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女強人」專業戶孫儷主演的《那年花開月正圓》可謂火熱到爆。
我們也得以有機會一窺百年前的那段商業傳奇 —— 大清女首富、一代秦商、慈禧乾女兒 —— 周瀅的故事。
同今日財富可敵國的馬首富、王首富一樣,百年前的中國女首富周瀅,也是草根兒出身。
而這些從平凡走向輝煌的「草根首富」們,之所以能深通賺錢之道,抓住歷史機遇。
就在於,他們都看過「一本書」,名叫「富豪經濟學」。
(王健林和馬雲參加某活動)
書中藏有黃金屋
認知水平決定財富多寡
其實,普羅大眾和富豪之間的真正的差異,是體現在思維認知上的。
而「富豪經濟學」和普羅大眾信奉的「市井經濟學」,即是對同一經濟行為的不同見識和認知。
比如以下的幾個典型差異
差異一:
富豪經濟學:靠「見識」掙錢
市井經濟學:靠「跟風」掙錢
不管是普通人還是富豪,其實對賺錢都樂此不疲。但在網際網路時代,信息的泛濫讓大家對賺錢機會的判斷越來越難。
面對這種現象,信奉「市井經濟學」的人,選擇的是「跟風」掙錢,他們認為,大家都看好的東西,就是值得投入買的東西。
所以,在這種跟風效應下,
我們看到的是,前兩年大家一窩蜂的炒股;
又一窩蜂的炒貴金屬現貨;
再到現在的全民炒房、炒ICO、炒比特幣等。
不過,這些跟風理念的大眾賺了麼?
這個時候,數據會說話
2015年的股災,中國股民人均損失24萬;
在P2P領域,轟動一時的e租寶非法集資760多億,波及100多萬人;
而在更容易被忽悠的貴金屬投資上,曾經中國最大的貴金屬交易所 —— 泛亞也倒閉,波及20多萬投資者。
這些可都是血淋淋的教訓
而 「富豪經濟學」裡,所有看似「豪賭」的行為,都是主角基於自己的學識和思辨能力,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抉擇。
比如在《那年花開月正圓》裡,也是歷史上確有其事的一個故事,吳家沒落之後,從未做過生意的周瀅偷取婆婆兩千銀子(養老錢)和抵押唯一的土地去倒賣80萬斤棉花。
她之所以敢「豪賭」,可不是因為心血來潮,也不是因為賺錢心切,被重振家業衝昏了頭腦。
而是其早已摸清了棉花市場的規律:棉花生產常常是「三豐一歉雙平年」。
所以,她採取的策略便是「以豐補歉」。不過,在歉豐未知的情況下,就需以平年價提前鎖定棉農棉花。
這也是為什麼,其要提前三個月大量收取棉花的原因。
而女首富周瀅的這套生意經,放到21世紀,就是華爾街大行其道的「期貨理論」。
「富豪經濟學」是不是很不簡單。
(《那年花開月正圓》周瑩向婆婆借錢)
差異二:
富豪經濟學:東西越貴,越值得買(越便宜)
市井經濟學:只買對的,不買貴的
這個爭論點,主要體現在兩個經濟學派對「價格」的認知不同。
「市井經濟學」看重的是價格的「絕對值」,絕對值越低吸引力越大。
這就是為什麼在一些小城市或鄉鎮,大陸貨要比品牌店生意紅火的原因。
即使客戶最後實際的支出成本是高於品牌貨的,但他們仍然熱衷於大陸貨。
而信奉「富豪經濟學」的富人們,更注重價格背後物件所代表的稀缺性、身份象徵。因此,
劉益謙願意花2.8億為自己買個明朝成化年間的酒杯(成化雞缸杯)。
王健林願意花1.72億買畢卡索的一幅畫。
若按照「市井經濟學」的邏輯,這些行為,顯然是沒法理解的。
但若按照「富豪經濟學」,那幾個億花的是一點都不虧。
如「成化雞缸杯」,現世上僅存19個,其中15個還被收藏在博物館,真能能交易的全世界只有4個;
而據王健林所述,其花近2億收藏的畢卡索的《兩個小孩》,兩三年後便有人願意出資4億左右求購此畫。
當然,在房地產投資領域,秉承這兩種經濟學觀點的人,在行為上也是南轅北轍的。
如果分別給予他們幾個億的可支配資金投資房產,你猜他們會怎麼選?
毫無意外,那些秉承「市井經濟學」的人會選擇會買幾十套普通住宅。像這些年社會上出現的房姐、房叔等就是這種典型。
而那些通曉「富豪經濟學」的人,則會「畢其功於一役」把錢砸到那些「好房子」上。
比如,馬雲就砸了12億在香港買下了一座山頂獨棟豪宅。
那麼,這兩種投資策略孰優孰劣呢?
我們不妨做個對比,
這兩年的房地產大行情中,漲幅最大是廈門,年均近50%。
在這次交易中,馬雲的賣家(前房東)賺了好多錢呢?
據悉,前房東在15年前,買下這棟房屋時僅花了1.35億元。
就是說這棟山頂獨棟豪宅,價格翻了7.8倍,15年間,房屋年均增值52%。
頂級富豪們投資房屋的水平,可謂是秒殺一眾炒房客。
不過對於國內的富豪們來說,這樣的藏品級豪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首先,出於資產流動性的考慮,必須要在頂級富豪扎堆的城市買頂級豪宅,這樣的城市本就不多。
而根據《2017胡潤財富報告》顯示,北京淨資產在千萬的富豪家庭有26.3萬戶,排全國第一,比第二名的上海多出15%,是第三名的深圳的3.75倍。(香港不算排名)
微信編輯 |小眼睛
(來源:大貓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