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之初的淮軍
洪秀全和他的太平軍把清政府弄得焦頭爛額,朝廷軍隊在面對太平軍時,表現得十分糟糕。統治者無奈之下,只好仰仗地方辦團練去對付太平軍。這個不經意的決定,使清朝的軍事力量從中央轉到地方手上,直接改變了晚晴政局。
其中,曾國藩與李鴻章二人分別借組建團練的名義,成功創建了私人性質濃厚的湘軍與淮軍,成為擊敗太平軍的決定性力量。但隨著太平軍與捻軍等國內反對勢力的消亡,這種私人性質的地方團練就顯得很尷尬了,中央朝廷是不會允許這種地方軍隊存在的,歷史上諸侯割據稱雄,甚至推翻中央的事太多了。所以,曾國藩直接解散了湘軍,而李鴻章和他的淮軍,該何去何從呢?
一、進退兩難的淮軍
軍隊是為保衛國家而誕生的,在沒有敵對勢力的情況下,軍隊的存在意義自然會大大下降,淮軍即是如此。這支擊敗太平天國的主力軍,在太平天國消亡之後,又參與了剿滅捻軍的戰爭當中。但戰爭終會結束,如果淮軍是清政府所直接管控的中央軍,那自然萬事大吉,但淮軍又偏偏是李鴻章一手培養出來的「李家軍」,所以在戰爭結束之後,淮軍存在的合法性立刻成為李鴻章所考慮的首要問題。
太平天國的出現改變了晚清政局
1872年天津教案發生,曾國藩被指控偏心洋人,處理不當,不久便因病去世,李鴻章被朝廷指派處理教案,成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教案的發生為李鴻章提供了一個新的機會,他立刻率領淮軍北上至天津,將淮軍的形象包裝成拱衛京城的正規國家軍隊。
但是,處理教案的時間畢竟不會太久,淮軍所臨時取得的合法地位很快又面臨困境,以致於淮軍在天津駐紮時功能十分複雜,既是治安力量,也是修建工程的「工程隊」,用今天的話說,淮軍的「人設」十分不穩。此時的李鴻章迫切需要一個新的契機來解決淮軍合法性的問題。
天津教案遺址
二、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
1874年,日本侵臺。相較於晚清七十年裡無數大型戰爭來說,這一次日軍的突襲對清政府的衝擊還不是很大,更無法和20年後的甲午戰爭相提並論。
但歷史往往就是一個邏輯上的因果傳承,1874年的日軍侵臺不僅僅使清政府意識到了海防的重要性,更為20年後的甲午大海戰埋下了伏筆。還有一點,老成的李鴻章從中看到了淮軍轉型的重大契機。
戰爭爆發之前,清政府便已經獲取日軍將要攻擊臺灣的消息,朝廷命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大臣,負責臺灣防務,李鴻章雖無法直接參與,但身為負責國家安全的北洋大臣,他也有權協助沈葆楨。
沈葆楨抵達臺灣之後發現,臺軍只有2000人,虛弱的兵力根本無法應對日軍的進攻。他與李鴻章溝通過多次,認為以臺灣一地的資源根本無法構建有效的防禦體系,最好能以臺灣為防禦主陣地,聯合福建、浙江等沿海省份,構建一個完整的沿海防禦機制。
負責臺灣守備的沈葆楨
臺灣防禦力量薄弱,倒給了李鴻章一個機會,他發現這可能是使淮軍轉型的大好時機,此後他多次發電給沈葆楨,旁敲側擊地詢問沈葆楨是否需要借兵,同時開始為淮軍入臺做準備。他先是聯繫淮軍出身的江蘇巡撫張樹聲,透露出他想派兵前往臺灣的想法,然後又向總理衙門上摺子,讓總理衙門做好備戰工作。
5月20日,李鴻章在回復沈葆楨的電報中再次透露出將淮軍用作抵禦日本的主力一事,此次他不僅僅打算將閒置在徐州地區的淮軍調往臺灣,甚至打算將駐紮在陝西的淮軍調動至臺灣。當然這一切的想法都得經過沈葆楨同意才行,而沈葆楨的想法也是要積極備戰,兩人真是一拍即合,初步達成共識。
6月5日,李鴻章接到沈葆楨來電,請求調兵前往臺灣,就這樣李鴻章的淮軍轉型計劃正式啟動。
1874年日軍進攻臺灣
三、海防體制下的淮軍
既然朝廷調兵援臺的計劃與李鴻章的轉型計劃不謀而合,李鴻章做事的底氣就更足了,他將淮軍的調動與國家政策相融合,使淮軍的存在與調動納入到國家體制之內。1874年6月,李鴻章與沈葆楨以及各地淮軍將領、巡撫進行多次溝通,最終決定不再調動用於防守西北疆土的淮軍,將駐紮在徐州的淮軍全力調往臺灣。
此時的淮軍調動已經不再是私人軍隊的調動,而是符合國家命令與規定的正常調動,李鴻章也由此光明正大地開始向政府要軍費。就這樣,李鴻章通過臺海危機,成功將閒置的淮軍調往臺灣成為國防軍隊,與駐紮在直隸的淮軍南北對應,淮軍轉型的第一步就此完成。
李鴻章照
但戰爭終究會結束,結束之後淮軍是否又會回到之前的尷尬境地呢?李鴻章對此也有進一步的考量。既然日本這樣的小國都能對大清沿海產生如此大的威脅,那麼如何面對英法等西方強國呢?李鴻章決定利用此次臺海危機,激發朝廷對於海防問題的關心,繼而構建起一個完整的海防體制,而淮軍就是海防力量當中的主力軍。只有這樣,淮軍才能徹底地納入到國家正規軍隊,不再有被裁撤的危機。
為此李鴻章開始向朝廷上奏,請求朝廷籌備海防事宜,由此開啟了晚清著名的海防陸防大討論,李鴻章自然大力推崇海防論,這裡面既有學習西方、科技興軍的意思,也有將淮軍進行徹底轉型的意思。
極力主張防禦陸地的左宗棠
海防問題討論的結果是政府接納了構建海防體制的建議,但也不放棄西北陸地的防禦,朝廷還是認識到了海防的重要性,李鴻章和沈葆楨也分別被任命為負責南北方海防體制構建的負責人。
至此,李鴻章借構建海防問題,擁有了政治、經濟、軍事等諸多方面的大權,淮軍自然也就開始取代原先的綠營兵勇,成為國家的正規軍。
海防體制的結果:北洋海軍艦隊成立
文史君說
但凡優秀的政治家,在面臨困境時,總會在危機中尋找新的機會與突破口,當淮軍面臨著像湘軍一樣被裁撤的危機時,李鴻章並沒有仿效曾國藩解散湘軍的做法,而是在各種各樣的危機中尋找使淮軍合法化的途徑,而1874年的臺灣危機就為李鴻章提供了徹底的解決機會。
參考文獻
王瑞成:《「權力外移」與晚清權力機構的演變(1855-1875)》,《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2期。
王瑞成:《危機與危機利用:日軍侵臺事件與李鴻章和淮軍的轉型》,《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劉越)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