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為什麼不敬屈原?| 繫舟漁夫

2021-02-15 黃河文創

HuangHe Creative Writing

黃河文創

與您同行

(總第605期)

   

   在這裡,"端午節"敬的不是屈原,敬的是一位"母人熊"*。

    說起"母人熊",人們就會提起大明王朝開國元勳常遇春

    說到常遇春。許多人都說他是安徽人,是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

    但在這裡,一直以來流傳這樣的說法,常遇春之父常生,生在書香世家,卻逢家境敗落,廿多歲尚未成婚,在鄉裡代筆書信訴詞,勉強度日。

    

        有一天,常生去山裡一處婚娶戶家,書寫喜帖。因席間少飲,有些暈乏,稍作歇息後,忙匆匆趕路回家。

        夏日山間小路,微風吹來也覺涼爽。過一拐彎處,正要下坡,突然被緊緊抱起,一時間氣悶眼黑,暈了過去。

    醒來發現,竟然躺在一個毛絨絨的窩裡,眼前是猙獰的人熊面孔。那兩排雪白的大牙,讓他毛骨悚然。可誰想這人熊並無傷他之意,而是將一個山果送到他嘴邊。常生想,既然這樣,只好聽天由命罷了。

    這是一頭雌熊,或許看常生儀表堂堂而心生眷意,也許還有別的原因,不去傷害他。每天外出採擷山果野菜伺餵他,管照他。有一次染疾發熱,母人熊守了兩天兩夜,餵他野果,還用草葉蘸水為他敷涼,這讓常生有些感動。但讓常生惱火的是,她每次外出時,總會用一塊巨石,將洞口堵死。常生試推多次,巨石總是紋絲不動。想逃的願望每每落空後,常生也就懶得再動。

        最初人獸相處時,常生總是心懼神萎,難以應對。時間久了,日久生情,兩者漸漸融合。後來在一個春天,母人熊生下一子,常生給起名遇春。遇春漸漸長大,常生就在洞內教他認文斷字,講述洞外人間的故事。母人熊外出時,常生就領他推那巨石鍛鍊,期待能夠重回人間。

    有一天,洞口巨石終於被父子倆推開了。重回人間的常生仔細辨認,原來舉頭就是繫舟山。據傳這山是大禹治水時拴船的地方,因而得名"繫舟山"。他住了多年的洞穴便是"禹王洞"。這洞是大禹洩晉陽湖水入滹沱河時曾住過的地方,因此叫做"禹王洞"。

    離開山洞,常生高興,遇春驚喜,父子倆一路向家鄉奔去。很快就來到了七嶺河,這是一條匯聚了七嶺之水的河,也被放牧的人們稱為牧馬河。時值農曆五月,正是雨水增多山洪頻發的時節。父子倆剛剛趟到河岸,山洪就滾滾而來。發現常生父子外出的母人熊,一路嘶吼著追來,不顧山洪剛到河中,突然一個大浪掀天而蓋,父子倆正要施救,母人熊卻沒了蹤影。

    小遇春隨父回到秀蓉(今忻州)故裡,房宅日久無人居住,破落不堪。常生一想到母人熊被河水吞沒的場面,心中不由悲戚。再加上久居山洞不適水土,回來後就臥病不起,不到一個月就憾然離世。常遇春小小年紀,舉目無親,典宅葬父,流落街頭,甚是悲慘。

    一天,小遇春路經一富戶門口,見往院內搬卸西瓜。幾個富家子弟,捧瓜啃幾口,便扔在地上。小遇春看見附在瓜皮的紅瓤還多,口燥難忍,便想拾起再用,卻被富家一少年踢到別處。遇春想再拾,富家少年用腳蹂踩著說,哪裡的乞兒,配食此物?周圍的富戶年長者和一群闊少,隨和謔戲,浪笑不已。常遇春手攥雙拳,暗想,他日得勢,滅你全城。

    自此,常遇春流落他鄉,浪跡天涯。後投朱元璋麾下,其父之智其母之力,在他身上傳承光大,英武無比。他助朱元璋攻城掠地,輾轉南北。先是中翼大元帥,後又被封鄂國公。接著率大軍北上攻克太原,屯軍秀蓉。

    一日帳中醉酒,夢中又現幼年瓜皮之辱。怒喊,"剿滅秀蓉,雞犬不留"。 統帥一語,軍令如山,瞬息間一座秀容城血流成河。常遇春一覺醒來,見營中將士甚少,一問侍從,才知大軍正遵他的命令,剿殺秀蓉。他頓時醒悟,深悔自己夢囈帶給百姓的災難,趕緊下令收兵。這時兵鋒剛到至城東三十裡的村落。從此,這個村子就得名"令歸村"。常遇春深感愧對秀容百姓,揮劍斷下一片袍角,以表謝罪。此事他終身報憾,英年早逝。朱元璋追封其為」開平王「諡忠武。

    常遇春兵駐秀蓉時,正值五月,想起有生育之恩的娘親母人熊,很是悲傷,於是備了香燭供品,到七嶺河畔祭奠。香菸嫋嫋、河水湍湍,撒至河裡的黃米、紅棗、豇豆招來一群魚兒食之無存。常遇春望著河水魚群無奈,不經意間手觸河邊蘆葦,於是想到一法,用葦葉將黃米、紅棗、豇豆等食物包裹,投入河中後,再不見魚來逐食。

    從此以後,每逢端五,當地百姓就會用葦葉,把黃米、紅棗、豇豆包成粽子,到河邊來祭祀母人熊。

    這就是當地端午不祭屈原的由來。

這個地方就是在今天的山西忻州境內。或許這裡就是常遇春之父的出生、生活的地方,卻無確鑿的史籍記載。但母人熊的故事一直就這樣流傳著,當地端午節也一直這樣過著。

* 「母人熊」可能是人們傳說中的一種猿類。

作者簡介

      繫舟漁夫,山西忻州人,生於五十年代。自幼喜好文學,書法。偶爾寫點閒文。

投稿須知

請自附題圖、插圖、封面、宣傳語。

請用word,標明體裁、作者簡介、聯繫方式。

讚賞金在刊文一月後全額發給作者。忌一稿多投。

郵箱:huanghewenyou@163.com

編   委

河洛 李幼謙 鍾靂 海怡 欣梓

偶爾 五糧 放草 芷菡 

榛子 相茹 小靜

 統編:  相茹 責編:鍾靂

長按二維碼關注      轉載請註明出處

讚賞金全部歸作者

相關焦點

  • 【端午時節】屈原與漁夫
    充滿創意與靈感《漁夫
  • 漁夫與舟
    Hi,everyone,公眾號名稱正式更改為【漁夫與舟】,昨晚10點通過審核,真是一波三折!
  • 我們知道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但是他為什麼會投江呢?
    在2000多前的楚國,一位王室的貴族因為不滿周圍環境的黑暗,也是赴水而死,他叫屈原,人們因為他的正直勇敢、品質高潔,在端午節這一天賽龍舟,吃粽子紀念他。中國歷史上,對於那些有著高尚品質的人向來是讚揚的,因為在他們的身上有著我國這個民族最好的品質體現,自強、愛國、忠貞、心懷人民、嫉惡如仇、與世俗不妥協。
  • 維舟:端午節為何祭拜屈原?
    端午節是東亞文化中特有的節日,這一天人們吃粽子、賽龍舟,傳統上還會飲雄黃酒、系五色長命縷、用艾草和菖蒲驅除蛇蟲,除邪止惡。儘管這些節俗由來已久,人所共知,但為什麼要這麼做、端午節究竟因何而來,卻至今眾說紛紜。
  • 既見屈原,何不端午?一個傳統節日裡的邂逅與重構
    不過,「學界通說」在這裡與「大眾文化」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端午最具標識性的粽子和龍舟其實均早於屈原出現;端午的源頭遠在夏代,更是比屈原生活的年代早了千年。端午雖然不因屈原而出現,但的確因屈原而聞名。汩羅江畔,高冠切雲,長劍陸離,一首《離騷》誦聲鏘然……略微想一想這一幅詩人畫卷,端午的意象便呼之欲出。
  • 端午·祭屈原
    據《史記》記載,屈原楚國(戰國時代,江漢流域)貴族出身,與楚王同姓。他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兒子,被封在「屈」這個地方,後代就以「屈」為氏。作為楚國重要的政治家,屈原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忠心輔佐楚懷王。他主張變法圖強,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
  • 端午的起源可不是為了紀念屈原!你真的了解端午節嗎?
    由於古代南北風俗各異,端午節在全國各個地方的叫法也大不相同:有五月節、天中節、女兒節、端陽節等20多個名稱。要說端午節的起源,人們馬上想到的是,屈原五月五日懷石自沉汨羅江,人們為了紀念屈原,舉辦活動,後來才演變成了全國性的節日端午節。
  • 男人的端午節模仿「屈原投江」,耍新花樣,為什麼不敢說實話?
    一個名叫四川西昌的人曾經連續四年在端午節那天模仿「屈原投江」,以紀念屈原。他戴著漢服,嘴裡大聲念著「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然後身體前傾,張開雙臂,掉進水裡。然後,在水中隨波逐流十餘秒,爬上岸邊,模仿表演。
  • 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 屈原的故事 屈原的詩詞 屈原列傳 okex
    最初端午為幹支歷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個月即為午月,午月午日謂之重午。到了漢代時,由於南北統一,曆法變動,朝廷為了方便過節,規定每年的端午節改為陰曆五月初五日。4、龍舟節龍舟競渡最早是古越人祭龍祖的一種祭祀活動形式,南越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船的首尾畫上龍圖形作為本族的圖騰或保護神。
  • 又逢端午思屈原,原來姓羋不姓屈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們每個人都會很自然的想起這位偉大的政治家、浪漫的詩人、愛國的忠臣——屈原。他用傳奇的一生為人們詮釋夢想的含義,他用飽含深情的語言記載了眾多瑰麗神秘的故事,他是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是「楚辭」的創立者,是文人墨客爭相模仿的「香草美人」,他是中華大地的「詩魂」。
  • 端午節的來源和屈原沒關係,因為屈原也過端午節
    又是一年端午節,祝大家端午安康啊!那麼你知道端午節的來源嗎?我想你一定會說,這誰不知道啊。小學課本上不是寫著的嗎,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但其實,這是騙人的。屈原死後,粉絲們也忍不住啊。然後粉絲們就跑到江邊紀念屈原,為了保護屈原的屍首,有的扔粽子餵魚,有的倒雄黃酒,想把魚灌醉了。這就是傳統的版本。那麼,你想一下,餵魚為啥不直接撒米啊,為啥不弄點水草什麼的,非用粽子,多費事啊!更何況,吃粽子的魚應該是素食吧,它也不吃肉啊;真正吃肉的魚,也不會吃棕子。所以,扔粽子根本就不管用。
  • 端午科普|端午節的起源 文化習俗 屈原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五月節、五日節......在春秋之前端午節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後因愛國詩人屈原在此日殉國明志而演變成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緬懷華夏民族高潔情懷的節日
  • 傳承中華經典傳統文化 端午前夕成都100多位小學生琴詩會話祭屈原
    在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前夕,6月9日下午,成都市文化館「走近藝術」舞臺舉辦了一場頗有儀式感的端午雅集活動,通過「琴詩會話——端午雅集」,展示語言藝術魅力,傳承中華經典傳統文化。100多位來自成都市各個小學的小朋友們精心準備了10多個節目上臺表演,包括朗誦、舞蹈、樂器等。四川電視臺「名嘴」海光、徐波、須嘯冉作為嘉賓出席。
  • 這是一篇端午節與屈原的故事,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為我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在有的地方還要喝雄黃酒,賽龍舟。傳說端午節跟我國古代一位名人有關——屈原,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戰國末期楚國歸鄉樂平裡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那中秋節吃月餅是為什麼?漲知識了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那中秋節吃月餅是為什麼?漲知識了!中秋節很快就要到了,在中秋節吃月餅,是咱們的傳統習俗之一。但是中秋節為啥要吃月餅呢?咱們都知道端午節要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那麼中秋節吃月餅是為什麼?很多人不知道,下面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漲知識了。
  • 五月初五,屈原萬念俱灰
    咳咳,書評君雖然不是股民,但也聽聞今年的端午節又叫做「端午劫」,股民們也是萬念俱灰。所以你們到底是要吃粽子慶祝端午呢?還是要跳江慶祝端午呢?書評君雖然是要吃粽子過節的,但是也不忘安撫下股民們,帶你們重溫下兩千年前那個「萬念俱灰」的故事。▼很久以前,在中國的土地上有許多小國。
  • 端午節不能說的秘密:端午節起源其實跟屈原沒啥關係!
    我們相信的「真相」接受過N年義務教育的我們,一提起端午節,下意識的都認為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屈原,畢竟小學課文裡都曾經這麼介紹過:屈原作為楚國忠臣,經常給他的王提出諸多治國安民良策,但是楚王卻偏偏不聽,還在奸人的挑唆下故意疏遠他
  • 情系端午,詩詠長歌|日照詩詞學會端午專題詩詞選
    端午詞兩首 一、卜算子·端午有寄 五月艾流香,已備舟千隻。且逐江風覓子身,唯聽懷沙涕。粽裹萬千悲,有夢情堪寄。一代賢臣不朽魂,歲歲離騷起。 ◇丁俊昌 端午吊屈原 楚天遙望起長思,正值榴花如火時。戶擷菖蒲包角粽,舟揺錦棹舞清池。兩朝庸帝奸邪寵,一代忠良肝膽披。華夏同懷當此際,江河萬裡不勝悲。
  • 端午節到了,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關於端午的那些傳說
    端午節要在自家門前懸掛著艾草,這種草是神仙的寶劍。水怪想淹一些地方給我做他的地盤,可是這樣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憐憫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個方法,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寶劍。先去找水怪決鬥。再經過幾天幾夜。終於勝利了,水怪關於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子孫,它就不去侵犯。
  • 【我們的節日·端午】主播曉晨:關於屈原的故事傳說
    一個夏天下午,屈原剛剛讀完書出去街上玩,他跑跑跳跳著,滿臉都帶著開心的笑容。他一邊踢著路邊的小石頭,一邊低頭欣賞著腳上那雙他媽媽剛給他做好的新鞋子:嶄新的布料,鮮豔的顏色,還有那根雪白的繫鞋帶,漂亮極了。他正追著滾動的小石子,忽然發現路邊有一條若隱若現的米粒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