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億」到「七十億」的成長:香港電影北上十年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七億」到「七十億」的成長:香港電影北上十年

  中新社香港1月27日電 (記者 盧哲)2013年,中國電影票房邁入200億歷史新高,國產電影開始「戰勝」進口大片,電影市場紅紅火火。而其中,要屬香港電影人參與的合拍片風光最勁。香港電影北上已有10年,被稱為「找到了一座寶藏」。

  從「七億」到「七十億」的華麗轉身

  「那是香港電影的最低潮,每年只有70部電影,比最高峰時少了200多部。年均票房只有七、八億港幣,很多電影人都沒有工開,只能轉行。」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主席、香港影業協會理事長洪祖星回憶起十年前,忍不住感嘆。彼時香港電影漸漸失落東南亞華語市場,版權費從千萬驟降至幾十萬,進入內地市場關卡重重,「可望不可及」。

  「還好及時籤訂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那是給香港電影一座寶藏。」2003年至今,CEPA幾次增加補充協議。在此框架內,香港與內地合拍片享有國產片待遇,拍攝條件放寬,票房分成加倍;香港商人可以在內地投資影院,而港產片、合拍片的粵語版本,還能進入內地市場放映。

  「這是香港電影的機遇,自此合拍片比例驟升,香港電影人就業機會大增。」香港電影發展局主席馬逢國說。時至今日,香港電影人的名片上,幾乎都會有兩個手機號碼:一個香港號,一個內地號。「你要是打給他們,大部分會說,我現在在內地。」洪祖星笑言。

  十年後的2013年,中國電影市場收穫217億票房,其中127.67億屬於國產電影,而合拍片佔了其中的六成。在2013年國產票房的前30名中,港人指導的影片佔14部,除周星馳的《西遊·降魔篇》狂收12.46億、成為票房最大贏家外,《狄仁傑之神都龍王》、《中國合伙人》等9部電影都順利晉級「億元票房大戶」。

  「合拍」與「本土」共同發展

  「香港電影現在最大的問題,是700萬人養不起一部電影,所以很多時候要依賴內地市場。」近年出品過不少合拍片的香港導演杜琪峯說,應該把這種「依賴」看作「優勢」:「內地市場有空間,你中意拍合拍片也行,喜歡拍港味片也有人愛看。香港電影不『虧』,因為我們有得選擇。」

  憑藉CEPA的優惠條件,港片方言(粵語)版本能在內地發行,分帳比率提升,此舉被認為是合拍片大潮中,「保護港味電影」的特殊用心。曾是周星馳「御用導演」的李力持表示,粵語原版能使觀眾正確接收他「無釐頭」電影中的深層勵志信息。而洪祖星則從製片的角度指,此舉「開發了一個更大的市場,預計僅廣東廣西兩省就多了3千萬票房。能讓更多人放心投資、發展本土電影。」

  馬逢國則表示,內地有一定數量的觀眾喜歡原汁原味的港產片,「希望市場成熟之後,在大學、藝術影院等地專門播放。這也是『叫好叫座』的保證。」

  不過,馬逢國也指出,隨著內地電影市場成熟、大批內地優秀電影人出現,香港電影人的優勢不如早前明顯,將來或面對更多的競爭和挑戰:「當然,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香港電影人要積極面對的。」(完)

相關焦點

  • 從七億到「七十億」的成長:香港電影北上十年
    從七億到「七十億」的成長:香港電影北上十年 時間:2014.01.2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分享到:
  • 《無雙》票房破七億 創香港警匪片內地票房新紀錄
    《無雙》票房破七億 創香港警匪片內地票房新紀錄 鈔乎想像-郭富城海報目前,《無雙》已成功突破七億大關,創下香港警匪片在內地票房新紀錄,被贊是繼《無間道》之後最好的港片。
  • 紅與黑,臺灣導演北上這十年
    尤其是從2003年起,國內電影市場也進入到一個持續高速的增長階段,多年始終保持年均30%左右的增速。如劉俊傑導演的《何以笙簫默》,將分別十年兩人再見時那種小心翼翼的試探表現得恰到好處,細膩到讓雨水與落葉都有了情感,清新的畫風堪稱近年來偶像劇領域的典範之作。
  • 北上之後,臺灣導演在內地的困惑與成長
    因此,在被限定的作品題材中如何發揮自己的特色,並將作品風格與大陸相融合,就成為了擺在這批北上的臺灣導演面前的難題。不同於多位香港導演憑藉「流量大劇」迅速在大陸影視市場刷取存在感,這批北上的臺灣導演依然選擇在作品中小心翼翼地維護著那份「小而美」和「小清新」,並試圖將其融入到更「接地氣」的大陸劇中。
  • 《不見不散》與中國電影的十年④再見了,香港電影!
    說到香港電影,不得不提的就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老片
  • 香港動畫創作人集體北上 國產動畫電影路在何方
    人工費高昂或為香港動畫電影沒落的「罪魁禍首」  從徐克導演的御用特效師到內地首屈一指的動畫電影導演,鍾智行導演的北上歷程無疑是香港動畫創作人投身內地市場的一個縮影。2012年,他曾憑藉《龍門飛甲》問鼎金馬獎最佳視覺效果,其專業水準不言而喻。隨著在特效領域的鑽研日臻完善,他也將目光投向了動畫製作領域以一償自己多年來的夙願。
  • 從《無間道》到《反貪風暴》,港導北上後都經歷了什麼?
    當一些香港導演北上拍片並取得成績後,另外一些香港導演也開始尋求北上的可能,這些導演大多是此前堅守香港電影的一批人,但面對大陸電影市場的巨大誘惑力,在新千年後他們也會有意識地創作一些為內地觀眾所喜聞樂見的故事,其中絕大部分都屬於商業片,並且往往都會邀來作為票房保障的內地明星坐鎮,但與此同時他們也會繼續堅持創作地道港味故事。
  • <一路向西>香港風月場所風光不再,主人公北上尋歡
    向西其後接受王靜與James的邀請一同北上尋歡,初到歡場的向西對於這個世界一無所知,這裡的一事一物都充滿著新鮮與刺激,讓他體會到人生之中前所未有過的歡悅性愛,對向西來說,這絕對可以說是一次肉體上的『Perfect Sex』。向西終於知道為什麼男人會愛上尋歡,因為這是女朋友絕對滿足不到的。
  • 香港金像獎:十年,拾年-虎嗅網
    它本肩負著,為香港電影21世紀又一個十年梳理總結、最終劃上句號的重任。北上早已不是新聞,但在30屆金像獎頒獎前,香港電影面對的新局面,是全員北上。必須承認,香港電影人的情懷力,是華語電影圈首屈一指的。過去十年,港片式微,每一屆金像獎,幾乎每一個得獎人,都不忘對香港、對香港電影示愛。2011年莊文強得新晉導演:「香港電影真的好好看,我真的好鍾意香港電影。」
  • 從謝霆鋒到易烊千璽,香港電影失去的十年!港味不在,新人難出
    但香港電影並沒有在謝霆鋒的帶領下,成功走出低谷,在香港電影人集體「北上」的同時,保持本土特色,延續香港電影的特徵。當時,影后周迅宣布了結果,故意停頓幾下,「最佳男主角,《線人》……都是三個字的,謝霆鋒。」
  • 許鞍華電影「北上」啟示錄
    許鞍華電影「北上」啟示錄——國產高概念電影傳播探索作者:趙益香港導演許鞍華獲得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許鞍華導演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縱觀其創作歷程可以發現,極致類型美學與深度人文關懷是其作品最顯著的兩個標籤,這不僅是香港電影傳達「港味」的秘籍,也是目前中國電影工業期望實現的電影美學發展形態
  • 北上的香港導演還有哪些剩餘價值?
    這兩年陳可辛、徐克、吳宇森、爾冬陞等導演將工作重心全盤放在內地,藉助更大的市場和資源努力製作純內地題材;而王晶、麥兆輝、莊文強等則將老港片的成功類型賭片、黑幫片、警匪片進行「炒冷飯」式的改造。一邊是更加融入內地,一邊依舊以香港為基地拍攝類型片,「香港導演北上」似乎有了新變化。
  • 十年香港金像獎最值得銘記的N個瞬間,從謝霆鋒張栢芝到易烊千璽
    它本肩負著,為香港電影21世紀又一個十年梳理總結、最終劃上句號的重任。,內地電影市場從彼時和香港相當的12億左右,到2010年,這個數字已經增長到100億——這是香港市場永遠也無法企及的規模。北上早已不是新聞,但在30屆金像獎頒獎前,香港電影面對的新局面,是全員北上。
  • 關於香港電影,從1997到2019
    適逢國慶,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香港回歸的第22年。作為根正苗紅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這次就讓我們從香港回歸那一年的港產片聊起——1997到2019,由本土頹靡轉而北上求生,香港電影死沒死不知道,不過這批一早就經歷過困境磨練的香港電影人,確實是打不死的。1997年,陳果奏響了最後的《香港製造》。
  • 美亞不止「北上」|專訪
    文/龐宏波 如今,幾乎沒有人再去刻意關注香港導演的「北上」,原因在於這已經是一個完全事實。那麼,既然香港導演「北上」了,香港的公司又該如何選擇? 「香港這幾年的市場情況一直都算是非常穩定,所以我們才會轉移到內地。」
  • 關於香港電影,從1997到2020
    適逢國慶,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1周年,也是香港回歸的第23年。這次就讓我們從香港回歸那一年的港產片聊起——1997到2020,由本土頹靡轉而北上求生,香港電影死沒死不知道,不過這批一早就經歷過困境磨練的香港電影人,確實是打不死的。
  • 從香港到北京,彭浩翔陪志明春嬌談了八年戀愛
    八年後,「志明與春嬌」系列已經拍到了第三部《春嬌救志明》,光線影業作為出品方之一,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站在發布會臺上,表達出對其的票房期望是「2000萬人走進影院觀看」。近年香港電影市場日漸式微,內地電影市場蓬勃發展,志明春嬌系列的第二部《春嬌與志明》講述的就是主角北上的故事,也有導演彭浩翔本人北上拍片的影子。彭浩翔覺得這些年自己成熟了。
  • 香港回歸20周年,合拍電影從「香港製造」變成文化融合
    也就是從上世紀80年代起,到1997年香港回歸,再到2003年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籤訂,內地和香港的電影工作者開始摸索著如何磨合、共融和共贏。在此期間,香港導演們也在嘗試著走出「東方好萊塢」,尋求藝術表達的更多可能性,最後又無一例外地選擇北上回家。
  • 別了,香港電影
    拿下最佳編劇獎的《無雙》,劇本大綱早在十年之前就已經寫好,只是無人願接。十年之後,當人們感慨其故事之精妙時,才發現市面上拿得出手的香港警匪、犯罪商業片已經很少了。而從2003年起,博納也逐漸參與到出品業務當中,現如今港式大片、中港合拍片已經成為了博納出品業務的核心,從《智取威虎山》《追龍》到《紅海行動》《無雙》,博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背後幾乎都是香港主創。更重要的是,如《英雄》《天脈傳奇》這樣的成功案例出現,讓很多香港影人看到了內地市場的潛力與可能性,這大大刺激了他們北上的決心。
  • 品麥兜電影·回顧麥兜成長與他背後的香港
    從2001年《麥兜故事》到2014國慶檔的《麥兜我和我媽媽》,麥兜系列電影已經推出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