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偶然發現一本非常有意思的書,叫做《Daily Bread: What Kids Eat Around the World》「每日麵包:世界各地的孩子們吃什麼」。在這本書裡,作者格雷格-西格爾通過他的攝影鏡頭,真實記錄了幾個不同國家不同背景的孩子們的飲食。
格雷格記錄的方式很獨特,他讓每個孩子把一周裡吃的所有東西一五一十記錄下來,然後在助手的幫助下重現這些食物,並把它們和孩子放在一起拍一張特寫。
開始的時候,他先在自己洛杉磯的家裡嘗試,拍兒子和他吃的食物,接著是兒子的同學,慢慢地拍照的對象擴展到洛杉磯其他社區的孩子。後來,他在眾籌平臺Kickstarter上集資,把項目進一步擴大到印度、馬來西亞、義大利、德國、巴西等國家。在這本書裡,他總共記錄了52個來自不同文化的孩子的飲食。
為什麼格雷格會想到做這件事兒呢?他的想法源自四年前的另一個項目——「7天垃圾」。當時為了推動環保意識,他以類似的方式記錄過家人、朋友和鄰居在一個星期裡用過的所有垃圾。
在記錄「7天垃圾」的過程中,最觸動他的是垃圾裡驚人的食品包裝的數量。我們平時會關注食物的新鮮和安全,但很少留意到食物裡包含了什麼,為什麼呢?就因為我們不是親手製造這些食物的人。為了圖方便、廉價和滿足感,我們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健康外包給了食品公司。
為了用最直觀的方式引起人們對飲食和健康的關注,格雷格決定以「7天飲食」的形式,展現孩子們真實的飲食狀況。
2015年,劍橋大學對全球飲食做了一個排名,出人意料的是,最健康的10個國家裡有9個是在非洲。世界上最窮的國家有著最健康的飲食,這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但仔細研究你會發現,像查德和獅子山這些在研究中排名第一第二的飲食最健康的國家,它們不安全而且基礎建設差,大的食品公司還沒琢磨出如何在這些地方開他們的連鎖店,孩子們能接觸到的垃圾食品非常有限。
當然,大食品公司還是想方設法往偏遠地區發展,就連最窮的地方也不放過。在巴西,雀巢公司僱用了「微商」,把便宜的加工食品拿到偏遠的村莊售賣,導致了巴西有57%的人超重。
有一個雀巢公司的魔爪觸及不到的地方,那就是巴西的一個土著地——新谷國家公園。在那裡住著9歲的Kawakanih和她的部落Yawalapiti。他們保留著傳統的生活方式。Kawakanih每天的「麵包」是manioc,一種像馬鈴薯一樣的根莖食物,用來磨成粉後做beiju,一種木薯煎餅。從新谷河打來的魚用木薯煎餅卷上,就是Kawakanih每天的主要食物了。除此之外,她還摘巴西果仁和野生水果pequi和pupunha吃。
9歲的巴西土著女孩Kawakanih和她的7天食物
幾百英裡外,在一個名為塞拉多的熱帶大草原上,10歲男孩阿德米爾森也採摘水果和堅果。他家裡種了大米、豆子、芝麻、南瓜、木薯和紅薯,還有藥用的香草樹。阿德米爾森的媽媽用巴魯堅果和加託巴麵粉做粥。烘過的芝麻用研缽和杵磨成粉後,用來做他最愛吃的零食Pacoca。
10歲巴西男孩阿德米爾森和他的7天食物
在新谷和塞拉多,家常菜是當地人家庭和文化的基石,「慢食」永遠不會被垃圾的方便食品取代。這樣的社區在世界各地都能找到。
在義大利西西里的卡塔尼亞,12歲的阿米莉亞在照片裡被色彩鮮豔的食物包圍著:綠豆、多汁的聖女果、義大利菊苣、辣椒、西葫蘆、甜瓜和桃子。在地中海地區,人們寧可把更多的收入花在農夫市場的新鮮農產品上,而不是包裝食品。在阿米莉亞一周的食物裡,除了一盒披薩,你找不到任何包裝食品,所有的食物都是家常菜。阿米莉亞與她的爸爸媽媽和一個五歲的妹妹住在一個有小菜園的家。他們在菜園裡種番茄、甜椒和茄子。阿米莉亞主要吃新鮮的水果和蔬菜,每周吃一次肉或者魚,很少在外面吃,除了偶爾跟朋友出去吃一個三文治外,大多數食物都是家裡做的。她會在廚房裡幫忙做蔬菜義大利麵這樣的飯菜。
12歲的義大利女孩阿米莉亞和她的7天食物
以上三個孩子,兩個來自南美洲,一個來自歐洲,他們的飲食有著共同的特點:
全是家裡做的菜,幾乎沒有包裝食品。
食物都很新鮮,色彩豐富,營養密度高。
這些就是健康的飲食。雖然風格上差異很大,但以上的共同優點,養育了三個苗條、健康的小朋友。看完了健康得例子,不健康的飲食又長什麼樣呢?
溫迪,17歲,居住在美國洛杉磯韓國城。溫迪的父親是韓國餐館的一位廚師,平時在家裡做韓式和美式混搭的菜給她和她的姐姐吃。在溫迪7歲的時候,她第一次吃牛肉覺得噁心,把它讓給了姐姐。後來,當她了解到動物被圈養和屠宰的方式後,她決定了做一名素食者。
雖然是素食者,但當7天的食物重現在她眼前的時候,溫迪才意識到自己的飲食有多麼的不健康。因為家裡人都吃肉,所以她常常會外食,光顧的都是Denny『s、Soup Plantation、Buffalo Wild Wings這樣的快餐店。吃的是什麼呢?速食麥片、鬆餅、薯條、薯片、三文治、素食熱狗、爆米花...幾乎沒有蔬菜,唯一新鮮的食物是一些水果。
17歲的美國女生和她的7天食物
別看這裡面有蘋果,這樣的飲食其實是再糟糕不過了,這從溫迪的體型和她不好的臉部皮膚也能看得出來。她的飲食主要問題是:
碳水化合物,特別是澱粉類的,太多,所以容易長胖。
食物的種類太貧乏,營養不均衡。
加工食品太多,營養欠缺。
飲食中健康的油脂太少。
這些問題我們在吃惑瘦身訓練營:抗糖減脂 裡有詳細的講解。
在全球範圍內,人類正經歷著一個營養的轉變。曾經以小扁豆、根莖食物和粗糧為生的人口正被更富裕、更忙碌的人口取代,他們更喜歡吃方便食品,例如白麵包和加工的肉製品。這種轉變正以肥胖、2型糖尿病、蛀牙和心臟病的形式表現在我們的身體上。
食品全球化正改變著我們與食物的關係,什麼地方仍保留著當地傳統的飲食文化,什麼地方已經被漢堡、披薩、炸雞塊這些西方食物佔據?這些變化與孩子們的健康有著什麼關係?帶著好奇心,格雷格首先走訪了印度的孟買和馬來西亞的吉隆坡。
讓格雷格吃驚的是,在印度和馬來西亞,以及世界其他一些地方,吃垃圾食品最多的並不是窮人。例如在孟買,一個中號的Dominoes披薩要13美金,不是多數人能吃得起的。相反,因為地位優越感和口感的關係,西方的快餐在經濟較寬裕的人群中較為受寵。印度孟買10歲女孩Anchal和Adveeta就是很好的例子,
Anchal和她的家人住在一個2.4米x2.4米的鋁製小屋裡,她父親每天掙的錢不到5美金。雖然她的飲食裡沒有新鮮的水果,但她吃的是可口的、健康的傳統食物,包括母親每天在煤油爐上親手做的秋葵咖喱、小扁豆和大餅。
10歲的印度女孩Anchal和她的7天食物
相比之下,Adveeta住的地方與Anchal只是一條街之隔,但她吃的就很不一樣。Adveeta的父母都是科學家,額外的收入給Adveeta帶來了像甜酸奶、糖果棒和油炸小吃這些不健康的零食。
10歲的印度女孩Adveeta和她的7天食物
由此可見,就算是同一地區的孩子,他們的飲食可能非常不一樣,相反,完全不同地方不同文化的兒童,卻可能有著非常相近的飲食。
雖然分別在不同的大陸板塊,義大利思思裡9歲的保羅和美國加州長灘16歲的以賽亞的飲食卻令人驚訝的相似。保羅和以賽亞都喜歡吃薯條、漢堡、披薩這些快餐食物。在過去,一個義大利的男生和一個美國的男生會吃很不一樣的食物,但現在,因為大食品公司的滲透,他們吃的食物越來越相似,就像是從同一家店裡買來的。
9歲的義大利男孩保羅和他的7天食物
16歲的美國男孩以賽亞和他的7天食物
當然,這些高糖高熱量的快餐食物無疑是他們體型偏胖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美國人的飲食中,不到1%的卡路裡來自蔬菜。其實從格雷格的照片可以看出,不只是美國,全世界的孩子都有綠葉蔬菜不夠的問題。「我家小孩不吃菜」 這是父母常有的無奈。「他們只吃白飯、薯條、餅乾」。
在這個麥當勞、肯德基、全家、星巴克這樣的快餐店遍布每個街角的環境下,如果我們讓孩子們自己去選擇,他們自然會選擇哪些高脂高糖高鹽分的食物,而不是新鮮的蔬菜和肉類。這是因為加工食品的高熱量能給人一時的愉悅感,而且很容易上癮。
現在的孩子越來越習慣於吃那些所謂的「安全」食物:早餐麵包加果醬,或者速食麥片,既方便,又沒有食品安全的隱患。但結果是,這些孩子習慣了高糖高碳水化合物的加工食品,也就是老外常說的comfort food之後,能接受的食物品種變得越來越單一。
相反,如果從小能讓孩子多接觸不同的食物,擴大他們的舒適區,做父母的就不會那麼被動和束手無策了。在印度,當嬰兒8個月大的時候,作為幫孩子引入嬰兒食物的一個小儀式,父母會用混合了酸奶和酥油的香料,讓他們第一次嘗到咖喱的味道。在日本,當嬰兒第一次吃壽司卷的時候,大人會在米飯上放一點點的芥末。在墨西哥,還在吃糊狀食物的嬰兒會吃到混合了辣椒和青檸汁的牛油果泥。在韓國,父母會用一點點泡菜給孩子「熱身」,等他們到一歲生日的時候,已經習慣了泡菜的味道。在這些傳統文化裡,嬰兒的味覺慢慢被擴大,當他們學會走路的時候,新的口味對他們來說變得更熟悉,更容易被接受,避免了「乏味食物綜合症」。
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位來自馬拉西亞的7歲小女孩誇拉的照片。拍照時她抱著一大袋「Big Bang」海藻零食,那麼緊緊地抱著,如含著奶嘴的嬰兒一般,捨不得放手。
馬拉西亞的7歲女孩誇拉和她的7天食物
為什麼說服民眾為了健康改變飲食習慣這麼難?看了這些照片我們應該不難理解。健康的飲食習慣需要從小養成!
- END -
你的孩子吃得好嗎?
留言中與我們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