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得主《副總統》這個片子,對得起這個獎,沒得到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創劇本也十分公平。該劇本敘事手法看起來很高明,實際上卻十分簡單。所有的倒敘、插敘的作用都是一個,說明切尼和共和黨非常操蛋,美國權力機關高尚的外表下是邪惡。並沒有很驚豔的感覺。故事也不算很有意思,只是工整地描述了切尼的生涯,勝在其生動性與現實感。
人物塑造有點功力。我甚至覺得切尼的演技要優於去年《至暗時刻》的邱吉爾(話越少、越複雜、越難演,不利於觀眾理解)。切尼的人物厚度,我認為大於邱吉爾。切尼年輕時期因放縱被老婆罵,他的內向與寡言,暗示了他日後渴望證明自己,有強烈的權力欲望。在拉姆斯菲爾德身上,切尼學到了一種對待政治的馬基雅維利主義的態度。
這部片子和奧利弗·斯通拍的另一部叫《小布希(W)》的片子,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區別也十分明顯。《小布希》對其主人公是寬容的,意在表明人生的無奈。而《副總統》仿佛解剖刀,力圖解剖切尼。小布希和切尼從政都有強烈的個人因素,都是力圖證明自己(這點在小布希中更明顯),個人性格造成悲劇。小布希沒有權力欲望,從政更多是為了個人救贖,篤信基督教使得他追求善卻在無意中陷入惡,給觀眾無限唏噓。切尼卻是切薩雷·博爾賈式的人物,他不信神、藐視規則,為了實現社會認可的「成功」而追求權力,為了目的不擇手段,至死不悔改。切尼的所作所為,是精緻化、技術化的官僚行為,他大部分時間都不是民選官員而是一個任命官員,他的決策不思考民意或普世價值,而更多思考怎樣達到目標(工具理性)。所以影片開頭也說,切尼是一個官僚式的人物。《副總統》就是在表現一個「切薩雷·博爾賈」也是一個普通人,人性弱點與政治環境的雙重作用讓他變成了一個自我欺騙的君主式人物。
如果你看了這部片子之後能夠認同:切尼並不是一個有著高度使命感與嚴謹的邪惡計劃的「monster」,「可怕的決策」與「骯髒的政治安排」都是在生動的輕鬆閒談之中做出,甚至夾雜了強烈的個人關懷(決策者首先是他自己,然後才是那個職位。),而且你若與他分享相同的人生經歷,恐怕也會那麼做……那才真正感受到了政治邏輯之可怕,以及限制行政權有多麼困難。
另外,這部片子大量的插敘有著豐富暗示(或者明示)。例如茶碟比喻和中間誇張的莎士比亞式的對白,意在表明切尼對待政治的不確定性(」命運無常「)與權力欲望的矛盾態度,讓人物更加豐滿;以及暗示現實政治問題,例如ISIS、政商勾結、川普上臺後社會分裂等(影片的態度,毫無疑問,是liberal的)。
所以評價:這是一部秀技巧、喜歡留白的高冷文藝片,如果不是對這些人事感興趣,建議別看,無聊。
另補:切尼所表現的更像是一個官僚首領而不是中下層官僚。中下層官僚不決策,只服從上級命令,思考怎樣用最優手段最高效地完成上級任務。而高級官僚是不受民主制約的決策者,他自己判斷價值,判斷目標,並統籌最有效的手段來達成自己的目標。就工具理性的思維方式這一點,兩者有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