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被裁撤的危機,李鴻章如何利用局勢變化,成功使淮軍轉型?

2020-11-24 騰訊網

創建之初的淮軍

洪秀全和他的太平軍把清政府弄得焦頭爛額,朝廷軍隊在面對太平軍時,表現得十分糟糕。統治者無奈之下,只好仰仗地方辦團練去對付太平軍。這個不經意的決定,使清朝的軍事力量從中央轉到地方手上,直接改變了晚晴政局。

其中,曾國藩與李鴻章二人分別借組建團練的名義,成功創建了私人性質濃厚的湘軍與淮軍,成為擊敗太平軍的決定性力量。但隨著太平軍與捻軍等國內反對勢力的消亡,這種私人性質的地方團練就顯得很尷尬了,中央朝廷是不會允許這種地方軍隊存在的,歷史上諸侯割據稱雄,甚至推翻中央的事太多了。所以,曾國藩直接解散了湘軍,而李鴻章和他的淮軍,該何去何從呢?

一、進退兩難的淮軍

軍隊是為保衛國家而誕生的,在沒有敵對勢力的情況下,軍隊的存在意義自然會大大下降,淮軍即是如此。這支擊敗太平天國的主力軍,在太平天國消亡之後,又參與了剿滅捻軍的戰爭當中。但戰爭終會結束,如果淮軍是清政府所直接管控的中央軍,那自然萬事大吉,但淮軍又偏偏是李鴻章一手培養出來的「李家軍」,所以在戰爭結束之後,淮軍存在的合法性立刻成為李鴻章所考慮的首要問題。

太平天國的出現改變了晚清政局

1872年天津教案發生,曾國藩被指控偏心洋人,處理不當,不久便因病去世,李鴻章被朝廷指派處理教案,成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教案的發生為李鴻章提供了一個新的機會,他立刻率領淮軍北上至天津,將淮軍的形象包裝成拱衛京城的正規國家軍隊。

但是,處理教案的時間畢竟不會太久,淮軍所臨時取得的合法地位很快又面臨困境,以致於淮軍在天津駐紮時功能十分複雜,既是治安力量,也是修建工程的「工程隊」,用今天的話說,淮軍的「人設」十分不穩。此時的李鴻章迫切需要一個新的契機來解決淮軍合法性的問題。

天津教案遺址

二、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

1874年,日本侵臺。相較於晚清七十年裡無數大型戰爭來說,這一次日軍的突襲對清政府的衝擊還不是很大,更無法和20年後的甲午戰爭相提並論。

但歷史往往就是一個邏輯上的因果傳承,1874年的日軍侵臺不僅僅使清政府意識到了海防的重要性,更為20年後的甲午大海戰埋下了伏筆。還有一點,老成的李鴻章從中看到了淮軍轉型的重大契機。

戰爭爆發之前,清政府便已經獲取日軍將要攻擊臺灣的消息,朝廷命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大臣,負責臺灣防務,李鴻章雖無法直接參與,但身為負責國家安全的北洋大臣,他也有權協助沈葆楨。

沈葆楨抵達臺灣之後發現,臺軍只有2000人,虛弱的兵力根本無法應對日軍的進攻。他與李鴻章溝通過多次,認為以臺灣一地的資源根本無法構建有效的防禦體系,最好能以臺灣為防禦主陣地,聯合福建、浙江等沿海省份,構建一個完整的沿海防禦機制。

負責臺灣守備的沈葆楨

臺灣防禦力量薄弱,倒給了李鴻章一個機會,他發現這可能是使淮軍轉型的大好時機,此後他多次發電給沈葆楨,旁敲側擊地詢問沈葆楨是否需要借兵,同時開始為淮軍入臺做準備。他先是聯繫淮軍出身的江蘇巡撫張樹聲,透露出他想派兵前往臺灣的想法,然後又向總理衙門上摺子,讓總理衙門做好備戰工作。

5月20日,李鴻章在回復沈葆楨的電報中再次透露出將淮軍用作抵禦日本的主力一事,此次他不僅僅打算將閒置在徐州地區的淮軍調往臺灣,甚至打算將駐紮在陝西的淮軍調動至臺灣。當然這一切的想法都得經過沈葆楨同意才行,而沈葆楨的想法也是要積極備戰,兩人真是一拍即合,初步達成共識。

6月5日,李鴻章接到沈葆楨來電,請求調兵前往臺灣,就這樣李鴻章的淮軍轉型計劃正式啟動。

1874年日軍進攻臺灣

三、海防體制下的淮軍

既然朝廷調兵援臺的計劃與李鴻章的轉型計劃不謀而合,李鴻章做事的底氣就更足了,他將淮軍的調動與國家政策相融合,使淮軍的存在與調動納入到國家體制之內。1874年6月,李鴻章與沈葆楨以及各地淮軍將領、巡撫進行多次溝通,最終決定不再調動用於防守西北疆土的淮軍,將駐紮在徐州的淮軍全力調往臺灣。

此時的淮軍調動已經不再是私人軍隊的調動,而是符合國家命令與規定的正常調動,李鴻章也由此光明正大地開始向政府要軍費。就這樣,李鴻章通過臺海危機,成功將閒置的淮軍調往臺灣成為國防軍隊,與駐紮在直隸的淮軍南北對應,淮軍轉型的第一步就此完成。

李鴻章照

但戰爭終究會結束,結束之後淮軍是否又會回到之前的尷尬境地呢?李鴻章對此也有進一步的考量。既然日本這樣的小國都能對大清沿海產生如此大的威脅,那麼如何面對英法等西方強國呢?李鴻章決定利用此次臺海危機,激發朝廷對於海防問題的關心,繼而構建起一個完整的海防體制,而淮軍就是海防力量當中的主力軍。只有這樣,淮軍才能徹底地納入到國家正規軍隊,不再有被裁撤的危機。

為此李鴻章開始向朝廷上奏,請求朝廷籌備海防事宜,由此開啟了晚清著名的海防陸防大討論,李鴻章自然大力推崇海防論,這裡面既有學習西方、科技興軍的意思,也有將淮軍進行徹底轉型的意思。

極力主張防禦陸地的左宗棠

海防問題討論的結果是政府接納了構建海防體制的建議,但也不放棄西北陸地的防禦,朝廷還是認識到了海防的重要性,李鴻章和沈葆楨也分別被任命為負責南北方海防體制構建的負責人。

至此,李鴻章借構建海防問題,擁有了政治、經濟、軍事等諸多方面的大權,淮軍自然也就開始取代原先的綠營兵勇,成為國家的正規軍。

海防體制的結果:北洋海軍艦隊成立

文史君說

但凡優秀的政治家,在面臨困境時,總會在危機中尋找新的機會與突破口,當淮軍面臨著像湘軍一樣被裁撤的危機時,李鴻章並沒有仿效曾國藩解散湘軍的做法,而是在各種各樣的危機中尋找使淮軍合法化的途徑,而1874年的臺灣危機就為李鴻章提供了徹底的解決機會。

參考文獻

王瑞成:《「權力外移」與晚清權力機構的演變(1855-1875)》,《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2期。

王瑞成:《危機與危機利用:日軍侵臺事件與李鴻章和淮軍的轉型》,《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劉越)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追殺太平軍到甲午慘敗,為何湘軍、淮軍戰力下滑這麼快?
    清朝兩次大裁軍,防範漢族地主勢力做大 湘軍、淮軍是私人軍隊,直屬於曾國藩、李鴻章,不聽從中央號令,形同唐朝中後期藩鎮軍隊。太平天國和「捻軍」被剿滅後,湘軍、淮軍有兩條路可走,曾國藩要麼號召大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漢族政權,要麼就自動裁撤所屬武裝力量,自廢武功。
  • 都屬地方團練,為什麼曾國藩湘軍被裁10多萬,李鴻章淮軍能倖免?
    導語:1864年天京事變之後,清政府三番五次暗示裁軍,最終只有曾國藩解散了大批「湘軍」,人數從15萬一下子降到了1萬人左右,但是李鴻章的「淮軍」基本上毫髮無傷,為什麼會這樣呢?實際上,當時不僅是曾國藩的湘軍,其他部隊同樣受到「威脅」,比如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但最終只有湘軍被裁員,為什麼呢?
  • 為啥清政府裁撤湘軍卻不裁淮軍?不怕李鴻章擁兵自重威脅朝廷嗎?
    但是,大清統治者從骨子裡對漢人是沒有絲毫信任的,一旦局勢穩定,漢人沒有了利用價值,就要兔死狗烹,找個罪名把你牙齒拔掉也許慈禧需要湘軍來制衡漸漸崛起的淮軍,但這也是一場豪賭,說不定他跟李鴻章誰會在兇險的官場栽倒,再也爬不起來,所以曾國藩不去賭博。 李鴻章知道大清離開自己什麼都不是,所以才非常放心大膽搞洋務運動,將淮軍大權緊緊抓在手裡,還非常賣力地建立北洋水師,把它打造成李家軍。
  • 李鴻章帶領淮軍迅速崛起,牽制太平天國主力,太平運動的沒落
    李鴻章剛就任江蘇巡撫,便立即著手控制關稅收人和江蘇釐金。這兩項貿易稅,尤其是江蘇釐金,確實是他以後幾年軍事行動的財政支柱。李鴻章經過無情的官場鬥爭後贏得了對這些財源的控制權,到了1862年下半年,他不僅能夠維持他自己迅速擴大的淮軍,而且能夠為曾國藩那支因欠餉而日漸不滿的軍隊提供大量的經費。
  • 得從李鴻章說起
    鹹豐十年(1861年),清廷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下設三口通商大臣及南洋通商大臣;同治五年(1866年),兩江總督(轄今江蘇、安徽、江西,駐節南京)加以五口通商事務,授為南洋通商大臣;同治九年(1870年),清廷裁撤三口通商大臣一缺。裁撤後,所有洋務,海防各事宜,均歸直隸總督經管,頒發欽差大臣關防,稱"北洋通商大臣"或"北洋大臣"。這是「南洋」和「北洋」名稱的開始。
  • 李鴻章在清朝辦了一家公司,開拓了深圳,還一直開到現在?
    1862年3月20日,李鴻章率領首批淮軍抵達上海,這是他一手創辦的淮軍的第一次亮相。當時,太平軍已經連下杭州、寧波,兵鋒直指上海。而偌大的上海,僅有戰鬥力低下的八旗、綠營三四萬人,根本不可能抵擋太平軍。此時,唯一的指望就是曾國藩。曾國藩收到求援後,派遣李鴻章招募淮軍前往救援。
  • 1896年風燭殘年的李鴻章訪問德國後為何仰天長嘆?
    隨著新軍的建立,舊軍逐漸淘汰,1895年6月淮軍裁併工作全面開始,南洋地區的淮軍19營,只保留了8個營,這種局面李鴻章也無能為力,值得慶幸的是,直隸總督聶士成的武毅軍18營擴充成30營,部分北洋海軍保留下來,李鴻章對於聶士成寄予厚望,親自寫信給聶士成,希望聶士成能夠重振淮軍雄風。李鴻章在被廢居京師的時間裡,閉門謝客,韜光養晦。
  • 《淮軍大起底》第135集《自信滿滿》
    安徽是淮軍的發祥地,淮軍存在的40年間正是中國經歷「三千未有之大變局」時期,在中國近代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淮軍將領的生平故事流傳至今。  為傳播屬於安徽獨特的歷史文化,從2019年8月1日起,安徽廣播電視臺城市之聲製作推出歷史故事系列音頻《淮軍大起底》,今天請聽第135集《自信滿滿》  李鴻章接觸水師開始於當年從安徽救援上海,當時是1862、1863年,曾國藩把自己親信掌管的水師交給他指揮。到1874年,已經有十二、三年的時間了。
  • 太平軍大戰羅家集:陣斬清軍10位悍將,殲滅淮軍精銳4千餘
    曾國藩督師後,採取「河防戰術」,企圖利用黃河、運河、海河之天塹,將太平軍封鎖在中原,而後聚集重兵殲滅之。為避免被合圍,張宗禹、賴文光等採取分兵策略:張宗禹率兵去陝西、甘肅;賴文光、任化邦、範汝增率兵前往湖北,並尋找機會進入四川,而後建立川、陝、甘根據地。12月,賴文光搶先發動攻勢,聚集重兵圍攻曾國藩,待湘軍主力雲集時,掉頭猛攻開封北面蘆花崗,突破曾國藩設置的賈魯河—沙河防線。
  • 太平軍喋血常州,李鴻章與戈登協議:殺光兩廣老兵
    李鴻章尋找「洋槍隊」首領戈登合作,並達協議:「兩粵老賊數千,驍勇善戰,城破後,斬盡殺絕」,還寫入《常州合圍折》,上奏清朝。李鴻章為何要殺光兩廣籍太平軍呢?原因很簡單,兩廣籍老兵驍勇善戰,戰鬥力強大、戰鬥意志堅定,給淮軍造成巨大傷亡。常州保衛戰時,護王陳坤書麾下3000老兵,給予淮軍重大殺傷,戰鬥很激烈。
  • 將裁撤361個網點,5000人將面臨失業
    不少銀行為了減少成本的支出,都紛紛開始裁撤各家的網點。根據銀保監會2020年11月30日發布的金融許可證信息統計發現,近兩年來退出的商業銀行網點已超過6280家。今年以來,銀行網點裁撤力度未減,截至11月末,已有2790家商業銀行網點被裁撤,其中將近四成是國有大行。
  • 馬忠文丨李鴻章致李瀚章家書二通釋讀
    前一年六月捻軍被鎮壓,李鴻章以湖廣總督拜協辦大學士,功高勳隆,朝野矚目;八月初,奉旨北上入京陛見,兩宮太后召見四次,詢問軍事甚詳,又與樞臣討論要政;九月十七日離京,沿運河南下,十月二十六日抵達江寧,與曾國藩討論議籌餉裁撤之事;年底在皖陪老母度歲,兄弟子侄團圓,新年過後便赴任武昌。該信即寫於此時,時李瀚章在浙江巡撫任上。
  • 《淮軍大起底》第136集《籌議海防》
    安徽是淮軍的發祥地,淮軍存在的40年間正是中國經歷「三千未有之大變局」時期,在中國近代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淮軍將領的生平故事流傳至今。
  • 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李鴻章苦熬多年,終於可以自立門戶
    李鴻章在曾國藩麾下一直從事瑣碎的文案工作。胸中有丘壑的小李,自然不甘心做一個文筆吏。他在等,等一個自立門戶的機會。 當時的湘軍在安徽安慶一帶和太平軍死磕,並且逐漸佔據優勢,成功拿下了安慶。
  • 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勝利了,李鴻章的境遇會怎麼樣
    然而日本輸了對李鴻章可不是好事。雖然甲午戰爭爆發以後,清政府命令李鴻章總管對日作戰事務。但是實際上在開戰前,李鴻章是唯一一個認識到日本在軍事實力上已經超過中國,不能和日本開戰的大臣。因此在戰前李鴻章就主張和平解決。
  • 被誤解的李鴻章:晚清重臣,偉大的外交家,子孫後代個個人中龍鳳
    1843年剛剛20歲的李鴻章以優貢生的身份進入曾家,跟隨在曾國藩的身邊虛心求學,經過四年多的刻苦鑽研,李鴻章順利的考取進士,開啟了屬於自己毀譽參半的仕宦生涯。 在那個風雨漂泊的時代,李鴻章有過盛極一時的讚譽,也有賣國求榮的罵聲。
  • 李鴻章第一次見到慈禧,用了8個字評價了慈禧,足見其眼光有多毒
    但是萬萬沒有想到南方大亂,不甘寂寞的李鴻章向皇帝上奏,棄筆從戎,請求回老家辦團練,圍剿太平軍。 李鴻章辦了5年團練,由於父親丁憂,他只好結束了自己團練生涯。之後,他成為了恩師曾國藩的幕僚,跟著曾國藩學習帶兵打仗。曾國藩是一個好老師,不僅對李鴻章言傳身教,而且還幫助他組建了淮軍,就此獨當一面,開始了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