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鵬老師執教的《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這篇課文在人教版叫《伯牙絕弦》。記得有一次,有一個老師喊我去聽個展示課《伯牙鼓琴》,我一聽迷迷糊糊地回答說:「這課我聽過太多次了,不聽了。」是啊,在網絡上確實《伯牙絕弦》的公開課太多了!太多了!其實我這種思想是錯誤的,畢竟我也知道:同一堂課有不同上法,同一堂課不同老師的素養不同呈現效果也不一樣。為了應對進城考的面試,我讓我家樓上的夏老師向她同事借了4、5、6年級上下冊的語文書回來。
今天,我翻開6上的這本語文書,我才幡然知道:部編版教材《伯牙絕弦》不再是《伯牙絕弦》了,《伯牙絕弦》的課題已經改成了《伯牙鼓琴》,類似的改了課題的有《臨死前的嚴監生》改成了《兩莖燈草》等,這些改動其實在2018年7月帥曉梅老師在華天給我們培訓部編版教材的改版中改動原因等有特別提及。《伯牙鼓琴》的課題改了,課文內容也改了,當然,教學目標也改了。今天,再好好讀這一篇小古文,再來聽這一堂課,似乎四處充滿了「新意」。周鵬老師的《伯牙鼓琴》,有一個教學片斷,讓我聽得淚流滿面。音樂讓俞伯牙和鍾子期兩人心意相通,成為了知音,知音已逝,樂曲似乎也失去了意義。
(一)聚焦句子,想像畫面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周老師在這個教學環節讓學生聚焦句子,想像畫面,引導學生像子期一樣,體會伯牙心中所念,感受到樂曲的變化。是啊!不管伯牙的琴聲在表達什麼,子期都能聽出來,這樣的人我們稱之為「知音」,哪怕俞伯牙那一心為國的志向,也只有鍾子期才能聽得出。伯牙能得到這樣的知音,心情怎樣?正如學生所說,或欣喜若狂,或興高採烈,或興奮不已……一個人彈奏,另一個人聽,一個人彈奏,另一個人懂他心意。這樣的兩個人在一起,還真是相見恨晚啊!
(二)黯然誦讀,體會情誼。
接著,周鵬老師將挖掘到他們背後的故事,用感人至深的課堂呈現了出來,周老師配樂講述了後來的故事:於是他們倆約定來年相見,伯牙赴約,然而造化弄人,伯牙面對的不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的墓。接著PPT呈現了伯牙在子期墓前的情景,這一刻,仿佛天地之間為伯牙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周老師黯然傷神地一遍又一遍地誦讀著伯牙在子期墓前彈奏的最後一曲:
子期,
子期兮,
你我結金義,
歷盡天涯無是語,
此曲終兮不復彈,
三尺瑤琴為君死……
周老師的誦讀,讓我淚流滿面,知音難覓,造化弄人,課堂情到深處,學生隨著教師一起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那濃厚的伯牙悲痛欲絕的內心。
「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公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