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板塊 研讀,聚焦「值得」
師:這麼好的琴摔破了,這麼好的琴師終身不復鼓琴了,我們覺得可惜,可是伯牙覺得鍾子期值得他這麼做。因為,他雖然琴技高超到六馬仰秣的程度,可是在鍾子期之前,卻沒有人懂得他的琴聲。默讀課文,劃記最能夠體現鍾子期真正懂得伯牙琴聲的句子。
(學生劃記,指名回答)
屏顯: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組織齊讀。)
師:誰能夠概括說一下這幾句話的意思。
生:伯牙彈琴志在太山和流水,鍾子期都能夠懂得,懂得他想表達的意思。
師:我們把這一段話,濃縮成兩個字。這兩個字不是很顯現,卻很有表現力。因為真正的懂得,可能就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細節。
生:又。伯牙的琴聲改變了,鍾子期又懂得了。
師:伯牙剛剛開始彈琴,鍾子期馬上就懂了,能夠體現這種感覺的,是哪個詞語?
生:少選之間。
生:我覺得是「方」。
師:方,說明朋友之間無須多言,一個動作,一個音符就彼此懂得;又,說明這種懂得,不是偶然,是總是如此。我們把這兩個字,在書上圈一圈。你心裡想的,我都懂得,這樣的人,我們就叫作——
生:知音。
師:可是,你心裡想的我都知道,這樣的境界,很多朋友都可以做到呀,為什麼伯牙要為了子期之死終身不復鼓琴呢?我們再看一則小故事。
伯牙遊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這是課前下發的輔助資料,學生已經讀過。組織自由誦讀,指名學生說說大意,適當點撥。)
師:在這段話裡,有沒有兩個字,像剛才的「方」和「又」一樣,讓你在細微之間,感受到鍾子期對伯牙的懂得?
生:窮。
師:窮,就是全部理解,理解得很透徹。
生:每,就是每一次都懂得。
生:我不認識那個字。(生指「輒」)
師:輒是意思是就,你很敏感。
生:輒,表示沒有經過非常艱難的思考,立刻就明白了。
師:你的琴聲裡有高山,我就聽見一片巍峨;你的琴聲裡有流水,我就聽見一片浩蕩。每一首曲子,伯牙剛剛開始彈奏,鍾子期就懂得它的旨趣,所以,伯牙放下琴,感慨道——
生: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師:所以,伯牙彈的是琴,表達的是心;鍾子期聽的是音樂,了解的是伯牙的——
生:心聲!
生:內心!
生:心情!
屏顯:
知音,實知心也!
師:這樣的朋友,伯牙是怎麼遇到的?
生:在漢江邊偶然遇到的。
師:你真會聽課,老師講過一遍,你就記住了。網絡上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話,前生五百次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那麼,伯牙該是回眸了億萬次才遇到了鍾子期吧?這樣的相遇,這樣的知音,真是非常難得。我們讀——
屏顯:
知 音: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
師:盧老師雖然和大家第一見面,但是已經喜歡你們了。能不能說,我是你們的知音?
生:不能算是。
師:如果知音這麼容易找到,那古往今來的人們,就不會這樣感慨了。
屏顯:
鍾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唐·李白)
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弦絕已無聲。(唐·薛濤)
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宋·嶽飛)
師:李白、薛濤和嶽飛他們都在感慨什麼?
生:都在感慨伯牙彈的琴好聽。
師:你再想一想,聽聽別的同學的想法。
生:都在感慨伯牙破琴絕弦的故事。
生:都在感慨知音少。
生:我重新回答,我覺得,他們都在渴望找到自己的知音。
師:孩子,你第二次的回答,顯然比第一次回答更接近本意。你的兩次回答,啟示我們,在課堂上,我們需要給自己一點冷靜思考的時間,這樣,我們就能夠一步一步抵達目的。孩子們,知音難求,有些人追求了一生未必追求到了,而伯牙有幸遇到了鍾子期,這樣的鍾子期,值不值得伯牙為他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
生:值得!
(板書!)
師:我們讀出這種值得——
屏顯:
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師:孩子們,課上到這裡的時候,本來可以結束了,課文的意思我們弄懂了,疑惑也已經解決了,可是,我有了一個新的疑惑,這個故事和琴有關。為什麼在古代,琴顯得如此重要呢?
屏顯:
琴
師:大家觀察一下,「琴」字上面是兩個什麼字?
生:王字。這就是說,伯牙覺得和鍾子期的相遇,就是王和王的相遇,是很難得的。
師:你真的很有想像力,此處應該有掌聲鼓勵!
(學生鼓掌,很有節奏)
師:哈哈,我聽到你們的掌聲,覺得好親切,因為我自己班上同學的鼓掌,也是你們這個節奏。孩子們,你看,人生遇到知音其實也沒有那麼難嘛!我從嶽陽千裡迢迢來到河南,竟遇到了熟悉的掌聲!兩個王相遇,孩子,你想說的是,伯牙和鍾子期都是王者,是不是?
生:是。
師:伯牙和鍾子期無疑是音樂王國的國王,所以,這個「王」字,不能寫成斜玉旁。琴是君子之器,君子之樂,象徵正德。古人形容一個人多才多藝,怎麼說?
生:琴棋書畫。
師:屏顯:琴,在中國文化裡,有一種特殊的神秘的意味。
伏羲作琴
神農作琴
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
琴長3尺6寸5分,象徵一年365天。
古人認為琴所奏出的音樂乃天上瑤池之樂,所以把琴稱作「瑤琴」。
(指名學生朗讀。)
師:觀察傳說中製造琴的人的名字,你發現了什麼?
生:這些人都是聖人。
生:這些人都是很神奇的人。
師:琴真的是一種神秘而神聖的樂器。既然如此,琴是不是隨隨便便可以彈的?
生:應該不可以吧!
師:大家猜一猜古人彈琴有什麼要求?
生:認真彈,不能夠亂彈琴。
生:要坐得端端正正。
生:正衣冠!
生:薰香!
生:選一個好日子!
師:我們剛才上課的時候,你們異口同聲地喊著「認真傾聽,積極發言」,這是上課的小小儀式。古人彈琴,也有重要的儀式。大家讀一讀——
屏顯:
瑤琴有七不彈:聞喪者不彈,奏樂不彈,事冗不彈,不淨身不彈,衣冠不整不彈,不焚香不彈,不遇知音者不彈。
(組織齊讀,解釋不懂的地方)
師:那麼,我們想想,伯牙彈琴的時候,可能會彈什麼?伯牙彈的為什麼是高山流水而不是別的內容呢?討論一下。
生:他彈的是高山流水,是因為他只看見了高山和流水。
師:這個答案非常好。伯牙彈琴的漢江邊,只有高山流水嗎?可能還有什麼?
生:有小草,有小鳥,有石頭。
師:可是為什麼這位同學說伯牙的眼睛只看見了高山流水?
生:他不想看其他的東西。
師:是啊,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其實不是真正的世界,我們總是願意看我們自己想看的東西,比如說你去書店,你可能最先看到的是什麼?
生:我最想看的書。
師:伯牙為什麼只看到高山流水?
生:因為他只想看高山,只想看流水,因為他心中只有高山流水。
屏顯: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鼓琴,志在 ,鍾子期曰:「善哉, 兮若 !」
師:孩子們,請看大屏幕。現在我顯示出來的版本是《列子·湯問》的版本,而我們書上的是《呂氏春秋》的版本。你們仔細看看,屏幕顯示的文字和我們教材的版本有什麼不一樣?你更喜歡哪一種表達?
生:我更喜歡「湯湯」而不是「洋洋」。因為湯湯有水流很急的感覺,比洋洋更有氣勢。伯牙的琴聲更有氣勢,其實是伯牙的心胸更有氣勢。
生:我更喜歡「太山」而不是「泰山」。課文中的太山是非常廣泛,不止泰山一座山,而可以指天下所有的大山。
師:可能也包括我們焦作的雲臺山、神農山,對不對?泰山雖然是一座名山,但是畢竟只有一座山,境界還是小了。同學們,太和大,寫法上有什麼不一樣?
生:太,多了一點。
師:太,是個指事字,在「大」上多一點,表示最高、最大。那麼,根據你對伯牙的了解,你覺得,在下面的曲子中間,伯牙可能彈什麼,不會彈什麼?
屏顯:
雨雪霏霏 楊柳依依 星辰燦燦
炊煙嫋嫋 明月皎皎 高原莽莽
生:伯牙不會彈「炊煙嫋嫋」,因為山裡面沒有炊煙。
師:山裡面不一定沒有炊煙哦!白雲生處有人家啊!剛才那個同學說了,伯牙所處的漢江邊,有高山、流水,但還有花草石頭小鳥什麼的,可是他只看到了高山流水。想想看,你有沒有新的理解?
生:他只想看見高山流水,不想看見嫋嫋炊煙,因為嫋嫋炊煙境界太小了。
生:我覺得伯牙會彈「皎皎明月」,因為月亮只有一個,鍾子期也只有一個,他認為鍾子期就是那一輪明月,他是用琴聲向鍾子期表示:你就是我天空裡的那輪明月。
師:真好。對於伯牙來說,鍾子期像月亮一樣,那麼皎潔,那麼純潔,一片冰心在玉壺。
生:他不會彈「楊柳依依」,因為太女性化太小巧了。
師:孩子們,我覺得我們班的同學都是鍾子期,都懂得伯牙。在剩下的樂曲裡,我覺得伯牙還會彈「莽莽高原」和「星辰燦燦」,因為都是宏大而坦蕩的境界,我們一起用這樣的句式說話。
生: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繁星,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燦燦兮若星辰!」
伯牙鼓琴,志在高原,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莽莽兮若高原!」
師:孩子們,這哪裡僅僅是鼓琴,這實在是抒情啊!
屏顯:
鼓琴,實抒情也!
師:正因為如此,彈琴,對於古人來說,是一件特別美妙而慎重的事情。我們來看看「竹林七賢」之首的嵇康,嵇康的好朋友,替他撫養孩子的山濤,以及陪他一起打鐵的向秀,都是我們焦作人。嵇康是如何彈琴的——
屏顯:
手揮五弦,目送歸鴻。
俯仰自得,遊心太玄。
(組織誦讀。)
師:我們去看看王維如何彈琴——
屏顯: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組織誦讀。)
師:我們再看看劉長卿怎麼彈琴——
屏顯: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組織誦讀)
師:即使這個調今人多不彈,但是他依然——
生:自愛!
師:因為這個調,就是他的——
生:心情和志向!
師:孩子們,這樣的琴,這樣的心,值不值得伯牙為了鍾子期而破琴絕弦?
生:值得!
師:我們再來讀一讀這段話——
屏顯:
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板書:!)
師:孩子們,從你們的朗讀中,我知道,你們的疑惑正在慢慢地變成肯定。中國古人把彈琴看成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中國人的理想人格也是這樣的。
師:孩子們,我們把這個詞語一定要寫在書上,認認真真寫下。這是中國君子的理想人格!
(生書寫)
師:我看見你們寫得很慢,是的,遇到偉大的事物,我們要學會崇敬,慢慢的一筆一筆的去寫,這也是一個小小的儀式。你們也許沒有想到吧?孔子是著名的琴師,他的《文王操》彈得特別好,他找師傅學琴的故事我們以後可以讀到;大詩人李白,24歲的時候辭親去國、仗劍遠遊,也是彈琴的高手;範仲淹在當官之前,專門到長安去找人學習彈琴。劍膽琴心,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理想人格。孩子們,你們每個周末都去學特長,有沒有學琴的?
生:我學琵琶。
師:琵琶和瑤琴有點相似,都是弦樂器。你把琵琶當什麼?
生:朋友。
生:我學的是鋼琴。
師:你把鋼琴當什麼?
生:非常好的朋友。
師:琴是朋友,不錯,同學們境界都很高哦!而古人,把彈琴當成什麼呢?我昨天剛剛從安陽過來,在中國文字博物館裡面,有一面牆上畫著「禮、樂、射、御、書、數」,這就是古代的六藝。在《論語》裡,在孔子的儒學裡,藝術,絕對不是業餘愛好,也不是興趣特長,而是——
屏顯: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人的修養)開始於學詩,自立於學禮,完成於學樂。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活動於(禮、樂等)六藝的範圍之中。
(組織誦讀,理解。)
師:在孔子看來,生命完成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生:樂!
師:儒家認為,生命最美好的境界是「遊於藝」,也就是活動於「禮、樂、射、御、書、數」這六藝的範圍之中。古人是把把音樂當作了他們的生命,而不僅僅是朋友,更不僅僅是特長、興趣、愛好。那麼這樣的生命一旦中斷,破琴絕弦就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一件事情。對於伯牙來說,藝術實際上是什麼?
屏顯:
藝術者,實生命也!
師:當鍾子期死的時候,伯牙覺得他的一半生命都被帶走了。
屏顯:
伯牙摔琴謝知音,這一摔,
摔的是琴,祭奠的是 。
生:祭奠的是鍾子期。
生:祭奠的是知音。
生:祭奠的是自己的藝術人生。
師:祭奠的是自己再無知音的人生——這樣的人生,是殘破的。所以,孩子們,如果你是伯牙,你的琴、你的音樂對你來說如此重要,當你唯一的知音鍾子期死的時候,你會不會破琴絕弦?
生:會!
師:鍾子期值不值得你為之破琴絕弦?
生:值得!
(板書:!)
師:我想,我也會。那麼,孩子們,讓我們把所有的可惜、可嘆、可悲、可敬都調動起來,讀進文字裡面去。
(生齊讀全文)
【賞析:熟讀之後,聚焦「值得」,盧老師這個板塊的教學凸顯了三個層次。一、緊扣文本,讓學生劃最能體現鍾子期真正懂得伯牙琴聲的語句,先概括,再聚焦關鍵詞句細細品味。緊接著補充合適的材料,讓學生用習得的方法找關鍵字體會其中的情感,了解知音即知心。二、補充李白、薛濤、嶽飛關於「知音」的詩句,了解知音難求,因此伯牙摔琴謝知音值得。思考並沒有止步,立足單元的人文主題「藝術之美」,盧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琴在古代如此重要?」把學生的思維再次引向高處。三次補充「琴文化」的資料後,追問「伯牙為什麼彈高山流水而非別的內容?」在兩個版本教材的比較閱讀中讓學生體悟伯牙的志趣和胸襟。緊接著是說話練習,「在下面的曲子中,伯牙會彈什麼,不會彈什麼?」讓學生在語用中掌握常用的句式,獲得文言的語感,同時,走進伯牙恢弘而坦蕩的精神世界。讓學生了解鼓琴即抒情。三、補充嵇康、王維、劉長卿關於「彈琴」的詩句,讓學生了解古人把彈琴看成非常重要的事情,「劍膽琴心」是中國君子的理想人格,孔子、李白、範仲淹,即是典範。連結生活,讓學生談對琴的理解,在對比中理解古代士人視琴如命,藝術即生命。更值得稱道的是,每個層次將要點說清楚後,盧老師都會讓學生用誦讀的方式加以鞏固。由「不值」到「值得」,由「知音」到「劍膽琴心」,盧老師拉著學生的手,一起向前,向上,學生的思維一次次被引向高處,他們由此體驗到了思維深處的泉源奔湧,由此體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