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0日
焦距是和鏡頭相關的一個真實存在的物理上的「距離」,是不會因畫幅大小而改變的。
APSC機身用300mm鏡頭(要換算到450mm的等效焦距),是物理焦距變長了,還是只是裁切和放大?
(根據葉梓老師脫口秀整理)
早安,我是葉梓,今天是攝影早自習陪伴大家的第890天,我想回答一下喜馬拉雅的一位叫做1768608atwt同學的提問,他問的問題比較有代表性,他說「當我用一個C幅的相機(就是非全幅的相機)但是卻用一支300mm焦距的鏡頭的時候,它要乘一個等效焦距轉換係數,等於450mm的等效焦距,焦距變長了,到底是因為物理的實際的焦距變長了,還是只是裁切了原來畫面一部分,變成了一個原圖放大的結果?會帶來畫質損失嗎?
首先我們要來看一下焦距的定義。它的定義是這樣子的:你可以想像一個場景,有一束平行光射入了一片放大鏡,它最終會匯聚在這片放大鏡的背後的某一點上,有這麼一種光學現象。現在我們可以量一下放大鏡的中間的那個點(我們叫光學中心)到光線匯聚的點(焦點)之間的距離,這個就是焦距。它的距離如果是5cm,咱們就說它是50mm的鏡頭,它如果是10cm長,我們就說它是100mm的鏡頭。這個焦距就是:
當一束平行光匯入透鏡時,透鏡光學中心到焦點之間的距離。
就這麼簡單,它這個定義是被定死了的。咱們這個鏡頭只要不是個變焦頭,它的焦距也是不可能發生變化的——不管它安裝在多大畫幅的機身上。所以這一點我們需要先確認好。
另外一個問題是「這是不是等於原圖被裁切放大了?」這麼講並不確切,我們將原圖裁切放大的話肯定會有嚴重的像素數量的損失,比如說一張圖片裁到原來寬度的一半,保持長寬比例不變的話它實際上面積只剩下原來的1/4,2000萬的一張照片就只剩500萬了,有嚴重的畫質損失。
但是我們用非全幅的相機卻不會有那麼明顯的畫質的問題,為什麼?因為我們不是在裁切已經被拍好的照片,而是「裁切」了鏡頭所投影出來的在機身裡邊的光的圖像。你可以把鏡頭理解為一個投影機,它現在投到牆上有一個比較大的一個面積,這個時候如果你用一個夠大的面積的投影幕布來接收光線的話,你就能捕捉到所有的光線,對吧?夠大的投影幕布就是我們的全畫幅的感光元件。而接下來你換了一個比較小的投影幕布,那麼就只有那一部分的面積的光是被捕捉下來的,周圍還有一部分的圖像其實就是已經被放棄了的,這就相當於你用了一個C幅的相機。你要再找一個再小一點的幕布,就只能捕捉剛才整個投影的圖像的最中間的一小局部,這個時候我們就好像是在使用M4/3的畫幅的相機一樣。感光元件越來越小,所捕捉的圖形就越來越只是中間的局部,所丟棄的周圍的光線就越來越多。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忽略非全幅和全幅相機因為單位像素麵積不一樣的問題,在最後的觀感上會發生什麼變化?全畫幅在拍一個全身照的時候,APS-C畫幅只能拍個大半身的照片,M4/3畫幅、更小的畫幅就相當於只拍到一個上半身的照片。
它的取景範圍越來越窄,但是你別忘了這幾張照片要是播放起來的話,它們是在同樣的屏幕上去播放的,是扯到同樣的一個大小去播放的,所以你會感覺到我們用非全幅的機身的時候遠處的東西是被放大的。與此同時,越是全畫幅的相機用同樣的鏡頭時所拍到的畫面是越是遼闊的,因為它「周圍」的信息多一圈,圖像就會多一圈。
總而言之,用非全幅的機身和全幅的鏡頭拍照,其實你只是拋棄了鏡頭所投影的「光線」的「周圍一圈」,而不是裁切了你拍的照片。也正是因為用非全幅的鏡頭時我們捕捉的圖像越來越侷促了,可視角度(觀察世界的角度)越來越狹窄了,所以我們會有一個叫「等效焦距」的概念。我之前早自習裡面其實已經講過了,就是說非全幅的APS-C畫幅的相機在用一支300毫米的鏡頭的時候,要乘以一個比如1.5或者1.6的係數變成450毫米左右,這個值乘出來叫「等效焦距」,並不是真的「焦距」,是等效於全畫幅的某種焦距的鏡頭所拍攝的視角——是這麼個意思。關於等效焦距的具體問題,我們在這裡就不再詳述了,大家可以戳下方的相關連結,進入之前的早自習裡面去複習。(相關連結:再談畫幅大小與等效焦距轉換係數)
好,這就是對喜馬拉雅的atwt同學的問題的答覆。大家有更多的攝影問題依然歡迎在底部留言或者是掃描下方綠色二維碼進入「攝影自習室」向我提問,在自習室裡我是有問必答的。
今天是攝影早自習陪伴大家的第890天,我是葉梓,每天早上6點半,微信公眾號「攝影早自習」,不見不散。
- 交流圈子 -
【微信群】加葉老師微信(帳號 katoyezi),發送「影友入群」
【QQ群】639460659
【微博超話】#365天拍攝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