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我心情最不好的時候給了我很大的支持」。上周末,上海中華遺囑庫第二登記中心,接待一位特殊的「遺囑人」。虛齡剛滿十九歲的小紅(化名),是一位正在讀大一的新生,她來到遺囑登記中心將個人名下2萬元存款,留給自己一位閨蜜。
遺囑人小紅表示,自己沒有輕生厭世的想法,立遺囑不是生命的終點,而是人生的新起點,以後會更加認真地活著。小紅是家裡的掌上明珠,即便生活有個三長兩短,按道理財產也該由直系親屬繼承,留給毫無血緣關係的閨蜜,算是哪門子操作。
面對網友的各種不解。小紅解釋說,自己傷心難過時,閨蜜曾給自己很多的支持和關愛。若是以後掙到更多的錢,會考慮重新訂立遺囑,增加遺囑繼承人。
年輕人立遺囑已經「常態化」
去年,綜藝節目「可圈可點」曾播出一段資訊,有位90後姑娘將自己名下一套房產留給閨蜜。媒體採訪她時,90後姑娘說「如果有一天自己去世了,自己名下的房產將留給自己最信任的朋友,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她是獨生女,如果哪天自己發生意外,希望朋友能夠幫自己去看看父母」。
很多網友聽到後不禁感慨,絕對的信任是生死相託,古人向來有生前「託付妻兒」的傳統,類似的舉動實在令人感動。
從兩位女孩訂立遺囑來看,看似「年少無知」的背後,卻隱藏著一道令人淚目的傷疤。她們大多來自獨生家庭,一生中能夠擁有的親人比較少,很有可能父母那代人也是來自獨生家庭,使得她們在「關鍵時候」只能將家事託付給「外人」。衣食無憂的光鮮生活下,有著數不盡的孤獨和無助。
很多人看到「立遺囑」,總會在大腦中浮現出各種老人「垂死病中」的場景,或是一家人圍著床榻為劃分家產吵得死去活來。現實生活卻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人生剛剛開始時,選擇為自己立一份遺囑。尤其是在大城市中,00後和00後立遺囑已經不再是新鮮事兒。
2019年8月,根據中華遺囑庫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統計日,90群體立遺囑的人數已經達到236人,年齡最小的只有18歲。即使18歲已經符合成年人的標準,但在絕大多數父母眼中,18歲依然還是孩子。一個剛剛成年的人,大好的人生尚未開局,便著手為自己安排「身後事」,未免成熟的有點過早,有點令人害怕。
網友表示「看不懂」
是什麼讓這些孩子如此注意生死?小說家野坂昭在《螢火蟲之墓》裡寫道「珍惜今天,珍惜現在,誰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雖然說年輕人適度關注生死不見的是壞事,生命有頑強的一面,也有極其脆弱的一面,正視生死才能走向成熟。
另外,有網友表示:年輕人立遺囑應該引起警惕,年紀輕輕應該是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階段,突然冒出立遺囑的想法,會不會是有心理抑鬱的傾向。
也有網友表示說,剛剛踏入大學校門的學生,哪來的那麼多積蓄。若是平時父母給的零花錢和壓歲錢,被她拿來轉贈朋友,多少會令父母哭笑不得,甚至有點不知好歹。
無論網友如何質疑責難,真正的重點應該放在關注年輕人心理和身體健康上。權威數據顯示,十年間,平均每年有320萬人非自然死亡,大約每分鐘有6人死於非命。其中猝死的人口高達55萬;七成白領階層面臨勞累過度的危險,一天有6000多人死於癌症。除此以外,十三億人口中,患有胃腸疾病的人數多達1.2億。這說明疾病已經逐漸呈現年輕化的趨勢。
人不輕狂枉少年,人可以天不怕地不怕,卻沒有人敢說自己不怕死。有位大學同學,畢業後選擇北漂,雖然收入見識都比小城市的我們高出不少,但常年活在加班熬夜的狀態中。有一次同學聚會,他說自己害怕有天會「猝不及防」,他在手機備忘錄裡寫道「銀行卡密碼是媽媽的生日,順帶交代一些其他的事兒」。時刻做好準備,迎接那天的到來。一個個活蹦亂跳的年輕人,偷偷為自己立好遺囑,這就是現實。
如何看待年輕人立遺囑
雖然立遺囑對人生非常有意義,立遺囑的過程也非常簡單。只要年滿十八歲,具備完全民事責任能力的人都可以立一份遺囑,但年輕人立遺囑應該深思熟慮,不要抱著「好玩」的心態跑去填表格走過場。畢竟,遺囑涉及財產劃分,非常容易引起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