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1月29日,由中國人獨立建造的第一艘全鋼甲防護戰艦「龍威號」下水。「龍威號」吸收了當時法國造艦的最新技術並加以改進,因此在當時世界同類戰艦中的屬較高水平,堪稱近代中國自造軍艦的巔峰之作,而這艘鐵甲戰艦的設計者魏瀚,正是畢業於有近代「海軍搖籃」之稱的福建船政學堂。
魏瀚
從1869年,船政學堂師生合作建造的,中國第一艘千噸級兵商兩用船「萬年清」號下水,到1888年,中國人獨立建造的,第一艘全鋼甲防護戰艦「龍威號」下水。歷經19年的時間,船政學堂培養出來的能造船、懂駕駛的青年才俊,已經逐漸登上中國近代歷史的舞臺,成為國家海防事業的棟梁。那麼,這些意氣風發的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怎樣的磨礪呢?
1874年日本入侵臺灣圖
1874年,日本以琉球船民漂流到臺灣、被高山族百姓誤殺為藉口,派兵佔領了臺南牡丹社等地,發動了侵略臺灣的戰爭。沈葆楨臨危受命,被清廷委任欽差大臣,督辦臺灣軍務。沈葆楨親自率領福建船政,輪船水師「安瀾」號、「伏波」號五艘戰艦,從福建馬尾港出發,前往臺灣。除了軍艦布陣,沈葆楨還和駐臺官員聯合布防,架起了隨船政艦隊運來的西式大炮。所有人都蓄勢待發準備決一死戰,可令人意外的是,幾個月後,日本軍艦卻不戰而退了。
日本首次謀取臺灣的企圖,以失敗告終。以不戰而驅敵,沈葆楨和他的學生們,可以說是圓滿完成任務,但是,他們的船政艦隊卻並沒有離開臺灣。這是為什麼呢?
這張照片,拍攝的是臺灣「清國井」的遺址,這是船政學生在臺灣留下的另一處現代化印記。沈葆楨深知,煤炭是海軍艦隊和工業的命脈,為此他將原先零散開採的基隆煤礦改為官辦,並派出船政前學堂第一屆畢業生池貞銓、林日章、林慶升等人參與籌辦新煤礦,引進英國技術設備,使之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座用機械採煤的礦井。
船政學生魏瀚、鄭清濂、林慶升、鄭誠、陳兆翱、林日章等人,還獨立完成了《臺灣府城並安平海口圖》。這也是臺灣最早按照萬分之一的比例尺,繪製的地圖。
這些特殊的地圖,生動描述了臺灣各個少數民族的狀貌風俗,以及山地特產,是船政學子們跋山涉水走遍臺灣,歷時半年多繪製的。
臺灣城門
而船政學生繪製的這張臺灣全圖,已經附有經緯線,並且以北京為本初子午線。這些三十六番俗圖和臺灣全圖一道,現在都收藏於北京故宮。
三十六番俗圖
這邊船政學堂的師生們,正熱火朝天地開發建設臺灣。而另一邊,沈葆楨卻陷入了新的思考。雖然圓滿完成了朝廷交給的繪圖任務,但是畫個圖就需要大半年,沈葆楨覺得,這信息的傳遞似乎慢了些。這時,他又開始規劃一個更大的藍圖。是什麼呢?
(沈葆楨在臺灣鋪設的海底電纜線路圖)
同時籌建南洋水師和北洋水師,這想法雖好,但朝廷的經費卻是捉襟見肘。這時,沈葆楨又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主動寫信給李鴻章,表示願意將南洋水師的經費,先讓與北洋水師使用。一向對他的船政事業視如己出的沈葆楨,為何要做出這種決定呢?
沈葆楨
更多精彩內容,鎖定12月24日湖北衛視《大揭秘》《船政風雲之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