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1日,因為厄瓜多最高領導人的更換,阿桑奇失去了長達七年的政治庇護,在英國倫敦被捕。英國警方的這種舉動不免讓人懷疑是同美國政府的某種交易,因為美國政府對阿桑奇早已發出通緝,欲除之而後快。
整個逮捕行動的場面十分難看,阿桑奇整個人近乎被抬出來,斯文掃地。
為什麼美國政府這麼想要抓住阿桑奇呢?就在阿桑奇被捕當日,美國司法部披露了2018年3月對阿桑奇的訴狀,案由是「夥同曼寧,陰謀竊取並發布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機密文件」。
這份訴狀有7頁紙,比較詳細地描述了2010年1月和5月,曼寧夥同阿桑奇,利用工作機會,通過破解高階用戶密碼等方式,下載了9萬份阿富汗行動檔案,40萬份伊拉克行動檔案,800份關塔那摩海軍基地黑獄文件,以及250000份美國國務院內部電報文件。
簡而言之,阿桑奇惹惱美國政府的緣由就是在網際網路上公開披露了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中種種無法見人的醜聞和惡行,給美國的外交和內政帶來了極大的衝擊。
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之間有什麼聯繫?為什麼兩場戰爭會帶有這麼多不可告人的醜聞?美國政府又為什麼要發動這兩場戰爭呢?
這一切的答案,你都可以在《副總統》中找到。
並且你會見識到一個把這一切都扭在一起的一個關鍵人物:迪克·切尼,一個註定會因為自己的作為而在美國史以及世界史上留下巨大陰影的人。
作為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的旁觀者,我必須說,在當時,因為年紀和視野的原因,我對這兩場戰爭的認識是極為有限並充滿偏差的。
事情的起因可以歸於911事件。
美國東部時間2001年9月11日上午,兩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機分別撞向美國紐約世貿中心的雙子大樓,兩座建築在遭到攻擊後相繼倒塌,世貿中心其餘5座建築物也受震而坍塌損毀;9時許,另一架被劫持的客機撞向位於美國華盛頓的五角大樓導致其局部結構損壞並坍塌。
這件事震驚世界,並徹底改變了美國。關於這件事的詳細情況,可以參看報告文學《巨塔殺機》。
在諸多的影響中,最為直接的可能就是阿富汗戰爭。這是一場美國對911事件的始作俑者蓋達組織及其同盟塔利班的報復戰爭,旨在消滅這些恐怖分子。
雖然這其中也充滿了很多不確切的因素,不過總得來看,這場戰爭至少師出有名。
另一場針對伊拉克的戰爭則顯得極為牽強。
美國宣稱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和蓋達組織的恐怖分子勾結,以此為理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
然而結果呢?全世界都看見了,美軍並沒有從伊拉克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不過是個子虛烏有的藉口而已。
戰爭浪費了巨額的財政收入,並且造成了士兵的傷亡、當地百姓的苦難和政治生態的崩塌。
後面還被爆出了虐囚、酷刑等喪心病狂的連帶效應。
什麼樣的人,可以將美國政府操控至這樣的地步?
電影從迪克切尼的青年開始講起。一個喝得爛醉的切尼,開著車,被交警攔停。
這既是對切尼青年時代的一個側寫,也是一個暗喻。一個失去理智的人駕駛著一輛性能優異的機器,有多危險?在電影的後面我們就能看到。
從電影的敘事來看,切尼是被妻子拯救了。當時從耶魯退學,幹著一份零工,整日爛醉如泥的切尼是在妻子的一番話語下決定做出改變去做一份正經工作。
在電影的範圍內,這樣的一種轉變是合理的。因為切尼的妻子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對權力的迷戀和對世俗生活的態度,是足以影響當時的切尼的。作為一種影視化的表現方法,這是合理的,但是這也是我對這部電影第一個不滿的點。它將切尼人生中一些重要得轉折表現地太膚淺了。合理,但不夠令人信服。
事實上,我相信導演是想將這一對夫妻塑造成《紙牌屋》的主角下木夫婦那樣的一對人物,但是他過於輕浮地展示了人性,甚至過度利用了小聰明,這讓電影裡的切尼夫妻空有著下木夫婦的氣質但沒有其靈魂。
最過分的一場是切尼夫婦兩人在床上念著《理查三世》的臺詞。雖然在電影的一開始,導演就告訴我們他已經進了最大的力氣來還原人物內心了,但他還是借電影中敘事者的嘴說出了他實在無法想像兩個人那晚究竟說了什麼。
於是他非常聰明地化用了莎士比亞的臺詞,挪用到兩人身上。演員在床上如生活中的夫妻一樣,說的卻是非常戲劇化的臺詞。的確,這一幕是相當有趣的,這種解構,也的確讓我們了解了在這場戲中,夫妻二人一定對權力和未來的設想聊了很多,加深了人物的形象。
但是合適嗎?
雖然這部電影是一部政治諷刺喜劇,但如果總在這種人物轉變的關鍵時刻耍小聰明,諷刺是有了,喜劇也有了,但也都只剩下一堆符號而已。可感知的人,消失了。
來看看《紙牌屋》裡是怎麼處理的吧。《紙牌屋》裡有許多這樣的情節,下木夫婦二人面臨政治上的挑戰和機遇,兩人需要一場對話來揭示他們內心的某種深邃的轉變。最簡單地,導演只需要設計兩個人在深夜的窗口共吸一支煙的場景,就可以完成這樣的戲劇任務。通過吸菸點菸等視覺動作來展現兩人既是夫妻又如盟友一樣的關係,又在看似日常閒聊的對話文本中互相交流著他們對政治的計劃和想法。簡單,高效,同時又有著不可思議的觸動,使人既看到了兩人的情感溫存,又對二人內心的邪惡恐懼到興奮。
類似這樣的設計在劇中比比皆是,這也是為什麼這部劇裡塑造的人物會一個個都如此鮮明深刻。
與之相比,我不得不說,《理查三世》這個小聰明賣弄的並不高級,甚至有削弱人物之嫌。
導演極力想展現切尼一步步從底層黨員變成美國政治大權的實際操控者後的那種轉變。但是這種轉變的呈現是需要人性和政治作底的。可惜的是,導演先是在展現人性的關鍵節點耍了聰明,又在展現政治的時候過於簡單。
不能說這種簡單完全不好。因為政治的複雜性,導演選擇了這種類似諷刺漫畫式的幾個段落來展現切尼弄權的過程,其實也是能頗為鮮明清晰地說明的。但是如果把這種局部的鮮明放到整體裡去看,不免發現整個過程顯得兒戲。政治兒戲化也是很多人對這部電影的批評,這極大地削弱了諷刺電影的現實根基,讓諷刺的段落也有些笑勁不足。、
這部電影因為這兩點,變得零碎,仿佛只剩下一個又一個段子的合集。我們確實看到了一個玩弄權力的人的變化,但是我們對他為何如此概念模糊。雖然貝爾在電影裡的表演的確讓人印象深刻,切尼身上的矛盾性也耐人尋味——包括他和妻子如此保守卻又深愛著自己的同性戀女兒,給與她極大地支持——但依舊無法給人留下完整的印象。我認為這和導演過於沉醉於自己那種嬉皮感的諷刺語調是極大相關的,在不停地抖落自己的機智段子中,他把一個人物切成了可拼貼的碎片,仿佛他想要將電影呈現的,並不是普通的觀眾,而是當代藝術展覽館。
這也是很多現代的導演最大的弊病,在電影裡過於強烈地享受於自以為是的趣味,而忘了去建立和觀眾共同的感受基礎。
雖是如此,仍然值得稱讚導演在拼貼素材和視聽剪輯上行雲流水的功力。整部電影在大量的斷奏和變奏裡依然保持著節奏總體上的和諧,觀影時的那種暢快感是很棒的。
總的來說,《副總統》為我們引入了一個改變了美國的重要人物。如果你對歷史和戰爭感興趣,你也許會在看完電影後繼續思考和研究這個人物和他所導致的戰爭對這個世界的影響。對於那些並不關心政治的人而言,這部電影用精彩的符號拼貼和明快的敘事節奏帶來了足夠的娛樂效果。
真相真的像電影裡那麼殘酷嗎?真相也許只會比電影裡呈現的更為殘酷。
本文同時發表於我的公眾號「沉睡的螺旋」。歡迎掃碼關注閱讀更多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