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將領丁汝昌後來是怎麼當上清朝北洋水師提督的?

2020-11-24 騰訊網

眾所周知,丁汝昌是中國清朝的北洋水師提督,在甲午戰爭的最後時刻自殺殉國。但鮮為人知的是,丁汝昌早年是清朝的心腹死敵太平天國的將領。那麼太平天國將領丁汝昌是怎麼當上清朝水師提督的呢?

道光十六年(1836年),丁汝昌生於今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鹹豐三年(1854年),太平軍攻佔廬江縣,丁汝昌加入太平軍,成為安徽桐城人、「弼天豫」程學啟的部下,在英王陳玉成的指揮下防守安慶。

鹹豐十一年(1861年),曾國藩率湘軍主力大舉進攻安慶,而防守安慶北門的太平軍程學啟部數次挫敗湘軍攻勢。無奈之下,曾國藩以程學啟的母親為人質並用前途無望的說詞,最終讓程學啟出城投降。

丁汝昌隨著程學啟投降了湘軍,此後為湘軍衝鋒陷陣,是第一批攻入安慶城的清軍。然而以湖南人為主的湘軍不信任程學啟、丁汝昌這批從太平天國投降而來的安徽人,程學啟所部是衝鋒在前,賞賜在後。

鹹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軍逼近上海,嚇得上海士紳以「申包胥哭秦庭之態」向曾國藩求援。曾國藩本來想讓湘軍主力救援上海,但指揮湘軍主力的曾國荃一門心思只想攻佔天京,不願意率兵救援上海。

見曾國荃不願意去,曾國藩只得讓自己的學生、安徽合肥人李鴻章救援上海。李鴻章倒是願意去,但他當時只是湘軍的幕僚,手下沒有軍隊。於是曾國藩便幫助李鴻章在安徽招募自己的軍隊,是為淮軍。

同治元年(1862年),淮軍最早的部隊在安慶集結。但曾國藩發現剛組建的淮軍兵力較少,恐怕打不贏逼近上海的李秀成。這時曾國藩想起來湘軍的程學啟部也是以安徽人為主,正好可以派給李鴻章。

程學啟部便被曾國藩劃歸淮軍指揮,成了淮軍的創始部隊,而丁汝昌也隨程學啟完成了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跳槽。程學啟部是淮軍最有戰鬥力的部隊,作戰英勇的丁汝昌也得到了淮軍大將劉銘傳的賞識。

於是劉銘傳便把丁汝昌調到自己的麾下,丁汝昌也藉此躲過了讓程學啟喪命的嘉興之戰。在劉銘傳的指揮下,丁汝昌憑藉戰功快速晉升。等到太平天國敗亡的時候,丁汝昌已經是統先鋒馬隊三營的副將了。

同治七年(1868年)。淮軍剿滅了東捻軍,丁汝昌因功升為總兵加提督銜,賜協勇巴圖魯勇號。然而清朝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決定裁減淮軍,劉銘傳準備裁了丁汝昌的部隊,氣得丁汝昌抗命不尊。

劉銘傳也不是好脾氣,就要殺了抗命的丁汝昌。丁汝昌得知後急忙卸甲歸田,這才躲過了殺身之禍。與劉銘傳的關係算掰了。卸甲歸田後的丁汝昌不甘心就此隱退,繞過劉銘傳直接找上了淮軍老大李鴻章。

當時李鴻章正準備組建北洋水師,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提督人選。北洋水師屬於淮軍,提督肯定要從淮劇內部挑選。但淮軍將領不是像劉銘傳那樣早已自立門戶,就是功勞、資歷和威望不足以勝任提督。

而丁汝昌是屢立戰功的淮軍元老,功勞、資歷和威望都足以勝任提督。更重要的是,卸甲歸田、性格沉穩的丁汝昌沒有自己的勢力,當北洋水師提督不會威脅李鴻章的權勢地位,可以說是提督的最佳人選。

因此當丁汝昌找上門來時,李鴻章就告訴他:你跟劉銘傳鬧成這樣,原來的淮軍你肯定是回不去了。我正在準備組建全新的水師海軍,但缺乏人才統率,你如果能到英國好好學習,組建好的水師就交給你。

此後丁汝昌就住在天津負責北洋水師組建和購買軍艦的事務,還曾經到英國覲見維多利亞女王。經過十幾年的苦心經營,丁汝昌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正式出任北洋水師提督。

相關焦點

  • 作為北洋水師的「一把手」,丁汝昌究竟是不是稱職的艦隊統帥
    不過也有人說,丁汝昌不是不具備作為一位海軍將領的才能,只不過在戰時遭遇多方掣肘,他縱有回天之術也無從施展,這才導致北洋水師最後的悲劇。 那麼,究竟哪種說法更符合歷史的真相?丁汝昌是不是一位稱職的艦隊統帥呢?
  • 丁汝昌能投降,陳玉成能勸降,為何石達開主動投降卻被殺?
    對太平天國將領而言,自己就是上帝耶和華的「子民」,來到人間誅殺妖魔鬼怪是義不容辭之責任。清朝,也就是「清妖」,是赤色狗與白狐狸雜交之後代,《奉天討胡妖檄布四方諭》說道:「予細查滿韃子之始末,其祖宗乃一白狐、一赤狗,交媾成精,遂產妖人,種類日滋,自相配合,並無人倫風化。」是必要消滅之對象。
  • 甲午海戰除了鄧世昌還有哪些殉國的將領?
    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戰爭,讓我們記住了時任北洋水師提督的丁汝昌和致遠號管帶鄧世昌兩位愛國將領,然當時參與黃海海戰的北洋水師主力艦艇有十二艘,眾多北洋將領亦無畏地加入到反抗日軍侵略的戰爭中最終捨身成仁,時至今日,我們應當記住他們,記住那段屈辱的歷史。
  • 上海航船世家與北洋水師黃海海戰
    ,我才知他的父親(陳有恬)是清朝北洋水師的總管輪(輪機長)。1888年清朝政府將舊式的北洋水師改編為我國第一支新式海軍。相比之下,當時的日本軍艦則大都是2000噸左右的「帆——蒸汽機」的舊式軍艦。就在此時,由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率領的、以「鎮遠」與「定遠」為中堅力量的北洋艦隊赴日訪問,這在日本激起了軒然大波,為對外擴張的日本軍國主義政府擴建海軍力量找到了藉口。
  • 不喜歡招降的清軍,為何會對丁汝昌這個太平軍降將重用?
    丁汝昌是幸運的,沒錯,沒有他先前的運氣,就不會有後來的海軍提督,賞加尚書銜,歷史上也不會有那個寧死不降,自殺殉國的北洋水師負責人。而清朝後期出現過兩次招降意外,一個是太平軍韋昌輝的弟弟韋俊,因為他是早期投降清廷的太平軍高級將領,清廷想利用他做宣傳,所以沒有殺他,最後還的得以善終。 另一個就是丁汝昌,他原本只是一個極為普通的太平軍低級的軍官,在投降清廷後,不但沒被殺,後來還成為了清軍高級將領。這兩人算是比較意外的兩個人,不然以清軍的脾氣早就被殺了。
  • 北洋水師為何不開這一炮 「教」日本做人
    但歷史永遠沒辦法如果,就如同1891年7月9日,日本明治天皇接見了大清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和北洋艦隊的各位管帶一樣。那是屬於大清朝海軍輝煌的一刻,也是最後一刻。時間倒退17年,1874年,日本以「保衛當地僑民」為藉口,派兵登陸臺灣;清軍以僅有的幾艘戰船趕赴臺灣,把日本人驅逐出島。這一挑釁事件引發了清廷上下的警惕。
  • 提督之死
    因為關於丁汝昌的死亡地點一直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在書房服毒自盡,一種說法是在「鎮遠艦」上服毒自盡。自殺地點到底在何處,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殺時間,它決定了丁汝昌為什麼自殺?北洋水師投降的決定是不是他做出的?這一個「降」字,一百多年來像一塊無比沉重的巨石,壓在九泉之下的丁提督身上,壓在早已灰飛煙滅的北洋水師身上,讓這一頁歷史變得沉重和痛楚。
  • 北洋水師日本嫖娼事件
    北洋水師日本嫖娼事件1886年7月,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總教習英國人琅威理率領北洋艦隊主力「定遠」、「鎮遠」、「濟遠」、「威遠」、「超勇」、「揚威」6艘軍艦前往朝鮮東海岸海面操演。8月1日,北洋艦隊抵達日本長崎港,碼頭上擠滿了前來觀看大清鐵甲巨艦的長崎市民。8月13日,日方邀請抵達長崎的北洋水師官兵登岸購物。幾個水兵就跑到當地的娛樂場所去嫖娼。由於去的地方生意太好,嫖娼小分隊只好在外排隊等候。期間竟然看到有用戶不排隊徑直進入,於是就上前質問老闆,隨後發生爭執繼而發展成打鬥。
  • 北洋水師真的是世界第九、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嗎
    海波澄碧春輝麗,旌節花間集鳳鸞……」這是清朝北洋水師的軍歌。從這首昂揚、澎湃的軍歌裡,我們可以想像出當年北洋水師建軍時的氣魄和精神。北洋水師是清朝耗費巨資打造的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1888年12月17日,當北洋水師在劉公島宣布正式成軍時,實力不容小覷。根據《美國海軍年鑑》一項排名顯示,北洋水師的實力位居世界第九、亞洲第一。
  • 中日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是因為北洋官兵貪生怕死嗎?
    戰爭的起因是,日本侵略朝鮮劍指中國東北,清朝為了防止日本以朝鮮為跳板侵略我國,所以派兵保護朝鮮。1894年7月25日,日軍偷襲了由北洋水師兩艘戰艦護送的運兵船,高升號運兵船被日本的浪速艦擊沉,1200多名清軍將士葬身在朝鮮豐島海域。 自此清日戰爭全面爆發,北洋水師主力艦隊齊出,希望在海戰中擊敗日本海軍。然而日本聯合艦隊早有準備,並提前出海尋找北洋水師主力。
  • 龍旗凋零:大清海軍「北洋水師」是怎麼輸掉甲午大海戰的?
    可笑的是,這艘船就是後來鄧世昌拼死也沒撞沉的——「吉野」號!當時的日本,為了建造海軍,舉國捐款,日本天皇皇后把首飾都捐了,日本銀行超量發行國債,透支未來的錢,全力打造軍艦。可以說,如果甲午海戰日本敗了,光是國債就能自己崩潰,所以日本賭上國運,要搏一票大的,打敗大清搶到銀子!
  • 拋去政治因素,單從軍事角度分析,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7期:我們還是接著甲午戰爭這個話題講,但在內容上,這幾期算是脫離了劇情,回歸了歷史真相。前面我們從用人的角度,對比了甲午戰爭時中日雙方的區別,可以看出北洋水師的將領跟日本聯合艦隊的將領差距。
  • 《鐵甲艦上的男人們》總顧問陳悅:這是一部北洋水師版的「士兵突擊」
    對北洋水師英雄氣概的歌頌,對甲午英魂的悼念,對歷史的追問和反思,使得許多觀眾無法平靜。日前,記者採訪了《鐵甲艦上的男人們》總顧問陳悅,聽他說這部劇的拍攝始末,以及此劇與史實的吻合度、劇情表現等。陳悅,1978年生於江蘇靖江,現居山東威海。
  • 定遠艦33釐米鐵甲被打撈,北洋水師真正戰敗原因:不是炮彈不足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和日本的聯合艦隊在黃海的大東溝相遇,甲午海戰爆發。僅5個小時之後,有亞洲第一、世界第九之稱的北洋水師損失了四艘船艦,退出戰鬥。 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定遠艦和鎮遠艦仍然存在,日方的松島號被炮彈擊中喪失了戰鬥力。
  • 北洋水師慘敗時,南洋水師在哪裡?在國家利益面前他們還在內鬥嗎
    因此北洋海軍與南洋海軍自然關係不和,北洋海軍是由淮系主導而南洋海軍是湘系主導,雙方在海軍體制的運用方面都有不同的觀點,經常由於船艦購買而爭持不下。太平天國運動以後清政府勢力衰弱,海軍不同派系各自為營,民族意識逐漸淡薄。甲午中日戰爭以後,南洋海軍大臣劉坤還寫信給日本,讓日本把南洋船艦歸還給他,理由是南洋海軍並沒有向日本宣戰,這場戰役是北洋海軍與日本之間的戰役。
  • 北洋水師究竟是敗在裝備落後?還是觀念制度問題還是李鴻章
    從後來戰事發展來看,李鴻章的觀點是正確的,航速的差距讓北洋水師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狀態,除此以外,還有一個沒有談及的原因:北洋水師缺乏速射炮,雖然戰前突擊搶購了一批,但尚未來得及安裝。而現在裝備中,以鎮遠艦主炮為例,人家一分鐘打五炮,我們五分鐘打一炮。 堂堂遠東第一艦隊,毗鄰開戰,怎麼忽然暴露出這麼多問題。事情又的從多年前說起。
  • 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八」的北洋水師,為何慘敗於日本?
    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八」的北洋水師為何會敗給一個蕞爾小國呢? 當北洋水師的紙面實力達到亞洲第一後,清政府覺得這樣的海軍水平已經夠用了,整個大清朝抱著一種偏僥倖的心理,毫無進取之心。
  • 《北洋水師軍歌》不是軍歌,是國樂!
    上述三段文字,印證了兩個不爭的事實:1、北洋水師仿照西方海軍設立軍樂隊,2、北洋水師軍樂隊在特定場合曾經演奏樂曲。尚有一個待證事實:電視片中歌曲是否為北洋水師軍歌?或是軍樂?   我研究考證的結論是,電視片中的《北洋水師軍歌》,既不是軍歌,也非軍樂。而是北洋水師樂隊在外事、禮儀等場合演奏的樂曲——國樂。
  • 1886年,北洋水師訪問日本,沒想到為甲午海戰埋下了禍根!
    一些北洋水兵登岸遊覽,卻因為語言不通與店家發生了爭執,日本巡警前來維護治安,結果卻與北洋水兵打了起來,隨後事態進一步擴大。    在8月15日,大批日本巡警和持刀武士與北洋水兵械鬥,北洋水師死了5人,日本巡警死了2人,這件事在歷史上稱為「長崎事件」!
  • 如果提前十年開戰 北洋水師能不能贏日本海軍?
    事件發生後,北洋海軍教英語的將軍朗威利非常生氣,請求北洋海軍司令丁汝昌炮兵長崎,威脅要「立即打敗日本海軍」,丁汝昌立即問李鴻章,李鴻章壓制此事,指示用外交手段解決,雙方互相補償醫療費用。後來,一些歷史觀察家認為清政府錯過了發動戰爭的最佳時機,而且,如果英國人朗威利不走,北洋水師就能贏得日軍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