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He Creative Writing
黃河文創
與您同行
(總第605期)
在這裡,"端午節"敬的不是屈原,敬的是一位"母人熊"*。
說起"母人熊",人們就會提起大明王朝開國元勳常遇春
說到常遇春。許多人都說他是安徽人,是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
但在這裡,一直以來流傳這樣的說法,常遇春之父常生,生在書香世家,卻逢家境敗落,廿多歲尚未成婚,在鄉裡代筆書信訴詞,勉強度日。
有一天,常生去山裡一處婚娶戶家,書寫喜帖。因席間少飲,有些暈乏,稍作歇息後,忙匆匆趕路回家。
夏日山間小路,微風吹來也覺涼爽。過一拐彎處,正要下坡,突然被緊緊抱起,一時間氣悶眼黑,暈了過去。
醒來發現,竟然躺在一個毛絨絨的窩裡,眼前是猙獰的人熊面孔。那兩排雪白的大牙,讓他毛骨悚然。可誰想這人熊並無傷他之意,而是將一個山果送到他嘴邊。常生想,既然這樣,只好聽天由命罷了。
這是一頭雌熊,或許看常生儀表堂堂而心生眷意,也許還有別的原因,不去傷害他。每天外出採擷山果野菜伺餵他,管照他。有一次染疾發熱,母人熊守了兩天兩夜,餵他野果,還用草葉蘸水為他敷涼,這讓常生有些感動。但讓常生惱火的是,她每次外出時,總會用一塊巨石,將洞口堵死。常生試推多次,巨石總是紋絲不動。想逃的願望每每落空後,常生也就懶得再動。
最初人獸相處時,常生總是心懼神萎,難以應對。時間久了,日久生情,兩者漸漸融合。後來在一個春天,母人熊生下一子,常生給起名遇春。遇春漸漸長大,常生就在洞內教他認文斷字,講述洞外人間的故事。母人熊外出時,常生就領他推那巨石鍛鍊,期待能夠重回人間。
有一天,洞口巨石終於被父子倆推開了。重回人間的常生仔細辨認,原來舉頭就是繫舟山。據傳這山是大禹治水時拴船的地方,因而得名"繫舟山"。他住了多年的洞穴便是"禹王洞"。這洞是大禹洩晉陽湖水入滹沱河時曾住過的地方,因此叫做"禹王洞"。
離開山洞,常生高興,遇春驚喜,父子倆一路向家鄉奔去。很快就來到了七嶺河,這是一條匯聚了七嶺之水的河,也被放牧的人們稱為牧馬河。時值農曆五月,正是雨水增多山洪頻發的時節。父子倆剛剛趟到河岸,山洪就滾滾而來。發現常生父子外出的母人熊,一路嘶吼著追來,不顧山洪剛到河中,突然一個大浪掀天而蓋,父子倆正要施救,母人熊卻沒了蹤影。
小遇春隨父回到秀蓉(今忻州)故裡,房宅日久無人居住,破落不堪。常生一想到母人熊被河水吞沒的場面,心中不由悲戚。再加上久居山洞不適水土,回來後就臥病不起,不到一個月就憾然離世。常遇春小小年紀,舉目無親,典宅葬父,流落街頭,甚是悲慘。
一天,小遇春路經一富戶門口,見往院內搬卸西瓜。幾個富家子弟,捧瓜啃幾口,便扔在地上。小遇春看見附在瓜皮的紅瓤還多,口燥難忍,便想拾起再用,卻被富家一少年踢到別處。遇春想再拾,富家少年用腳蹂踩著說,哪裡的乞兒,配食此物?周圍的富戶年長者和一群闊少,隨和謔戲,浪笑不已。常遇春手攥雙拳,暗想,他日得勢,滅你全城。
自此,常遇春流落他鄉,浪跡天涯。後投朱元璋麾下,其父之智其母之力,在他身上傳承光大,英武無比。他助朱元璋攻城掠地,輾轉南北。先是中翼大元帥,後又被封鄂國公。接著率大軍北上攻克太原,屯軍秀蓉。
一日帳中醉酒,夢中又現幼年瓜皮之辱。怒喊,"剿滅秀蓉,雞犬不留"。 統帥一語,軍令如山,瞬息間一座秀容城血流成河。常遇春一覺醒來,見營中將士甚少,一問侍從,才知大軍正遵他的命令,剿殺秀蓉。他頓時醒悟,深悔自己夢囈帶給百姓的災難,趕緊下令收兵。這時兵鋒剛到至城東三十裡的村落。從此,這個村子就得名"令歸村"。常遇春深感愧對秀容百姓,揮劍斷下一片袍角,以表謝罪。此事他終身報憾,英年早逝。朱元璋追封其為」開平王「諡忠武。
常遇春兵駐秀蓉時,正值五月,想起有生育之恩的娘親母人熊,很是悲傷,於是備了香燭供品,到七嶺河畔祭奠。香菸嫋嫋、河水湍湍,撒至河裡的黃米、紅棗、豇豆招來一群魚兒食之無存。常遇春望著河水魚群無奈,不經意間手觸河邊蘆葦,於是想到一法,用葦葉將黃米、紅棗、豇豆等食物包裹,投入河中後,再不見魚來逐食。
從此以後,每逢端五,當地百姓就會用葦葉,把黃米、紅棗、豇豆包成粽子,到河邊來祭祀母人熊。
這就是當地端午不祭屈原的由來。
這個地方就是在今天的山西忻州境內。或許這裡就是常遇春之父的出生、生活的地方,卻無確鑿的史籍記載。但母人熊的故事一直就這樣流傳著,當地端午節也一直這樣過著。
* 「母人熊」可能是人們傳說中的一種猿類。
作者簡介
繫舟漁夫,山西忻州人,生於五十年代。自幼喜好文學,書法。偶爾寫點閒文。
投稿須知
請自附題圖、插圖、封面、宣傳語。
請用word,標明體裁、作者簡介、聯繫方式。
讚賞金在刊文一月後全額發給作者。忌一稿多投。
郵箱:huanghewenyou@163.com
編 委
河洛 李幼謙 鍾靂 海怡 欣梓
偶爾 五糧 放草 芷菡
榛子 相茹 小靜
統編: 相茹 責編:鍾靂
長按二維碼關注 轉載請註明出處
讚賞金全部歸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