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四屆「寧夏好人」名單出爐,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新生兒科主任陳彥香名列其中。
從醫31年,她在新生兒危重症的救治和兒科領域的科研都做出了亮眼的成績,帶領團隊挽救了寧夏及周邊地區無數危重新生兒,用精湛的醫療技術和柔軟的醫者仁心詮釋了「寧夏好人」的意義。
深耕新生兒科31年因心疼「奶娃娃」的本能
陳彥香從大學畢業到現在,一直和剛出生的奶娃娃打交道,管理著一個60張床位的新生兒重症監護室,服務於全區及周邊地區的重症患兒。
當醫生苦,當新生兒科的醫生更苦,剛出生的孩子往往臟器發育不成熟,病情變化快,再加上新生兒不會表達,救治的過程比較難,風險高,很多年輕醫生不敢去涉足這個領域。「出於一種本能吧,你看到那些弱小的孩子躺在保溫箱裡,戴著呼吸機管道,身上插著管子和靜脈留置針,遭受著巨大的痛苦,就忍不住心疼,無論得什麼病,孩子是無辜的。」陳彥香說,作為一個成年人,更何況是一個醫生,就應該用自己掌握的技術去好好保護他們,挽救這些孩子。
這些年來,陳彥香堅持開拓創新,先後開展了體重小於1500克早產兒有創和無創、常頻和高頻呼吸機的應用和早產兒ROP的診斷和治療等18項新技術和新業務,還在區內率先開設新生兒黃疸日間病房。此外,陳彥香積極與國內知名專科醫院接軌,創造條件邀請外地新生兒科專家團隊為寧夏本地的孩子實施手術,解決了患兒到外地就醫的困難。如今,市第一人民醫院新生兒科每年能開展60多例的新生兒外科手術,讓很多疑難雜症的孩子獲得了新生。「從我們這裡出院的孩子,我們要負責到2歲,才能真正放手。」陳彥香說。
區內率先開展新生兒救治轉運幫扶基層提升救治能力
近些年來,在陳彥香的帶領下,市第一人民醫院創建了新生兒重症監護室,服務於全區及周邊地區的重症患兒。
但在接診中陳彥香發現了一個問題,很多從基層送來的患兒因為在家門口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送到她手裡時,孩子已經奄奄一息,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於是她在全區率先開展危重新生兒的救治轉運,讓科室的「精兵強將」乘坐專門的新生兒轉運車,將那些被放棄或基層醫院無條件救治的患兒轉到他們那裡救治。並利用休息時間帶領團隊下基層,義務幫助19家基層醫院開展新生兒救治工作,免費為縣級醫院培訓新生兒專科人員,讓更多的孩子在家門口得到及時救治。
截至目前,陳彥香帶領的寧夏新生兒危重症救治轉運中心已經安全轉運並救治1600多個孩子,7家縣級醫院在她的幫助下建立了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最讓她高興的是,今年以來,新生兒轉運量開始逐步下降了。「這是個好事,說明基層新生兒救治團隊已經發展起來了,我們做的一切都有意義。」陳彥香說道。
心願:義務救治被放棄的孩子
如今,56歲的陳彥香依然奔波在臨床一線,她救治過的「小不點」們已經長大了,孩子們對她的稱呼從醫生阿姨變成了醫生奶奶,每年都會有很多救治過的孩子在過生日時打電話問候她,甚至趕到醫院看望她,這讓她覺得這些年付出的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除了這些重獲新生的孩子,陳彥香的心裡還惦記著另外一些孩子,一些明明有救治的希望,家長卻因為經濟困難、擔心後遺症等各種原因而放棄治療的孩子。陳彥香有個小心願,有一天自己有能力的時候,能說服那些想放棄治療的家長,把孩子留下來,她義務去給孩子治療,哪怕要承擔很多風險,付出很大代價,只要還有一絲希望,都要爭取一下。
記者 沈亞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