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遺囑庫白皮書發布:年輕人不忌諱 立遺囑不再是老年人專利

2020-12-21 中國日報網

3月28日,中華遺囑庫向社會發布《2019中華遺囑庫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首次採用網絡直播方式對遺囑大數據進行解讀。

中華遺囑庫管委會表示,白皮書首次公布60周歲以下人群訂立遺囑的相關數據。同時,白皮書還通過對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東、江蘇以及廣西等地數據的詳實分析全面呈現全國遺囑大數據以及各地特點。

據悉,啟動七年來,中華遺囑庫已經在北京、天津、廣東、江蘇、廣西、上海、重慶、杭州、新疆等9個地區建立了遺囑登記中心。

截至2019年底,中華遺囑庫已向社會提供遺囑諮詢19.5萬人次,登記保管了16.5萬份遺囑,目前已生效遺囑共計781份。

首次公布60周歲以下大數據 立遺囑不再是老年人專利

截至2019年12月底,中華遺囑庫共協助2333位60歲以下中青年人訂立登記遺囑,其中男女比例約為4:6,女性人數明顯高於男性。從區域分布上來看,中青年立遺囑人主要分布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

白皮書從立遺囑人數、男女比例、區域分布以及遺囑登記財產類型等方面分析了中青年人立遺囑的整體狀況。同時,對立遺囑人年齡段分布、婚姻、學歷、職業以及財產分配意願等方面進行了數據分析,勾勒出了中青年立遺囑人群像。

針對2019年一度引起熱議的「90後」立遺囑現象,白皮書也進行了詳細分析。

40歲人群為中青年立遺囑人群「主力軍」

白皮書顯示,從2017年至2019年間,中青年立遺囑人總體數量和增速較為平穩,其中,40周歲至49周歲年齡段立遺囑人數量增長迅速,佔比從2017年的27.96%上升到2019年的34.38%,平均佔比為33.99%,成為中青年立遺囑人群的「主力軍」,,其次為50周歲至59周歲年齡段人群,2017-2019平均佔比29.1%。

從三年的數據變化情況來看,中青年立遺囑人年齡變化趨勢圖趨於一致,都是呈現增長的態勢。從三年的中青年立遺囑人的絕對數來看,年齡段越低,增長趨勢越明顯。拿「90後」來看,2017年立遺囑人數為61人,2019年為169人,三年間翻了近2.5倍。

從立遺囑人的學歷水平統計來看,此類群體中,學歷集中分布在「高中」及「大學」兩個階段。同時,從三年的折線圖中可以看到,小學、初中學歷的佔比在降低,而大學學歷及以上的立遺囑人數比重在增加。由此可見,對於年輕群體而言,學歷高的市民更能接受「幸福留言」理念。

為何立遺囑 中青年人看法各異

白皮書數據顯示,中青年人因為家庭結構、婚姻狀況因年齡變化差異較大,立遺囑的原因也呈現出較明顯的不同。

相比20多歲的年輕人,30周歲以上人群的立遺囑理由更加多元化。從「防範自身婚姻風險」到「防範子女婚姻風險」,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兩項的比例始終是多數立遺囑人考慮的核心問題,這也與中國人重視家庭,重視婚姻的習俗相對應。

與 「立遺囑理由」這一數據相呼應的是「立遺囑人財產分配意願」。白皮書對於中青年立遺囑人選擇的第一順序繼承意願情況進行了統計,除了父母繼承、配偶繼承、子女繼承以及孫子女繼承這幾項常見的繼承人外,選擇其他選項的比例特別引人注目。這一數據在40周歲以上人群尤為突出。中華遺囑庫管理服務部主任湯婷婷分析:「40周歲以上人群,家庭結構、人際關係和情感衝突的複雜程度遠遠大於其他年齡段,這個階段的人在訂立遺囑時需要考慮的地方也會特別多。在我們實際登記過程中,這一年齡段的立遺囑人中有些人會因為種種原因將自己財產的一部分給到閨蜜、好友。」

湯婷婷給記者講述了一個自己曾接觸過的一位立遺囑人的故事,那位女士當時的年齡在40歲上下,離異,獨自撫養一個10歲左右的女兒。「她是一位企業高管,年薪百萬。平時工作很忙,女兒一直都是由她的父母在帶。她當時選擇來立遺囑就是考慮到自己工作壓力大,經常出差,怕出意外後自己的財產旁落,讓父母和孩子的生活陷於困境中。」

因此,這位女士在考慮財產分配時就提出要將自己的一部分財產給到閨蜜。「她說她的閨蜜是跟她一起玩到大的,對她的人品絕對相信,她希望如果發生意外,閨蜜能夠幫忙照顧她的父母和孩子。」

中青年立遺囑者財產種類豐富 無房產者仍有立遺囑需求

此次白皮書發布的60周歲以下立遺囑人群遺囑數據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對中青年立遺囑人群的遺囑登記財產類型進行詳細分析。

白皮書顯示,相比於60周歲以上人群,中青年立遺囑人群的遺囑登記財產種類更為豐富,且分布更為均衡。其中,公司股權、保險單的比例遠遠高於60周歲以上人群。拿2019年的數據來對比,60周歲以上人群僅有1.28%遺囑涉及公司股權,而此項在60周歲以下人群中則達10.92%,高出10倍。

其他財產種類的豐富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財產的多樣化,也反映出市民對自己財產保護意識的提高。白皮書統計的其他財產主要包括虛擬財產、合同權益、債權、收藏品、個人物品、保管箱等。對比這個數據,2019年在60周歲以上人群僅為0.28%,但中青年人的比例為12.8%。不過其他財產的比例,無論是中青年人群還是老年人群都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

在不動產登記的件數上,中青年人的遺囑中比較多的是2處到3處不動產,這個比例佔到了70%。值得關注的是有4%的立遺囑人沒有不動產或沒有在遺囑中安排不動產。說明中青年人群中有一部分在逐漸意識到財產安排的重要性,即使沒有傳統意義上的重大資產,也要提前做好全面的安排。

記者發現,中青年人遺囑中對財產的分配上,除了財產種類豐富以外,財產中銀行存款的比例高,也是與60周歲以上人群顯著的不同。2019年,中青年遺囑中銀行存款比例為34.57%,而這一比例在60周歲以上僅為19.8%。老年人立遺囑對存款處理比例低,可能原因是老年人主要考慮存款用於養老,不打算進行分配,也可能考慮財不外露,不願意在遺囑中處理存款。但這都是有誤區的,需要進行合理引導。

「90後」人群遺囑豐富了財產類型

2019年下半年,有關「90後」立遺囑的話題在社會上引起了一波熱潮。那麼,這一群體的遺囑數據到底如何?此次白皮書進行了詳細解讀。

據統計,2017年,有55位「90後」在中華遺囑庫登記保管了遺囑;2018年這個數字是178;截至2019年底,人數合計為344人。數據顯示,2017年立遺囑的人群中,就有99年出生的立遺囑人前來訂立保管遺囑。18歲也是目前我國允許訂立遺囑的最低年齡。雖然目前僅有近3年數據,但從「90後」人群立遺囑增長的趨勢來看,越來越多的「90後」接受並願意訂立遺囑。

「90後」人群立遺囑備受關注的另一個原因在於他們給遺囑增加了更加豐富的財產種類。從「90後」分配財產的內容中可以看到,80%立遺囑的「90後」已經有自己的房產,幾乎所有「90後」在寫遺囑的時候都會將自己的銀行存款納入遺囑分配的財產當中。與其它年齡段的立遺囑人不同的是,「90後」的遺囑中,「虛擬財產」的納入和安排成為其一個突出的特徵:支付寶、微信、QQ、遊戲帳號等虛擬財產是「90後」遺囑中常見的財產類型。

針對為何「90後」立遺囑人中80%擁有獨立住房的問題,湯婷婷表示,在實際工作中,她發現這部分「90後」,父母買房掛名在子女名下的現象很普遍,還有的父母甚至會將自己的部分股權掛在子女名下。「這也是為什麼這些人要訂立遺囑的重要原因,防止自己發生意外財產丟失。」湯婷婷說。

單身人群、再婚家庭立遺囑漸成「剛需」

從中青年立遺囑人的婚姻狀況來看,主要以「已婚」人群為主,2019年佔比為68.85%,與60周歲以上立遺囑人群中已婚比例相比還是明顯低了許多,60周歲以上人群2019年此項數據為77.07%。

中青年立遺囑人群中未婚、再婚和離異比例相對於60周歲以上人群高出許多。未婚比例三年間始終徘徊在11%至15%之間,而60周歲以上人群此項數據比例不到1%;再婚比例三年間呈現出小幅上升趨勢,從8.24%至9.78%,而60周歲以上人群此項比例不到3%;離異比例三年間徘徊在8%,而60周歲以上人群此項比例不到4%。數據再次顯示,年輕人對婚姻的選擇更趨於多元化,再婚家庭以及單身人群漸成中青年立遺囑人中的「剛需人群」。

中青年立遺囑人夫妻同立遺囑的比例和單方訂立的比例相對比較持平,雙方同立的比例要遠遠低於老年群體的同一數據。這一數據也與立遺囑人的婚姻狀況數據相呼應。崔文姬介紹,單方訂立的通常為單身人群或者再婚家庭,「再婚家庭一般情況比較複雜,有一方先來諮詢然後再去說服另一方,但很多都是背著另一方前來諮詢訂立的。」 崔文姬說。

老年人立遺囑更趨理性 優先保障配偶晚年生活

白皮書數據顯示,2013-2019年間,遺囑中所涉及的繼承人多為配偶或子女;數據表明,「子女直接繼承」的比例逐年下降,而「配偶先繼承,子女後繼承」的比例逐年在上升,說明群眾開始普遍意識到要優先考慮保障配偶的晚年幸福生活。由孫輩直接繼承佔比13.19%。選擇「子女直接繼承」的分配方案有所下降,選擇「其他分配方案」的人群比例逐年上升,表明分配方案的選擇上更加多樣化。

崔文姬告訴記者,他們在日常接待中,聽到老人們說的最多的就是:「要是哪天我走了,這房子是我們老兩口一輩子辛辛苦苦掙下的,得我倆人都走了,才能給兒子」「萬一我先走了,他要是再找一個我沒意見,現在都追求生活質量」,一位姓李的女士對老伴再婚的事兒顯得很豁達,但一提到房產就開始有些含糊了,「但房子可不能給他後老伴兒,得給我們的孩子。」

中華遺囑庫管委會主任陳凱表示,有相當一部分老年人一方面希望房產由子女繼承,但又擔心老伴居住受到影響,在老伴在世的情況下不希望子女直接獲得房產。如果將房產指定由老伴繼承,則又擔心老伴再婚後,將房產轉贈給外人,希望對老伴做出限制。

陳凱認為,這一難題有望在民法典出臺後得到解決。目前正在審議的民法典草案中,對居住權和遺產管理制度的規定,有望解決這一難題。民法典規定可以通過立遺囑設立居住權。「這就意味著,房產在當事人去世後,可以由其指定的人居住,但居住權不能轉讓、繼承,因此居住人在世的時候可以居住,但在居住人去世後,房產的歸屬仍然由產權人控制。」這極大地方便了老年人對自己權益的保護,既可以照顧配偶的生活,也維護了家庭財產的利益。

獨生子女父母佔立遺囑人「半壁江山」

2019年,中華遺囑庫訂立遺囑的人群以獨生子女家庭為主,佔比47.75%,其次為2-3名子女家庭,佔比43.47%;無子女家庭的人群雖然佔比最小,但2019年有小幅上升。訂立遺囑人群的家庭結構近年來分布比較均勻。

對這一現象,陳凱認為主要是由於觀念變化導致的結果。以前人們都認為遺囑是為了防範子女爭奪財產,以為只有多子女家庭才需要立遺囑。可是隨著社會發展,大家發現遺囑不只是為了防範糾紛,更能夠避免家庭財產損失。

曾刷爆朋友圈的獨生子女小麗在父母去世後無法繼承父母全部財產的故事,令大家對遺囑的必要性有了新的認識。

白皮書顯示,60周歲以上立遺囑人有11.91 %的人立遺囑的原因是為了防止子女離婚導致家庭財產流失。陳凱表示,這些數據都表明人們的法律意識增強,保護自己家庭財產的需求更加明確。

文盲視聽障礙立遺囑難題或將得到解決

白皮書數據顯示,在無法訂立遺囑的原因中,23.41%因為文盲,66.64%因為身體健康問題,導致書寫能力的原因而無法訂立遺囑。湯婷婷介紹,在中華遺囑庫各登記中心,經常會遇到老人明明大字不識,卻迫切想訂立遺囑,之前我們往往會婉拒其訂立遺囑的請求。因為按照現行法律,識字能力差或者文盲訂立的遺囑會有極大法律風險。

陳凱介紹,經中華遺囑庫已開發出一套適合識字能力差或文盲群體的遺囑登記流程,。目前,中華遺囑庫已經開始受理這類遺囑申請,解決了文盲遺囑的老大難問題。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全國律師諮詢日——中華遺囑庫負責人陳凱:如何立一份有效的遺囑
    【環球網公益頻道記者 文雯】中華遺囑庫是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與北京陽光老年健康基金會於2013年共同發起的公益項目,為年滿60歲、資產不超過兩套房產的市民提供免費的遺囑諮詢、登記和保管服務。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中華遺囑庫已經在全國設立11個登記中心,57個服務中心,免費遺囑諮詢195929人次,登記保管165854份遺囑。根據今年3月中華遺囑庫發布的《2019中華遺囑庫白皮書》顯示,自2013年至2018年,6年間,立遺囑的平均年齡從77.43歲逐步降至71.26歲,立遺囑人趨向年輕化。
  • 立遺囑時,逾99%的老人選擇了「防兒媳女婿」條款,網友吵翻了!
    -2017)》的發布,數據顯示竟然超過99%的老人在立遺囑時選擇了「防兒媳女婿條款」,網友們立刻針對這些問題展開熱烈討論,究竟其中誰對誰錯,誰是誰非?日前,中華遺囑庫發布《中華遺囑庫白皮書(2013-2017)》,對所保管的8萬餘份遺囑進行數據分析。82177份遺囑中,有39234份遺囑是獨生子女家庭的父母立下的,佔總遺囑數量47.74%。白皮書顯示,有99.93%的老年人選擇中華遺囑庫範本中的「防兒媳女婿」條款。
  • 「現場」立下愛的遺囑!杭州這些年輕媽媽今天這樣過節
    位於上塘路617號的中華遺囑庫杭州第一登記中心,迎來一對特別的好朋友:她倆都是媽媽,都生於1978年,相約一起來立遺囑。一位母親在中華遺囑庫立遺囑。其中一個媽媽李玲(化名)說,自己是名財會人員,丈夫創業,家裡經濟條件還算不錯。雖然尚且年輕,但她覺得,「遺囑遲立早立都得立,沒有什麼好忌諱的。」
  • 18歲大一新生立遺囑:銀行卡裡的錢留給朋友!
    去年 25 歲的她在自己生日當天立下遺囑。在崔文姬立下遺囑後,她的父母還不是很理解,非常詫異。但在崔文姬看來,立遺囑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因為你不知道意外什麼時候才能來。"她認為,如果意外發生,這樣才能夠不留遺憾。如何看待年輕人立遺囑?
  • 90後姑娘辦「身後事」:立遺囑時將房產留給溫州的閨蜜
    親筆撰寫遺囑、進行精神評估、所有過程錄音錄像……一個多小時,陳姑娘就把身後事搞定了,「就感覺把決定已久的事情給辦了而已。」「90後立遺囑雖然不多,但這兩年上升很快。」浙江省遺囑庫創始人葉世娟告訴記者,90後立遺囑的人數2019年比2018年翻了一番,最小的人立遺囑時只有22歲。
  • 18歲大學生辦「身後事」 立遺囑財產留給朋友引網友議論紛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18歲大學生辦身後事 立遺囑財產留給朋友引網友議論紛紛 12月19日,剛滿18周歲的大一新生小紅(化名)來到上海中華遺囑庫第二登記中心,為自己訂立遺囑。小紅希望把存在銀行卡裡的2萬多元留給自己的一位朋友,她曾在小紅最傷心難過時給予了支持和關愛。
  • 立遺囑是為更認真地活著 年輕人的生死觀念正在轉變
    原標題:熱聞|大一新生立遺囑財產給朋友,90後女孩房產給閨蜜,你咋看人至暮年立遺囑,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可最近,上海一位正在讀大一的新生立遺囑的事引發網友關注。12月19日,剛滿18周歲的大一新生小紅(化名)來到上海中華遺囑庫第二登記中心,為自己訂立遺囑。
  • 「微信遺囑」功能開通,超5000人留言!杭州人體驗後……
    最近,就有不少人通過微信小程序給親人寫遺書、留遺囑,提前感受「從容的告別」,這個方式,你能接受嗎?網友體驗:「沒想到立遺囑也有療愈效果」打開中華遺囑庫「微信遺囑」小程序,在這個小程序中,用戶可以用文字、照片、視頻的方式,創建「幸福留言」,中華遺囑庫會按照用戶約定時間,將留言寄送給留言對象。
  • 學習民法典│如何立遺囑才能不讓「身後事」變成「麻煩事」呢?
    熱播劇《都挺好》劇中父親蘇大強立遺囑戲份曾登上熱搜,此前中華遺囑庫發布了《2019中華遺囑庫白皮書》,數據顯示立遺囑人年齡年輕化,那麼,遺囑怎麼立才有效,知道嗎?民法典知多少根據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三條規定,自然人可以依照本法規定立遺囑處分個人財產,並可以指定遺囑執行人;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指定法定繼承人中的一人或多數人繼承;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贈與國家、集體或者法定繼承人以外的組織、個人;可以依法設立遺囑信託。如何立有效遺囑?
  • 重慶最小立遺囑人僅22歲,支付寶、微信錢包都是遺產
    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發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4月10日14時10分訊(首席記者 佘振芳)近日,中華遺囑庫正式向社會發布《2019中華遺囑庫白皮書》,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也從中華遺囑庫重慶第一登記中心獲悉,數據顯示,重慶地區已登記保管2508份遺囑。從登記遺囑財產的類型和相關的數據看,重慶地區的遺囑中,商鋪、車位的比例高於全國其他城市,不動產中的商鋪、車位佔比8.1%。
  • 六旬夫妻結婚紀念日走進「遺囑庫」,把遺囑當禮物送兒子
    揚子晚報網8月12日訊(記者 徐媛園)8月11日,中華遺囑庫江蘇登記中心遷址。一些市民陸續來到中華遺囑庫在青雲巷的舊址重溫當年為家人留下留言的瞬間。《民法典》在遺囑方面最大變化是增加了列印遺囑,同時刪除了《繼承法》關於公證遺囑效力優先的規定。
  • 遺囑公證讓身後事不再鬧心
    本報訊 (記者 馮楠) 近期,上虞公證處通過媒體發了一則特殊的重陽活動通告,內容主要是為70周歲以上老年人免費辦理遺囑公證儘管如此,前去諮詢辦理的老人並不多,平均一天的受理量也只有兩三件,與平常無異。面對這樣的「冷場」,公證處主任範文豐坦言,這也正預料之中。據了解,遺囑公證其實是一項傳統公證項目,但多年來,上虞公證處每年受理的遺囑公證均保持在100件左右,在其他越來越多的民商事公證項目受理中只佔到極小一部分。「遺囑公證的知曉度還不高,有的是不了解,有的是出於傳統觀念不願了解。」
  • 大一新生立遺囑財產給朋友,90後女孩房產給閨蜜,你咋看
    人至暮年立遺囑,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可最近,上海一位正在讀大一的新生立遺囑的事引發網友關注。12月19日,剛滿18周歲的大一新生小紅(化名)來到上海中華遺囑庫第二登記中心,為自己訂立遺囑。,年輕人的生死觀念卻正在發生轉變。
  • 世事無常,像Selina立個遺囑又怎樣
    好在一切平安,可這場經歷還是讓她下定決心,把立遺囑變成實在的行動。同樣是一旦錯過就不再,需要拼搏的年華和身體健康的狀態,成為一道單選題。拼,是被壓力壓到窒息的當街崩潰大哭;不拼,是伴隨終身的遺憾。同樣是來自中華遺囑庫的一組數據,疫情期間,有關遺囑的線上諮詢和預約量暴增了幾十倍。
  • 遺產繼承並不簡單,遺囑設立當獲重視
    ——本文系紅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12月27日,中華遺囑庫深圳遺囑服務中心啟動,面向大眾提供專業財產保護與傳承服務。截至2020年12月,中華遺囑庫已經在全國設立11個登記中心,60個服務中心;全國預約諮詢人數為23.5萬人次,登記保管人數為17.5萬份。
  • 中華遺囑庫舉辦「別樣閱卷會」 整理15萬份遺囑樣本出「錯題集」
    9月10日一大早,位於北京站東街8號信通大廈A座4層的中華遺囑庫北京第二登記中心的大廳裡不少人都圍著展板討論不停,格外熱鬧。昨天上午,中華遺囑庫舉辦了一場「別樣閱卷會」。這場閱卷會的評卷人是前來登記中心辦理遺囑預約和登記的市民。正值教師節,中華遺囑庫也邀請了部分教師前來體驗「判卷」。而這份「試卷」也頗為特殊,是在梳理了15萬立遺囑人常見「錯題集」的基礎上整理而來。
  • 老人立房產遺囑範本
    老人立房產遺囑範本立遺囑人必須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一些老年人在病入膏肓之際所立遺囑可能會被認定無效。所以,在訂立遺囑時都要判斷立遺囑人是否神志清醒,是否具備訂立遺囑的能力。根據《繼承法》第22條規定,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所立的遺囑無效。遺囑作為一種民事行為,行為人必須具備相應的行為能力,無行為能力和限制行為能力人均不具有訂立遺囑能力,確定遺囑人是否具有訂立遺囑能力,應以遺囑人設立遺囑時為準。這就是公證機關、律師在進行遺囑公證、見證的時候,必須製作有關詢問筆錄,證明立遺囑人的神志清醒、具備行為能力的原因。
  • 立遺囑不吉利?莫讓觀念「誤」了事兒!
    立遺囑不吉利?莫讓觀念「誤」了事兒!,多子女家庭避糾紛「立遺囑不吉利……」「立遺囑後子女就不管我了……」「立遺囑是有錢人的事兒,我沒什麼財產,沒必要立遺囑……」老人們正是被這些傳統觀念束縛,不願預立遺囑,無形之中為日後子女繼承遺產帶來隱患。
  • 「90後」上海姑娘立遺囑:為了更從容地活著
    時下,年輕人立遺囑並不少見,在中華遺囑庫,「90後」年齡段立遺囑的已近200人,其中上海20餘人。也在這天,她抽出兩個小時,做了一件「轟動」的事——  王婷婷來到中華遺囑庫上海登記中心,立下遺囑:去世後,將自己名下的一套房產留給閨蜜兼同事孫雯。  王婷婷說,中華遺囑庫上海登記中心按資產價值以及分配意願的複雜程度,由專門的評估部門進行估值,確定立遺囑服務費用。她的這套房子不大,立遺囑花費10000多元。
  • 00後女孩立遺囑,財產留給閨蜜,網友說「有點看不懂」
    上周末,上海中華遺囑庫第二登記中心,接待一位特殊的「遺囑人」。虛齡剛滿十九歲的小紅(化名),是一位正在讀大一的新生,她來到遺囑登記中心將個人名下2萬元存款,留給自己一位閨蜜。遺囑人小紅表示,自己沒有輕生厭世的想法,立遺囑不是生命的終點,而是人生的新起點,以後會更加認真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