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建:明初文學中的樂境建構丨【學術研究】

2021-02-10 京師文會

向上滑動 查看注釋

[1] 鄭紀《東園文集》卷五《湖船記》,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2] 《潘笠江先生集》卷八,明嘉靖至萬曆刻本。

[3]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44頁。

[4] 蒙培元在《情感與理性》一書中將樂境分為四種:仁者之樂、禮樂之樂、本體之樂、性情之樂,是依據理學思想範疇進行的劃分,可以涵括不同的樂境。本文由從文學中的表現入手,與蒙文所分不同。

[5] 《坦齋先生文集》卷上,萬曆六年賈緣刻本。

[6] 《西隱集》卷六,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7] 《密庵集》卷五,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8]  《槎翁文集》卷五,嘉靖元年徐冠刻本。

[9]  《遜志齋集》卷十七,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10] 《胡仲子集》卷二,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11] 《清江文集》卷十七《金陵集》,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12] 《易齋集》卷下,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13] 《文敏集》卷十,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14] 《陶學士集》卷十六,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15]  參見拙文《明初理學與政治話語下的文道關係》,《文化與詩學》,2011年第一輯,北京大學出版社。

[16] 《澹然先生文集》卷三,清鈔本。

[17] 《明永樂甲申會魁禮部左侍郎會稽章公詩文集》不分卷,清鈔本。

[18] 《趙考古文集》卷一,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19] 《中丞集》卷下,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20] 《遜志齋集》卷十四,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21]  《春秋繁露》卷四《王道第六》,《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775頁。

[22] 《金文靖集》卷八,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23] 《類博稿》卷四,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24] 《商文毅公集》卷四,明萬曆三十年劉體元刻本。

[25] 《東裡文集》卷二,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26] 《翰林學士耐軒王先生天遊雜稿》卷四,正統胡濱刻本。

[27] 《海桑集》卷五,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28] 《文敏集》卷十二,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29] 《文敏集》卷十七,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30] 《東裡續集》卷十五,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31] 《文敏集》卷十三,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32]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十二,淳化二年八月丁亥,中華書局1979年,第719頁。

[33] 《遜志齋集》卷十七《後樂堂記》、《後樂齋記》,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34] 《東裡文集》卷七,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35] 《涇東小稿》卷九,《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

[36] 《抑庵文集》卷一,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37] 《光祿大夫少保南京戶部尚書贈太保諡忠宣黃公神道碑》,朱大韶《皇明名臣墓銘》(《明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1月,58冊,第85頁)。

[38] 《石溪周先生文集》卷七,萬曆二十三年周承超等刻本。

[39] 《黃忠宣別集》卷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7月。

[40] 《黃忠宣別集》卷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41] 《黃忠宣別集》卷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42] 《王端毅公文集》卷一,嘉靖三十一年喬世寧刻本。

[43] 餘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第三章 「同治天下—政治主體意識的顯現」,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第210-250頁。

[44] 《椒丘文集》卷十四,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45] 《覆瓿集》卷四,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46] 《吳竹坡先生文集》卷三,雍正三年吳綺刻本。

[47] 《竹巖集》卷下《五馬行春圖序》,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48] 《澹然先生文集》卷三,清鈔本。

[49] 《竹巖集》卷下,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50] 《倪文僖集》卷二十二,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51] 《頤庵文選》卷上,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52] 《胡文穆公文集》卷十二,乾隆十五年刻本。

[53] 《文敏集》卷九,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54] 《懷麓堂集》卷十三,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55] 《倪文僖集》卷十四,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56] 《熊峰集》卷十,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57] 《洎庵集》卷五,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58] 《金文靖集》卷七,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59]  《刻曾西墅先生集》卷十,萬曆十九年吳期炤刻本。

[60] 楊士奇《東裡集》卷五《西昌梁氏續譜序》:「夫所謂故家者,必其先文行有諸躬,功利及於人,聲譽有聞於時,子孫克嗣於後,而豈徒富貴之雲哉。」四庫全書文淵閣本。陳循《芳洲文集》卷五《桃源蕭氏族譜序》指出「田園之產」、「豪俊之行」與「詩書之習」「禮教之尚」有著密切關係,「田園之富所為有助於詩書禮教之習尚」。參見宗韻《明代家族上行流動研究---以1595篇譜牒序跋所涉家族為案例》第六章,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226-266頁。

[61] 《胡文穆公文集》卷十,乾隆十五年刻本。

[62] 《抑庵文集》卷一,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63] 《金文靖集》卷十二,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64] 《胡仲子集》卷七,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65] 《東裡文集》卷二,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66] 《抑庵文集》卷十,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67] 《翰林學士耐軒王先生天遊雜稿》卷四,正統胡濱刻本。

[68] 《光菴集》卷一,清鈔本。

[69] 《金文靖集》卷八,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70] 《文毅集》卷九,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71] 《黎文僖公集》卷九,嘉靖三十五年陳甘雨刻本。

[72] 《抑庵文集》卷一,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73] 《金文靖集》卷八,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74] 《尚約文鈔》卷二,光緒三十一年蕭氏趣園刻本。

[75] 《黎文僖公集》卷九,嘉靖三十五年陳甘雨刻本。

[76] 《抑庵文集》卷一,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77] 《抑庵文集》卷一,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78] 《胡文穆公集》卷十一,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79] 《抑庵文集》卷一,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80] 《東裡文集》卷五,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81] 劉北城、楊遠章譯:《規則與懲罰》,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第29頁。

相關焦點

  • 張德建:現在的我自由了 因為評判標準掌握在自己手中
    張德建認為,在複雜的繪畫行為中,形式是唯一能夠直接被眼睛辨認出來的維度。對任何一位畫家而言,關於形式的理念和經驗都是至關重要的。「所謂的畫面內容無非就是形式所攜帶和暗示出來的信息,形式建構並非為了語言內部的完美,而旨在將個體內在精神表現於外的精確性。」 寫實——抽象,張德建說這是藝術的兩個極端,眾多藝術家就在這兩頭徘徊,直到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那個平衡點。
  • 新書推介 | 曾永義:《「戲曲歌樂基礎」之建構》 (《戲曲學》四)
    《中國詩歌中的語言旋律》,《鄭因百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頁875-915。       《舊詩的體制規律及其原理(上)、(下)》,《國文天地》第2卷2期總號14(1986年7月),頁56-61;第2卷3期總號15(1986年8月),頁58-63。
  • 「中國當代話語研究新視野」首屆學術論壇召開
    11月18至19日,「中國當代話語研究新視野」首屆學術論壇在福建師範大學召開。活動由福建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文學》期刊主辦,福建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話語傳播與國別區域研究團隊」承辦,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話語研究專業委員會提供學術支持。
  • 「夏荊山研究中心」2020夏荊山學術研討會徵稿通啟
    本中心以梳理藝術家夏荊山生平行誼及其創作為主題之分析及比較探討,並擴及東方書畫藝術與佛教繪畫理論之各面向研究;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會、畫展、藝術論壇、互訪交流;出版夏荊山研究專書、畫冊、學術期刊及論文集。「夏荊山研究中心」每年在臺灣、南京、歐洲舉辦學術活動,期盼透過此學術會議建構夏荊山書畫與佛像繪畫中的藝術脈絡,傳遞其寬厚慈悲的修持精神及清高脫俗的美學價值。
  • 學術全球化時代如何推進中國世界史研究
    面對學術全球化時代,以更加開放、包容、自信的心態構建中國的世界史三大體系,已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在這一過程中,需要保持清醒的態度,了解西方文化和文明的邏輯,以積極心態汲取域外優秀文化。今日中國的發展呼喚我們在世界歷史研究領域儘快構建具有世界意義的中國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為世界的繁榮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 中央美術學院學報丨《美術研究》2020年總目錄
    網站於2009年1月開通,依託於中央美術學院深厚的學術底蘊和豐富的藝術資源,充分運用前沿學術眼光,傳承藝術經典,促進當代藝術創作,關注藝術教育及研究現狀。來源:藝訊網土石營造與聖地建構 —— 比叡山文殊樓建築樣式及供奉文殊七尊像考 張書彬紅山文化勾雲形玉器造型研究 方廣智梁巘行書書碑風格研究 張見自然 · 形神 · 氣格——以劉熙載書法理論為中心 劉暢設計與工藝美術研究藝術塑造 人文機場 ——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公共藝術實踐
  • 數字人文在古代文學研究中的初步實踐及學術意義
    我們數字人文資源研究團隊,在十多年的探索過程中,有一些甘苦和體會。茲以唐宋文學編年地圖平臺的實踐為中心,側重談談數字人文的地理信息系統和可視化技術在古代文學研究中的學術意義。其實,此詞「輯評」中已引錄傅幹《注坡詞》的記載:「公在翰林,金華劉原父出守維揚,公出家樂飲餞,親作《朝中措》詞。」這段記載,明確說明《朝中措》是歐陽修至和三年任翰林學士時在汴京的家宴上所作。弄清此詞是在家中私宴所作,對理解詞人的創作心態和詞作主旨大有助益。
  • 【學術資訊】《新聞與傳播研究》《現代傳播》精華薈萃(2)
    中國網絡群體事件的主要特徵和研究框架[J]. 現代傳播 (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4, 11: 014.[4]餘志為. 語法更新的歷史: 從 「冷媒介」 視角分析中國電視進化史[J]. 現代傳播 (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4, 11: 015.[5]劉昶, 陳文沁. 歐洲新聞傳播心理學批評: 學術淵源與研究路徑[J].
  • 順真 湯偉:因明唐疏系統的歷史建構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和國別史等研究專項「日僧善珠《因明論疏明燈抄》校釋及研究」負責人、貴州大學教授;貴州大學博士研究生 在世界三大古典邏輯中,「佛教邏輯」亦即我國學界通常所言的廣義「因明學」(Hetuvidyā)佔有重要地位。
  • 三聯學術丨庚子盛夏閱讀書單(上)
    ► 全書在三聯生活周刊✕「中讀」同名熱銷精品音頻課程的基礎上打磨加工而成,圖文並茂,突出考古現場感,呈現前沿研究新觀點,提供大量圖表以及文物的延伸閱讀信息,將專深的考古報告、學術研究轉化為面向普通讀者的知識讀物。相關閱讀: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
  • 李孝悌丨明清文化史研究的一些新課題
    這些課題包括:逸樂作為一種價值、宗教與士人生活、士庶文化的再檢討、城市生活的再現、商人的文化與生活、微觀/微物的歷史以及傳統與現代等。  我在《士大夫的逸樂:王士禎在揚州》一文中,曾經對以逸樂作為學術研究的課題有下述的論辨:「在習慣了從思想史、學術史或政治史的角度,來探討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後,我們似乎忽略了這些人生活中的細微末節,在形塑士大夫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 14本中文原創好書推薦丨書單
    上海古籍出版社《現代學術視野下的六朝學研究》《現代學術視野下的六朝學研究》徐國榮 著定價:59.80元暨南大學出版社丨2020年8月內容簡介本書主要關注清末民初時期的六朝學研究,包括這段時期對六朝歷史文化與學術文化的研究,尤其關注其中的六朝文學研究,以「現代性」的學術視野為依歸,從章太炎、劉師培等人對現代六朝學研究的開拓為起點,逐步展現清末民初以來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六朝學研究成就。
  • 國家建構視域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
    法學博士,西北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政治學理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意識形態工作重要論述的內在邏輯研究」(19BKS071);許多研究國家建構的學者常常將西歐這一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看成是國家建構的一般道路,認為所有現代國家的建構過程都包含著兩個相互依存的過程,即民族建構和民主建構的過程。民族建構即形成一個統一的現代民族,它解決了國家建構的民族和疆域範圍的問題,實際上是確立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原則。
  • 「未到之境」 熱展丨周迅:​那朵黃玫瑰,如一首憂鬱的歌
    林曉明、周迅、熊璇三位藝術家的作品,往往會給我們「身如其境」而又無法最終抵達之感,花朵、深林、夢境……正因為我們對這些無法抵達的「未到之境」極端敏感,最感自由的心靈情態才因閃躲而如同未開。作者丨謝禮恆作品丨周迅視覺設計丨子玄「未到之境」這個展覽確實拖了太久。
  • 《戲曲研究》第一一三輯目錄、2019年度《戲曲研究》優秀學術論文名單、稿約及2020年度約稿專題
    年起,本刊從上一年度發表的論文中推選出4篇論文作為年度優秀學術論文,在每年的第一輯予以公布。2019年度,因第112輯為王國維戲曲論文獎專輯,不做推選,優秀學術論文為3篇。入選的標準為:關注與探求戲曲理論研究與實踐創作中的前沿問題和疑難問題,發現與提出戲曲史論研究中的新文獻和創見,學術視野開闊,理論觀點新穎。希望這一舉措,能夠吸引更多的優質學術成果匯聚於本刊,大家同道齊心,一起推動戲曲研究穩步前行。
  • 曹寶麟【晏廬說文】龔明之《中吳紀聞》節五丨朱長文丨鮠魚丨程師孟
    今錄第一則《樂圃先生》記蘇州鄉賢朱長文。朱因足疾解任,退居於老家樂圃坊。朋友推薦他任州學教授,他也推辭了。
  • 尊師重道,薪火相傳丨徐書學術傳承活動在瀋陽舉行
    尊師重道,薪火相傳丨徐書學術傳承活動在瀋陽舉行 2020-12-03 15: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教育部青年學者(文學藝術組)第三屆學術論壇在梅州舉行
    與會嘉賓合影12月4日上午9:00,教育部青年學者(文學藝術組)第三屆學術論壇在梅州隆重開幕。該論壇是由教育部青年學者(文學藝術組)為推動文學藝術研究的理論創新而共同發起的跨學科學術交流平臺。本次論壇由廣東工業大學主辦、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和廣東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設計科學與藝術研究中心」承辦。
  • 藝術的跨媒介性與藝術學理論的跨媒介建構
    作為藝術的核心要素,媒介與藝術家、欣賞者、世界和藝術品一起建構了藝術實踐與藝術研究的坐標。在圖像轉向與跨媒介轉向的雙重文化語境中,藝術的跨媒介性研究破除了作品本位與文學中心論,不僅拓展了藝術學理論的研究領域,而且有效地闡釋了各門類藝術之間的共通性,實現了方法論上的跨學科融合,為藝術學理論的跨媒介建構提供了合法性依據。
  • 推動新時代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建構
    當代文學批評以及現當代文學研究領域對理論的接受越來越淡薄。整體而言,當代文學批評自覺和主動運用新理論的衝動並不強烈,他以「歷史化」理論為例,深入反思了當前文學批評與研究中存在的困境。21世紀以來的文學批評和文學研究,由於理論的退潮,導致了學術研究與思想相脫離,儘管今天學術都做得很精緻和規範,但卻缺乏一種思想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