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音轉文字 -
早安,我是葉 梓,今天是攝影早自習陪伴大家的第106……不對1070天。
一位叫做「旅遊攝影」的同學在攝影早自習的微信群裡問我說「一張20多MB的RAW格式的照片,在修完圖以後導出的時候,它的文件大小就變成了2MB左右,小了十倍」,他問我「這樣的話影不影響畫質?應該怎麼樣設置導出才不影響畫質?」
首先我想講一個前提,就是一般我們把圖片傳給別人看,傳到網上去都是導出為jpeg格式,或者是jpg格式。那麼jpeg式它本質是個壓縮格式,顯然它導出來就是應該文件變得很小的,比RAW格式小個十倍這一點都不誇張,它甚至還可以更小一些,小成個幾百KB都是有可能的。
榮耀20Pro手機拍攝的同一張照片的RAW格式和導出的像素相同的JPEG格式,文件大小分別為96.1MB和30.5MB
那麼我先直接回答你的問題,就是它影響畫質嗎?其實你會發現20MB的RAW格式照片和導出以後的jpeg格式照片,兩者之間放大來看沒有太大區別。那麼為什麼我們還要去使用RAW格式拍照?它最大的區別其實不是在於觀看時候的畫質的清晰度,而是在於那些隱藏在你肉眼能看到的畫質背後的東西,就是修片的可能性。
比如說一張RAW格式的照片,如果曝光不足了,我們想把它調亮;或者這張照片裡有一些暗色的東西,看上去有一點點太暗了,我們想把暗色部分單獨調亮,做出這樣處理的時候你會發現RAW格式調亮以後,其實並沒有太明顯的畫質損失。
調整前的RAW暗部沒有細節 ©葉梓(榮耀20Pro手機)
調整後的RAW暗部細節豐富 ©葉梓(榮耀20Pro手機)
但是jpeg格式就不一樣了,你把jpeg格式來做大幅的曝光的處理的時候,你會發現這裡面簡直是難看的不行,有很多的像馬賽克瓷磚一樣的一塊一塊的斑點,這個是非常難看的。
同樣的,調色彩也是一樣。RAW格式不管你怎麼去調白平衡參數,偏藍一點、偏黃一點,它看上去都很正常,沒有什麼不妥,但是jpeg格式在調整這些的時候會出現非常怪異的顏色。
還有就是色彩斷層的問題,比如說天空,一塊天空按理說應該是從白色-淺藍色-深藍色慢慢漸變過去的。RAW格式拍攝的照片,它這個漸變是順滑的。但jpeg格式它拍出來其實裡邊已經有了斷層,但是我們不知道。如果你在後期處理中把圖片進行了加大對比度等等一系列的處理,你會發現這個斷層突然變得特別的誇張。而這個顯然也是我們不想見到的,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喜歡使用RAW格式拍照。
在JPEG格式的照片的基礎上進行後期處理,出現了色彩斷層現象(請放大觀看中央天空部分) ©葉梓
我再重複一次,我們之所以要忍受這麼大的文件格式去使用RAW格式來拍攝,就是因為它給我們的後期處理留足了餘地,在後期處理的過程中不容易出現大的畫質損失。
最後再回到「旅行攝影」這位同學的問題,為什麼我們最終導出來以後文件的大小差了那麼多,但是看上去它又和RAW格式差不多一樣清晰?是因為jpeg這種格式雖然是一種有損失的壓縮格式,但是它其實足夠的聰明,它並不是一個很傻的或者很落後的格式。它最擅長做的就是在網絡傳播並且用電子顯示屏觀看的前提下,儘可能的讓這張照片的格式變小一些。
它丟棄了一些部分,但是它丟棄那些部分恰恰是你的屏幕不太擅長顯示的,或者說乾脆顯示不出來的那些部分。也正是因為如此,不管我們用RAW格式拍了一張多高清的圖片,在修完圖以後,我們導出來給別人的時候都是用jpeg格式來傳播。
學了今天的知識點以後,相信大家都明白了一點,就是jpeg格式導出來以後,其實我們這張圖就再也不會去修它了,我們要修還是得拿以前的那張RAW格式去修。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把RAW格式的照片叫做「數碼底片」,把jpeg格式的照片叫做「照片」的原因,它其實就是一個底片和最後衝印出來的打在紙上的照片這麼一個關係。
好,今天我們就聊這麼多,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關數碼後期的知識,我推薦你點擊本文底部的「閱讀原文」,來看看我在網易雲課堂上所教的《數碼後期三部曲》。
今天是攝影早自習陪伴大家的第1070天,我是葉梓,每天早上6:30,微信公眾號攝影早自習,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