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戈:第一次出使歐美,「野蠻人」李鴻章出盡了洋相?

2021-01-17 騰訊網

[摘要]當李鴻章在巴黎登場,法國人的優越感終於得到了大大滿足,相比李鴻章其人,他所攜帶的母雞,更適合作為中國的隱喻,更契合法國人的中國想像。

1896年,西方關於李鴻章出使歐美的漫畫。

李鴻章在其時代,雖無世界級影響力,卻是世界級名人。在西方設計的世界舞臺之上,大清帝國的代言人,非他莫屬。這有點矮子裡面拔將軍的意思,作為被拔高的將軍,他則得以與一些真正的將軍相提並論。有一個說法,把他和俾斯麥、尤利西斯·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我一直未找到可信的出處,感覺更像是後世的玩笑。俾斯麥是德國的鐵血宰相,格蘭特是美國的軍人總統,倘論才具和功業,李鴻章遜色豈止一籌,能與他們扳手腕的亞洲人,伊藤博文顯然更有資格。

不過,李鴻章被稱作「東方的俾斯麥」,則屬事實,確鑿不移(當然,俾斯麥從不曾被稱作「西方的李鴻章」,二人之間,高下立判)。1896年,他訪問德國,與俾斯麥會面,俾斯麥開玩笑道,法國人並不認為「東方的俾斯麥」是一句恭維話,因為他們討厭俾斯麥。隨後李鴻章來到法國,他迎來的綽號,不是「東方的俾斯麥」,而是「天朝的塔列朗」。

李鴻章與俾斯麥的合影

這個細節,出自邊芹《文明的變遷:巴黎1896·尋找李鴻章》一書。這本書記載了兩個人的旅行:1896年7月中旬李鴻章在巴黎的旅行,與一百多年後邊芹追蹤李鴻章的足跡而展開的旅行。這般寫法,並不鮮見,譬如貝爾納·亨利·萊維《美國的迷惘:重尋託克維爾的足跡》與艾瑪·拉金《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皆屬此中傑作。相形之下,《文明的變遷》的價值,更多在於史料的發掘:它以最細微的筆調,重現了李鴻章在巴黎的短暫行程。這正是蔡爾康、林樂知《李鴻章歷聘歐美記》所缺失的一面,此書主要包括「聘俄記」「聘德記」「聘法記」「聘英記」「聘美記」等,以「聘法記」一章為最短。

《文明的變遷:巴黎1896·尋找李鴻章》,邊芹著,東方出版社,2017.3

1896年初,李鴻章出訪歐美。作為中國首屈一指的外交家,這竟是他第一次離開亞洲,巡遊世界。兩年前的甲午戰爭,使他跌落人生的最低谷,如其所云:「予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遭遇不為不幸,自問亦未有何等隕越,乃無端發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業,掃地無餘……」(吳永《庚子西狩叢談》)中日交涉期間,俄國介入,向日本施壓,迫其退還遼東半島,於是清朝執政者滋生了聯俄的想法。適逢俄國尼古拉二世定於1896年5月加冕,李鴻章應邀參加,一為恭賀,二為談判。訪俄消息一經傳出,歐美國家不甘落後,紛紛相邀,由此成就了這場「以兩百日,歷九萬裡」的環球旅行。

當時之中西,雖有交流,依舊隔膜。兩者之間,似乎相距一道不可逾越的政治與文化鴻溝。基於文明的優越感,西方人打量中國,大都架上了一副有色眼鏡。《文明的變遷》提及斌椿,這位第一個跨出國門的清朝官員。1866年,他率使團訪問歐洲,第一站便是法國,比李鴻章早了整整三十年。據《費加羅報》(1866年5月31日)報導,法國人對斌椿有些冷淡,因為「斌官人還戴著眼鏡,這就讓那些在馬路上看熱鬧的人很掃興」(第79頁)。也許在這些法國人看來,以中國的封閉和落伍,本該與眼鏡這樣的文明物件無緣。不過,當李鴻章在巴黎登場,法國人的優越感終於得到了大大滿足,斌椿的眼鏡被李鴻章的母雞所取代,「……對李特使的喝彩,據說不如對最後一輛車上兩隻白色的下蛋母雞勁頭足」(第33-34頁)。在此,相比李鴻章其人,他所攜帶的母雞,更適合作為中國的隱喻,更契合法國人的中國想像。

法國人眼中的母雞,到了英國人那裡,換作名犬。相傳李鴻章訪英期間,收到戈登夫人贈送的一隻名貴的小狗(據《李鴻章歷聘歐美記》,李鴻章曾祭掃戈登墓),翌日致信感謝,其中云:「厚意投下,感激之至。惟是老夫耄矣,於飲食不能多進,所賞珍味,鹹欣得沾奇珍,朵頤有幸。」原來這條狗被他吃掉了。其實不難推斷,這是編排他的段子:李鴻章一生,一來盡享榮華富貴,二來常與西方人打交道,怎會不知小狗的用途呢?真正值得琢磨的問題在於,誰在編排他,為什麼要編排他?顯而易見,這個段子依然立足於文明與野蠻之分:孤陋寡聞的野蠻人李鴻章,在文明人面前出盡了洋相。

1896年,李鴻章出使英國。

話說回來,如果李鴻章的言行能夠滿足西方人的優越感,他們則不必聚焦於母雞,甚至編造段子加以嘲笑。《文明的變遷》翻出了許多舊報紙,根據這些口徑不一的報導,大抵可以窺見法國人的矛盾心理:他們以為中國人都是弱小之輩,李鴻章卻身材高大,儘管因年邁而駝背,與他們的總統菲利克斯•富爾站在一起,照樣旗鼓相當;他們以為中國人都是鄙陋之徒,見到他們的國慶節、閱兵式、艾菲爾鐵塔,理當驚慌失措、摧眉折腰,不承想,李鴻章見慣了大陣仗,表現異常淡定,甚至還「帶著他永遠不變的譏諷的微笑」。

《巴黎回聲報》(1896年7月23日)所發表的評論曾有一段李鴻章印象記:「我見到了這位滿清中國人,並且好好地打量了他。他的臉上帶著一絲丑角的神情——作丑角常常意味著與眾不同,在我眼中他就像那個叫歷史的神奇大故事中一個奇特的悲劇人物。我以為他那只在大飯店吵得四鄰不安的寵物鸚鵡是頗具象徵意義的,這鳥生命力強,尖嘴利爪令人生畏,在詭譎、花裡胡哨、愛模仿的笨重外表下兇猛頑強,這不就是中國人的寫照嗎?……這個躲在大大的眼鏡後面貌似輕歌劇丑角、鼓著鸚鵡般眼睛的古怪可笑的中國人讓我害怕:不是為我們,而是為我們種族的未來……」

能使一個法國人如此不安,足見李鴻章的威力。

1896年,李鴻章出訪法國時,法國《小日報》(Le Petit Journal)刊登的李鴻章彩色畫像。

法國人對李鴻章的矛盾心理,最顯著的表現,即贈其綽號「天朝的塔列朗」。按《文明的變遷》解釋,這是嘲諷李鴻章為叛徒。我則以為,法國人對塔列朗,一向愛恨交織、毀譽參半,以其比擬李鴻章,未必儘是嘲諷,反而體現了一種矛盾性。事實上,李鴻章與塔列朗的相似度,遠勝俾斯麥。塔列朗的才幹,在同時代的法國人中,也許僅比拿破崙低一檔,正屬一流人物,不管內政還是外交,都是一把好手;論其德行,則與才幹成反比,他以詭詐、善變著稱,一生屢經政權更迭,始終屹立不倒,永保高官厚祿,據說他幾乎背叛了所效力的每一個政權,故有「叛徒」「變色龍」等罵名(他曾自辯云:「回顧我的一生,我發現,對任何一個黨派,在它自暴自棄之前,我從未背棄過它」,並稱「變色龍才是政治的徽章」)。這樣的分裂與爭議,同樣發生在李鴻章身上,所以梁啓超才會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李鴻章與塔列朗還有一點相似之處:縱使都被視為賣國賊,然而對於自己的祖國,他們大抵做到了不離不棄。拿李鴻章來說,出訪歐美之時,已經74歲高齡,且遭朝廷冷遇,完全有理由撂挑子,他卻決然出行,除了不甘寂寞,更多則是對國家的熱愛和忠誠。行前他猶不忘勸勉吳永等送行者:「予此次乃輿櫬而行,萬裡長途,七旬老物,歸時安必能與諸君重見?惟望努力前程,各自珍重。」沉痛至極,近乎遺言。

出使前的李鴻章

1896年3月27日(農曆二月十四日),懷揣死志的李鴻章,從上海乘坐法國輪船,駛向茫茫未來。雖說他在俄國落入陷阱,「老來失計親豺虎」(黃遵憲詩),不過在德法英美所見所聞,諸如「泰西格物之功效,致力之材能」,使他發出了「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慨。不幸的是,回歸故土,他還得面對那一間破屋,重拾裱糊匠的手藝,直至五年之後,為他的祖國耗盡最後一滴血淚。他的死不瞑目,對比塔列朗的壽終正寢,正呈現了二人命運的最大差別,這可以歸結為國運,換作《文明的變遷》書中慣用的說法,叫文明的進度。

(文/羽戈,原標題為《李鴻章與塔列朗》;本文系騰訊文化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李鴻章第一次看到外國摩天大樓,誇讚完後說了一句話,讓人心酸
    不過李鴻章是個例外。李鴻章是一個談到近代史就繞不開的名字,我們從歷史教科書上了解得最多的關於他的內容,就是李鴻章如何代表清廷去籤訂各式條約。客觀來說,李鴻章一生算得上有過也有功,19世紀70年代時,李鴻章出任了直隸總督。
  • 被誤解的李鴻章:晚清重臣,偉大的外交家,子孫後代個個人中龍鳳
    身為大國的重臣屢屢備受外夷的侮辱讓他心有不甘,李鴻章多次出使西洋,足跡遍布歐美多國。 但他骨子裡終究還是有著一絲的倔強,在誇讚歐美各國的時候,也常常說道:中國遲早有一天也能像他們一樣遍布高樓大廈,擁有自己的尖端裝備和完善的工業體系。
  • 1896年風燭殘年的李鴻章訪問德國後為何仰天長嘆?
    萬人的新式軍隊,朝廷就命令淮系將領廣西按察使胡燏芬練兵,胡燏芬接手後,招募了十個營的士兵,稱作定武軍,之後兩江總督張之洞在南方也組建了一支軍隊自強軍,1895年10月袁世凱接管定武軍,改名為新建陸軍,後來因為袁世凱和張之洞分別出任北洋大臣和南洋大臣,這兩支新軍也就被稱為北洋新軍和南洋新軍,新建陸軍是中國陸軍近代化的開端,開頭規模不大,人數7000多人,但是袁世凱會經營,北洋新軍迅速崛起,到了清末民初逐漸衍生出一個強大的武裝政治集團
  • 李鴻章第一次在美國看見摩天大樓,說了這麼一句話,令現代人心酸
    還不是經費都給慈禧太后辦了壽辰,當時清朝還是慈禧太后說了算,說到底李鴻章不過是為人臣子罷了。 後來八國聯軍打入北京城,慈禧太后竟然嚇得直接西逃,她當時派了李鴻章去和外國使臣談判,李鴻章豈敢不從,除了說到的這些,筆者今天再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那就是當李鴻章第一次在美國看到摩天大廈時,他說的一句話,令現代人都感到心酸。
  • 初到美國的李鴻章,第一次看到高樓大廈,說了句令中國人心酸的話
    初到美國的李鴻章,第一次看到高樓大廈,說了句令中國人心酸的話導語:光緒年間,李鴻章作為清政府的使臣受邀請出訪美國。此時的清朝正處於大勢已去的局面中,當李鴻章站在紐約高樓聳立的景象前不禁一番感慨。這位被後人稱作"賣國賊"李鴻章被當時處於世界先進生產力地位的美國所徵服,他一段話中透露出無限心酸也引得後人反思。想了解這背後的含義,還是要從他的經歷與當時的時代背景說起。一.清政府逐漸走向衰敗作為中國封建時期的最後一個朝代,清朝一直受到眾人褒貶不一的評價。
  • 李鴻章第一次見馬克沁機槍,沒問價錢卻連連搖頭,一句話預見未來
    馬克沁機槍,在百科上的介紹是這樣的:世界上第一種真正成功的火藥燃氣能源的自動武器,它雖然較為笨重,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放異彩。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裝備了馬克沁機槍的德軍,在索姆河戰役中,一天便打死了6萬名英軍。此後它的名字也與殺人利器相關聯。
  • 曾4次上春晚出盡了洋相,跟富商認識1小時閃婚,後來千萬豪車出行
    今天跟大家介紹的這個人,她曾4次上春晚,卻都出盡了洋相,跟富商認識1小時閃婚,後來千萬豪車出行,她是誰呢?
  • 劉姥姥在大觀園出盡了洋相,卻在言語之間,溫婉地諷刺了賈府
    王熙鳳最擅長在賈母面前討好兒了,所以,當賈母在大觀園裡設宴的時候,她就聯合了鴛鴦,安排劉姥姥出個洋相,讓賈母和眾人都尋個開心。劉姥姥對此,是心知肚明的。上次自己來賈府求接濟,王熙鳳上來就給了劉姥姥二十兩銀子,這對於一個莊戶人家來說,可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劉姥姥一家不但能夠平安地度過那個寒冷的冬天,或許還會有些剩餘,來改善一下家裡的境況。
  • 「西洋鏡」中的李鴻章
    (已出書目見後)所收三種書,都很精彩,其中《西洋鏡: 海外史料看李鴻章》一書我最感興趣。依然勉力為國分憂,拖著老病之身,訪問歐美列國。戊戌政變之後,他被逐出權力中樞,被命去勘察黃河事務。他沒有怨天尤人,而是頂風踏雪,兢兢業業。他對自己為慈禧、為朝廷所背的黑鍋,從無只言抱屈,臨終前在遺疏中猶言:每念時局艱危,不敢自稱衰病。惟冀稍延餘息,重睹中興,齎志以終,歿身難瞑。」
  • 林子健被捕 英美「主流大報」出了洋相!
    市民終於明白,有人利用香港市民的同情心,自編自導自演了一出政治鬧劇,根本沒有所謂的「虐待」,更無所謂的「強力部門」,更別說那些離奇的「十字架釘書釘」了。這場鬧劇,讓那些道貌岸然的反對派現出了醜陋真面目,也讓所有的反對派政治專欄寫手「慌了手腳」,更讓那些向來扮演「推動民主」角色的所謂西方主流媒體,如BBC、紐約時報等,更出盡了洋相,顏面盡失。
  • 四川首位「睜眼看世界」之人,若非李鴻章阻攔,就帶兵殺入了日本
    1894年,宋育仁曾跟著龔照瑗出使歐洲。到了歐洲,他驚覺天外有天,見識到了西方社會發展之迅猛,也仔細考察了西方各國的政治情況,經常出使英國的議院、學校、工商等地。他撰寫有一書,名叫《採風錄》,其中記載了許多西方的風俗軼事,也因而促成了他維新變法思想的蓬勃發展。
  • 李鴻章在日本的預言終於言中
    4月5日,鑑於清廷的訓示遲遲不到,四日限期巳至,李鴻章先行擬定並交給日方一份《說帖》,對日方的要求逐項予以答覆論駁。其中,在談到割讓土地時,李鴻章首先指出締約本為杜絕爭端,如果勒令中國割地,「必令日後兩國爭端紛紛而起,兩國子孫永成仇敵,傳之無窮矣,」進而揭露日本要求割取奉天之地,目的在於「為訓練水陸各軍駐足之地,隨時可以直搗京師」,「是欲為我永遠之仇敵也」。
  • 李鴻章第一次見到慈禧,用了8個字評價了慈禧,足見其眼光有多毒
    李鴻章,中國近代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有人說他是「賣國賊」,還有人說他是「東方俾斯麥」,慈禧太后更是視他為「再造玄黃之人」。總之是褒貶之一,但是李鴻章確實是一個牛人,在他第一次見慈禧太后的時候,只用了短短8個字評價了她,後來竟然全部驗證,足見李鴻章的眼光有多毒。那麼,李鴻章第一次見慈禧時,到底用了哪8個字來評價她呢?
  • 魔教教主的兩種死法 | 羽戈
    他老人家是天年已盡。」不過金庸這一安排,還是被指突兀。諸葛亮武功固然非我敵手,他六出祁山,未建尺寸之功,說到智謀,難道又及得上我了?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同是神勇,可是若和我單打獨鬥,又怎能勝得我的『吸星大法』?孔夫子弟子不過三千,我屬下教眾何止三萬?他率領三千弟子,悽悽惶惶地東奔西走,絕糧在陳,束手無策。我率數萬之眾,橫行天下,從心所欲,一無阻難。孔夫子的才智和我任我行相比,卻又差得遠了。」當一個人自我膨脹到這一步,距離自爆就不遠了。
  • 誰是野蠻人——《等待野蠻人》
    誰是野蠻人——《等待野蠻人》野蠻愚昧這些標籤都是人為貼上的,從來不會有人覺得自己是野蠻人、愚昧不開化。只有侵略者想要為自己裝點門面,才會給敵人貼上野蠻愚昧的標籤,這樣才能師出有名。本質都是侵略殖民,非要又當又立,這才是標準的虛偽行為。
  • 李鴻章的葬禮
    偌大的京城,真正的主人只有兩個,一個是八國聯軍,一個是李鴻章。與李鴻章一起籤署了《辛丑條約》的慶親王奕劻聽說慈禧迴鑾,立即扔下李鴻章跑去迎駕了。與洋人打交道是李鴻章的工作與宿命,只是年事已高的他已經力不從心,何況八國聯軍又非常難於對付。剛剛與俄國公使雷薩爾(PaulLessar)因為滿洲條約問題吵了一架,李鴻章氣得久久說不出話來。
  • 李鴻章後人現狀:個個人中龍鳳,其中3個億萬富翁,1個清華院長
    而在這個過程中,最具爭議的歷史人物就是晚清名臣李鴻章,他經歷了眾多的重大歷史事件,伴隨著清朝的滅亡,他的歷史也消逝了。李鴻章1823年出生在安徽,他的父親是進士出身,曾經和曾國藩是同考生。後來李鴻章道光二十年中秀才被選為優貢,入京會試,以年家子身份受業曾國藩門下。
  • 李鴻章籤訂賣國《辛丑條約》,晚年痛哭:全國人民拖了我的後腿!
    李鴻章,世人大多稱呼他為「李中堂」,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發起人,但現在人們提起李鴻章,記憶最深的卻是他籤訂的一系列賣國條約。其實李鴻章在國外有很大聲望,每次出使都能受到國王、皇后接見。即使外國人如此重視李鴻章,但中國人依然很不待見他,天天罵他是「賣國賊」。可是後來,著名的社會賢達梁啓超,卻在病重時,固執己見的要為李鴻章,這個全國人民眼中的「賣國賊」翻案,是梁啓超病糊塗了?還是李鴻章另有隱情?而李鴻章自己也在晚年時放聲痛哭,嘴裡念叨著,是全國人民拖了他的後腿,這到底是為什麼?
  • 近代中韓外交起始-3李鴻章建議朝鮮以夷制夷
    《江華條約》刺激了清政府,傳統的宗藩關係已不能應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清政府對朝政策由消極應對轉向積極幹預,有贊成閉關鎖國到建議朝鮮主動與歐美各國籤約,以致「以夷制夷」之效。1875年李裕之奉使來京,會面李鴻章,常道及於備御俄人應付日本之方,李鴻章幫其分析利弊,11月,李裕之因將話傳至朝鮮而被解職回家,12月,李裕之質疑以敵制敵策略,及朝鮮朝堂拒絕與各國立約建議。
  • 李鴻章見外國使節,用音譯學俄語,臨場偷看扇子上的「小抄」
    那若遇到外國友人來訪,李鴻章當如何呢?不會外語,當然難不倒聰明的李鴻章。每當外國有使節來訪時,李鴻章都會臨時抱佛腳,學上幾句外語應應急。這個法子呢,用了多次都未被拆穿。李鴻章便有些「膨脹」了。恰巧,這時俄國使節前來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