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大帝和俄國彼得大帝,哪個更偉大?

2021-01-09 小院之觀

清朝享國268年,有過12個皇帝,要問哪個皇帝最傑出,答案多半是清聖祖康熙。

智取鰲拜、削平三藩、一統天下、開創盛世,聖祖光輝子孫們難以企及,乾隆主動退位以示尊敬,康熙大帝名頭屬實響亮。

康熙是個優秀的帝王基本得到公認,不過如果把目光拉遠到世界格局,或許會得到一些不一樣的結論,有個最好的參照對象,就是同時期的沙俄帝國和他們幾乎與康熙同時期的君主彼得大帝。

清聖祖玄燁的生卒年月是1654年到1722年,彼得大帝彼得一世·阿列克謝耶維奇的生卒年月是1672年到1725年,可以看到基本處於同一個時代,那我們就從時間線上來捋一捋兩人的貢獻。

康熙即位之初還是八歲孩子,政事並不直接出自他手,要到康熙八年推倒鰲拜收回權力之後他才獨掌朝政。

掌權之初的康熙頗為勵精圖治,康熙十二年(1673年)起用了9年的時間削平三藩,康熙二十二年統一臺灣,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起兩次擊敗侵入黑龍江的沙俄遠徵軍,籤下《尼布楚條約》,十幾年內從西南到東北,康熙武功赫赫,清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同時期的俄國卻有點慘,1673到1685這十幾年裡,老沙皇阿列克謝一世在1676年去世,即位的費多爾三世體弱多病,五年後就病逝,隨後皇位發生動蕩,一番爭奪後彼得和異母兄弟伊凡五世並立為沙皇,但攝政的是伊凡的姐姐索菲亞。

1689年,彼得發動政變奪得權力宣布親政,這一年他17歲,康熙奪權時是16歲,兩位帝王在差不多的年紀收回了權力,兩個帝國的走向很大程度上由他們個人意志決定。

近代中國和俄國,從這時起開始走向了分水嶺。

改革的彼得

這時候的俄國已經是個龐然大物,擁有超過千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大過大清帝國。體量雖大,俄國其實是虛胖,它是個落後的農奴制國家,黑海和波羅的海被瑞典、土耳其等強鄰封鎖,彼得一世必須做出選擇——往哪個方向發展。

他選擇了往西,打開黑海和波羅的海。在這一時期,西歐資產階級革命已經開始,英國在1689年已建立起了君主立憲制,其他歐洲主要國家也開始改革,大航海時代接近尾聲,歐洲飛速發展並超過了亞洲,領先優勢已顯而易見,變革的時代已經來臨。

與西方國家相比,這時的俄國一窮二白,向西擴張當然沒那麼容易,1695年彼得一世帶兵遠徵土耳其的亞速堡壘就失敗而歸,碰了一鼻子灰。

失敗後的彼得一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派出一個龐大的使團出使歐洲列國,自己則化名為彼得·米哈伊洛夫,以一名軍官的身份跟隨使團出訪,到荷蘭、英國等多地學習航海和造船技術。

這次18個月的歐洲之行改變了彼得一世的想法和戰略,除了看到和歐洲強國的差距,他還改變了戰略,把擴張目標從黑海轉到了波羅的海,目標從土耳其換成了瑞典。

更換目標並不能帶來勝利,俄國的崛起來自於彼得一世發起的改革,他的改革由內而外,由上而下,一共頒布了3000多條法令,涉及幾乎所有領域,如此徹底的改革相當於一場風暴,是康熙想都不敢想的。

彼得一世的選擇為俄羅斯帶來了帝國的擴張和文明的外延,時至今日,彼得大帝都是大部分俄羅斯民眾心目中最偉大的俄羅斯人,可以說沒有彼得一世就沒有俄羅斯的今天。

保守的康熙

再看清朝。

從國家角度看,康熙平定鄭氏後大清帝國已趨於穩定,開始進入鼎盛,也就是後世所稱的「康乾盛世」,到過中國的外國人也對清朝一片讚美,比如之後的伏爾泰就說中國是 「舉世最優美、最古老、最廣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國家」,這時的中國是領先於俄國的。

康熙被認為是清朝最聰明的皇帝,他的武功不遜於彼得,對於接受西方事物,他也一點都不保守。

在他朝廷裡任用傳教士主持欽天監,如湯若望;用西方人當顧問,如徐日昇、張誠;派西方人任使臣出使歐洲,如閔明我、白晉;用西醫西藥給自己治病,如洪若翰、劉應帶來的金雞納霜也就是奎寧,巡幸熱河時隨行的外國醫生羅德等;還有音樂家德裡格、畫家馬國賢等藝術家也都為康熙服務。

康熙本人熱衷於學習西方知識,自然科學、數學、醫學、藝術都是他興趣所在,這些在宮廷任職的西方人許多都曾當過康熙的老師。康熙也很聰明,學什麼一學就會,說他是歷代皇帝中最懂科學的帝王並不是誇大。

但康熙學習西方主要是為自己服務,從統治者層面來說,他從未想過像彼得一世那樣把西學推向全國。

康熙的對外政策用四個字就可以歸納:「閉關鎖國」。閉關鎖國大家都很熟悉了,無需詳細解釋,簡單來說就是儘量減少與外國的接觸,減少中西交流。既然對外都閉關鎖國了,對內的改革就更別想了,對內的政策也用四個字就能概括——「持盈保泰」,意思就是要謹慎小心,保持原來的地位。康熙所做的是重農輕商,進一步強化封建集權,大興文字獄等等,力圖保證統治的穩固。

就如同彼得一世確立了改革的基調之後,他的繼任者們沿著他開闢的道路往下走一樣,康熙在位61年,定下的國策也是根深蒂固,經過雍正、乾隆沿用下來,某些地方還要變本加厲,這一晃就是將近一個半世紀。

等到道光被英軍打醒,才發現大清早被俄國拋開不止一個身位,昔日「羅剎國」現在已經是惹不起的沙俄帝國,再想追趕已無可能,甚至很快東亞老大的位置也不保,被革新後的日本教做人,近代中國的積弱,實起自於康熙時期。

領路人的作用

雖然彼得一世的改革只是起了個頭,俄羅斯真正廢除農奴制還要到100多年後的亞歷山大二世,但這個領路人恰恰是最重要的,他給繼任者指明了方向。正如他自己所說:「我不能親手建成和看到一個強大的俄國,但我的繼承者一定會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直到目標的實現。」他的繼任者們葉卡捷琳娜二世、亞歷山大一世、亞歷山大二世等也正是這麼做的。

彼得一世接手的俄國,經濟總量、貿易額、城市規模、綜合國力都遠落後於清朝,而康熙的後人們也是沿著康熙的道路走下去,結果是大清在經歷康乾盛世百餘年的王朝頂峰後開始滑落,在自嗨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直到被堅船利炮從睡夢中喚醒。

舉幾個例子。

彼得一世重視海軍,1725年俄國海軍已擁有40艘戰列艦,海軍總艦隻近千艘,兵員28000餘人,他也被稱為「俄國海軍之父」。

彼得一世開始打造海軍的時候,清朝卻下詔:「如有打造雙桅五百石以上違式船隻出海者,不論官兵民人,俱發邊衛充軍。」要到光緒十一年(1855年)清朝才詔設海軍衙門,第一支海軍福建水師在1861年才建立,這還是在被英法聯軍痛打後才做出的反應。

至於陸軍,即使清朝開展洋務運動後用先進武器武裝起了軍隊,制度上卻一點也不近代化,只是一支手持先進槍炮的中世紀軍隊,結果被後進的日本一戰打回原形,洋務運動裝扮起的門面被砸個稀爛。

彼得一世既然敢自己出國親自學習,教育上更是相當開放,除了興辦各種學校培養專門人才,更不斷派貴族青年出國學習,保持與世界同步。著名的俄國科學院在1724年就建立起來了,已經下設有數學、物理和社會科學三大部。

中國第一批出國留學生,其實我們也不乏耳熟能詳的名字,如蔡紹基、詹天佑等,可惜時間不對,那是1872年。科舉制度的廢除則還要過33年,要等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離大清滅亡也就差了7年。

工商業方面就更不用談,「重農抑商」是康熙起制定的國策,聖祖遺訓,子孫誰敢違背,按照設計好的路走下去就是,祖制那是不可違的。

從宏觀上來看,彼得一世和康熙算得上是站在同一個十字路口,兩人迥異的選擇決定了之後兩個帝國發展的道路,兩位雄主也是兩位領路人,他們一個選擇了遲暮的封建主義,一個選擇青春的資本主義,導致的結果就是兩個帝國在政治和文明上一個內卷,一個外擴。

小院之觀

當然,話說回來,把閉關鎖國的責任全部加之於康熙,或許也有些不公平,畢竟從順治開始為了防範東南沿海的抗清力量,就下達了閉關鎖國的命令。如果再從地緣來看,中國和俄國不同的地緣位置也決定地處東歐,鄰近西歐的俄國要比清朝更容易接觸到西方體制,完成統一後的清朝長期承平,不像俄國受到鄰國威脅,缺少改革的內在動力,此外儒家「重義輕利」和「修齊治平」的理論也從思想上影響了君主。

雖說如此,也要看到,彼得一世改革的阻力同樣巨大,甚至親兒子阿列克謝也在守舊派支持下對他公認反對,最終都被他鐵腕鎮壓,鐵一般的決心之下,才成就了他大帝的名聲。

所以康熙作為一位最了解西方科學的帝王,責任還是很大的。這位清朝最聰明的帝王,是位優秀的統治者,在世界的變革中卻成為不了一個改革家,以康熙之手段和魄力尚且如此,他的後代們能力既不如他,又在祖制積威之下,更難以成功。

康熙和彼得兩個聰明人,選擇了兩條不同的道路,中國和俄國也就在近代化的路口背向而馳,結果就是俄國迅速崛起,大清帝國卻越來越力不從心,成為近代中國衰弱的根源。

相關焦點

  • 康熙皇帝比彼得大帝更優秀?兩人都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
    身高兩米的彼得一世,即彼得大帝,可謂是俄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被尊為「俄羅斯帝國」的「國父」。這位雄才大略又殘酷野蠻的沙皇在位期間,曾親赴西歐各國考察先進的制度、科技和文化,繼而對俄國進行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全面改革,推動俄羅斯走上世界強國之路。
  • 彼得大帝逆襲記:俄國「康熙」是如何煉成的?
    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他在俄國歷史上的地位,我們回想一下電視上熱播的各種漢武大帝,康熙大帝電視劇,在看下面的內容之前,你心裡大概也有點數了。彼得大帝全名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羅曼諾夫,是羅曼諾夫王朝第四任沙皇,也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具開放意識與開拓精神的君主。
  • 彼得一世的精鐵甲和康熙大帝的蘭花指
    彼得一世的精鐵甲和康熙大帝的蘭花指左邊的彼得大帝,身材魁偉,雙目如炬,雄姿英發,甲冑閃著幽幽的金屬光澤,手中握持佩劍,一副戰鬥者的姿態。右邊的康熙爺,穿著深色綢衫,手裡拿著花草,指甲留得很長,蘭花指高高翹起,好像要像人展示寧靜恬淡的境況,卻顯得有些刻意和忸怩作態。
  • 俄國女皇伊莉莎白一世:彼得大帝最愛女兒,在位二十年,終身未婚
    簡單說,就是奧地利的瑪麗婭特蕾莎女王,聯合了法國國王的情婦蓬帕杜夫人,以及俄國的女皇伊莉莎白一世,一起對普魯士發動了一場著名的「七年戰爭」,當時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都已經絕望了,沒想到節骨眼上伊莉莎白一世因病去世,而繼位的彼得三世是腓特烈大帝的粉絲,所以給了普魯士喘息的機會。以至於三個女人都沒撈到什麼好處,戰爭真的是勞民傷財。
  • 俄國女皇伊莉莎白是彼得大帝愛女,終身未嫁,情人在側,過功難定
    在英國有伊莉莎白一世女王,在俄國也有伊莉莎白一世女沙皇。這兩個女王都叫伊莉莎白,這兩個女王都是帝王的女兒,這兩個女王都長得十分漂亮,這兩個女王都終身未嫁。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俄國的伊莉莎白一世女皇的故事。俄國的伊莉莎白一世女皇,她的全名叫伊莉莎白·彼得羅芙娜,生於1709年,是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一世的小女兒。
  • 清朝都是明君?看看同時期的歐美國家,是我們對明君要求太低了
    這說明清朝皇帝的執政能力還是值得肯等的。說了這麼多,大家是不是覺得清朝皇帝真的太優秀了,沒有昏君確實名副其實。這是真的嗎,那我們再從橫向來分析。清朝皇帝好學,康熙和乾隆都學過西方的科學知識,也了解過西方的先進技術。但這又能怎樣呢,老百姓對這些先進的思想和技術一無所知。
  • 《康熙大帝》:康熙算哪門子的小說主角?
    那些驚鴻一瞥的匆匆過客,成就了康熙,也成就了《康熙大帝》。愛新覺羅·玄燁,清聖祖皇帝,也就是清朝的康熙皇帝。其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為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的開創者。他和他的兒子雍正,孫子福臨,被中國當代的小說家二月河寫成了「康乾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
  • 拿破崙希特勒美利堅,三次都沒扼殺俄國,唯有一次真要亡國!
    俄國歷史不算長,至少和中國比,算孫輩的孫輩,滿打滿算不過1000多年。 千年俄國史,走出不少非凡人物,伊凡雷帝、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大帝,三人接力才有俄國興起強盛。一輪輪徵服路上,俄國也從莫斯科公國一隅之地,躍升為地跨歐亞的第一大國。
  • 葉卡捷琳娜大帝前傳
    受洗儀式上,從前的德國公主索菲婭,今天的俄國皇儲未婚妻葉卡捷琳娜,用剛剛學會的俄語表達自己對俄國的熱愛,對東正教的虔誠。 她舉止優雅,談吐大方,再次打動了在場所有人。 8月下旬,在伊莉莎白女皇的親自主持下,俄國宮廷為彼得和葉卡捷琳娜舉行了盛大的婚禮。
  • 央視《彼得大帝》節目來「襲」!
    彼得大帝是俄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沙皇之一,他用鐵血的擴張與改革帶領俄國迅速走上富強之路。為了讓俄國徹底改變落後的面貌,彼得大帝推行鐵血政策:對內銳意改革推進社會發展,對外攻城略地力挫強敵瑞典。彼得大帝是俄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沙皇之一,他用鐵血的擴張與改革帶領俄國迅速走上富強之路。
  • 葉卡捷琳娜是怎樣從一個遠嫁異國他鄉的小媳婦成為俄國一代大帝的
    葉卡捷琳娜二世是俄羅斯帝國歷史上,唯一一位獲得「大帝」名號的女皇。其實總共也不多就兩位,另一位是彼得大帝。而且她有一個很值得人敬佩深思的遺言。
  • 俄羅斯的最美山莊,是彼得大帝「溫柔鄉」,見證莫斯科的昔日榮光
    俄羅斯人的「偶像」——彼得大帝關於「彼得大帝」應該不少人也都知道,它是羅曼諾夫王朝的第五位沙皇,也是俄羅斯帝國的首位皇帝,同時還是俄羅斯歷史上僅有的兩個能夠評為「大帝」級別的偉人。是他帶領了俄國學習了西方先進技術,將俄國邁向了新的臺階,為俄羅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近代俄羅斯的先進和強大,其根源都來自於彼得一世時代,因此俄羅斯人都無比崇拜彼得大帝,這一點從朋友臉上的驕傲神情上一覽無遺。
  • 康熙大帝和路易十四這對300年前的cp,我給滿分!
    康熙大帝好學上進,勤於政事,雄才大略,崇尚節約,如果說他是我國最出色的皇帝,一點也不為過。 大事記 1:收復臺灣 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經中風而死,臺灣鄭氏王朝發生政變,年僅12歲的鄭克塽繼任延平王,大權實際上為馮錫範、劉國軒掌握,鄭氏官員向心力開始動搖,負責與清朝談和的傅為霖甚至願當內應。
  • 康熙盛世的歷史思考(組圖)
    閻崇年先生在本文中所講述的康熙的功與過,會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回味和思考。編者  演講人:閻崇年  簡 介: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名譽館長。論文集有《滿學論集》、《燕史集》、《燕步集》、《袁崇煥研究論集》等四部;專著有《努爾哈赤傳》、《正說清朝十二帝》、《康熙大帝》等十六部。
  • 康熙為什麼被稱為大帝?看看手握700萬平方公裡的葛爾丹有多厲害
    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君主專制王朝,康熙時期達到鼎盛,國土面積約1310萬平方公裡,北起蒙古努烏梁海地區及西伯利亞南部,南至南海,包括「千裡石塘、萬裡長沙、曾母暗沙」,西南達西藏、雲南省至緬甸北部的南坎、江心坡等地,西盡鹹海與蔥嶺地區,東北抵外興安嶺。稱康熙為大帝,一點也不為過。
  • 沙龍慢候丨細說俄國:羅曼諾夫王朝衰亡史
    羅曼諾夫王朝從1613年一直延續到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是俄羅斯歷史上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王朝,也是俄國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在其300多年的歷史裡,俄國由東歐的一個無名小國逐漸擴展成了世界範圍內的強國,孕育出了無數的文化瑰寶。1703年,彼得大帝建立了聖彼得堡,不過早在1613年,羅曼諾夫王朝的歷史就開始書寫。早期還有幾代沙皇,但是在彼得大帝的面前,都顯得微不足道。彼得大帝是羅曼諾夫王朝的第四代沙皇。作為羅曼諾夫朝僅有的兩位「大帝」之一,彼得大帝一般被認為是俄羅斯最傑出的皇帝。
  • 親吻世界: 尋找葉卡捷琳娜二世和十二月黨人
    沉重的代價換取改革的成功,彼得大帝統治時期在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等領域進行全盤西化的改革,使俄羅斯成為歐洲大國之一,就其開創性與變革意義來說,其彪炳功績的光豔蓋過了「太陽王」路易十四、英國伊莉莎白一世、明治天皇和德國威廉一世大帝!而與彼得大帝同時代的康熙皇帝在幹什麼?
  • 「尊敬的葉卡捷琳娜女皇陛下……」 「請叫我凱薩琳大帝!」(二)
    彼得三世是葉麗莎維塔女皇的外甥,葉麗莎維塔是彼得大帝的女兒。這位彼得三世其實也是在普魯士長大的,確切說他是德俄混血。可是在俄國宮廷的時光裡,政治智慧幾乎為零的彼得三世始終以普魯士人自居,鄙視俄國的一切,包括宗教信仰,這讓他在俄國貴族圈子裡和宗教領袖中都攢不到人品。
  • 從《凱薩琳大帝》看俄羅斯的藝術文化
    今年5月,一部講述俄羅斯歷史上唯一一位被冠以「大帝」之名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謝耶芙娜崛起之路的英劇火遍全網。這部蘊含著女性主義及現代意識的《凱薩琳大帝》,將俄羅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傳奇一生推向觀眾眼前,也吸引了人們對俄羅斯歷史文化的好奇心。
  • 紀錄片《世界歷史》48 俄國彼得一世改革
    是的,比勝利本身更重要的,就是進入歐洲。俄羅斯終於擁有了夢想的出海口,從此打下了開放和富強的基石。然而,彼得並不滿足於此。他有一個瘋狂的構想,要在這裡建設一個新首都:聖彼得堡!不計其數的人死於飢餓、疾病和超負荷勞動。彼得堡城就坐落在眼淚和屍骨山上。彼得還命令很多地主在新城建造大量的住宅。隨著城市的崛起,聖彼得堡成了彼得大帝不惜一切追求進步的有力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