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滑動 查看注釋
[1] 鄭紀《東園文集》卷五《湖船記》,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2] 《潘笠江先生集》卷八,明嘉靖至萬曆刻本。
[3]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44頁。
[4] 蒙培元在《情感與理性》一書中將樂境分為四種:仁者之樂、禮樂之樂、本體之樂、性情之樂,是依據理學思想範疇進行的劃分,可以涵括不同的樂境。本文由從文學中的表現入手,與蒙文所分不同。
[5] 《坦齋先生文集》卷上,萬曆六年賈緣刻本。
[6] 《西隱集》卷六,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7] 《密庵集》卷五,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8] 《槎翁文集》卷五,嘉靖元年徐冠刻本。
[9] 《遜志齋集》卷十七,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10] 《胡仲子集》卷二,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11] 《清江文集》卷十七《金陵集》,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12] 《易齋集》卷下,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13] 《文敏集》卷十,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14] 《陶學士集》卷十六,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15] 參見拙文《明初理學與政治話語下的文道關係》,《文化與詩學》,2011年第一輯,北京大學出版社。
[16] 《澹然先生文集》卷三,清鈔本。
[17] 《明永樂甲申會魁禮部左侍郎會稽章公詩文集》不分卷,清鈔本。
[18] 《趙考古文集》卷一,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19] 《中丞集》卷下,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20] 《遜志齋集》卷十四,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21] 《春秋繁露》卷四《王道第六》,《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775頁。
[22] 《金文靖集》卷八,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23] 《類博稿》卷四,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24] 《商文毅公集》卷四,明萬曆三十年劉體元刻本。
[25] 《東裡文集》卷二,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26] 《翰林學士耐軒王先生天遊雜稿》卷四,正統胡濱刻本。
[27] 《海桑集》卷五,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28] 《文敏集》卷十二,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29] 《文敏集》卷十七,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30] 《東裡續集》卷十五,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31] 《文敏集》卷十三,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32]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十二,淳化二年八月丁亥,中華書局1979年,第719頁。
[33] 《遜志齋集》卷十七《後樂堂記》、《後樂齋記》,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34] 《東裡文集》卷七,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35] 《涇東小稿》卷九,《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
[36] 《抑庵文集》卷一,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37] 《光祿大夫少保南京戶部尚書贈太保諡忠宣黃公神道碑》,朱大韶《皇明名臣墓銘》(《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1月,58冊,第85頁)。
[38] 《石溪周先生文集》卷七,萬曆二十三年周承超等刻本。
[39] 《黃忠宣別集》卷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7月。
[40] 《黃忠宣別集》卷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41] 《黃忠宣別集》卷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42] 《王端毅公文集》卷一,嘉靖三十一年喬世寧刻本。
[43] 餘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第三章 「同治天下—政治主體意識的顯現」,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第210-250頁。
[44] 《椒丘文集》卷十四,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45] 《覆瓿集》卷四,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46] 《吳竹坡先生文集》卷三,雍正三年吳綺刻本。
[47] 《竹巖集》卷下《五馬行春圖序》,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48] 《澹然先生文集》卷三,清鈔本。
[49] 《竹巖集》卷下,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50] 《倪文僖集》卷二十二,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51] 《頤庵文選》卷上,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52] 《胡文穆公文集》卷十二,乾隆十五年刻本。
[53] 《文敏集》卷九,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54] 《懷麓堂集》卷十三,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55] 《倪文僖集》卷十四,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56] 《熊峰集》卷十,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57] 《洎庵集》卷五,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58] 《金文靖集》卷七,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59] 《刻曾西墅先生集》卷十,萬曆十九年吳期炤刻本。
[60] 楊士奇《東裡集》卷五《西昌梁氏續譜序》:「夫所謂故家者,必其先文行有諸躬,功利及於人,聲譽有聞於時,子孫克嗣於後,而豈徒富貴之雲哉。」四庫全書文淵閣本。陳循《芳洲文集》卷五《桃源蕭氏族譜序》指出「田園之產」、「豪俊之行」與「詩書之習」「禮教之尚」有著密切關係,「田園之富所為有助於詩書禮教之習尚」。參見宗韻《明代家族上行流動研究---以1595篇譜牒序跋所涉家族為案例》第六章,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226-266頁。
[61] 《胡文穆公文集》卷十,乾隆十五年刻本。
[62] 《抑庵文集》卷一,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63] 《金文靖集》卷十二,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64] 《胡仲子集》卷七,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65] 《東裡文集》卷二,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66] 《抑庵文集》卷十,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67] 《翰林學士耐軒王先生天遊雜稿》卷四,正統胡濱刻本。
[68] 《光菴集》卷一,清鈔本。
[69] 《金文靖集》卷八,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70] 《文毅集》卷九,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71] 《黎文僖公集》卷九,嘉靖三十五年陳甘雨刻本。
[72] 《抑庵文集》卷一,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73] 《金文靖集》卷八,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74] 《尚約文鈔》卷二,光緒三十一年蕭氏趣園刻本。
[75] 《黎文僖公集》卷九,嘉靖三十五年陳甘雨刻本。
[76] 《抑庵文集》卷一,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77] 《抑庵文集》卷一,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78] 《胡文穆公集》卷十一,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79] 《抑庵文集》卷一,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80] 《東裡文集》卷五,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81] 劉北城、楊遠章譯:《規則與懲罰》,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第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