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1月27日電 (記者 盧哲)2013年,中國電影票房邁入200億歷史新高,國產電影開始「戰勝」進口大片,電影市場紅紅火火。而其中,要屬香港電影人參與的合拍片風光最勁。香港電影北上已有10年,被稱為「找到了一座寶藏」。
從「七億」到「七十億」的華麗轉身
「那是香港電影的最低潮,每年只有70部電影,比最高峰時少了200多部。年均票房只有七、八億港幣,很多電影人都沒有工開,只能轉行。」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主席、香港影業協會理事長洪祖星回憶起十年前,忍不住感嘆。彼時香港電影漸漸失落東南亞華語市場,版權費從千萬驟降至幾十萬,進入內地市場關卡重重,「可望不可及」。
「還好及時籤訂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那是給香港電影一座寶藏。」2003年至今,CEPA幾次增加補充協議。在此框架內,香港與內地合拍片享有國產片待遇,拍攝條件放寬,票房分成加倍;香港商人可以在內地投資影院,而港產片、合拍片的粵語版本,還能進入內地市場放映。
「這是香港電影的機遇,自此合拍片比例驟升,香港電影人就業機會大增。」香港電影發展局主席馬逢國說。時至今日,香港電影人的名片上,幾乎都會有兩個手機號碼:一個香港號,一個內地號。「你要是打給他們,大部分會說,我現在在內地。」洪祖星笑言。
十年後的2013年,中國電影市場收穫217億票房,其中127.67億屬於國產電影,而合拍片佔了其中的六成。在2013年國產票房的前30名中,港人指導的影片佔14部,除周星馳的《西遊·降魔篇》狂收12.46億、成為票房最大贏家外,《狄仁傑之神都龍王》、《中國合伙人》等9部電影都順利晉級「億元票房大戶」。
「合拍」與「本土」共同發展
「香港電影現在最大的問題,是700萬人養不起一部電影,所以很多時候要依賴內地市場。」近年出品過不少合拍片的香港導演杜琪峯說,應該把這種「依賴」看作「優勢」:「內地市場有空間,你中意拍合拍片也行,喜歡拍港味片也有人愛看。香港電影不『虧』,因為我們有得選擇。」
憑藉CEPA的優惠條件,港片方言(粵語)版本能在內地發行,分帳比率提升,此舉被認為是合拍片大潮中,「保護港味電影」的特殊用心。曾是周星馳「御用導演」的李力持表示,粵語原版能使觀眾正確接收他「無釐頭」電影中的深層勵志信息。而洪祖星則從製片的角度指,此舉「開發了一個更大的市場,預計僅廣東廣西兩省就多了3千萬票房。能讓更多人放心投資、發展本土電影。」
馬逢國則表示,內地有一定數量的觀眾喜歡原汁原味的港產片,「希望市場成熟之後,在大學、藝術影院等地專門播放。這也是『叫好叫座』的保證。」
不過,馬逢國也指出,隨著內地電影市場成熟、大批內地優秀電影人出現,香港電影人的優勢不如早前明顯,將來或面對更多的競爭和挑戰:「當然,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香港電影人要積極面對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