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提琴
擦奏弦鳴樂器。提琴族中的中音樂器,外形及結構與小提琴基本相同,只是形體略大。五度定弦為c、g、d1,a1琴身長度一般為42.5釐米。中提琴的音色比小提琴更厚實、溫暖而豐滿,指法和運弓與小提琴基本相同。中提琴從比中央C低八度音程的C開始,每根弦間隔五度音程,依次為C、G、D及A音,比小提琴低五度,而比大提琴高了八度。作為獨奏樂器,它缺少小提琴的輝煌性和大提琴的渾厚有力的音響,並且不如小提琴和大提琴那樣在演奏協奏曲時可以和樂隊進行較量。因此作曲家為中提琴寫的協奏曲不多見(多見於小提琴)。
中提琴(Viola)名稱,源自古大提琴(Viola da gamba)。古大提琴是一種夾於兩條腿之間拉奏的樂器。但其實古中提琴(Viola da braccio)才是中提琴與小提琴的前身,因為古中提琴是架在肩上拉奏的。中提琴的發展和歷史與小提琴十分相似,但在獨奏的場合缺少小提琴的適應性和,只好居伴奏的地位,使演奏的聲音便和諧。
在十八世紀最後二十年間,許多樂家逐漸承認中提琴獨特優美的音色,因而常用於海登和莫扎特的弦樂四重奏。但用作獨奏樂器時,它的音色獨具特色,像是充滿鼻音的弦樂器,發出低沉而神秘的聲音。這種特點被中國許多優秀的作曲家所利用,使加上弱音器的中提琴模仿馬頭琴的聲音,在《嘎達梅林》,《御風萬裡》,《草原之歌》等等獨奏或交響樂中發揮巨大的作用,給人們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因為中提琴獨特的音色,所以在交響樂中,大多處於中聲部,經常會與小提琴,大提琴,一起完成主旋律,多以襯託為主。
19世紀,N·帕格尼尼獲得了一把A.斯特拉迪瓦裡製作的中提琴,H·柏遼茲為它寫了一首交響曲《哈羅爾德在義大利》。柏遼茲不僅把中提琴獨奏寫得非常精彩,而且把樂隊的中提琴聲部也寫得十分優秀。20世紀以來,出現了L·特蒂斯、W·普裡姆羅斯和P·欣德米特等中提琴演奏家。W·沃爾頓為特蒂斯、B·巴託克為普利姆羅斯寫了《中提琴協奏曲》。欣德米特自己寫了 4首中提琴協奏曲,由他親自演奏。從中提琴的演奏藝術發展來說,在室內樂作品中,特別是弦樂四重奏中,才充分發揮了它的藝術表現力。
但中提琴在演奏上一直不大受重視,即使像貝多芬這樣善於開發樂器獨特個性的大師,也滿足於把中提琴保持在從屬聲部的水平上。這種狀況甚至影響到學生學習中提琴的熱情。總有這樣的說法,學不成小提琴的人迫不得已才轉而改行搞中提琴。仿佛中提琴是件蹩腳的樂器,只配給庸碌無能的提琴家使用。
事實當然不是這樣。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代表性作曲家梅雨爾在他的歌劇《烏達爾》中,自始至終不用小提琴,而是把弦樂的基本的和最高的聲部交給中提琴演奏。這個創舉也許激發了相遼茲的創作欲。
28年後,也就是在1843年,柏遼茲寫下了他的《哈羅爾德在義大利》,這部作品是柏遼茲題獻給帕格尼尼的帶中提琴助奏的交響曲。但是帕格尼尼嫌獨奏中提琴聲部過於沉寂,始終未予問津。這部作品後來是由帕格尼尼的學生西沃裡予以首演的。其實,《哈羅爾德在義大利》是柏遼茲慘澹經營之作,中提琴在裡面扮演標題上的主人公,落落寡合,卻有一肚皮說不完的心思。換了小提琴作主角,未免過於耀眼;大提琴呢,又過於傷感;中提琴則深沉感人正合適。這部作品在19世紀的中提琴文獻中可說是獨步一時。
不過話說回來,中提琴在歷史上地位較低,還真和自身有幾分關係。我們知道,小提琴和大提琴都是在制琴名師斯特拉迪瓦裡的手中定型的。中提琴卻沒有這樣的福氣。中提琴的尺寸在很長時間內都沒有一個大致的認同。不是你嫌我做的大了,就是我嫌你做的小了。法國19世紀上半葉的制琴名師維柳姆,曾經製造了一批音響豐滿有力的中提琴,可惜由於尺寸偏大未得到好評,被束之高閣了。19世紀末,特蒂斯(1876-1975)奮起從事中提琴演奏事業,終生不輟。他設計製造了十六又四分之三英寸的特蒂斯型中提琴,算是給中提琴定下了一個相對合適的身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