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帶領淮軍迅速崛起,牽制太平天國主力,太平運動的沒落

2020-11-18 歷史摸路人

保皇派於1861年9月攻陷安慶,這非常鮮明地標誌著太平天國西線作戰中(它曾經是洪仁開在1860年制定的宏偉戰略的一部分)的失敗。對太平天國的地位來說,西線戰役在某些方面比東進更為重要,它的失敗部分是由於叛軍將領之間缺乏配合所致。李秀成(他曾因指揮才幹於1859年受封為「忠王」)這時更多地關注他自己在長江下遊的權勢基地,而不是戰略全局。

這次指揮上的不統一, 僅僅是太平軍在楊秀清死後企圖重建中央統一領導而遭到失敗的一個方面。洪仁軒一直不穩固的地位,也由於天王當時已不問政事甚或神志失常而更有所削弱。在戰地將領的妒忌和朝臣的誣陷下,他於1861年初被剝奪了總理朝政的職權。嫉妒和野心也使太平軍的權貴變了質,因為為了滿足軍事將領的欲求,冊封了許許多多「王」,而其中某些人不過是很勉強地投身於這場運動的。

雖然個別叛軍隊伍仍保持著令人可畏的兵力,但安慶的失守和中央控制的瓦解業已鑄成太平天國覆滅的局面。太平天國的覆滅最後是由曾國荃對南京的圍攻,以及李鴻章對沿海地區和左宗棠對浙江省進行的清剿來完成的。李鴻章從東面橫貫江蘇發動的強攻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它反映了這位精明而善於應變的首領力求控制上海及其鄰近地區的商業財富,因為這是財富和權力的新的源泉。

作為中外貿易的新中心,上海因人口急劇增長,並有資財雄厚的流亡紳士階層以及與內地商業的多方面聯繫,所以成了一個無與倫比的軍事基地。李鴻章剛就任江蘇巡撫,便立即著手控制關稅收人和江蘇釐金。這兩項貿易稅,尤其是江蘇釐金,確實是他以後幾年軍事行動的財政支柱。李鴻章經過無情的官場鬥爭後贏得了對這些財源的控制權,到了1862年下半年,他不僅能夠維持他自己迅速擴大的淮軍,而且能夠為曾國藩那支因欠餉而日漸不滿的軍隊提供大量的經費。

當1863年李鴻章的軍隊節節擊破堅守在江蘇東部和浙江北部城鎮中的太平軍時,他的軍隊已經超過了5萬人,這就為中國武裝力量具有重大意義的第一次現代化創造了條件。李鴻章與他的作風守舊的老師曾國藩頗不相同:曾國藩不讓他的湘軍採用外國裝備,而李鴻章則敏銳地認識到他控制上海時在技術上得到的意外收穫。

他不僅從西方購買了大量來復槍輕武器和西式野戰炮,而且僱用英、法兩國軍官來川練他的軍隊使用這些武器。到1864年春,李鴻章的軍隊已裝備了約1.5萬支步槍。為了供應這支軍隊所需的彈藥,還要進行另一項改革:李鴻章從1863年起在上海、蘇州,最後還在南京迅速建起了生產現代軍火的兵工廠。為鎮壓國內叛亂而在軍事現代化方 面所進行的這種種早期的冒有風險的事業,展示了清朝統治最後幾十年的態勢。把現代化裝備用於正統的軍隊,這意味著在未來50年內能夠相當成功地維持國內的秩序,儘管在這個時期中國尚不能建立一支抗禦外國侵略的武裝力量。

常勝軍自1860年建立以來,雖然有過連續幾次領導危機,卻安然無恙地維持了下來。它的第一任統領華爾與支持他的中國商人及清朗當局的關係搞得不錯。為了顯示和加強他作為中國軍事制度的助手的作用,華爾被授予了中國綠營軍的管帶官階。1862年9月華爾受傷致死。他的繼任人是另一個美國人白齊文,此人桀驁難馴,很少順從中國方面的意圖。

他被解職以後,常勝軍改由英國皇家工兵少校戈登(英國駐上海指揮官土迪佛立將軍的密友和親戚)指揮。他收到了倫敦發來的要他接受中國人指揮的明確指令。上海的英國當局起初不同意擴大分遣隊的作戰範圍,後來才作了妥協,這樣分遣隊的作戰範圍就從最初防衛上海地區擴大到協同李鴻章的軍隊到西線攻打太平軍的據點。在這些戰役中,戈登的炸炮和突擊隊證明確是清軍手中的得力武器。

在整個1863年中,常勝軍都在戰場上為攻取叛軍在江蘇東部和浙江北部據守的城鎮而衝鋒陷陣。在常熟、太倉和崑山取得的重大勝利使清軍空前地逼近了該地區的行政和經濟中心蘇州。1863年12月5日蘇州的陷落(部分得力於守城者有人變節)確是叛軍遭到的一次重大挫折。戈登作戰有兩個特點特別值得提: 由於應用了英國按優惠條款提供的現代火炮,在根本上改變了迄今為止內戰所特有的古老攻堅方式。

許多曾經庇護過太平天國文職政府並成為軍事防衛的支撐點的城市,它們的牆垣不再能安全無虞了。其次,李鴻章在江蘇東部戰場上的勝利,牽制了太平軍防禦天京的力量(當時它正處在曾國荃的圍攻下),從而加速了太平軍運動的最後失敗。太平軍在都城被圍和他們長江下遊的經濟基地業已喪失的情況下,仍狂熱地進行了最後的殊死戰。

1864 年7月19日曾國荃破城而入,大肆屠殺南京居民,並縱火焚燒了這座城市。據說約有10萬人在最後的這場浩劫中喪生。洪秀全在南京陷落前就病歿了。其餘的領導人被窮追不捨,直到捕獲處死為止。逃出來的少數小股部隊被趕到廣東,第二年也在那裡被消滅了。唯一倖存的力量是遵王賴文光的軍隊:他這時招募了許多被清朝殘酷的「剿捻」戰爭弄得無家可歸的安徽難民,並按太平軍方式對他們加以組織和進行教育,誓死要繼續進行鬥爭。賴文光和捻軍的結盟使太平軍的這支殘部一直延續 到1868年。

不過作為一個政體和宗教團體,這個運動在1864年就被有效地撲滅了。應當認為,勝利者一心一意搞橫暴行為, 它不僅毀滅了太平軍的軍政機構,而且使太平軍的傳統本身也實際上在劍與火中煙消雲散了。當考察太平軍失敗的原因時,我們立刻會遇到的困難是,不能完全用純軍事方面的理由來解釋。叛亂在最後三年出現火力方面的差距,但僅歸因於這個因素,還不能令人滿意。太平軍不乏新式武器。

眾所周知,李秀成到1862年已經通過西方商人和投機家弄到了幾千支步槍。然而太平軍在戰略上的敗局卻早在1861 年隨著西徵最後失敗就已命定地形成,這時甚至李鴻章的淮軍尚未建成。同樣,也不能把外國軍事力量的介入看成是決定性的因素。其中領導集團的分裂比這些原因都重要:洪秀全在政治上的無能意味著一元化的集權只能通過他的親信之間的競爭才會出現。

不過即使根據太平天國內部虛弱這說法仍不能充分解釋,何以清王朝的保守派人士在如此可怕的挑戰面前而仍能重新控制國內局勢。答案只有通過我們重新估價太平軍運動的內部特點以及它與其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才能找到。為此目的,我們將太平軍與捻軍這支大約同時在北方和中部各省活動的叛亂隊伍作一番比較,可能不無益處。

相關焦點

  • 面臨被裁撤的危機,李鴻章如何利用局勢變化,成功使淮軍轉型?
    一、進退兩難的淮軍 軍隊是為保衛國家而誕生的,在沒有敵對勢力的情況下,軍隊的存在意義自然會大大下降,淮軍即是如此。這支擊敗太平天國的主力軍,在太平天國消亡之後,又參與了剿滅捻軍的戰爭當中。
  • 追殺太平軍到甲午慘敗,為何湘軍、淮軍戰力下滑這麼快?
    對陣太平天國期間,湘軍前期連連慘敗,曾國藩差點連老命都陪上去了;後期則連戰連捷,追著陳玉成、李秀成等狂揍,最終攻入天京,滅了太平天國。湘軍分支淮軍也不差,1862年成軍後就直接開往華東對付兵鋒正盛的李秀成軍團,將忠殿精銳殺得所剩無幾。太平天國滅亡後,淮軍則縱橫中原,追殺、圍堵「捻軍」,將遵王賴文光活捉,滅了太平天國復興之最後希望。
  • 太平天國將領丁汝昌後來是怎麼當上清朝北洋水師提督的?
    但鮮為人知的是,丁汝昌早年是清朝的心腹死敵太平天國的將領。那麼太平天國將領丁汝昌是怎麼當上清朝水師提督的呢? 鹹豐十一年(1861年),曾國藩率湘軍主力大舉進攻安慶,而防守安慶北門的太平軍程學啟部數次挫敗湘軍攻勢
  • 太平天國雖最終失敗,但它的消亡卻成功讓另一個勢力再度強勢崛起
    7月19日天京被湘軍和淮軍聯合攻破,李秀成等人護送幼天王洪天貴福突圍,後在10月江西石城一役,隨著最後一支保護幼天王的太平軍的全軍覆沒,再加上幼天王被俘後凌遲處死,在中國縱橫十四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實際上也正式宣告失敗。不過雖然太平天國起義失敗了,但它卻也對清王朝造成了致命的傷害,它加速了整個清王朝的衰落與崩潰,並同時促成了中國歷史上被滿清壓制數百年的另一勢力的強勢崛起。
  • 為啥清政府裁撤湘軍卻不裁淮軍?不怕李鴻章擁兵自重威脅朝廷嗎?
    所以在鎮壓如火如荼的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不得已默許甚至鼓勵曾國藩建立湘軍,任由其發展壯大。 大清統治者明白,沒有了湘軍,大清政府軍就沒有抵擋住太平軍的能力。
  • 都屬地方團練,為什麼曾國藩湘軍被裁10多萬,李鴻章淮軍能倖免?
    導語:1864年天京事變之後,清政府三番五次暗示裁軍,最終只有曾國藩解散了大批「湘軍」,人數從15萬一下子降到了1萬人左右,但是李鴻章的「淮軍」基本上毫髮無傷,為什麼會這樣呢?實際上,當時不僅是曾國藩的湘軍,其他部隊同樣受到「威脅」,比如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但最終只有湘軍被裁員,為什麼呢?
  • 八旗沒落,私人武裝強大,清朝就不怕出現藩鎮割據嗎?
    太平天國運動歷經14年,其深遠影響之一就是:清朝賴以發家之八旗子弟被打殘,走向衰敗,無法逆轉;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為代表的漢族地主勢力崛起,湘軍、淮軍、楚軍等「私人武裝」成為清朝政權新的軍事支柱,改變了清朝入關以來之軍政格局。
  • 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洋槍隊的隊長戈登,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鴉片戰爭後,大清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本就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老百姓又要面臨嚴重的民族矛盾,所以在1851年,大清出現了規模最大的起義太平天國運動。面對太平天國的巨大威脅,清政府沒有辦法,只好讓各地進行團練,企圖依靠地方武裝抵抗太平天國。可就在這個時候,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了。1860年,戈登自願來到了中國。不過他來到中國的時候,英法聯軍已經打進了北京,他還參加了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戰爭結束後,他並沒有返回英國,反而留在了北方。過了兩年,他經過英國將軍斯特維利推薦成為了洋槍隊的隊長。
  • 太平天國運動:八旗有4次機會崛起,但都被太平軍打斷
    1851年1月,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一向偏袒旗人的鹹豐帝,決定藉此機會歷練八旗貴族,讓其再次崛起。八旗貴族,有4次機會崛起,但都被太平軍打斷,漢族勢力崛起之趨勢不可逆轉。首席軍機大臣賽尚阿督師,太平軍呈「滾雪球」壯大1851年1月,金田起義爆發,名臣林則徐中途病逝,兩廣總督李星沅主持前線軍務。
  • 李鴻章的抉擇:這一生最難的,就是籤自己的名字!
    自從太平天國之後,清朝的國力開始漸漸空虛,之後又經歷了好幾次國內的叛亂,清朝已經搖搖欲墜。當清朝人好不容易將叛亂平定,列強又到來了。列強強大的實力抽走了清朝的主心骨,但在大廈將傾的時候,卻有四個漢臣站了出來,用自己的身軀背負起了清朝的江山,誰呢?以李鴻章為代表的「中興四臣」
  • 太平軍大戰羅家集:陣斬清軍10位悍將,殲滅淮軍精銳4千餘
    12月,賴文光搶先發動攻勢,聚集重兵圍攻曾國藩,待湘軍主力雲集時,掉頭猛攻開封北面蘆花崗,突破曾國藩設置的賈魯河—沙河防線。如此,滿清耗資重大的「河防計劃」破產,曾國藩在朝野一片謾罵聲中離開前線,李鴻章淮軍走上了前臺,承擔起追殺太平軍之重任。
  • 假如太平天國勝利了,後續會發生什麼?
    太平天國運動發生在1851年至1864年之間。它的波及範圍一直擴大到了華南幾乎每個省,其軍事力量甚至可能在最高峰到達了直隸。在此期間,太平軍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並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旨在使無人不保暖、無處不均勻。
  • 李鴻章入土不過60年:屍骨被挖、被掛拖拉機後面拖行,落得屍骨無存
    晚清重臣李鴻章便是如此,曾經的他名揚中外博學多才,為了挽救日漸沒落的大清朝付出了太多。 在中國近代史上曾出現過兩支裝備精良,空前絕後的湘軍和淮軍,他們一支是由曾國藩牽頭,另外一隻的牽頭人則是在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李鴻章。 但是值得人考究的是,當年的李鴻章也曾在曾國藩手下授業,在進入曾國藩事件中的那一年,李鴻章才不過22歲。
  • 「不差錢」的太平天國靠「進口」
    魚鷹社筆下的太平軍官兵,手持的是一支印度型棕貝絲燧發槍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鑑於前期作戰中因裝備低劣帶來的重大損失,於是著手大力改善太平軍武器裝備,因而在對外貿易中,「他們最關心的是外國的武器」。在整個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寧波是太平軍佔領的唯一出海口岸。據1862年英國駐華公使布魯斯與海軍司令何伯上將給本國政府的報告:「許多船隻為上海區內的洋行載運軍械軍火給革命軍,⋯⋯一年之間,有三千尊口徑不同的炮在新加坡成交,⋯⋯香港和通商口岸的洋行公開地做槍炮生意。」
  • 被誤解的李鴻章:晚清重臣,偉大的外交家,子孫後代個個人中龍鳳
    時勢造英雄,亂世不自拔 李鴻章進入翰林院不久之後,清廷就爆發了入主紫禁城以來最大的危機,太平天國的運動幾乎席捲了半個中國,洪秀全在南京登基稱帝與大清朝廷分庭抗爭,也就是這個時節舞文弄墨的李鴻章搖身一變成為帶兵上陣的儒將。
  • 太平軍喋血常州,李鴻章與戈登協議:殺光兩廣老兵
    李鴻章尋找「洋槍隊」首領戈登合作,並達協議:「兩粵老賊數千,驍勇善戰,城破後,斬盡殺絕」,還寫入《常州合圍折》,上奏清朝。李鴻章為何要殺光兩廣籍太平軍呢?原因很簡單,兩廣籍老兵驍勇善戰,戰鬥力強大、戰鬥意志堅定,給淮軍造成巨大傷亡。常州保衛戰時,護王陳坤書麾下3000老兵,給予淮軍重大殺傷,戰鬥很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