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遂去,入於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終。
工之僑的人得到一塊上好的桐木,砍來做成了一把琴,裝上琴弦彈奏起來,發聲和應聲如金玉之聲。他自認為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現給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讓優秀的樂師來看,樂師說:「(這個琴)不是古琴。」於是便把琴退還回來。工之僑拿著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上作出斷裂的漆紋(古琴是漆器,年代久遠則漆會幹裂出紋,被視作判斷古琴年代的標準);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刻出古代的款式;把它裝在匣子裡埋在泥土中。過了一年挖出來,抱著它到集市上。有個達官貴人路過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黃金(向工之僑)換了它,把它獻到朝廷上。樂官們傳看它,都說:「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工之僑聽到這種情況,感嘆道:「這個社會真可悲啊!難道僅僅是一把琴嗎?沒有什麼不是這樣的啊!」於是離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終去哪兒了
諸
動
(1) 形聲。從言,者聲。本義:辯,問辯
窮研細諸問,豈得信虛辭!——《敦煌變文集·燕子賦》
〈形〉
(1) 眾;各
諸郡縣苦秦吏。——《史記·陳涉世家》
西和諸戎。——《三國志·諸葛亮傳》
〈代〉
(1) 代人,代事,代物,相當於「之」
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
(2) 作定語,相當於「其」
無效齊慶封弒其君而弱其孤,以盟諸大夫!——《史記·楚世家》
〈助〉
表示語氣,相當於「啊」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詩·邶風·日月》
<代詞兼介詞>
(1) 「之於」的合音
君子求諸己。——《論語·衛靈公》
匣而埋諸土。
(2)「之乎」的合音
雖有粟,吾得而食諸?——《論語》
〈介〉
相當於「於」
宋人資章甫適諸 越。——《莊子·逍遙遊》
古籍記載琴的創製與中華文明之初的帝王有關,《琴操》載:「伏羲作琴。」 《琴當序》中記載:「伏羲之琴,一弦,長七尺二寸。」 《禮記》記載「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 漢代桓譚《新論》中記載:「神農之琴,以純絲做弦,刻桐木為琴。至五帝時,始改為八尺六寸。虞舜改為五弦,文王武王改為七弦。」
關於琴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詩經》等典籍,周朝時,古琴除用於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外,也盛興於民間,《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詩經·小雅·鼓鍾》:「鼓鍾欽欽,鼓瑟鼓琴」;《詩經·小雅·甫田》:「琴瑟擊鼓,以御田祖」;《詩經·鄘風·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詩經·鄭風·女曰雞鳴》:「琴瑟在御,莫不靜好」;這說明古琴至少在周朝,便是一件在民間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愛的樂器,在古代人們的認知度是相當廣泛的。
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考古發現最早的古琴,為2016年在湖北棗陽郭家廟,出土的周朝曾國春秋早期的琴,距今2700年左右,將我國有實物佐證的琴史提前約300年 。
中國古琴文化歷史悠久,中國的傳統文化認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聲響有五音。傳說炎帝在沁源景鳳羊頭山下「黍定黃鐘」,發現了音樂,炎帝神農氏又「削桐為琴、繩絲為弦」,創造了最初的琴。
經常會有人誤認古箏與古琴,希望大家有所了解。
第八章《禮治秩序》參考答案
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範,殘酷與否並非合禮與否的問題。如古代的奴隸社會生殉、殺殉或者祭祀,只要符合當時社會公認的禮,這種做法就是正當的,不能用今天的人的價值觀來進行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