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之僑獻琴

2021-02-20 閱悅語文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遂去,入於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終。

工之僑的人得到一塊上好的桐木,砍來做成了一把琴,裝上琴弦彈奏起來,發聲和應聲如金玉之聲。他自認為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現給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讓優秀的樂師來看,樂師說:「(這個琴)不是古琴。」於是便把琴退還回來。工之僑拿著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上作出斷裂的漆紋(古琴是漆器,年代久遠則漆會幹裂出紋,被視作判斷古琴年代的標準);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刻出古代的款式;把它裝在匣子裡埋在泥土中。過了一年挖出來,抱著它到集市上。有個達官貴人路過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黃金(向工之僑)換了它,把它獻到朝廷上。樂官們傳看它,都說:「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工之僑聽到這種情況,感嘆道:「這個社會真可悲啊!難道僅僅是一把琴嗎?沒有什麼不是這樣的啊!」於是離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終去哪兒了

(1) 形聲。從言,者聲。本義:辯,問辯

窮研細諸問,豈得信虛辭!——《敦煌變文集·燕子賦》

〈形〉

(1) 眾;各

諸郡縣苦秦吏。——《史記·陳涉世家》

西和諸戎。——《三國志·諸葛亮傳》

〈代〉

(1) 代人,代事,代物,相當於「之」 

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

(2) 作定語,相當於「其」

無效齊慶封弒其君而弱其孤,以盟諸大夫!——《史記·楚世家》

〈助〉

表示語氣,相當於「啊」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詩·邶風·日月》

<代詞兼介詞>

(1) 「之於」的合音

君子求諸己。——《論語·衛靈公》

匣而埋諸土。

(2)「之乎」的合音

雖有粟,吾得而食諸?——《論語》

〈介〉

相當於「於」

宋人資章甫適諸 越。——《莊子·逍遙遊》

古籍記載琴的創製與中華文明之初的帝王有關,《琴操》載:「伏羲作琴。」  《琴當序》中記載:「伏羲之琴,一弦,長七尺二寸。」  《禮記》記載「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  漢代桓譚《新論》中記載:「神農之琴,以純絲做弦,刻桐木為琴。至五帝時,始改為八尺六寸。虞舜改為五弦,文王武王改為七弦。」

關於琴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詩經》等典籍,周朝時,古琴除用於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外,也盛興於民間,《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詩經·小雅·鼓鍾》:「鼓鍾欽欽,鼓瑟鼓琴」;《詩經·小雅·甫田》:「琴瑟擊鼓,以御田祖」;《詩經·鄘風·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詩經·鄭風·女曰雞鳴》:「琴瑟在御,莫不靜好」;這說明古琴至少在周朝,便是一件在民間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愛的樂器,在古代人們的認知度是相當廣泛的。

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考古發現最早的古琴,為2016年在湖北棗陽郭家廟,出土的周朝曾國春秋早期的琴,距今2700年左右,將我國有實物佐證的琴史提前約300年  。

中國古琴文化歷史悠久,中國的傳統文化認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聲響有五音。傳說炎帝在沁源景鳳羊頭山下「黍定黃鐘」,發現了音樂,炎帝神農氏又「削桐為琴、繩絲為弦」,創造了最初的琴。

經常會有人誤認古箏與古琴,希望大家有所了解。

第八章《禮治秩序》參考答案

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範,殘酷與否並非合禮與否的問題。如古代的奴隸社會生殉、殺殉或者祭祀,只要符合當時社會公認的禮,這種做法就是正當的,不能用今天的人的價值觀來進行評判。

相關焦點

  • 好古就是矯情 | 《鬱離子 工之僑獻琴》
    今天講的這個故事來自於劉基的《鬱離子》,說有一個琴工,得到了一塊好桐木,因此斫成一床好琴,金聲玉應,拿去獻給當朝,評之曰:「弗古」。於是琴工請高手花重金做舊,又埋到土裡一年,取出後拿到集市上去賣,還是之前的樂工,如發現了寶貝一樣,齊稱之為「稀世之珍」。
  • 文言文系列之《工之僑獻琴》
    工之僑獻琴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稀世之珍也。」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遂去,入於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終。有一個叫工之僑的人得到一塊上好的桐木,砍來做成了一把琴,裝上琴弦彈奏起來,發聲和應聲如金玉之聲。
  • 【舊文新知】文言文系列之《工之僑獻琴》
    工之僑獻琴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稀世之珍也。」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遂去,入於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終。
  • 閱讀與欣賞 介紹劉基寓言《工之僑為琴》
    原文工之僑獻琴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還之。  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遂去,入於宕之山,不知其所終。
  • 論劍之初學琴者的選琴之道
    就像學琴者要學好樂器、要真正成為一代高手(不要做三流角色),也需要選擇最好的琴。千萬不要受「練習琴」的忽悠,那些所謂的練習琴,音準欠佳,手感也不好,反而讓「天才淪喪」,讓學琴者的興趣喪失。所以,任何一個學琴的學生,入門時就應該向獨孤求敗學習。選擇最好的「武器」,這是有很多哲學道理的,就像古人常說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古琴之琴銘
    存見之唐琴,其琴銘一般都為兩至四字,以兩字者居多。據宋人記載,唐琴的腹款多用墨筆書寫,因此現在所見的唐琴上的古代名人題詩印記若是鐫刻於琴體之上者,多為後世收藏者所添加。由此觀之,古琴銘文中的作偽現象與傳世書畫、古董無異。
  • 悟道|琴之高妙
    中國古樂 「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八音中,絲這個音裡,只有琴和瑟。瑟早已失傳。但琴一直到現在,雖難以普及也一定不會被淘汰。用彭祉卿老先生的話說就是它太高妙,不能普及也是因為太高妙,不會被淘汰也是因為它太高妙。我們細細分析,琴之高妙,有四個方面——音韻之高妙。琴作為樂器流傳了三千年之久沒有消亡而且還有興盛的跡象,是因為琴音的魅力。
  • 吉他初學者啟蒙究竟是用廉價琴好還是用高檔琴好?
    不知道在哪看過這樣一句話,說是彈琴之人就好比習武之人,一定要有一件得心應手的兵器,就象齊天大聖孫悟空要有定海神針,金庸要有倚天劍屠龍刀,才能成就英雄和神話。由此可見,樂器對於學琴的重要性了。那麼問題來了,對於初次接觸吉他的新手來說,最糾結的應該就是買琴了,是直接買一把好琴(貴的)用以啟蒙,還是隨便買一把便宜琴(類似於大家說的燒火棍)找找感覺?有人說新手用兩三百的吉他完全可以的,理由如下:首先,新手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手感,什麼是音色,彈200塊的琴是這種感覺,彈2000塊的琴也不會有什麼質的飛升。其次,燒火棍最大的特點是便宜。
  • 龔萬裡先生珍藏三琴百年琴史鉤沉
    其子乾齋能傳其學,而青衣中有秦華侍從,自父得窺奧秘,亦能鼓之,且善斫,不亞雷氏之制。甲子夏,餘客燕都,秦華以此琴相贈。逮辛未秋,餘自扶桑歸國經遼藩而至北平,與楊時翁話舊知秦華已去世。握別南旋未歲幾,而時翁之訃告亦至。遂歸道山追憶前塵,不勝人琴之感矣。」「民國紀元第一甲戌季春,新州葉希明識於西泠。」印文:「璋伯。」以上可知此琴秦華所斫,民國十三年(甲子)1924年贈送葉希明。
  • 琴事趣談 | 不好意思,這個叫「琴」,不叫「箏」
    音色含蓄而深沉,古樸而典雅,表現力富有內涵,異常豐富,故古時被文人雅士列為"琴、棋、書、畫"之首;個人感覺在藝術表現上屬於寫意類。而古箏基本上是一弦1-2個音,同一弦中移動弦馬(柱),可以調作音高,音域寬廣,音量宏大,音色淳厚優美,悠揚悅耳,表現力豐富而形象。
  • 雅•會│「怡園琴會」紀事
    因為那不僅僅是座園林,更重要的是,自建成之日起,「怡園」就詩情、琴韻、曲音不絕,翰墨丹青不斷,儒雅之氣不衰。近代著名的「怡園畫集」就是顧鶴逸與吳大澂,陸廉夫、王同愈等書畫家,在怡園所創。怡園最初的主人是顧文彬,工書,其子顧承、其孫顧鶴逸、曾孫顧公雄、公碩,均雅擅詞章書畫。1919年仲秋,葉希明寓居吳門。
  • 琴之為器也,德在其中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遊、對酒當歌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春秋時期,孔子酷愛彈琴,無論在杏壇講學,或是受困於陳蔡,操琴弦歌之聲不絕;春秋時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美談;魏晉時期的嵇康給予古琴「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的至高評價,終以在刑場上彈奏《廣陵散》作為生命的絕唱;唐代文人劉禹錫則在他的名篇《陋室銘》中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淡泊境界。
  • 《神之墓地》琴攻略 任務怎麼做
    導 讀 神之墓地琴任務做起來還是很難的,很多玩家都卡在了這裡,今天小編就為各位玩家帶來神之墓地琴任務做法攻略
  • 樓宇烈:中國的琴藝與琴道
    是為了提升自己的人生  85歲的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先生近日在北京大學的講座中,以《琴藝與琴道》為題,講述了古琴的傳承和發展。  琴藝不是簡單的技藝  琴藝是中國文化中非常特殊的藝術。中國文化有琴棋書畫,琴這個藝術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特殊的,它不是大眾化的,也不是表演性的。那麼琴是用來幹什麼呢?
  • 「音樂的魅力」之印度西塔琴
    西塔琴,又譯西榙琴、錫塔爾琴、錫塔琴,是印度一種長頸詩琴,形似吉他,是最具代表性的印度古典樂器。上個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歸功於西塔琴大師Ravi Shankar,他將西塔琴推向西方聽眾、全世界。到了60年代,甚至有一段時間西塔琴被頻繁地用在西方流行音樂中,披頭四、大門、滾石等樂隊都用過西塔琴在他們的一些作品裡。比如本文開始提到的,披頭四樂隊在其1965年專輯《Rubber Soul》中的著名歌曲《Norwegian wood》中就首次運用了西塔琴。在印度,一支西塔琴可謂彈盡人間悲苦。
  • 相銍文人琴家與古琴孤清高潔的文化品格
    這三位既博學多才,又特立獨行,並且都有自己獨特的哲學思想和人生追求,在他們身上,「獨立不懼」成為突出的人格特徵,成為相銍文人琴家一脈相承的地域文化特色,奠定了古琴孤清高潔的文化品格。桓譚,沛國相人,「好音律,善鼓琴」,著有《新論·琴道》。他堅定獨立、不媚世俗,旗幟鮮明地反對讖緯迷信。《後漢書》載「當王莽居攝篡弒之際,天下之士,莫不競褒稱德美,作符命以求容媚,譚獨自守,默然無言。」
  • 《原神》琴命之座怎麼樣 琴命之座效果一覽
    導 讀 本次給大家帶來的是遠射那種琴的命之座效果介紹,玩家們可能不清楚琴的命之座效果如何,是不是值得升級
  • 開學季之戲說琴話 關於琴的成語故事你都知道哪些?
    閉關久了,嘮點琴話。穿鞋常去意爾康,彈琴就來華芯康。焚琴煮鶴、對牛彈琴、劍膽琴心、琴瑟和鳴,關於琴的成語故事你都知道哪些?焚琴煮鶴宋·胡仔《苕溪漁隱叢篆集》引《西清詩話》:「義山《雜纂》,品目數十,蓋以文滑稽者。
  • 書評 化繁為簡,五十載琴律文化細究
    文 | 王安潮樂律學是中國古代音樂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