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風燭殘年的李鴻章訪問德國後為何仰天長嘆?

2021-01-18 李家萬事興

甲午戰爭證明了當時中國軍力還是落後,舊軍必須改造,光緒皇帝接受德國軍事教習漢納根的提議,準備新建一支10萬人的新式軍隊,朝廷就命令淮系將領廣西按察使胡燏芬練兵,胡燏芬接手後,招募了十個營的士兵,稱作定武軍,之後兩江總督張之洞在南方也組建了一支軍隊自強軍,1895年10月袁世凱接管定武軍,改名為新建陸軍,後來因為袁世凱和張之洞分別出任北洋大臣和南洋大臣,這兩支新軍也就被稱為北洋新軍和南洋新軍,新建陸軍是中國陸軍近代化的開端,開頭規模不大,人數7000多人,但是袁世凱會經營,北洋新軍迅速崛起,到了清末民初逐漸衍生出一個強大的武裝政治集團——北洋軍閥。

隨著新軍的建立,舊軍逐漸淘汰,1895年6月淮軍裁併工作全面開始,南洋地區的淮軍19營,只保留了8個營,這種局面李鴻章也無能為力,值得慶幸的是,直隸總督聶士成的武毅軍18營擴充成30營,部分北洋海軍保留下來,李鴻章對於聶士成寄予厚望,親自寫信給聶士成,希望聶士成能夠重振淮軍雄風。李鴻章在被廢居京師的時間裡,閉門謝客,韜光養晦。1896年2月李鴻章接受了出使歐美的重任,即使在外交上遭遇了失敗,但是在軍事、經濟和政治制度的發展,李鴻章還是自嘆不如,看到訓練有素的德國御林軍、英國47艘軍艦艦隊,李鴻章感慨萬千。在美國李鴻章看到了經濟發展,希望美國資本家到中國投資,但是這些企業的管理權必須在清政府手中,對於報紙,李鴻章直言編輯不敢說真話。最後李鴻章途徑日本時,李鴻章因為馬關條約拒絕登陸日本,只好在輪船招商局的輪船和美國輪船之間搭上跳板,顫巍巍的踏上歸程。

相關焦點

  • 73歲李鴻章訪問德國,與俾斯麥交談,獲贈一門大炮後仰天長嘆
    李鴻章確實為清政府操碎了心,他73歲時還在為清政府鞍前馬後,去訪問了德國,並且與俾斯麥進行了親切地交談,但獲贈一門大炮後卻仰天長嘆,這是怎麼回事? 我們一起來看。
  • 李鴻章籤訂《辛丑條約》,為何不籤全名僅籤1個字,專家:真是用心良苦!
    李鴻章籤訂《辛丑條約》,為何不籤全名僅籤1個字,專家:真是用心良苦!1885年,李鴻章與法國籤訂《中法越南條款》;1895年,李鴻章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1896年,李鴻章與俄國籤訂《中俄禦敵互助條約》;1898年,李鴻章再次與俄國籤訂《中俄旅大條約》,同年又與英國籤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與德國籤訂《膠澳租界條約》除了《馬關條約》之外,還有一條約最喪權辱國,就是《辛丑條約》。
  • 羽戈:第一次出使歐美,「野蠻人」李鴻章出盡了洋相?
    俾斯麥是德國的鐵血宰相,格蘭特是美國的軍人總統,倘論才具和功業,李鴻章遜色豈止一籌,能與他們扳手腕的亞洲人,伊藤博文顯然更有資格。不過,李鴻章被稱作「東方的俾斯麥」,則屬事實,確鑿不移(當然,俾斯麥從不曾被稱作「西方的李鴻章」,二人之間,高下立判)。1896年,他訪問德國,與俾斯麥會面,俾斯麥開玩笑道,法國人並不認為「東方的俾斯麥」是一句恭維話,因為他們討厭俾斯麥。
  • 德國人當年的高規格接待,李鴻章早就看透了
    德國如此接待重李鴻章,日本人都吃醋了李鴻章在自己晚年的時候,曾經接到了一個重要的任務,那就是慈禧太后要求他訪問歐洲各國,看一看列強們的真實國力和綜合水平,另外在適當的買一些裝備和軍火回來,而在1896年的時候,李鴻章則開始了他的歐洲之行在這一年的6月13號他到達了德國。
  • 李鴻章從德國引進的克虜伯大炮有多厲害?
    在19世紀,英國的阿姆斯特爾,法國的施耐德和德國的克虜伯是清朝的主要武器供應商。起初,清朝每個國家都購買幾門火炮,這給後勤維修和保養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隨著洋務運動的逐步深入和火炮的更廣泛使用,李鴻章也認識到了每種火炮的優缺點。
  • 希特勒的一個決定,讓納粹戰神古德裡安仰天長嘆!
    古德裡安是德國的陸軍大將,著名的軍事家、戰術家,也是「閃電戰」的創始人,還被稱為德意志第三帝國「帝國之鷹」,這個人到現在好像還有一大批軍迷擁躉。古德裡安一直提倡坦克與機械化部隊使用的現代化戰爭,而他的這一理論使得德國建立了一支作戰效率非常高的裝甲部隊。
  • 能臣幹吏之李鴻章 驅虎吞狼日俄戰爭
    1891年,俄國皇太子訪問日本時被日本極端愛國人士刺殺,引起很大一個外交風波。在日本受過傷的俄國皇太子在1894年,也就是甲午戰爭那年繼位,就是後來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1896年5月,尼古拉二世要舉行加冕典禮,邀請大清觀禮,同時討論限制日本在東北的利益。
  • 李鴻章第一次在美國看見摩天大樓,說了這麼一句話,令現代人心酸
    到了現在,不少人分析李鴻章其實幫晚清政府或者慈禧太后背了黑鍋,甲午中日戰爭為何會導致全軍覆沒? 1896年,李鴻章訪問美國,當時美國人盛情接待了他,這也是因為美國人從自身可得的利益考慮,不過一到美國,估計李鴻章的思緒就不太好,因為他看到的許多事物和清朝根本不一樣,當時李鴻章抵達美國後
  • 李鴻章第一次見馬克沁機槍,沒問價錢卻連連搖頭,一句話預見未來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馬關條約》的被迫籤訂更像是一盆冷水將大清的官僚們澆的體無完膚。 路在何方?李鴻章選擇的是出訪歐美。1896年,李鴻章開始出訪,而作為當時的金主國,在洋務運動中大量採購西方武器的大清王朝,自然被視為上賓,李鴻章所到之處,各國政府也是熱情至極。
  • 蔣介石知道美國上甘嶺慘敗後,仰天長嘆一口氣,隨後說一句話!
    文|蔣介石知道美國上甘嶺慘敗後,仰天長嘆一口氣,隨後說一句話! 讀者朋友們好,今天小編又為大家帶來了新的歷史故事。其中與美國相關的上甘嶺戰役是中國與美國的鬥爭中最慘烈的戰爭,蔣介石知道美國輸了這場戰役後,說出了一句讓人永遠無法忘記的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十六個字。
  • 獨臂少將廖政國逝世,許世友仰天長嘆:為何好人不能長久?
    他逝世後,人們扼腕嘆息,他的傳奇經歷流傳至今。廖政國生於河南息縣,17歲時參加紅軍。抗戰爆發前夕,他從抗大畢業,隨即被派往新四軍,擔任第3支隊6團2營營長。1939年7月,「江抗」東進縱隊對青浦一帶的蔣頑勢力發起進攻。在追殲殘敵的過程中,營長廖政國奮起直追,領著2個連(另編有2個機槍排)一口氣追出30多公裡。眾人一路跋涉,直到半夜時分,才在一處空曠的大平地前停下。
  • 李鴻章在美國照片,穿黃馬褂,身高1米83,驚豔紐約街頭
    這張圖刊載於1896年英國的報刊上面,這張圖上他穿的就是皇家欽賜的黃馬褂。 這張圖是1896年李鴻章輪渡到美國時的影像資料,在眾人的擁簇中最高個子的就是本人,可以說十分顯眼,也是很有氣魄的。
  • 晚清老照片:李鴻章自己撐傘沒了官威,官府衙役摁倒犯人打板子
    1861年太平軍攻陷寧波後,由英國駐寧波領事牽頭,在當地徵募一千多人,組建了寧郡衛安勇,配以洋槍洋炮,以西法訓練。這支部隊在太平天國滅亡後成為寧波地方武裝的一部分。
  • 李鴻章當年引進的,德國克虜伯大炮,有多牛?
    在這場運動中,李鴻章為了提高中國的軍事實力,派出了中國第一個外交使團到歐洲訪問。中國此時是落後的,穿著長袍馬褂梳著辮子頭的他們被英國、法國看不起。 李鴻章看到此情此景也無可奈何,本想著如果此條道路行不通,就只有自給自足努力自我研發技術了,結果,轉機出現了。
  • 怎樣理解李鴻章這個人,客觀事實評價?
    李鴻章(1823年——1901年),晚清時期的重臣和名臣,是洋務運動的主要推動者之一。 1866年,儘管李鴻章和左宗棠的很多政見不合,但李還是積極支持閩浙總督左宗棠,在福建興辦福州船政局,並且公開盛讚其為「開山之祖」。1867年,福州船政局設立了船政學堂,專門培養新式水師的各類人才。在甲午海戰中做出巨大貢獻的鄧世昌和劉步蟾等人,全部都是福州船政學堂的畢業生。
  • 「西洋鏡」中的李鴻章
    (已出書目見後)所收三種書,都很精彩,其中《西洋鏡: 海外史料看李鴻章》一書我最感興趣。關於李鴻章賣國一說,學者早已多有辯之,譬如熊月之就說:「李鴻章辦理洋務四十年,無一事沒有爭議,無一日沒人咒罵。他與外國每一次交涉,籤訂每一款條約,都有罵聲相伴而來。……甲午戰敗以後,很多人將責任推到李鴻章一人身上,說其避戰自保者有之,罵其驕蹇無能者有之。……世事任勞已難,任怨更難。任怨之中,尤數任謗為難中之難。
  • 李鴻章初次坐電梯時,說了這樣一句話,令人大笑後感到心酸
    這裡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晚清名臣李鴻章,在訪問美國時曾坐過電梯。那也是他第一次坐電梯,除了好奇新鮮之外竟然還生出一股「鄙視」感,而且還說出了一句令人捧腹又令人心酸的話語。那他到底說了什麼呢?李鴻章1896年,李鴻章開始了訪美路程。不過,因為時間節點很關鍵,所以也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馬關條約》籤訂之後,李鴻章立即開始對美國進行訪問,這莫不是心虛?
  • 蔣介石得知上甘嶺戰役的結果後,仰天長嘆,說出了這16個字
    而美軍戰敗的消息傳入臺灣後,聽到這個消息的蔣介石仰天長嘆,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人是他的對手了。」原本蔣介石一直渴望著捲土重來,渴望有一天能夠反攻大陸,即使國民黨敗退臺灣,仍然經常派飛機對我國沿海地區展開騷擾。
  • 李鴻章被洋人忽悠:巨資買回一堆「廢鐵」,不料卻意外成抗戰神器!
    根據記載,從1868年到甲午海戰爆發的1894年,日本政府在海軍上的投入大概在230萬兩白銀,而清政府在北洋水師上的投入則接近3000萬兩白銀。為何更貴的「北洋水師」一碰就碎,無外乎李鴻章將錢花在了刀背上。 在北洋水師建立之初,李鴻章本來是想找英國人買軍艦的。但奈何那會英國人態度太傲慢,只肯賣給李鴻章一些輕飄飄且並不實用的「蚊子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