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 視覺中國
1000多年前,畢昇發明泥活字,帶來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
之後,印刷技術不斷傳承發展,至今,這已然是一項成熟到如空氣般不可或缺、又容易被人忽視的技術了。相信很多人每天都要進行電子閱讀與書寫,但很少會有人好奇,這些字體從何而來。這背後,其實是有一群人、一段歲月、一些故事的。
在第三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上海印刷集團帶來了以「讓活字持續生香」為主題的展示,讓我們看到了漢字印刷字體背後的付出與努力。
小字體裡有門道
晨報小記者 童馨
(浦師附小 四年級)
在日常生活裡,不同字體經常出現在微信、word和各種應用軟體裡,在選擇心儀的字體時,你可知道他們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嗎?不同字體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呢?帶著這些疑問,我走進了第三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去一探印刷字體設計的秘密。
在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的展位上,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漢字印刷字體書寫技藝」非遺傳承人江夢瑤接待了小記者們。在老師的工作檯上,一本1961年出版的《漢字印刷字體設計規範》吸引了我的注意。夢瑤老師介紹,雖然在市場上的字體有千千萬萬,但真正規範的印刷字體,都要根據這本《規範》來設計,做到筆形規範、部首規範、聲旁規範、大小規範、重心規範、粗細規範。
雖然印刷字體都按照這五種規範設計出來,但不同的字體有著不同的「身形」和用途,比如《辭海》《漢語大字典》採用了宋一體,《毛澤東選集》則採用了宋二體。兩種字體粗看很像,但在夢瑤老師的指點下,我發現字形上都有略微不一樣的地方。原來,規範的印刷字體設計,既有統一的規範,又有細微的個性差異,真是「和而不同」。
在老師的工作檯上,還有幾個特別的工具:鉛筆、毛筆和鴨嘴筆。原來,印刷字體雖然用在軟體上,卻是在這一支支最傳統的工藝筆下誕生的。規範的字體設計,最開始是手工設計字稿,通過「鉛筆稿、劃線、勾線、填墨、描白」五個步驟來完成,之後再在電腦上進行調整,形成字庫。可以說,一套規範印刷字體的誕生,是傳統技藝和數字設計的融合作品。
夢瑤老師介紹,自媒體時代,市場對新的字體需求量是很大的,但是如何設計出既規範、又有個性的字體,對字體設計師的挑戰十分巨大——去哪兒尋找設計的靈感呢?夢瑤老師透露,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近期和音樂出版社合作,根據古琴樂譜的特點,設計了一套「古琴減字譜」字體,並編入電腦,使古老的古琴文化能在信息化時代傳播。你是不是和我一樣好奇,這種新字體長什麼樣呢?相信在新一代字體設計師的努力下,我們還會看到更多有趣有個性的字體!
記者點評:這篇報導的可貴之處在於觀察細緻。觀察到工作檯上的《漢字印刷字體設計規範》,引出印刷字體的規範問題;又觀察到幾樣特別的工具,引出印刷字體設計的工序。最後結尾也很有信息量,給讀者留下期待的空間。
字體設計事,辛苦知多少?
晨報小記者 張煜晨
(園西小學 四年級)
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看的課本、小說上的那些字體是怎麼來的?它們可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被設計出來的。11月21日,帶著好多想問的問題,我來到第三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在上海印刷集團展區一探究竟。
上海印刷集團展區雖不大,但設計得很用心,除了圖片和實物展示,現場還擺放了用陶泥燒制而成的「宋黑體」活字,參觀者可以體驗一番陶泥活字印刷術的魅力。
「我們現在常用的宋體、仿宋、黑體和楷體這四大字體,就是在上海印刷集團所屬的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誕生的。」帶領我們參觀的老師介紹道,上海是現代漢字印刷的發源地,它的前世今生可不簡單。因為在相當長一段時期,我國漢字字體、字形雜亂,異體、變體混合使用,嚴重影響印刷質量和閱讀效果,所以,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在1960年組建了新中國一支印刷字體專業設計隊伍,開始了新一次的印刷革新。
但不要以為字體設計是件很容易的事。據了解,當時的這支隊伍有50餘人,他們不分晝夜,平均每天每人寫4個字,一共寫了5年,總共8萬多字。而且每一個字都要經過5道工序:鉛稿、劃線、勾線、填黑、描白。
當日現場,我們有幸看到了第四代「漢字印刷字體書寫技藝」傳承人江夢瑤姐姐。她是「90後」,是上海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她用5道工序給我們現場演示設計了一個「義」字。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勾描」這一步。只見江姐姐手拿一隻毛筆,輕輕地沾了點墨,所有注意力集中到筆尖,慢慢地勾描著「義」的輪廓。過了好一會兒,一個「義」字展現在我們面前,好似印刷出來般美。
我們平時眼睛划過的每一個字,背後的故事原來是如此艱辛,五道工序需要反覆雕琢,才能「變」出完美的字體。我頓時心生敬意,也更加熱愛漢字了!
記者點評:這篇小文基本講清楚了印刷字體為什麼要設計、如何被設計出來的。其中數字的列舉很有說服力,這是我們要學習的舉例子、列數字的寫作方法。對江姐姐設計字體的過程,還能描寫得更加具體生動些就更好了。加油!
他們讓活字持續生香
晨報小記者 鄭皓元
(寶山區大華第二小學四年級)
第三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上,上海印刷集團的活字印刷展區前,一位年輕女老師正在拿著毛筆,細心地描繪著一個字。她十分專注,目不斜視,即使旁邊有很大的噪音,也未能使她分心。帶隊老師告訴我們,她就是「漢字印刷字體書寫技藝」第四代傳承人,江夢瑤老師,一名「90後」字體設計師。
為了讓我們了解字體設計師這一新職業,江老師提起毛筆,向我們演示字體設計師是如何工作的。首先,要根據國家規定的規範字體打鉛筆稿,接著用鴨嘴筆進行勾線,再用黑色墨汁的毛筆,將裡面的白色部分填滿,最後用白色墨汁修補瑕疵。
進入採訪時間,一位同學問道:「江老師,在您學習設計創造字體的時間裡,想過放棄嗎?」江老師回答:「當然沒有。雖然很辛苦,但我真心喜歡它,就一直堅持了下來。」我接著問:「江老師,那您是如何把這條路走下來的呢?」江老師微微一笑,說:「首先,我喜歡,我就不會放棄。而且,在學習的時候,有很多非常優秀的老師,在傳授我技能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做人的道理,所以我才能一步步走到現在。」同學們爭先恐後地提問,就連一旁的家長也忍不住湊上來聆聽,跟我們一起提問。
最後,我們跟江夢瑤老師拍照留念。更令人興奮的是,我們還要到了江老師的親筆籤名,太高興了!活字印刷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我們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1000多年的傳承發展,我們有了更先進的印刷技術、更豐富的印刷字體。年輕的字體設計師們,還將讓活字持續生香。
記者點評:活動文章起標題,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小記者們可以從現場、資料、採訪者的語言中去尋找靈感,給自己的文章起一個不一樣的標題。文章的開頭也是如此,每次活動如果都用時間地點的開頭,是不是會有些無趣呢?老師把你的第一段刪了,第二段的場景描寫作為開頭,是不是也能行得通?這篇文章從字體設計師的角度切入,是很不錯的選擇。
一筆一划 創寫字體
晨報小記者 李彥成
(紅旗小學 四年級)
11月21日,媽媽帶我來到了國家會展中心,採訪第三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
上海印刷集團的展位前,「活字生香」幾個大字分外吸引人。從老師的講解中我了解到,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這一發明發展至今,讓我們能夠通過書籍、報刊看到更多的漢字,得到更多的信息。而我們現在生活中最常用的宋體、黑體、仿宋體、楷體四大經典印刷字體,最早都是由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的老師們設計出來。
現在看起來用電腦很簡單、很輕鬆就能打出來的字體,當時的字體設計師們是靠手工一筆一划創寫出來。為了保證每個字都要橫平豎直,字的每個角度都要保持一致,他們一天只能設計4個字。這種高超的技藝也被認定為「漢字印刷字體書寫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這次活動中,我見到了「漢字印刷字體書寫技藝」第四代傳承人江夢瑤姐姐。夢瑤姐姐是90年代出生。她大大的眼睛,梳著一個漂亮的麻花辮,說話聲音很輕柔。夢瑤姐姐從五歲開始學習書法——當時書法僅僅是她的愛好,在大學中學習影視美術與設計書法藝術專業,畢業後成為了一名字體設計師,把自己的愛好和職業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夢瑤姐姐告訴我們,要想成為字體設計師,在美術、書法、雕刻三方面都要有所學習。
現在我是一名小學生,平時很喜歡書法和畫畫,以後我要把字書寫得更好,畫畫得更美。在未來的某一天,我也想成為一名字體設計師,用我設計的字體美化我們的生活,為傳承非遺貢獻自己小小的一份力量。
記者點評:本文的亮點是對人物的描寫和介紹上。如果在動筆之前就能把文章的角度和重點想清楚,就放在江夢瑤這個人物上,相信這篇文章能夠寫得更好。繼續加油吧!
活動帶教:張騫
記者點評:張智麗
註:本文版權歸晨報學記團,嚴禁盜用。
責任編輯:陳瑩 執行編輯:崔翼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