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深刻影響到了每一個經濟體,每一個企業,每一個個人。危機的背後,是變局,也是新的機遇。
鳳凰網財經《封面》推出《破局與新生》系列解讀,復盤和採訪16位行業精英的人生履歷和故事,從他們的經歷中,鑑往知來,共勵同仁。「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新開局。」
疫情洶湧之時,官方播報的確診與死亡數量與日俱增。如世衛組織所說「這不僅僅是冰冷的數字,它們代表著一條條生命。」魔幻現實主義的危局籠罩下,與生命和疾病最緊密相關的醫學者,成為首要發力的救援人。
鳳凰網財經《封面》之《破局與新生》系列在2020年5月7月先後兩次獨家對話廣東省人民醫院胸外科主任喬貴賓。
喬貴賓眼裡,時代面前的「醫學」不僅僅是這一門研究學科,更包括疾控體系,公衛制度,醫防融合等諸多因素在內,是一門大學問。
全民抗疫的時代,位居後方的喬貴賓在疫情剛開始之時以最快速度自發向民眾普及防疫知識,闢謠並解讀疫情信息。
高考季來臨,他號召莘莘學子「優秀的孩子都應該去學醫,這是涉及到生命的學科。」
針對疫情反映出的部分不足,他認為,未來疾控體系改革要著力提高行政權,堅持臨床與公衛的有機結合。面對疫情「新常態」,在公眾防控意識逐步提升的前提下,戰術上重視,戰略上藐視,「抗疫」終將勝利。
無論變局如何魔幻,新生如何絢爛,溯古至今,貫穿始終亙古不變的是「醫者仁心」。這是醫學者的永恆話題,喬貴賓對鳳凰網財經說道。
變局—從醫的波折之路與疫情的洶湧衝擊
喬貴賓直言,他學醫是陰差陽錯的。從小熱愛寫畫藝術,他立志成為設計師或建築師,就連高考也報的是建築專業,從沒想過當醫生。但或許是命運的安排,高考的提前批將他錄取到第四軍醫大學,醫學之路由此開啟。
「別人是先戀愛後結婚,我是先結婚後戀愛。」喬貴賓用這句話來形容他對醫學逐漸熱愛的心路歷程。本科畢業後他做腫瘤流行病學的科研崗位,在胸外科跟食管癌的病人接觸,之後研究生畢業從事胸外科學。
喬貴賓認為醫學是一個需要不斷進步,不斷學習的學科,於是他2001年考取肺癌專家吳一龍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前往德國石荷州大學留學。2005年去了香港大學醫學院進修肺癌領域。
「這實際上是一條一波三折的醫學之路。但每一段經歷對我而言都是必不可少。比如新冠疫情帶來了危局,碩士學的流行病學知識在這次新冠中就派上了用場」,喬貴賓告訴鳳凰網財經。
他認為醫學是終生教育,是不斷深入的過程。同時醫學又是一個很存在局限性的學科。很多問題是沒辦法解決的,需要學者潛心研究,嘗試回答。
喬貴賓言「醫者仁心」,是一個不朽的話題,沉澱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其所說便是醫生面對的是生命,面對的是生命背後無數個家庭和個人。作為醫者,如果沒有愛心,沒有同情心,沒有同理心,永遠不能成為真正的醫生。
他認為,醫學不僅僅是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更涉及到人文。醫生從科學上從物理上解決問題,但是不一定真正能讓病人感覺到舒服。而「醫者仁心」,如果醫生有愛心,解決病人身體上疾病問題的同時,給予病人足夠的關心和愛護,那麼他的恢復會更好。如果一個醫生心地不善良,思想不純正,那麼一定是病人得不到好處,甚至是會損害病人的利益。喬貴賓眼裡,「醫者仁心」,是從醫準則,也是從醫底線。
2020年疫情來的快,也來的突然。正是秉承著「醫者仁心」的理念,這次疫情一出現,喬貴賓第一時間自發利用自己所在的自媒體平臺做了疫情防護科普,告訴大家怎麼做好防控,做好個人衛生。後來疫情嚴重,各個平臺都成立了抗疫專家團,喬貴兵也在其中,組織專家每天闢謠,並且針對疫情的最新進展,為老百姓做解讀。
喬貴賓回憶,疫情初期最大的困難是人們意識沒有足夠重視,各種防控措施在開始並不足夠完善。經過科普宣傳和行政部門的嚴格把控後,開始逐步走上正軌。此外,醫療物資缺乏,短期內大量病人形成積堆,對初步的疫情控制舉步維艱。真正管控好了,人們的防控意識強了,才逐漸好轉。
新生—醫學在變局中完善
人常言萬物都有兩面性。
新冠疫情對國家公共衛生政策,經濟社會發展和全球化進程,都產生比較大的影響,暴露不足之處,但同時也為推進完善醫學相關的政策與制度提供了契機。
喬貴賓提到,疫情不單純是醫療問題,還是一個社會問題,經濟問題,政治問題。百年不遇的疫情,一定要從政府層面重視公共衛生安全,加強疾控人員的配備,P3實驗室的建立等都應逐漸完善。「其實我們的科技並不落後,但是我們的體系,還有全社會對公共衛生安全的重視,還是有很多不足。」
關於這半年的疫情防控,他總結道這半年我們做得很到位。如今採用常態化的防控措施,病例大多數地方清零,可以說基本處於安全狀態。但此時歐美等地疫情仍然嚴重的情況下,嚴防死守,把好關口,防止輸入,這是國家層面要做的。同時應時刻提高警惕,在疫苗或者確定性的治療藥物出來之前,一刻都不能放鬆。
放眼未來我國疾控體系改革的著力點,他認為應加強疾控的行政權。之前國家將疾控列為研究部門,大事面前,疾控部門無指揮權。反思疫情暴露的不足,對公共健康這樣的大事來說,未來疾控體系應該被賦予一定的指揮權。此外要加強疾控的隊伍建設,在中國的一些基層,社區,疾控的工作很多都由社區醫生兼職的,以後要有專業的人去做這些事,這都是醫學新生之路的發展方向。
關於醫防融合,喬貴賓表示,中國一直在做,很多地方都在實施。各級傳染病的上報工作都做卓有成效,只是存在個別問題。在李文亮事件中,個別地方沒有嚴格執行,才導致了嚴重的後果。所以依舊要加強防控這部分體系的行政權,賦予其處罰權。此外,喬貴賓認為應從立法角度,追究瞞報漏報的法律責任,在現有法條基礎上逐步完善。
喬貴賓說,「臨床醫生是真正吹哨人」,臨床跟公共衛生的有機結合必須堅持下去。對洶湧的疾病,第一發現的便是臨床醫生。誰發燒了,誰出了問題,短期內有多少病例,都由醫生獲悉第一動態。醫生一發現馬上上報,防控馬上實施,疾病一定能控制好。
「人類命運永遠是共同體」,他對鳳凰網財經表示。只要國外還有疫情,疫情就並不意味結束。人是流動的,空氣是流動的,人類命運永遠休戚與共。在疫情「新常態」之下,新冠病毒將與人類長期共存,但應相信,疫情復發一定是局部的。大家防控意識逐漸加強,即使疫情再現,對我們來說也都是零散局部的小問題。隨著多支研發團隊對疫苗的競逐,疫情會逐漸緩解、停止和消失。
2020註定是不同尋常的一年。領時代,馭風雲,其實有千千萬萬個喬貴賓這樣的人物堅守在自己崗位上與疫情抗爭,與時代同奮鬥,共命運。我們有理由相信,儘管經歷危局之魔幻,但新生終將絢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