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豆瓣都是大家給電影電視劇打分和寫評論的首選,但是經過對豆瓣去年最熱門的電影和電視劇各50部的影評統計,我發現雖然有些粉絲控評沒有用,但是其他的影評也並沒有把作品的核心內涵分析清楚。
我選取了100部作品後,把他們每一個影評中排在前兩名的影評進行分類,類別分別是劇情分析類、作品細節整理類、刻意批評類、爭議反駁類、觀後感測評類、深度分析類以及其他,50部電影統計結果如下圖(有些影評兼而有之,我就會算作兩個類別各0.5篇)。
我們可以看到作品細節整理類有31篇,觀後感測評類有27.5篇,劇情分析類有18篇,三者合計76.5篇,真正能對作品主題進行深度分析的只有2篇。
再來看對電視劇的統計結果如下圖。
雖然略有不同,但是劇情分析類依然有49篇,作品細節整理類有23篇,觀後感測評類有12篇,三者合計84篇,深度分析類依然只有2篇。
請注意這還沒有去掉那些粉絲控評的影評以及140個字勉強算個短評的長評。
先說一下,粉絲控評型的尬吹長評是沒有用的。首先是很容易看出來,不說語言風格以及處處提所謂炸裂的演技,就是從前幾名長評那都差不多的點讚數也能看出來。(因為真實情況下,從上到下每個影評的點讚數是劇烈下降的,不可能差不多,可參考下圖)。
這些控評型的吹捧和黑粉一樣,沒有作用。現在有個詞叫做「出圈」,一個作品要想大獲成功,就必須「出圈」,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國產動畫圈本來的票房是幾個億的水平,而《哪吒》是50個億,也就是說,原來根本不會去電影院看動畫片的人,甚至於原來根本不去看電影的人都去看了,才讓它大獲成功。所謂粉絲在自己小圈子裡面瘋狂刷數據沒有任何作用。
某著名小鮮肉微博動輒幾千萬粉絲,可是即使這個數字是真的,和全國影視作品的總體受眾比起來仍然是少數,產生不了「出圈」效應。而且還很容易被發現,當然惡意刷低分也是很容易被發現,請看下面豆瓣上給《陳情令》的打分,明顯發現打一星的人太多了,為什麼?
因為一部作品大家的主流意見是趨同的,不可能出現圖中這種形狀,作為對比我給出了《愛爾蘭人》打分的情況。
包括現在很多視頻節目,比如X分鐘帶你看《某某某》一類在內,短時間內複述劇情或者說捋順劇情,已經成為很多影評的常態,甚至有些電視劇的影評還會隨機複述。其實只要不是太過複雜如《西部世界》,大家基本都能理解。而且電影是視覺聽覺的藝術,如果用文字表達是難以及其萬一的。
比如《鐵達尼號》的劇情如果簡單扼要來說就是,窮小子在鐵達尼號上愛上來富家女,然後船沉了。你覺得這個總結和電影比起來誰的表現力更好?
當然另一種影評就是細節控,比如幫你把劇版《盜墓筆記》和小說進行對比,總結出N多點不同,然後一一羅列。或者深扒《殺死伊芙》中小惡魔穿過的每一件衣服。
我不是說細節彩蛋總結類的影評不可以寫,而是說不應該以如此多的比例出現。
例如《阿甘正傳》這部盡人皆知的經典影片,我在豆瓣翻了下面前20個影評,沒有一篇談到該影片的主旨思想——美國南部保守主義價值觀。這是讓人很失望的。
當然還有大量的對電影主題的錯誤解讀,各種用諸如「渣男」等簡單詞彙概括電影中人物的行為,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之所以有這麼多不靠譜的影評,很大原因是由於專業影評人所寫的影評太過不食人間煙火,難以進入大眾的視野。
除了極少數如戴錦華一樣可以把影評寫的深入淺出的專業人士,其他人都是用術語把人繞的雲裡霧裡,不知所云,各種複雜電影理論名詞堆砌之感撲面而來。
專業影評的缺失,就給「自媒體」以生存空間,於是各種公眾號上號稱的影評其實都是電影電視劇的介紹而已。
一部電影過分摳細節會陷入過度解讀的陷阱,但是導演要表達的主題無疑只有一個。看電影不能局限在劇情或者服化道上,而是要在主旨上有更深入的理解。
比如看過《死亡詩社》和《放牛班的春天》,我們當然應該敬佩電影中的兩位老師,他們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對大家因材施教,這都是好的。但同時也要去思考為什麼現實中的老師難以做到這些呢?
經常聽人說,好的電影發人深思,或者,因為電影的發明,人類的壽命變長了3倍。
但是看著現在泛濫的所謂影評,它們真的幫助大家深思以及延長生命了嗎?
你看過的奇葩影評有什麼樣的,歡迎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