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新知】文言文系列之《黃州快哉亭記》

2021-02-07 初中語文組

 提示:點擊上方"初中語文組"關注我們


黃州快哉亭記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 ,北合漢沔,其勢益張。至於赤壁之下,波流浸灌,與海相若。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為亭,以覽觀江流之勝,而餘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蓋亭之所見,南北百裡,東西一舍。濤瀾洶湧,風雲開闔。晝則舟楫出沒於其前,夜則魚龍悲嘯於其下。變化倏忽,動心駭目,不可久視。今乃得玩之幾席之上,舉目而足。西望武昌諸山,岡陵起伏,草木行列,煙消日出。漁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數。此其所以為「快哉」者也。至於長洲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騁騖。其流風遺蹟,亦足以稱快世俗。

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於蘭臺之宮,有風颯然至者,王披襟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獨大王之雄風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蓋有諷焉。夫風無雌雄之異,而人有遇,不遇之變;楚王之所以為樂,與庶人之所以為憂,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今張君不以謫為患,竊會計之餘功,而自放山水之間,此其中宜有以過人者。將蓬戶甕牖無所不快;而況乎濯長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雲,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不然,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此皆騷人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烏睹其為快也哉!

元豐六年十一月朔日,趙郡蘇轍記。

長江流出西陵峽,才進入平地,水勢奔騰闊大。從南邊與沅水、湘水匯聚,向北邊與漢水匯聚,水勢顯得更加盛大。流到赤壁之下,江波水流水勢浩大,如同大海一樣。清河張夢得,被貶官後居住在齊安,於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來觀賞長江的美景。我的哥哥子瞻給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裡能看到長江南北上百裡、東西三十裡。波濤洶湧,風雲變化不定。在白天,船隻在亭前來往出沒;在夜間,魚龍在亭下的江水中悲聲長嘯。景物變化很快,猶言驚心動魄,不能長久地欣賞。能夠在几案旁邊欣賞這些景色,抬起眼來就足夠看了。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見)山脈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煙消雲散,陽光普照,捕魚、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指點。這就是把亭子稱為「快哉」的原因。到了長江岸邊古城的廢墟,是曹操、孫權傲視群雄的地方,是周瑜、陸遜馳騁戰場的地方,那些流傳下來的風範和事跡,也足夠讓世俗之人稱快。

從前,楚襄王讓宋玉、景差跟隨著遊蘭臺宮。一陣風吹來,颯颯作響,楚王敞開衣襟,迎著風,說:「這風多麼暢快啊!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說:「這只是大王的雄風罷了,百姓怎麼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話在這兒大概有諷諫的意味吧。風並沒有雄雌的區別,而人有生得逢時,生不逢時的不同。楚王感到快樂的原因,而百姓感到憂愁的原因,正是由於人們的境遇不同,跟風又有什麼關係呢?讀書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麼,到哪裡沒有憂愁?假使胸懷坦蕩,不因為外物而傷害天性(本性),那麼,在什麼地方會不感到快樂呢?(讀書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內心不能自得其樂,那麼,他到什麼地方去會不憂愁呢?如果他心情開朗,不因為環境的影響而傷害自己的情緒,那麼,他到什麼地方去會不整天愉快呢?)

張夢得不把被貶官而作為憂愁,利用徵收錢穀的公事之餘,在大自然中釋放自己的身心,這是他心中應該有超過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編門,以破瓦罐做窗,都沒有覺得不快樂,更何況在清澈的長江中洗滌,面對著西山的白雲,盡享耳目的美景來自求安適呢?如果不是這樣,連綿的峰巒,深陡的溝壑,遼闊的森林,參天的古木,清風拂搖,明月高照,這些都是傷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傷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裡看得出這是暢快的呢!

元豐六年十一月初一,趙郡蘇轍記。

蘇轍(1039-1112年),漢族,北宋時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字子由,晚年自號潁濱遺老。蘇軾之弟,人稱「小蘇」。宋神宗年間曾任翰林學士、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等職,為著名散文家,哲宗元祐年間參加過治河爭論,為第三次回河的主要反對者。為文以策論見長,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蘇軾的才華橫溢。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蘇軾所說,達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著有《欒城集》。與其父蘇洵、兄蘇軾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蘇轍上書營救蘇軾,因而獲罪被貶為監筠州(今江西高安)鹽酒稅。元豐六年,與蘇軾同謫居黃州的張夢得,為覽觀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蘇軾替它取名為「快哉亭」,還寫了一首以快哉亭為題材的詞——《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蘇轍則為它作記以志紀念。

這篇記敘文,緊緊圍繞「快哉」二字來作文章,也是就建亭者的用意,來加以發揮的。或含蘇轍對張夢得豁達不羈的讚賞,也隱含作者對其兄蘇軾的慰勉之情。

1.江:長江。

2.西陵:西陵峽,又名夷陵峽,長江三峽之一,在湖北宜昌西北。

3.始:才

4.奔放:水勢疾迅。

5.肆大:水流闊大。肆,極,甚。

6.沅:沅水(也稱沅江)。湘:湘江。兩水都在長江南岸,流入洞庭湖,注入長江。

7.漢沔(miǎn):就是漢水。漢水源出陝西寧羌,初名漾水,東流經沔縣南,稱沔水,又東經褒城,納褒水,始稱漢水。漢水在長江北岸。

8.益張:更加盛大。張,大。

9.赤壁:赤鼻磯,現湖北黃岡城外,蘇轍誤以為周瑜破曹操處。

10.浸灌:浸,灌,意思都是「注」。此處指水勢浩大。

11.清河:縣名,現河北清河。

12.張君夢得:張夢得,字懷民,蘇軾友人。

13.謫:貶官。

14.齊安:宋代黃岡為黃州齊按郡,因稱。

15.即:就著,依著。

16.勝:勝景,美景。

17.亭之所見:在亭上能夠看到的(範圍)。所見,所看到的景象。

18.一舍(shè):三十裡。古代行軍每天走三十裡宿營,叫做「一舍」。

19.風雲開闔(hé):風雲變化。意思是風雲有時出現,有時消失。開,開啟。闔,閉合。

20.倏(shū)忽:頃刻之間,一瞬間,指時間短。

21.動心駭目:猶言「驚心動魄」。這是指景色變化萬端,能使見者心驚,並不是說景色可怕。這裡動和駭是使動用法。解釋為:使……驚動,使……驚駭。

22.不可久視:這是說,以前沒有亭子,無休息之地,不能長久地欣賞。

23.今乃得玩之幾席之上:可以在亭中的几旁席上賞玩這些景色。幾,小桌,茶几。

24.舉目而足:抬起眼來就可以看個夠。

25.草木行列:草木成行成列非常茂盛,形容草木繁榮。

26.指數:名詞作狀語,用手指清點。

27.長洲:江中長條形的沙洲或江岸。

28.故城之墟:舊日城郭的遺址。故城,指隋朝以前的黃州城(唐朝把縣城遷移了)。墟,舊有的建築物已被毀平而尚留有遺蹟的空地。

29.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曹操(字孟德)、孫權(字仲謀)所傲視的地方。睥睨,斜視的樣子,引申為傲視。赤壁之戰時,曹操、孫權都有氣吞對方的氣概。

30.周瑜、陸遜之所騁騖(chěng wù):周瑜、陸遜均為三國時東吳的重要將領。周瑜、陸遜活躍的地方。周瑜曾破曹操於赤壁,陸遜曾襲關羽於荊州,敗劉備於夷陵,破魏將曹休於皖城。騁騖,猶言「馳馬」,形容他們馳騁疆場。

31.稱快世俗:使世俗之人稱快。稱快為使動用法,使……稱快。

32.楚襄王從宋玉、景差於蘭臺之宮:宋玉有《風賦》,諷楚襄王之驕奢。楚襄王,即楚頃襄王,名橫,楚懷王之子。宋玉、景差都是楚襄王之侍臣。蘭臺宮,遺址在湖北鍾祥東。從,使……從。

33.披:敞開。

34.當:迎接。

35.快哉,此風:即「此風快哉」,解釋為這風多麼讓人感到暢快啊!

36.蓋有諷焉:大概有諷諫的意味在裡頭。諷,諷喻。宋玉作《風賦》,諷楚襄王之驕奢。焉,兼詞於之,在那裡。

37.人有遇不遇之變:人有遇時和不遇時的不同時候。遇,指機遇好,被重用。

38.與(yù):參與,引申為有何關係。

39.使:假使。

40.中:內心,心中。

41.自得:自己感到舒適、自在。

42.以物傷性:因外物(指環境)而影響天性(本性)。

43.適:往,去。

44.患:憂愁。

45.竊:偷得,這裡即「利用」之意。

46.會計:指徵收錢穀、管理財務行政等事務。

47.餘功:公事之餘。

48.自放:自適,放情。放,縱。

49.蓬戶:用蓬草編門。

50.甕牖:用破甕做窗。

51.濯:洗滌。

52.揖(yī):拱手行禮。這裡的意思是面對(西山白雲)。

53.勝:承受。

54.自適:自求安適。適,閒適。

55.烏:哪裡。

這篇文章作於被貶官期間,那時他在政治上處於逆境。但他和其兄一樣,具有一種曠達的情懷,故一篇之中而「快」字七出,極寫其觀賞形勝與覽古之決,抒發其不以個人得失為懷的思想感情,道出了人生的一條哲理:心中坦然,無往不快。文章擒住題面「快哉」二字,暢加洗髮,風格雄放而雅致,筆勢纖徐而楊達,敘議結合,清景交融。

全文分作三段:先敘張夢得建享之事,再釋「快哉亭」命名之由,後就「快哉」二字暢發議論,稱讚張夢得情懷之坦然。

文章開篇以敘事兼描述之筆,寫出了江水的浩瀚雄偉。題目是《黃州快哉亭記》,而文章卻劈頭出一「江」字,這與題面有何關涉,快哉亭建在黃州,而黃州瀕臨大江;那麼,為要寫亭,先寫其江,由大江而引出亭來,這樣開頭,自然穩妥。此其一。其二,建亭的目的。在於覽觀江流勝景,既然如此,文章自然要從江水寫起,用重筆寫出江水的壯觀。倘非如此,「覽勝」一事,便無從可言,那麼,快哉亭的建築也就失去了意義。其三,文章先出一「江」字,接著運用鋪陳的手法,不借筆墨,一連數語,始言其流「奔放肆大」,繼曰其勢「益張」,末道「波流浸灌,與海淚若」:凡作三層,寫出水勢的三變,而且愈變愈大。這樣寫,一是為後文蓄勢,欲使其精神倍出;二是為快哉亭描繪出一個闊大雄偉的背景,以使得小巧玲瓏的亭臺與雄渾壯關的長江成一鮮明的對照,收到相映成趣的藝術效果,文章開篇,頓覺其氣勢奔放。接下去文章以敘事入題。首提建事之人——「清河張君夢得」,次敘建亭背景——「滴居齊安」,再述亭之修建及其所在——「即其廬之西南為亭」,再言建亭目的——「以覽觀江流之勝」,後點為事命名之人——「餘兄子瞻」,末出亭名——「快哉」。事名最後點出,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這樣寫,在內容上起到了強調、突出的作用。在結構上,為了能使其與下文銜接緊密。作者敘事簡練,層次井然。「滴居」二字為後文伏筆,更是章法上的嚴謹之處。

接著,文章用一表述原因的虛詞,「蓋」字緊承上文,寫出第二段。此段又分兩幅排寫,解釋亭以「快哉」為名的原由。先寫登臨亭子之所見令人「快哉」。「南北百裡,東西一舍。」這兩句是總寫,說明在亭子中極目四望,能望見十分開闊的地面,為下文具體寫景設下了廣大的天地。「濤瀾洶湧,風雲開闔」,寫江流的氣勢。波浪洶湧固已壯麗,而時隱時現、變幻不定的風雲更是雄奇。接著用整齊的對偶句有聲有色地描繪了江上白充黑夜的奇景,舟揖之出沒,似耳聞魚龍之悲嘯。這種景象瞬息萬變,令作者感到休目驚心,因而「不可久視」。這段描寫,將景色的奇幻和壯觀寫得淋漓盡致。「今乃得玩之幾席之上,舉目而足」為過渡句,既將文章引向深人,下文的「西望武昌諸山」即從「舉目」遠視而來,而「玩」、「足」兩字又自然地流露出得亭之喜,「快哉」之由,照應了題意。從「西望」開始由寫江水轉人寫山岡,也即將視線從江面轉至岸上。岸上風光寫得明麗清晰,岡陵、草木、雲煙、日色、屋舍,盡收眼底,歷歷如畫。江山形勝,對此水色山光,登臨者誰都「快哉」於心。文章到此,水到渠成地把快哉亭命名之由點了出來。然而這只是將亭子取名為「快哉」的一個原因。接著再敘述憑弔此地的三國遺蹟也足以使人稱快。「至於」以下四句,追溯了赤壁大戰的情景,筆墨極其簡省卻又搖曳生姿。「脾院」本是斜視的樣子,可引申為傲視,這就傳神地描繪出當時曹操、孫權氣吞對方的氣概。「騁騖」,猶言馳騁、疾馳,形容來往活躍,形象地再現了周瑜、陸遜在戰場上爭勝角逐的情景。說明憑弔歷史遺蹟,感染古人的流風餘韻也足以使世俗之人稱快,這是將亭子取名為「快哉」的另一個原因。以上兩幅文字,雖同在解釋亭名「快哉」的原因,卻又有著賓主之分:前幅是主,後幅為賓,而且詳主略賓,借賓形主。寫覽觀勝景運用實筆,濃墨裡彩,大肆渲染,寫憑弔遺蹤,運用虛筆,輕描淡寫,簡潔勾勒。這樣詳略兼行,虛實並舉,使得文章既在內容上突出了重點,又在布局上顯得濃纖得哀,琉密有致,既具整傷之感,還呈活潑之姿。

第三段就「快哉」二字抒發議論。承接上文的懷古,探求「快哉」兩字的出處,因而自然地引錄了宋玉《風賦》中所寫的有關故事。這個故事不僅交代了「快哉」兩字的來歷,而且還從宋玉將風分為雌雄,認為楚王的雄風庶人不得與共生發開去,指出風沒有雌雄之分,而人有遇不遇之別,因此,同樣一陣風吹在楚王身上感到「快哉」,而吹在老百姓身上就感到憂傷了,這是因為各人的情況不同,和風本身無涉。行文至此,極其自然地引向了文章主旨的討論:士處於世,該抱怎樣的態度。作者先不作正面回答,而是用排比句提出一反一正兩種態度:一是假如一個人心中沒有自得之樂,那麼無論到什麼地方,他都不會偷快;一是假如一個人心中坦然自若,不因為外界事物的影響而傷害自己的本性,那麼無論到什麼地方,他都不會不愉快。接著就以張夢得的具體行為來對後面一種態度作出肯定。張夢得是蘇軾的摯友,深受蘇軾思想性格的影響。蘇軾在長期的滴居生活中曠達自持,隨遇而安,「此心安處是吾鄉」。張夢得也「不以謫為患」,他在黃州屈任主簿之類的小官,利用徵收錢糧之餘暇,放任於山水之間。作者認為張夢得能如此,說明他內心有過人之處,並設想即使讓他住在極其簡陋的用蓬草編門、破甕做窗的屋子裡,他也不會有什麼不快樂的事。這既照應了前面的「何適而非快」,又為下文作鋪墊。「而況乎」兩句誇張地表現了張夢得居住於此的快樂:可用長江清流來洗滌,能與西山白雲相對揖,可謂極盡耳目所能取得的樂趣來使自己暢快。文章至此,主旨己顯,並已暗與前文的造亭觀景相呼應,似乎可以打住了。然而,文情陡起,又生波瀾,用「不然」兩字反面說開去,再深一層說明文章主旨。作者仍由寫景入手,繪出了一幅與前迥異的畫面:連綿不斷的山岡,深不見底的山谷,寬廣的森林,參天的古樹,清風吹動,明月高照。這一切顯得幽悽寂寥,在以謫為患的詩人士大夫看來,當然會觸景生情,黯然神傷。故作者不由得說道:「烏睹其為快也哉!」這句既照應了前文的「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又進一步襯託了張夢得「何適而非快」的曠達胸懷,其反潔的語氣發人深思,言盡而意不盡。結尾交代寫作的時間及作者。作者的祖先是趙郡欒城人,所以他自稱趙郡蘇轍。

在中國古代,修築亭臺樓觀時常常要撰寫記文,記述建造、修葺的過程,以及登臨所見和引起的感慨等等。這篇文章就是此類文章的代表作。它在記述了建造亭子的有關問題之後,即描繪登臨所見的景色並由此而引起感慨,抒發議論:認為士處於世,應像張夢得這樣心中坦然,「何適而非快」,並以此慰勉包括作者自己在內的所有被貶的人。文章表面上反映了作者身處逆境的曠達胸懷,實際上也流露出他對政治失意的牢騷和不平。

北京新東方優能一對一初中語文組

期待您的關注


相關焦點

  • 【舊文新知】文言文系列之《工之僑獻琴》
    工之僑獻琴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稀世之珍也。」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遂去,入於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終。
  • 文言文的學習,搞懂字句之外,更要多些人文積累
    以後的教學中也嘗試著去尋找這樣的樂趣,偶爾也會得之,但越來越發現,學習文言文的根本,還是要從文言文自身的特點出發。 繁複的道理不講,卻非常願意結合具體的課文為大家講一講,一些能夠輕鬆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總而言之就是,重視寫作的背景,多積累文學及文化常識。
  • 文言文,華人骨子裡的氣質
    ——蘇軾《放鶴亭記》 2.天地為愁,草木悽悲。——李華《弔古戰場文》 3.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劉禹錫《陋室銘》 4.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5.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 初中文言文80個常見文言實詞
    《狼》至於長洲之濱,故城之墟《黃州快哉亭記》③原因,緣故既克,公問其故《曹劌論戰》且以—壁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④所以,因此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不我若也嶽陽樓記》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遊褒禪山記》④觀賞即其廬之西南為亭,以覽觀江流之勝《黃州快哉亭記》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歸去來兮辭》⑤宮殿
  • 文言文中的這五十個名句,比詩詞還美
    ——蘇軾《放鶴亭記》 2.天地為愁,草木悽悲。——李華《弔古戰場文》 3.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劉禹錫《陋室銘》 4.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5.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 請跟我來,從草書書法品味古典詩詞之美(宋詞第三集)
    1、蘇軾《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溼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裡快哉風。這首詞又名《快哉亭作》,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
  • 文言文中美到哭的50個句子,清新怡人,比詩詞還美
    ——蘇軾《放鶴亭記》 2.天地為愁,草木悽悲。——李華《弔古戰場文》 3.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劉禹錫《陋室銘》 4.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5.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 【舊法新知】靜思竹軒
    資料整理者:楊繡勳 2016.08.17參考數據源:慈濟月刊、慈濟道侶、證嚴法師衲履足跡、洪武正師兄和陳麗秀師姊口述資料 本文選自靜思電子書—舊法新知瀏覽往期內容,請點擊藍色字連結:【舊法新知舊法新知】慈濟人物誌_邵麗卿【舊法新知】上人看待生死【舊法新知】作內修外行的人間菩薩【舊法新知】靜思語緣起【舊法新知】榮譽董事聯誼會【舊法新知】 降伏瞋心,以防火燒功德林【舊法新知】證嚴上人創辦慈濟的緣起談【舊法新知】人文志業
  • 【舊法新知】氣候難民
    資料整理者:楊繡勳 2016.08.20參考數據源:慈濟月刊、證嚴法師衲履足跡、慈濟道侶、慈濟年鑑 本文選自《靜思電子書——舊法新知》 瀏覽往期內容,請點擊藍色字連結:【舊法新知】只因悲願深重,故而背反靜寂個性,走入群眾中【舊法新知】靜思竹軒【舊法新知】
  • 赤壁之戰在黃州?
    黃州赤壁距今約有1700年,公元1080年的北宋年間,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謫黃州,躬耕於東坡之上,自號東坡居士。蘇軾在黃州赤壁寫下了前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成為千古絕唱。「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蘇軾的詩詞將黃州赤壁帶到了三國時期戰火紛飛的年代,黃州赤壁究竟是不是赤壁之戰發生地呢?「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 2017中考語文文言文複習:《記承天寺夜遊》
    中考語文文言文複習——《記承天寺夜遊》   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 蘇軾《黃州寒食帖》高清圖已快遞送到!
    《黃州寒食帖》全圖(手機橫過來看)表達出了作者時運不濟謫居黃州的灰暗煩悶的心境。從文中「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可以想見他窘迫的生活。這兩首詩放在蘇軾三千多首詩詞中,並非是其上乘之作。而當作者換用另一種藝術形式——書法表達出來的時候,那淋漓多姿、意蘊豐厚的書法意象釀造出來的悲涼意境,遂使《黃州寒食詩帖》成為千古名作。《黃州寒食詩帖》彰顯動勢,洋溢著起伏的情緒。
  • 自將磨洗認前朝——寫在《杜牧與黃州》出版之時
    五月的黃州,榴花似火。剛經歷一場新冠病毒襲擊的古城黃州迎來了一場文化盛事:由黃岡市赤壁管理處組編、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黃州赤壁文化叢書》正式與讀者見面了。應鄭乃新先生之邀,筆者有幸參與編寫了叢書中〈杜牧與黃州〉一書。值此新書面世之際,謹撰小文,聊為喤引。
  • 2021中考文言文:《醉翁亭記》重點字詞解釋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中考文言文:《醉翁亭記》重點字詞解釋,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重點詞語解釋   ①林壑尤美(山谷)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樣子)   ③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④飲少輒醉(就)   ⑤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託)   ⑦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霧氣;散)
  • 「理工男用文言文寫論文致謝詞」當事人:藉此表達師友之情
    「拜恩師情,憶同窗誼,論文已成,感激不盡,吾有三謝,鬥膽記之……」這則文言文致謝詞,出自河南省信陽農林學院農學院本科畢業生張睿男的畢業論文。在5月16日信陽農林學院農學院的線上畢業論文答辯會上,張睿男用700多字的文言文向師友表達自己的感激與不舍。這則致謝詞被傳至網絡,不少網友點讚,「理工男寫700字文言文答辯致謝」這一話題也一度登上微博熱搜榜。「(致謝詞)還算不上文言文,只能說是四字詞語堆砌了一下,表達我的感情。」
  • 真名看似簡簡單單,卻比文言文都難記
    節目中智能機器連接他的藍牙時,突然說出亮哥真名,雖然只有3個字,卻比文言文都難記。聽到智能人工表示:已連接至張振鎖的手機,發現張亮原名是「張振鎖」,相對於藝名確實顯得普通無特點,正因為沒有亮點,才更難記在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