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尼主義是私密的,它帶來的風險是,在任何人還沒有意識到美國承諾要做什麼之前,就啟動了一個龐大的、相應的政府項目。川普主義就是政治。切尼主義就是政府。切尼主義更可怕。
《紐約客》最新關於《副總統》的影評,最後一段是這樣寫的:川普主義是公開的,帶著重新喚醒曾經暫時平靜下來的可恨的公眾情緒的風險;切尼主義是私密的,它帶來的風險是,在任何人還沒有意識到美國承諾要做什麼之前,就啟動了一個龐大的、相應的政府項目。川普主義就是政治。切尼主義就是政府。切尼主義更可怕。
2016年,因亞當·麥凱導演編劇的《大空頭》提名了奧斯卡最佳編劇,在他瘋狂地為電影推宣傳的時候,他倒在了健身房裡,他趕上了那年最強勁的一波流感,五十歲的他以為自己要去見上帝了。
「我一個搞喜劇的,我不怎麼跑路演啊!為了《大空頭》我跑了好幾個月!誰的身體能抗住?」
麥凱決定在家休息一段時間,這時他在書架上,和一本自傳相遇。
一本迪克·切尼的自傳。
迪克·切尼是美國政壇上很有趣的一個角色,專家稱他是伊拉克戰爭真正的發起人;媒體報導他因私仇在打獵中打死一位律師;美國媒體稱他為總統的「黑武士」——《星球大戰》中的大反派。
但是看他以往的視頻,會發現他是一位很溫和的副總統,總是默默地站在布希總統的身後,保持著淡然的表情,退休後,他談起自己青年時期在白宮工作的經歷,回憶起老布希總統,臉上帶著尊敬和祥和,談起小布希總統,很平靜。
麥凱徹底入坑了,他意識到,這位副總統很可能擁有過至高無上的權利,比人們想像中的副總統獲得過更多的權力。麥凱開始了他的調研,而且,越調研他越覺得整件事愈發有趣了——
「我想找到他的一些紕漏錯處,但是我根本找不到,我就對他更感興趣了。」麥凱在後來的採訪中談到,「我們都不能真正了解他在華盛頓到底掌握多大的權力。」
麥凱的病逐漸好轉,他萌生了拍一部關於這位副總統的電影的想法。
但是,迪克·切尼就像預見到了有一天自己會被拍成電影——可能,還是這部電影中的反面角色,他的自傳很少講關於自己的事情,這讓麥凱根本無從著手,「切尼就像一條變色龍!他做了他能做的一切,來防止將來會有一部關於他的電影面世。」
為了了解更多迪克·切尼的資料,麥凱僱了一位記者去採訪跟迪克·切尼有關的所有人,包括鄰居、同學、從小長大的玩伴、一個鎮子的居民等等,幸好,迪克·切尼的夫人琳恩·切尼是一位作家,寫了許多關於自己和丈夫的故事,這成為了後來麥凱的重要資料來源。
「在他們(迪克·切尼和琳恩·切尼)的家鄉,直到今天人們還在說,無論她(琳恩)嫁給誰,她的丈夫都會成為美國總統或者副總統的。」
琳恩就是這麼強大的一個女人。
「當我意識到,這部電影的根基可能是個愛情故事,我忽然間想通了故事要怎麼走了。」
1963年,少不更事的迪克·切尼還在抽菸喝酒跳霹靂的時候,他的高中甜心琳恩已經憑藉超高成績進入了科羅拉多州立學院,還一手幫迪克進了耶魯。當然,把一個學渣扔到學霸堆裡註定悲劇,迪克第一年就被開除了。琳恩並沒有拋棄他,仍然和他在一起,畢業後的琳恩繼續學業,一路取得了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
與此同時,迪克當著一名經常酗酒、惹禍的電線工。當琳恩再次把他從警察局弄出來的時候,迪克還想矇混過關地道歉,「對不起,琳妮(琳恩的暱稱)。」
「對不起?第一次的時候是對不起,第二次了,我覺得自己可能選錯人了。你已經因為喝酒和打架被耶魯開除了,你現在就是一個拉電線的醉漢,你打算一直住在拖車房裡,然後我們再生4個小孩麼?你就是這麼計劃的?好吧,這是我的計劃,聽著,除非你能振作起來,鼓起勇氣然後有所作為,不然我就離開你了。我知道有十幾個男生和幾個教授都想跟我約會。」
迪克只能說,「我愛你,琳妮。」
「那就證明給我看。「
琳恩看著迪克,眼含熱淚卻堅定卓絕:」我不能去常春藤院校上學,我不能管理一家公司、或者做一位市長,這個世界對一個女孩子來說就這麼不公平,所以我需要你,但是你現在就是一個無用的大廢物。我見過我媽等我爸回家等了一晚上,我見過我爸喝得醉醺醺回家大吵大叫,甚至更糟,我不會重蹈覆轍的,我不會。你能改變麼?否則我就是在浪費時間。」
於是,短短幾年,電線工迪克·切尼坐在了美國權力的中心——白宮裡,成為了一名實習生,在經濟機會局顧問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手下工作。從此,迪克來到了權力的外圍,也是在這裡,他逐漸取得信任、扶搖直上。
琳恩則成為了迪克的臂膀,她風趣幽默、充滿智慧、勇敢堅定,每個人都喜歡她。
「這部電影的很多臺詞都是真實的引用,我們不想讓這部電影變得太情緒化,所以很少有迪克大吼之類的橋段。」
所以,琳恩和迪克這對夫妻所有的交流都經過了精心設計。尤其是一場戲中,他們兩人在上床睡覺前討論迪克是否會接受小布希的邀請,以備選副總統的方式重回政壇,琳恩希望迪克能夠放棄這個邀請,而迪克卻希望琳恩支持自己。
畫外音的臺詞講述著,我們無法揣測當時他們說了什麼,我們也像莎士比亞戲劇中那樣用獨白來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動。
緊接著,琳恩和迪克上了床,琳恩開始大段引用莎士比亞戲劇中的臺詞——
琳恩:「你敏銳的頭腦,已久舞於王之庭堂,吾亦曾不知滿足、亦曾痴心不改,有如那乾涸之深淵,渴求著虛無之水。而如今,我有一語當言,歇息吧,歇息吧!於國、於妻,你已盡誓言。」
迪克:「我的愛妻,難道肉眼的衰退,奪走了你的遠見?你我的結合,旗幟關乎協議與誓言?你用生命之火焰,助我找尋那失落已久的輝煌帝國,而如今,我將高擎熾烈之愛,你我之身,終成權力之見證。」
說到此處,琳恩徹底站在了迪克的一邊,助他重回政壇,夫妻二人又一起攜手,開啟了迪克政治生涯的新高峰和他權力的巔峰——也是全世界格局走向如今波詭雲譎的起點。
電影中,早在尼克森和基辛格商討轟炸柬埔寨的機密時,拉姆斯菲爾德第一次向迪克透露出,總統可以不通過國會同意就發動戰爭時,迪克問拉姆斯菲爾德,「我們信仰什麼?」對方看著他,忽然狂笑起來,那猙獰諷刺的笑,讓迪克好像明白了什麼。
「迪克·切尼的故事核心是權力造成的影響,如何影響一個人,一個家庭。我們以往很少談論權力對人內心的影響。」
深受七十年代電影影響的亞當·麥凱認為,那個時代的電影用精湛的敘事技巧表現了美國的政局和政府的權力。《總統班底》、《視差》、《禿鷹七十二小時》、《電視台風雲》這些跟美國政治高度掛鈎的電影都是他的靈感來源。
「英文單詞中還有什麼比官僚主義這個詞更無聊的麼?《大空頭》的敘事方式其實很有力量,我希望延續到《副總統》中。切尼滿臉掛著無聊二字,他就是一個官僚主義的天才,他的很多權力和策略都是悄悄進行的,我們根本注意不到。切尼比白宮的很多政客要了解政府是怎麼運作的。」
麥凱來回切換著迪克·切尼人生故事的敘事方式,也許跟九十年代師從於先鋒派即興表演大師得爾·克勞斯有關。
麥凱曾經在採訪中回憶,他在克勞斯那裡學到了一個新名詞「解構」——「你以一場很好的戲開頭,用細緻入微的人物描繪一個世界。然後,你剩下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這場戲徹底瓦解掉:摘出其中的片段、閃回、誇張人物的某種性格等等。」
麥凱不認為傳統的類型在當今還可以繼續成功。
於是,麥凱將政治、愛情、女權、美國歷史等等元素都放在了《副總統》這部電影中,「人們要的是多層次的故事,他們要你去給他們驚喜。」
電影中麥凱嘗試了各種角度的敘事方式,和各種時間線的穿插交錯。他把迪克·切尼和琳恩的愛情故事、以及他們的家庭故事做成一條線索,把迪克·切尼在白宮的政治生涯、他政治權力的不斷增加做成另一條線索,將這位「安靜」的副總統的人生階段和美國歷史的重大轉折點相結合——終於呈現了911後、伊拉克戰爭時期,站在小布希總統身後的這位「實權派」的多重面貌。
「我只呈現情境。」
《副總統》的確是一部在各種情境之間相互跳躍的電影。
前一秒還在播放美國國務卿對伊拉克宣戰的錄像,後一秒就是迪克和全家人坐在安靜的鄉下進餐聊天,緊接著就是伊拉克的戰火蔓延的鏡頭城市被摧毀,然後接入了小布希對於全國的電視直播講話、表示美國為了和平和正義前去解救伊拉克人民,下一個鏡頭就是伊拉克的公民驚恐地躲避著死難。
中間有一段,當切尼退出政壇、成為某石油公司的顧問、賺得缽滿瓢滿的時候,在鄉下的家裡享受著天倫之樂、聊著《美國偶像》節目,每天和琳恩一起看著孩子們快樂成長——
此處,竟然滾動起字幕——全劇終。
「當我寫到這裡的時候,我立刻就有了這個想法,這部電影可以結束了!他(迪克)有了超棒的工作、他老婆在寫書、他的家庭也很幸福。」
當然,這是中間的一個插曲,麥凱用這種方式展示了切尼人生的分水嶺,也因此突出了他決定以小布希副總統身份回歸政壇這個決定的重要性。
此前,麥凱還專門拍攝了一整段迪克和琳恩從小相識、相愛的過程。但是,當他把這個片段剪輯進電影後,發現調性是完全不同的,最終,他決定把這個片段剪成單獨的黑白短片,放在藍光碟的花絮裡。
自從川普上臺後,美國政治局勢變得更加瘋狂,此時拍《副總統》,麥凱也有他的深意。
「我一直很關心我們國家的歷史,我們的政府是如何運作的,以及那些腐敗,瘋狂的故事。我想更公開地討論這些話題而不僅僅是把他們藏在喜劇的外衣之下了。以開玩笑的方式來諷刺政治是一種角度,但是,好像屋頂已經塌陷了,一旦你的房子的承重橫梁開始落在你身上,那就真的到了『好吧,是時候更露骨一點了』。」
麥凱在採訪中表示,《副總統》並不僅僅是講述了迪克·切尼這位副總統的人生故事,這是一部關於共和黨如何崛起的電影,而最終的後果,就是對於美國政府的一種巨大的諷刺。
「我們現在沒人會相信政府還能解決什麼問題,而政府也的確解決不了什麼問題。」
麥凱接受訪談時,恰逢川普總統關閉了美國政府。
「我們現在已經很少去談權力了。上一次談起權力的時候,還是在談希特勒和史達林。」
麥凱在電影結尾寫道:
在伊拉克戰爭中,有4550名美國士兵喪生,傷亡人數超過32325人。自2001年以來,美國軍人中的自殺率增加了31%。
由於戰爭,60多萬伊拉克平民喪生。
布希-切尼白宮聲稱已經丟失了2200萬封郵件,其中包括數百萬封在伊拉克戰爭前寫的郵件。關於酷刑和無證監督的備忘錄使總統在統一執行理論下擁有幾乎無限的權力。
本文原載於《電影》雜誌,作者程橙,公眾號:dianying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