學習了《伯牙鼓琴》這篇文言文,知道了「知音」的含義。人們常說:「知音難求」。為此我非常渴望有一個知音,所以今天我寫下了這一封信給你。知音就是兩個人相互理解,一眼就能看出你心思的人,讓人有著安全與默契感。雖然我還沒有遇見你,但我有預感我們一定會在某個.地方遇見你,認識你,了解你。
  •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21課(文言文二則)解析
    文言文二則一、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鍾(zhōng)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zāi)乎鼓琴,巍(wēi)巍乎若太山」。2、詩人簡介伯牙是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春秋時著名的琴師,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鍾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國人。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鬥笠、披蓑衣、拿板斧的樵夫。
  • |古詩詞|三年級|清華大學|文言文|孩子|...
    原來,她的孩子讀小學,語文成績特別不好,尤其是課本裡越來越多的古詩詞、文言文,讓她十分頭疼。她輔導作業嘔心瀝血,把半輩子學到的都用上了,自己都快崩潰了,孩子卻依然學不好。今年疫情後,不少機構都開設了線上輔導課程,她也花了很多錢給孩子報輔導班,效果卻差強人意,學習沒有方法,只會死記硬背。
  • 七年級語文上課外文言文閱讀練習(一)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七年級語文上課外文言文閱讀練習(一),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鄭人逃暑①   鄭人有逃暑於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從陰。及至暮,反席於樹下。及月流影移,復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④於身。其陰逾⑤去,而其身逾溼,是巧於用晝而拙於用夕矣。
  • 王振鵬丨《伯牙鼓琴圖》
    《荀子·勸學篇》有「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的記載。流傳至今的古琴曲「水仙操」和「高山流水」據傳就是他所作。此卷描繪伯牙為知音者鍾子期彈琴的故事,圖中彈琴者為伯牙,對面聆者是鍾子期。畫中伯牙與子期的舉止神情均刻劃惟妙惟肖,衣紋用筆細勁流利、精謹生動。
  • 三年級上冊文言文《司馬光》學生預習,教師輔導可從這幾方面入手
    如果你的孩子在上三年級之前,聽過司馬光的故事,學習這篇文言文會輕鬆些。教材選了這個廣為人知的文言文小故事,就是便於三年級的孩子理解,也能消除他們學習文言文的畏懼心理。「於」在字典上的解釋較多,在文中選擇「在」的意思。「庭」根據課文意思,組詞「庭院」。「登」和「甕」看圖理解,兒童爬上水甕,知道「登」是爬高之意,「甕」是一種口小肚大的容器。「沒水中」的「沒」組詞「淹沒」。「眾皆棄去」「眾」指許多孩子,「皆」看注釋是「都」的意思。「棄」理解為扔下,丟下。「光持石擊甕破之」看圖,說意思,從而知道「持」是拿起,舉起。「擊」組詞「擊打」。
  • 2021七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知識:《寓言四則》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七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知識:《寓言四則》,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寓言四則》   1、寓言是以勸喻或諷刺性的故事為內容的文學樣式。篇幅大多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擬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 2021七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知識:《山市》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七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知識:《山市》,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山市》   一、解釋染色詞的含義   1、數年恆不一見   數:幾。恆:經常。   2、層層指數   數:數數。
  • 初中七年級語文文言文重點句子翻譯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七年級語文文言文重點句子翻譯,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__不久,雪下得更急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__   2.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 高考語文卷面一萬字,六年級語文試卷什麼樣?家長快來挑戰一下!
    那現在的小學知識和小學試卷到底是什麼樣的難易程度呢,今天就給大家分享這套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七單元試卷。第一大題找出加點字注音不正確的一項,很明顯第二組中的「縷」的讀音不正確。第二題讀句子寫詞語,這些詞語你都會寫嗎?
  • 考場文言文翻譯得分低怎麼辦?如水老師教你六招
    作為必考內容之一的文言文越來越成為家長和孩子們眼中的攔路虎了,不少家長都充滿焦慮:為何孩子文言文翻譯總是得分低,充滿畏難情緒。如果你掌握了以下文言文翻譯小技巧,那翻譯起來會輕鬆許多哦。那麼必備的小技巧有哪些呢?
  • 四年級語文上冊,小學生不會文言文?語文老師批註來幫你!
    時間過得很快哦,已經到第八單元啦,我們今天要講解的是四年級上冊第25課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文言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它的文字很簡約,卻蘊含著深遠的意義,本文就是以簡練的筆觸,為我們勾勒出一個聰明的七歲孩童的形象。
  • 北京小學三至六年級人教版教材「更新」
    小學三至六年級人教版教材「更新」 數學「統計與概率」教學次序調整 音樂改為五線譜  學英語 增北京特色場景   9月1日開學後,散發著墨香的新修訂課本將發到學生手中。此次,人教版教材小學三至六年級涉及多個科目均有修改,北京版從小學二年級開始也將使用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