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Vlog|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小桃子」做成了「大...

2020-12-19 閃電新聞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26日訊 8月25日,泰安肥城市融媒體中心記者來到儀陽街道劉臺村,帶您看看這裡村民們的幸福小康生活。

劉臺村位於泰安肥城市儀陽街道辦事處,這裡有得天獨厚的土壤、氣候條件,四周山巒環繞,地下水豐富,所以造就了這裡肥城桃的種植條件,現在,村裡一產種桃,三產發展桃花旅遊和桃木雕刻,把「小桃子」做成了大產業。劉臺村交上了「桃花運」,村民也因「桃」走上「小康」之路。

現在已經到了肥桃的豐收季, 聽鄉親們說, 肥桃的特點集中在一個「肥」字上,它的肥碩是其它桃子無法比擬的,大的能有一斤半重,一般的也在半斤左右,實為桃中之冠。它的果皮顏色青中有黃,肉質細嫩肥美,汁多味甜,因此,在《辭海》中稱肥桃為肥城佛桃。清代的時候就成為了皇室貢品。

2007年劉臺村成立了肥桃協會,08年又成立了合作社,逐年擴大種植規模,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現已發展到3000畝,年產量4000萬斤。在網購、電商、直播帶貨的大趨勢下,劉臺村人勇做「弄潮兒」,村裡經常開展電商培訓班,與桃農們一起研究在網上銷售肥桃,也經常向直播帶貨能力強的村民學習經驗。

每年的四月份,劉臺村就到了桃花盛開的季節,桃花漫山遍野,自然錯落,在這裡可以欣賞到燦若雲霞、嬌豔無比的精品桃花,劉臺村作為桃花節開幕式的主辦場地,每年都會吸引一大批中外遊客前來賞花遊玩。桃花旅遊」的發展又能進一步帶動了村民致富。

離開了桃園,來到了桃木雕刻加工廠,劉臺村因「桃花」而興,但並沒有止步於「桃花」。村裡立足得天獨厚的肥桃資源優勢,傳承千年的桃文化,延伸了桃產業鏈,發展了桃木雕刻產業,目前年銷售收入能突破30萬元。

記者在劉臺村看到了肥桃、桃花和桃木雕刻三個產業,這些產業帶動著村莊的經濟發展,也讓村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面桃花相映紅」,聽村幹部和村民們談起他們村的「小康」故事,每個人都是如數家珍,臉上、眼睛裡、笑聲中仿佛都洋溢著「汔可小康」的幸福和滿足。如今的劉臺村,春賞桃花,秋品肥桃,儼然成為了這裡的的「世外桃源」。

肥城融媒 高翔 通訊員 劉鳳君 楊倩倩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系列vlog 東風村第一書記萬文奎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系列vlog 東風村第一書記萬文奎 2020-08-31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春天來了,讓我們一起聆聽蔣大為唱的《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在他唱過的許多歌曲作品中,有一首歌特別令人難忘,這就是他的經典作品之一的《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我可愛的故鄉,桃樹倒映在明淨的水面,桃林環抱著秀麗的村莊。啊!故鄉,生我養我的地方,無論我在哪裡放哨站崗,總是把你深情地嚮往……是呀,每當聽到這熟悉的旋律,上了年紀的人們,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不禁熱血沸騰,豪情滿懷!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桃子撐起一個大產業,「充國香桃」香飄天下
    封面新聞記者 蘇定偉 實習生 陳恩鳳7月14日上午,四川省南充市「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型採訪團來到西充縣古樓鎮的百公裡百村脫貧奔康香桃產業園,滿山遍野的桃樹果滿枝頭。十裡桃林深處,有位高元鬥,愛桃若子,見記者來,便端上大顆的桃子熱情地招待記者,香桃汁多肉甜、香味濃鬱,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最開始村民們都不相信我可以把桃子賣出去,但現在我不僅把桃子種得又大又紅,還賣得特別好,有些顧客生怕買不到我的桃子了,就在微信上直接把錢轉給我,提前預定好!」
  • 桃花開得不容易——《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今天,當人們唱著《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沉浸在歌曲所營造的美好意境中時,你可曾想到,這朵「桃花」是怎樣含的苞?如何開的花?
  •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蔣大為
    聽著那首《駿馬奔馳保邊疆》,蔣大為的聲音似乎永遠那麼高昂歡快嘹亮。蔣大為是我國著名歌唱家,幾十年來一直活躍在歌唱舞臺,優秀作品很多,流傳甚廣,深受廣大觀眾和聽眾喜愛。蔣大為,1947年1月生,天津人。蔣大為的歌曲有:《牡丹之歌》,《北國之春》,《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西遊記的歌曲《敢問路在何方》,電影《怒潮》的主題曲《送別》,電影《戴手銬的旅客》主題曲《駝鈴》,《啊 秋海棠》,《我是天津人》,《最美的歌兒唱給媽媽》,等等。八十年代,蔣大為演唱了電影《紅牡丹》的主題曲《牡丹之歌》,這首歌使他一舉成名。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賽罕南瓜 瓜小名氣大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賽罕南瓜 瓜小名氣大 2020-10-03 11: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百聽不厭的懷舊金曲《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是蔣大為演唱的歌曲,鄔大為、魏寶貴作詞、鐵源作曲,收錄在1980年發行的同名專輯《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中。桃樹環抱的村莊,明淨的水面映著盛開的桃花,在如此美麗的地方,又傳來孩子們的歡笑,顯現姑娘們喜悅的臉龐,這一切巧妙地組合成一幅美麗的人文風景畫卷,激發了人們對美好故鄉的眷戀以及對和平寧靜生活的熱愛。歌詞對邊防戰士的刻畫生動。為了美麗的故鄉,為了故鄉的明天更加美好,邊防戰士願意駐守在最艱苦的地方。這種「苦了我一人,幸福千萬家」的博大胸懷和高尚情操,令人肅然起敬。
  •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十五的月亮》都出自他手
    他,年輕時就曾憑藉著《四好歌》一舉成名,《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十五的月亮》等歌曲多次登上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的舞臺,傳唱至今,經久不衰。他,一輩子紮根生活、深入連隊,用更加充滿人性化的音樂語言找到了一代軍人的價值觀念和情感共鳴。他,如今已進耋耄之年,卻依然沒有停止創作,他說這輩子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工作。
  •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2017年《聖瓦倫丁杯》桃花攝影大賽開始啦!
    桃花春色暖先開,明媚誰人不看來。
  • 蔣大為為啥冬天也愛唱《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你覺得奇怪嗎?
    有些人的職場生活是非常豐富多彩的,蔣大為是我國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還榮獲國務院津貼,在歌壇上被譽為「國寶」「國喉」。然而,蔣大為卻不管三七二十一,在冬天上臺演唱,要不就是唱《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要不就是唱《牡丹之歌》。你想想看這兩首歌在春天唱是好的,在冬天唱就有點不相稱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桃園採摘,荷塘觀賞,美在小康路
    7月12日,位於長山子鎮上梁頭村的小林桃園生態採摘基地,遊客正在採摘桃子。  新疆網訊(記者宋建華攝影報導)7月的米東區,荷花盛開、鮮桃壓枝,村民們將種植養殖業與觀光旅遊結合,建成了桃園採摘基地、荷塘觀賞基地,既鼓了腰包,也美了鄉村。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綠色鋪就小康底色
    開欄語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是黨中央確定的今年全黨全國工作的大局。6月11日,中宣部舉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啟動儀式,全面啟動「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靠山靠水靠雙手 發家致富奔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靠山靠水靠雙手 發家致富奔小康 2020-08-28 20: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小小青石板,梁河九保大變化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小小青石板,梁河九保大變化 2020-09-02 17: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山谷裡的眺望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山谷裡的眺望 2020-07-13 20: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住在平房裡,父親打開收錄機播放蔣大為的《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瓦房換成了小平房,四四方方,看著漂亮規矩,就如一隻放大的盒子。父親宣布:從今天開始,我們就可以住上放心房,颳風下雨,都不怕了。搬進小平房那一年,我在班上考取了好名次,成了一名班上的大隊長,胳膊上戴了三根紅槓的榮譽標誌。年夜飯上,父親特意把瘦肉最多的那一段排骨夾給我,作為獎勵。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二十五)古浪縣...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二十五)古浪縣:食用菌產業讓群眾開啟致富之旅 2020-07-10 20: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綠色鋪就小康底色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很關鍵。在魚米之鄉江蘇,長江流淌出河網密布、孕育著繁華興盛。作為經濟大省,江蘇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以此為牽引,統籌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讓綠色成為全面小康的底色。
  • 桃子剛長出來,沒熟就被摘了整車拉走,果農卻不心疼,這是做什麼
    又到了桃花盛開的時候了,一朵朵桃花在山間嫵媚的開放。從古至今人們從沒有停止過歌頌桃花的美,關於桃花的詩句也非常的多。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還有著名的唐伯虎寫的桃花庵詩,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錢,這裡的花就是指桃花。在古代桃花象徵著美好的時候,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但桃花的花期也是比較短的,前些天還打算去桃園裡面賞桃花。卻不想這兩天突然變得熱起來,而原定的來賞花現在也變成了來賞桃子了。
  •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依然有梔子花開.
    開場前,汪涵說,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依然有梔子花開。調侃的是何老師,其實我們的大學青春又何況不是梔子花開那般美麗。 離畢業只剩不到100天 沒有哪次畢業如這次不舍 因為知道,自己終於離開被父母老師的庇護的象牙塔,獨自走進人生前路的歡愉與痛苦 這是一次離別,更是一次重生 所有如歌的年華,都值得被懷念 致敬我們每個人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