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證明了當時中國軍力還是落後,舊軍必須改造,光緒皇帝接受德國軍事教習漢納根的提議,準備新建一支10萬人的新式軍隊,朝廷就命令淮系將領廣西按察使胡燏芬練兵,胡燏芬接手後,招募了十個營的士兵,稱作定武軍,之後兩江總督張之洞在南方也組建了一支軍隊自強軍,1895年10月袁世凱接管定武軍,改名為新建陸軍,後來因為袁世凱和張之洞分別出任北洋大臣和南洋大臣,這兩支新軍也就被稱為北洋新軍和南洋新軍,新建陸軍是中國陸軍近代化的開端,開頭規模不大,人數7000多人,但是袁世凱會經營,北洋新軍迅速崛起,到了清末民初逐漸衍生出一個強大的武裝政治集團——北洋軍閥。
隨著新軍的建立,舊軍逐漸淘汰,1895年6月淮軍裁併工作全面開始,南洋地區的淮軍19營,只保留了8個營,這種局面李鴻章也無能為力,值得慶幸的是,直隸總督聶士成的武毅軍18營擴充成30營,部分北洋海軍保留下來,李鴻章對於聶士成寄予厚望,親自寫信給聶士成,希望聶士成能夠重振淮軍雄風。李鴻章在被廢居京師的時間裡,閉門謝客,韜光養晦。1896年2月李鴻章接受了出使歐美的重任,即使在外交上遭遇了失敗,但是在軍事、經濟和政治制度的發展,李鴻章還是自嘆不如,看到訓練有素的德國御林軍、英國47艘軍艦艦隊,李鴻章感慨萬千。在美國李鴻章看到了經濟發展,希望美國資本家到中國投資,但是這些企業的管理權必須在清政府手中,對於報紙,李鴻章直言編輯不敢說真話。最後李鴻章途徑日本時,李鴻章因為馬關條約拒絕登陸日本,只好在輪船招商局的輪船和美國輪船之間搭上跳板,顫巍巍的踏上歸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