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物」張德建個展(雅昌平行展)相關信息:
展覽時間:2019-10-27 - 2019-12-20
展覽機構:雅昌藝術中心(深圳)
開放時間:10:00-17:30(周一閉館)
展覽地址:深圳市南山區深雲路19號 雅昌藝術中心 5F美術館
第一眼看到張德建,1米84的身高、洪亮的聲音、矍鑠的精神、侃侃的自信,不難忘都不行。1952年出生於天津的他,1989年從天津美院油畫系拿到了碩士學位,並一路留校。從年齡來說他並不年輕了,但翻看過往,他舉辦的個展屈指可數。
藝術家張德建
「我覺得在藝術上我還很『年輕』,大概從2002年開始,我才真正開始了自己的創作,也算是重新出發吧。」張德建笑言。但這看似輕鬆的言語背後,其實並不簡單,在重新開始之前,張德建也穿過了一段痛苦的探索隧道。
2019年10月26日,張德建個展「感物」在蜂巢(深圳)當代藝術中心開幕
上世紀八十年代入學的學生,無一例外接觸的都是「蘇派」寫實理論啟蒙,當改革開放的浪潮啟動,大家可以不必在同一模式下創作、西方方現代主義繪畫思潮衝擊而來時,這殊為難得的自由卻帶來了困惑和迷茫。就像一個孩子,從小就只會一種方式,當環境改變,一系列問題就來了:過去的方式是唯一的方式嗎?
張德建坦言他們那一批人都面臨這個問題:到底什麼樣的創作才是對的?這個問題極為折磨人,這讓他甚至無法定義自己那段時間的創作是真正的創作。為了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大家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而張德建也選擇了艱難的一條路。「我利用在資料室的時間補習英語,那時候拿到國家獎學金並不容易,但最終我實現了。」
張德建個展「感物」展覽現場
1990年代後期,張德建被公派至比利時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交流,在那裡,他仿佛打開了另一個世界,可以近距離地接觸最為鮮活的當代藝術。他從頭至尾了解、梳理了西方藝術史的發展脈絡,對各個流派的興起、衰落瞭然於胸。通過釐清這些紛繁複雜的表象,張德建逐漸觸摸到了藝術創作本質的規律。
「在西方眾多理論中,我對『形式自律』很感興趣。很多大師作品到最後,它的題材內容已經可有可無,但他們通過形式,已經將要表達的內容表達到位了。」
展覽現場
「到位」,是張德建很強調的一個詞。到位首先要有明確的思想,有明確的目的地,然後才能創造和實驗適合的形式、手段、路經到達目的地。張德建認為,在複雜的繪畫行為中,形式是唯一能夠直接被眼睛辨認出來的維度。對任何一位畫家而言,關於形式的理念和經驗都是至關重要的。「所謂的畫面內容無非就是形式所攜帶和暗示出來的信息,形式建構並非為了語言內部的完美,而旨在將個體內在精神表現於外的精確性。」
寫實——抽象,張德建說這是藝術的兩個極端,眾多藝術家就在這兩頭徘徊,直到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那個平衡點。與同時代的許多藝術家不同,在經歷了多個時期的外部刺激之後,張德建並未立刻投身到新潮藝術的大軍中,而是以謙衝、從容的態度吸收消化多種主義帶來的養分,並在數年的自省和實驗之後,順其自然地走向了趨於抽象的繪畫方向,建立起一套獨特的藝術哲學。
張德建 女兒像 布面油畫 1988 80×65cm
在張德建早期作品中,具體的形象沒有缺席,這些作品既從容不迫,帶著整體的氣定神閒,色彩精道而節制,雖然仍帶有馬蒂斯等現代大師的影子,但也包涵了很多他感性深處比較恆常的審美傾向,比如他對強烈體量感和衝擊力的反感、對整體造型質量的注重、對輪廓線的細膩運用,這些特質在後來趨於抽象形態的畫作中仍然潛在著。
張德建 靜物 1994 布面油畫 100×80cm
「我走過寫實的路,但當我的經曆日趨豐富,視野更加廣闊之後,走向抽象似乎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2010年後,張德建的繪畫接近於純粹的抽象效果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他的用色和用筆不斷走向簡約和純然,沒有一點滯重感,質感清亮舒展、活潑爽利,乍看閒情逸筆,但凝視後就會發現這些輕柔的光色伴隨著自由的筆意,呈現出呼吸般的動感。從色彩關係和畫面節奏感來看,可謂秩序井然,色彩如隔薄霧,色相卻通透清澈,在整體的灰色基調中閃爍著不易察覺的光感,被陌生化了的空間感走向介於虛幻與實有之間的中間狀態。
張德建 無題06-2 2006 布面油畫 140×160cm
張德建的抽象繪畫來源於視象(自然)所帶來的觸動,在將這一瞬間情感轉移至畫布時他有意地對具體形象進行了較為徹底的清理與剔除,形象所攜帶的表層內容被剝離繼而走向抽象狀態,最終畫面殘留下幾處色塊與流動的筆觸,同時留存下的還有具有多重意味的視覺形式。儘管多年的繪畫實踐為張德建提供自然流暢的技術支撐,然而建構起完美的繪畫語言形式並非其最高訴求。透過由自然物象提煉出的空間、形體、色彩、黑白、筆意等具體問題的討論,對周遭萬物的本質作出個體回應,最終「超以象外,得其寰中」更符合其個人精神追求。
張德建 無題14-3 2014 紙本丙烯 25×35cm
張德建覺得,最痛苦的就是那十餘年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應該做什麼,而當自己把一切都梳理清楚了,知道自己要什麼了,他的創作之路就明晰了、也開闊了。「就像你終於知道了自己要去的目的地,不再茫然四顧;至於如何到達,這是我可以慢慢研究、探索的事了。」
張德建 無題15-4 2015 布面丙烯 140×160cm
2017年4月16日,張德建個展:「形式的意味:張德建繪畫三十年」在北京蜂巢當代藝術中心舉辦。本次展覽呈現張德建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的繪畫作品,並以近年創作的布面與紙本作品為主,同時輔以資料文獻,梳理藝術家的創作路徑。雖然張德建個展很少,但作品甫一亮相,反響熱烈。也許正是他這麼幾十年來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藝術態度,賦予了作品打動人心的厚度。
張德建 無題19-17 2019 布面丙烯 160×280cm
而時隔兩年,深圳蜂巢當代藝術中心於10月26日舉辦的「感物:張德建個展」,則呈現了藝術家創作於2019年的最新作品,我們也更為欣喜地看到,藝術家的自我表達相比兩年前更為如魚得水、遊刃有餘。
張德建 無題19-18 2019 布面丙烯 140×160cm
「跟2017年北京蜂巢的個展相比,許多課題都是一樣的。因為有些東西是長期研究的,比如黑白灰、色彩組織,這些都是不變的。不一樣的是,這次我對有些問題提出得更清楚,解答得也更明確,所以總體而言,這次深圳的畫展比兩年前北京個展更加清晰。」
此次展覽標題「感物」一詞源自中國古典美學審美感興範疇,意指由外物而興起慨嘆的情懷,在一定層面上與張德建所推崇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繪畫理法互為相通。不可否認,在張德建幾何化畫面結構的背後必然存在著濃鬱的現代主義情結,但從他的繪理觀念和表達意願來看,其仍然在追求一種類似中國文人藝術的內在精神:對靈性的守護、對瞬間感受的重視、對意象和意境的營造、對「造化」與「心源」統一關係的把握。這種骨子裡的文人式審美觀念是他傳統、古典的一面,與他開放、實驗的一面互為表裡,渾然一體。
張德建 無題19-41 2019 紙本丙烯 35×44cm
「我覺得我現在是真正的『自由』,因為以前我覺得迷茫,很多事情沒想明白,所以畫得好畫得壞,我判斷不了,評判的標準只能交給別人;但現在,這個標準在我自己手裡,只有標準在自己手裡,才能擁有真正的自由和自信。」張德建說。