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陳一直以來有個願望,打算捐贈遺體,但這個決定遭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
這次疫情,小陳看到一個又一個的醫護人員獻出生命,看到無數的90後報名支援武漢,她觸動很大,決定把捐贈遺體和名下的房子都「託付」給閨蜜處理。
「其實我有暗示過她,我說:萬一我有意外了,你幫我捐了,然後房子歸你。她覺得我開玩笑,罵我烏鴉嘴,還說童言無忌。」小陳說。
親筆撰寫遺囑、進行精神評估、所有過程錄音錄像……一個多小時,陳姑娘就把身後事搞定了,「就感覺把決定已久的事情給辦了而已。」
「90後立遺囑雖然不多,但這兩年上升很快。」浙江省遺囑庫創始人葉世娟告訴記者,90後立遺囑的人數2019年比2018年翻了一番,最小的人立遺囑時只有22歲。
葉世娟介紹,未婚或新婚的90後,遺囑繼承人一般是父母,像小陳這樣繼承人選擇沒有血緣關係的比較少。「年輕人的未來有無數種可能,而未來的不確定性讓年輕人摒棄『立遺囑是老年人專屬』的舊觀念,開始考慮身後事。又因『遺囑』在立遺囑人過世後才會發生法律效力的特性,讓年輕人覺得採用遺囑的方式比直接贈與更能讓人安心。」葉世娟說。傳統觀念裡,關注生後事向來是老年人的「專屬」。而近幾年來,立遺囑的90後也逐漸增多。
90後立遺囑,早了嗎?
有兩組數據從側面反映出年輕人對待生死的態度:
2019年7月2日,國內首個器官捐獻登記網站「施予受」登記人次突破100萬,登記志願者中90後佔比超過53%。
中華遺囑庫發布的《2019中華遺囑庫白皮書》同樣顯示,中國內地立遺囑人群年齡趨向年輕化,截至2019年10月,全國90後立遺囑人數為246人,年齡最小的只有18歲。
除此之外,還有90後為喜歡的二次元文化(各種虛擬世界的卡通、動漫、電子遊戲以及相關的核心產品或者衍生產品)來立遺囑的,比如說為收藏的洛麗塔裙子、漢服、cosplay服裝,以及各種手辦、成片、道具、妝發等找到「歸宿」。
也有為了遊戲帳號、微信帳號、支付寶帳號等虛擬財產來立遺囑的。
來源丨澎湃新聞、都市快報
讓我知道你「在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