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沒落,私人武裝強大,清朝就不怕出現藩鎮割據嗎?

2020-12-23 騰訊網

太平天國運動歷經14年,其深遠影響之一就是:清朝賴以發家之八旗子弟被打殘,走向衰敗,無法逆轉;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為代表的漢族地主勢力崛起,湘軍、淮軍、楚軍等「私人武裝」成為清朝政權新的軍事支柱,改變了清朝入關以來之軍政格局。

1851年,金田起義爆發,清朝也有意識培養八旗子弟,希望他們建立功業,振興祖宗家業。賽尚阿、烏蘭泰、僧格林沁、勝保、崇厚、官文、吉爾杭阿、霍隆武、和春、多隆阿、都興阿、德興阿、託明阿、金順、福興等八旗子弟,要麼在戰爭中表現平平,要麼被殺,要麼給湘軍「打工」,不再是「王者」。

「江南大營」被二次摧毀,僧格林沁敗亡高樓寨,這兩次慘敗,讓湘軍、淮軍、楚軍等私人武裝快速崛起,掌握全國各地軍務;總督、巡撫等地方核心崗位,基本都是這些私人武裝霸佔,朝廷不得不倚重。但即便如此,清朝還是沒出現唐末藩鎮割據現象。那麼,當八旗衰敗,私人武裝崛起時,清朝是如何防止藩鎮割據出現呢?

從成本與政治、經濟效益等方面看,鹹豐必須冒著地方割據產生之風險,重用湘軍、淮軍等「私人武裝」集團,以此來確保大清國祚延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時代,地方割據對帝王來說不是什麼好事;帝王為了鞏固王朝統治,維護社會穩定,一般都會採取限制地方權力之做法,強化中央集權。清朝也是如此,雍正時期,設置軍機處,大臣只能「跪受筆錄,上傳下達」,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密折」制度與督撫制度之推行,中央得以牢牢控制地方權力運作,從而極大地強化了中央集權。無論從何種角度看,清朝均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推到極致,乃至反動之地步,這是秦漢、唐宋、元明所無法比擬。因此,鹹豐皇帝也不例外,他不想讓中央權威下滑,養肥地方勢力。

理想很美好,可現實卻很無奈,鹹豐不想讓地方勢力做大,卻不得不對現實做出妥協。八旗號稱「滿萬不可戰,天下無敵」,可如今已經成為弱雞,是「誰都打不贏」的一幫寄生蟲;八旗作戰不力,消耗卻不小,財政壓力很大。綠營呢?大清第二支正規武裝力量,常年維持在60萬左右,前期戰鬥力強悍,在平定吳三桂等「三藩之亂」,收復臺灣,徵討蒙古等戰役中充當絕對主力。但是,此時無論是八旗還是綠營,都不堪一用,戰鬥力嚴重下滑,壓根就不是太平軍對手。金田起義時,太平軍純戰鬥力量也就一萬餘人,而清軍前線兵力為6萬。如此懸殊之兵力對比,太平軍卻能屢次衝破包圍圈,僅用兩年兩月就殺到南京,佔據了東南半壁江山。照此趨勢,北京也遲早會被攻破,大清註定滅亡。

八旗、綠營等正規軍不給力,鹹豐只能依靠「私人武裝」了,讓曾國藩他們訓練軍隊,協助官軍擊殺太平軍。起初,鹹豐並不想重用曾國藩,他只想讓湘軍充當炮灰,在長江中上遊與太平軍精銳廝殺;攻克南京之重任,則交給「江北大營」與「江南大營」,讓八旗、綠營摘取勝利果實。因此,湘軍初期處境非常艱難,沒有地盤,沒有固定餉銀,整天過著寄人籬下之日子;曾國藩則受盡了地方督撫之冷眼,在江西境內被巡撫陳啟邁嘲諷,「求」糧餉而不可得。為了便於辦理湘軍,曾國藩請求鹹豐給予湖北巡撫一職,結果被無情拒絕。鹹豐想讓湘軍充當炮灰,曾國藩雖說不服氣,也只能忍著。但是,八旗、綠營實在太差勁,「江南大營」第二次被摧毀後,太平軍東徵蘇常,奪取大清財稅重地,嚇壞了鹹豐皇帝。

「江南大營」第二次被摧毀,陳玉成、李秀成等乘機東徵蘇常,奪取了大清東南財稅重地,浙江、江蘇等省紛紛淪陷。此時,八旗、綠營已經全部潰散,鹹豐再也無力組建一支直屬武裝軍團去圍困天京,去摘取勝利果實。為此,鹹豐皇帝只能授予曾國藩等漢族地主實權,讓湘軍、淮軍等「私人武裝」力量承擔起剿滅太平天國之重任。湘軍、淮軍等武裝力量雖說不受中央節制,曾國藩還拒絕鹹豐調遣,完全按照自己的計劃行動,儼然是向中央唱反調,是一股潛在的割據勢力。但是,此時除了湘軍,已經沒誰能搞定太平軍;鹹豐不重用湘軍,就意味著亡國,重用湘軍則意味著割據現象會出現。對鹹豐而言,保住清朝國祚才是最重要,至於割據則是次要,這是政治、經濟成本對比之考慮。可以說,鹹豐是「兩害相權取其輕」了。

潛藏之割據因素,鹹豐也在想辦法將其控制住,乃至消滅於萌芽狀態;曾、胡、李、左等並非鐵板一塊,鹹豐可以大做文章。是地方割據,就意味著這些實力派並非鐵板一塊,而是各有各考慮,都在打小算盤。若是中央奪權,這些實力派就會聯合起來,結成攻守同盟,確保自身利益不受損害;若是中央放權,他們則相互傾軋,爭奪勢力範圍,乃至兵戎相見,武裝衝突。曾國藩、胡林翼、李鴻章、左宗棠等均有自己的武裝力量,都有劃分勢力範圍之考慮,曾國藩並沒權力節制後三位。因此,鹹豐重用湘軍、淮軍之同時,也在這些首領之間製造矛盾,不讓其結成一塊,一起對付中央朝廷,從而維護大清之統治。

湘軍興辦之初,曾國藩、胡林翼是兩位重量級人物。曾國藩興辦湘軍早,胡林翼是後起之秀;曾國藩在湘湖一帶威望高,影響力大,號召力強;胡林翼則善於處理人際關係,政治、軍事、經濟、理財等樣樣精通。如此,鹹豐皇帝便有意識地提拔胡林翼,讓其擔任湖北巡撫一職,成為封疆大吏,而曾國藩則還是「三無人員」,並沒取得實權,過著寄人籬下之日子。胡林翼擔任湖北巡撫後,曾國藩想徵用胡林翼之人馬,只能是「請求」,而不是「命令」;胡林翼給或不給,就看感情如何了。1856年初,曾國藩被石達開在圍困南昌孤城,於是請求胡林翼派大將羅澤南率兵增援江西,確保湘軍後方安全。結果呢?胡林翼不理會,他重點進攻湖北,試圖奪取武昌,而後名正言順地當湖北巡撫。

1861年9月,就在奪取安慶後不久,胡林翼帶著遺憾去世,沒能看到滅亡太平天國之勝利日,曾國藩則繼續執行胡林翼擬定好的「東徵計劃」,準備一舉蕩平太天國,實現大清王朝之中興偉業。沒了胡林翼,朝廷很為難,曾國藩勢力如此強大,沒制衡怎麼行呢?此時,清朝便物色新人選,即是李鴻章、左宗棠,讓他倆制衡曾國藩,保持地方勢力之平衡。李鴻章?典型的實用主義者,屢次在關鍵時刻拋棄上司,曾國藩在祁門就差點被他給坑死。左宗棠呢?自詡為當代之諸葛孔明,才高八鬥,學富五車,一直都看不順眼曾國藩,還時常數落曾「笨」,腦子不靈活。再則,左宗棠之才能得以顯露,靠的是張亮基、駱秉章;能夠在「樊案」中順利脫身,靠的是胡林翼與郭嵩燾,而不是曾國藩。此外,朝廷不但不追究「樊案」之責任,還授予他四品官職,左宗棠對朝廷自然是心懷感恩了。

清朝重用李鴻章、左宗棠,並時常在三者之間製造矛盾,對曾國藩絕對是一大制衡,對地方實力派也是一種打擊。1866年5月,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倆正在搏命攻打天京,湘軍死傷慘重,卻毫無進展。此時,朝廷下令李鴻章淮軍西徵,一起攻打天京,在兩者之間製造矛盾。當然,李鴻章很聰明,以各種理由推脫不去天京,不想惹毛曾氏兄弟。但是,李鴻章卻進軍浙江,去搶奪閩浙總督左宗棠之勝利果實;左宗棠很不爽,跟李鴻章結下了梁子,從此互不原諒,成為絕對的死對頭。天京陷落後,曾國藩上奏朝廷說:幼天王洪天貴福已死,太平天國餘孽掀不起大浪,很快就潰散。對此,左宗棠上奏說:幼天王在湖州,人沒死,還準備去湖北匯合陳得才,試圖進入陝西。左宗棠公然與曾國藩唱反調,且事先並未與其商議,搞得曾國藩很惱火。如此,曾、左矛盾惡化,從此不再往來。

歷史發展證明,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漢族地主勢力雖然強勢崛起,可並未造成地方割據之局面,而是繼續擁戴大清,還開展「洋務運動」,為清朝續命近五十年。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地方割據」之因素就不存在,而是在內憂外患,中華面臨著「千年未有之變局」之大背景下,這些割據因素被掩蓋起來,一旦時機成熟,它們終究會爆發出來。清末「東南互保」出現,地方督撫公開叫板中央,違抗旨意,拒絕北上勤王,這本身就是一種割據。武昌起義後,南方各省督撫紛紛宣布獨立,脫離大清,擁戴共和。清朝滅亡後,地方督撫不再有「思想」包袱束縛,軍閥割據之局面終究還是出現。可以說,重用湘淮「私人武裝」,清朝沒出藩鎮割據,沒形成軍閥混戰局面,可卻將這一「果實」送給了民國。

相關焦點

  • 湘軍崛起之戰:太平軍兩次殲滅八旗,給曾國藩做嫁衣
    、蒙八旗、漢八旗由朝廷財政撥款提供生活經費,不得再從事農業、商業、手工業等生產勞動。 「恩養」政策下,旗人戰鬥力不行,三藩之亂時,吳三桂追著八旗吊打,搞得康熙一點面子都沒有。八旗不給力,清朝只能靠漢族綠營兵。乾隆年間,綠營也腐朽沒落,打仗靠臨時招募的兵勇,八旗、綠營已經不堪重任。 1851年1月,金田起義爆發。
  • 清朝八旗你懂多少
    清宮劇中將常出現的不怎麼好聽的"包衣奴才"。
  • 湘軍的組建:從湖南民間團練到私人武裝,看曾國藩如何訓練湘軍
    1796年2月15日即清朝爆發了著名的白蓮教起義,農民起義軍轉戰於湖北、四川、河南、陝西等地,導致清朝官兵應接不暇,為了應對農民起義軍的流動作戰,嘉慶帝採納大臣明亮、德楞泰的意見,讓湖北、四川、河南、陝西等地的鄉紳百姓修築土堡聚集民眾自守,此後嘉慶帝在土堡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團練,那就是讓各個土堡的自行從土堡內的居民中招募軍隊自我防衛。
  • 魏博藩鎮勢力強大,手下牙兵更是戰鬥力驚人,為何全都被朱溫消滅
    唐代的安史之亂,揭開了藩鎮割據的序幕。而藩鎮割據的結束,是以朝廷招降為結尾。但是由於招降政策的存在,被招降的河朔三鎮可以子承父業,時代傳承藩鎮首領的位置,所以儼然成為了一方土皇帝。河朔三鎮中,當屬魏博藩鎮勢力最強,手下的牙兵更是戰鬥力驚人,但是為何後來他們全都被朱溫給消滅了呢?牙兵就是親兵的意思,任何藩帥如果威脅到牙兵利益,無論是削減賞賜軍餉,還是長期率兵於魏博之外作戰,或是企圖控制和削弱牙軍,都會遭到牙軍誅殺。
  • 帝國餘暉:八旗衰落背景下,清朝削弱漢族督撫之努力
    康熙時代,八旗已經沒有往日雄風,漢軍綠營崛起,在平定「三藩之亂」以及徵討準噶爾戰爭中,充當主角。乾隆時代,八旗、綠營都腐朽沒落,其中八旗最為嚴重,他們連祖宗看家本領——騎馬射箭,都不會。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八旗、綠營一潰千裡,無法抵擋太平軍凌厲攻勢。
  • 正白旗在清朝的八旗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
    吳京主上的正白旗在清朝所佔據的地位八旗制度說完了,現在我們回歸正題說一下吳京所在的正白旗,正白旗是滿清的上三旗之一,是直接歸屬晚清皇帝掌管的旗,多爾袞之前的正白旗並不包含在皇帝的掌管內。當時作為正白旗之主的多爾袞為了搶奪權力,所以他通過各種明爭暗鬥擊潰了豪格,多爾袞雖然擊潰了豪格,但他卻不敢以大汗自寄,因為在和豪格鬥爭的過程中,他見識到了正黃旗和鑲黃旗兩道旗的強大勢力。
  •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什麼不取消節度使,徹底解決藩鎮割據問題
    所以,國內出現了大規模的府兵逃役問題,老百姓寧可自殘也不當兵。而且,這個問題愈演愈烈。杜甫的《兵車行》、《石壕吏》,就是當時的現實寫照。02.節度使形成節度使,最初只設在緣邊地區。但是,後來遍布大唐,成為藩鎮。原因之一,就是府兵制瓦解後,大唐必須要用職業軍人代替府兵,繼續開疆拓土。
  • 俗話說清朝成也八旗,敗也八旗,那普通八旗子弟能享受什麼待遇?
    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一個全新的管理制度——郡縣制出現了。這種制度一直伴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始終,對於我國現在行政機構有很大的先導作用。漢人在建立了等級性的行政機構管理龐大國土的時候,一些漁獵民族也沒閒著,建立了相對應的管理制度,其中代表性的,就要數清朝的八旗制度了。 八旗制度起源於女真人的狩獵活動,狩獵講求的是互相配合,整個狩獵的團隊被稱為牛錄,指揮者成為牛錄額真,女真人在後來的對外戰爭中也使用這種隊伍形式。
  • 清朝滅亡,滿人改漢姓,這幾位明星都是八旗子弟的後裔
    清朝滅亡,滿人改漢姓,這幾位明星都是八旗子弟的後裔八旗子弟改漢姓並非清朝衰亡後才開始。據史料記載,在唐朝靺鞨/渤海時期、金朝中後期,都曾出現過「改漢姓潮」。1912年2月,溥儀宣告退位,「改漢姓」再次興起,民國初期尤為盛行。
  • 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提督,在清朝的官制中,誰更牛
    在清朝的書籍和歷史劇中,經常可以聽到總督、巡撫、將軍這些官職,他們都是手握大權的朝廷要員,那麼誰的權力更大,級別更高呢?一、總督名氣最大的當屬總督,不過他的官階卻不是最高的。尤其是在督撫同城時,會出現二人pk的畫面。互相扯皮,噁心對方是常有的事兒。比如兩江總督曾國藩,和江西巡撫沈葆楨就互看不順眼,還是李鴻章從中調停,才避免了二人猛撕。這也是清廷故意而為之,畢竟總督位高權重,一旦起了二心,就秒變藩鎮割據了。所以,清廷又設立巡撫,與總督互相牽制。
  • 晚晴不可一世的八旗子弟究竟有多麼腐朽?
    這笑話說的是晚清的事兒,反映了八旗武裝腐朽沒落的事實--當時杭州上萬八旗子弟,還真只有一個人會騎馬。1911年,革命青年溫生才單槍匹馬刺殺廣州將軍孚琦,上演了一場現實版的「笑話」。光天化日之下的廣州街頭,溫生才手持槍械,衝到重重護衛的孚琦的轎子前,開了第一槍。孚琦並沒有被射中要害,大喊救命。周圍的八旗親兵、護衛竟然「相顧錯愕」,茫然不知所措。
  • 中國歷史上六大神勇軍隊一半私人武裝,多次稱霸世界!
    河套會戰一戰定乾坤,打的匈奴十年不敢南下牧馬,掃歐洲,克中東,滅金朝,平南宋,秦軍可以說是中國歷代軍隊中最具備國家軍隊性質的常勝軍,其軍隊的強大令人瞠目結舌! 滿洲八旗:一支橫行天下的無敵之師,鬥明朝,平朝鮮,戰沙俄,一統中華,這支軍隊可以說是古代中國軍事裡最後的輝煌。強大的生存能力,使這支軍隊最終能擊敗明朝統一華夏。
  • 唐代藩鎮起源深度分析,節度使是怎樣背鍋的?
    節度使有什麼特殊之處嗎?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節度使這個話題。文章很長,能看完的都是好漢! 比如,周武王帶領地方勢力滅掉商朝,東漢劉秀帶領地方武裝打敗中央的王莽。甚至唐朝的建立也是這樣。隋朝的太原留守李淵起兵滅掉中央政權,最終統一全國。現在,唐朝的地方勢力,宣武節度使朱溫滅掉唐朝,並沒有什麼不同。唐朝可以說是起於豪強,滅於豪強,很完美的一個循環。
  • 如果沒有發生內亂,太平天國能否滅亡清朝,統一全國?
    一般而言,最終滅亡一個朝代的並不是農民起義,而是為鎮壓農民起義而造成的地方割據勢力。,而是亡於藩鎮割據,等等。而清廷在啟用團練後,隨著各路勢力的整合,以湘軍為首的勢力逐漸強大,並在曾國藩的領導下對太平天國進行穩紮穩打式的合圍,最終攻克南京,滅掉了太平天國。
  • 清朝的八旗制度嚴格到什麼地步?權勢滔天的和珅也要給旗主磕頭!
    這句不得不提金爺的身份了,他當年是正紅旗的旗主,是正紅旗和珅的主子,正是因為八旗制度的嚴格性,所以金爺他有資格說這話。 八旗制度由清太祖努爾哈赤創建,是清代滿族的軍隊組織和戶口編制制度,以旗為號,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
  • 滿洲八旗,對清朝統治做出巨大貢獻的制度之一
    八旗制度的建立女真族和漢人不同,他們從小就習騎射之術,每個人的騎射都十分了得,所以也稱清朝是馬背上打下來的天下。女真族人以騎射立本,雖然沒有蒙古族人那麼剽悍善戰,但是也絕對不差。最開始的時候,女真族還沒有建立統一政權的時候,努爾哈赤就已經建立了八旗制度。
  • 清朝「八旗旗主」是何來頭,為何文武百官,甚至和珅都要跪迎?
    在努爾哈赤四處徵戰的時期,憑藉著這支八旗的雄勇善戰,努爾哈赤不但收復東北其他部族建立後金,後來更是從山海關長驅直入,如同一把利劍插在了明朝的心臟上。可以說,在滿清入關之前,這支隊伍是滿清入關之前最強大的戰鬥力。所以在滿清一統天下之後,這支八旗隊伍,無疑就是最大的功臣。
  • 八旗的旗主究竟有多牛,為何不管官多大,見旗主也得下跪磕頭?
    說到清朝,我們都知道他們是滿族,建立後金的是努爾哈赤,皇太極登基後改為清,而順治成為了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而在滿清的軍隊中,分為的是八旗制度,一開始是努爾哈赤建立的,基本上分為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這是八旗中的上三旗,而下五旗則有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正紅旗和鑲紅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