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為緬懷先烈,表達對志願軍戰士的熱愛與崇敬,弘揚抗美援朝精神,全國各媒體端和客戶端都湧現出大量作品。這其中,10月22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特別策劃推出的「跨過鴨綠江——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10小時融媒體直播活動尤其亮眼,引發網友的強烈反響,被認為具有非常獨到的特色與意義,「答案滾燙」。
1、跨屏傳播快慢結合,多維度立體聯動體現總臺融合發展
本次直播活動,由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視聽新媒體中心、軍事節目中心三個中心在新媒體端聯動直播,電視劇頻道和紀錄頻道聚力合作,實現了跨頻道、跨中心的深度融合。
在從8:00-18:00歷時10個小時的直播中,電視劇《跨過鴨綠江》的各種拍攝花絮,紀錄片《斷刀》《刀鋒》中的精彩片段,以及彩色修復版歌曲MV《我的祖國》,這些優質內容都被作為重點在直播中靈活穿插使用,大屏內容跨越屏幕局限,與小屏展開高效聯動,讓網友從各個角度清晰看到了志願軍保家衛國的信念,以及頑強的戰鬥精神,取得了及時準確、互動良好的傳播效果。
從8:00-15:00,活動採用的「慢直播」的方式,真實展現了《跨過鴨綠江》劇組大量真實拍攝的環節。慢直播介入這樣的重大事件報導,它的現場屬性製造了強烈的吸引力,與後續的移動直播打造了一個張弛有度的內容體系。這個體系不僅滿足了網友的剛性需求,還構建了多維場域空間,在視頻內容的生產方式、傳播樣態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2、連線探秘採訪MV組合拳出擊,設計感強,內容豐富內涵厚重
此次直播活動除了場內直播間主持人與專家評論解讀,還將更多篇幅交給了場外廣闊的天地。
直播中,場外記者多次探班《跨過鴨綠江》劇組,坦克司機講述了坦克上戰場的拍攝故事,「邱少雲」扮演者講述著火戲份面臨的挑戰以及感受,90後、00後現役軍人則分享了參與這部影片拍攝的心情。當天拍攝結束後,150名解放軍戰士齊唱《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當「雄赳赳,氣昂昂」的歌聲響起時,戰士們充滿硝煙味的妝容以及堅毅的表情震撼了網友,紛紛發出「真有氣勢」的感嘆。
連線時,紀錄片《斷刀》《刀鋒》的導演李鷹闡述了自己橫跨數十年拍攝抗美援朝題材的感想,還介紹了這兩部紀錄片製作的幕後故事。電視劇《跨過鴨綠江》的導演董亞春則親自帶領觀眾走進拍攝現場,通過鏡頭讓網友「直面」志願軍首次入朝作戰大會,演員們的親切問候引發了觀眾的收視渴望,他們紛紛留言「盼望電視劇早日上映」。
更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直播活動還連線了90歲高齡的抗美援朝老戰士曲金榮,他講述的「活埋美國坦克」的戰場故事,把大家帶到了那個激烈壯懷的崢嶸歲月,感受了志願軍戰士的捨生忘死。作家安然通過一張張照片,述說了父母跨過1600步的鴨綠江的愛情故事,以及叔叔戰死沙場的故事。一喜一悲的兩個故事讓網友慨嘆,「真實的戰爭遠比影視中的演繹要慘烈,如今我們聽到的那些被炮火掩埋進歷史的故事,背後是一個個真實有血肉的人,他們值得尊敬。
此次直播活動,探班、採訪、揭秘、MV等一系列組合拳出擊,設計感強,它聚焦於抗美援朝戰爭中為祖國無私奉獻和英勇獻身的中華兒女,謳歌時代英雄骨血裡的民族精神,喚醒了網友的集體記憶和家國情懷,起到了抗美援朝精神傳承的作用。
3、權威專家闡述戰略抉擇、解讀戰術戰役,揭開歷史迷霧
此次直播節目還特別邀請了國防大學軍史專家劉波,央視特約評論員、軍事專家宋曉軍,復旦大學韓戰史研究學者範國平,以及北京師範大學客座教授、文史專家薩蘇參與。專家們分別從戰略決策、武器較量、戰略理論、戰爭史、戰術應對、重大戰役等角度,對抗美援朝戰爭展開了專業深入的分析,並闡述了當年戰略抉擇的重要意義。
因凝固汽油彈,在391高地上和邱少雲同時犧牲受傷的戰士一共有15名;190萬發炮彈竟然拿不下志願軍的一個連級支撐點——上甘嶺,美軍最擅長的「唯火力制勝論」不得不宣告破產;長津湖之戰後,美軍精銳的北極熊團全部被殲滅,其軍旗就在今天的中國軍事博物館;美國的絕對制空權讓志願軍只能夜間行軍,但他們卻也因此練就打夜戰的本領,這讓美軍不得不大呼「月亮是中國人的」。專家們講述的一個個戰役故事,讓網友見識了志願軍的風骨。
國防大學軍史專家劉波借《戰爭論》的作者克勞塞維茨的話說:「物質的原因和結果不過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結果才是真正鋒利的刀刃。」這樣的表述引發網友怒贊,用「敵人是鋼多氣少,我們是鋼少氣多」刷屏,並留言稱,「中國人的尊嚴,離不開每個時代的中國脊梁。」「這是一段值得銘記的歷史,前人的犧牲還歷歷在目,我們後人唯有尊敬!」「前輩們大無畏的戰爭精神讓人肅然起敬,這樣的信念感和這樣的頑強拼搏精神太值得我們學習了,瞬間覺得工作中的壓力也沒什麼大不了!」
數據顯示,截至10月24日,本次直播的相關話題閱讀總量約為9680.6萬,視頻播放總量約957萬。直播雖然已經結束,但它產生的裂變卻越發加劇,數據依然保持上升姿態。
「跨過鴨綠江——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10小時的融媒體直播,構思新穎、內容豐富、內涵厚重,在傳播內容、傳播方式和傳播渠道上,都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它從多個維度展現抗美援朝戰爭這段悲壯的歷史,帶給了觀眾前所未有的收視體驗,堪稱融媒體立體傳播的成功範例。回憶崢嶸歲月,銘記厚重歷史,讓我們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